放手,成就孩子的游戏

2015-10-13 01:24王英娣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0期

王英娣

【摘 要】《指南》告诉我们:游戏是一种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而三岁前的婴幼儿更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游戏中认识自我的,按自身发展大纲学习的,个体发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自我中心特别明显。作为教师,在平时看待婴幼儿的游戏时,更应用开放兼容的心态对待婴幼儿,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婴幼儿的天性。本文将结合幼儿园活动区的活动实录,对此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活动区活动;尊重顺应;成就游戏

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学习,越来越多的老师们懂得“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事实上,这样解读同样适用于0-3岁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为老师,面对三岁婴幼儿的游戏时,应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适时推动,成就孩子的游戏。

一、“形似”放手,“守”住孩子的游戏

案例:在活动区内,托班孩子们正围在材料筐前自选游戏材料。刚开始大家都在玩瓶子,忽然轩轩从另一个筐里拿出了一个从未玩过的铁环,其它孩子的注意力全都给吸引住了,大家都将小手伸进了铁环的筐里。斌斌取了一个铁环拿在手上甩甩,像开车一样原地转转走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宝贝,快放下,危险!这个不是这样玩的。是用来这样滚的……”从一旁赶过来的托班老师可着急了,一边说一边将孩子手上的游戏材料拿下来放回筐中,并将自认为的正确玩法演示给大家看,可孩子们早就没有了刚才的那种兴致……

显然,案例中的老师表面上让孩子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做到了对材料的“放”,但却“守”住了最跟本的玩。老师不懂得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婴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婴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于是,老师对孩子游戏的“放手”其实是“放——守”, 孩子的开心因老师的干预而终止。

二、“遵从”放手,“引”发孩子的游戏

案例:在游戏区,孩子们都将图形积木按要求一个个嵌入盒中,没过多久,玩嵌盒的地方盒子一片狼藉,积木早已倒空乱放在了地上。恒恒将倒空的嵌盒放在了地上,又拿来了欣欣的嵌盒往上放。紧接着,烨烨的嵌盒也被放上去了……哦!原来你们想把盒子垒高啊!老师的脸上有了一丝的释然。孩子们都参与进来,嵌盒的数量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一个个多起来了。这时老师走过去,“哟,这么高的楼房呀!你们真棒!”“这是高楼大厦。”一边的小宝搭腔了。“哦!那我看看会是谁住在这里呢?”老师一边说“五角星宝宝住这里呀!还有圆形宝宝、三角形宝……”一边动手将地上的图形捡起来嵌入垒高的盒中。就连平时不太参与活动的棋棋也忍不住从地上捡起长方形过来了。

老师学会了“放手”,赋予了孩子游戏的自由。孩子可以遵从自己的意愿,将玩嵌盒演变成垒高游戏,满足自己的摆弄需要。因为老师明白,三岁前的孩子会经常根据自己的突发奇想变化玩具材料的用途,会受同伴的影响改变自己最初的选择,所以允许了孩子游戏内容的转变,对群体玩垒高游戏不加阻止,而是顺应孩子,以引发者、玩伴者的身份积极地与孩子一起游戏,适时推动着孩子的发展。

三、“理解”放手,“成”就孩子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也是老师了解、走近孩子的一个“窗口”。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游戏,理解孩子的游戏,遵循《指南》提出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1.放手——自由,是快乐游戏的前提

《指南》学习:“赋予孩子充分的游戏自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真正拥有快乐和无穷回味的关键。作为实践者的我们,必须学会“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主题、自由选择情节、自由选择材料。这样才能让孩子无所顾忌地玩。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氛围,促进孩子的主动参与。

2.顺应——享有,能获得更多的经验

《指南》强调:“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我们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理解孩子的行为,顺应孩子的需要,巧妙引发孩子发现新的变化,而不是如案例一中的老师那样,盲目转移、脱离孩子现有的经验与兴趣,限制儿童的自主活动。我们要在游戏中抓住游戏过程的主要环节,协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组织和开展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3.追随——理解,能推动游戏的发展

《指南》解读:“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就能提高游戏水平;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或为达成教师自身期望的游戏状态而打断幼儿的游戏,通常就会损坏游戏”。我们要如案例二中的老师那样,走进孩子的游戏,在游戏观察的基础上,尊重并追随孩子的游戏进程,适时适度的介入与支持,促进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

总之,活动区的活动主要是孩子通过自发游戏来学习的。让我们“给一片自由释放个性、充满童趣的空间,让孩子自发、自主、自由地飞翔;留一个求新求异、丰富而广阔的天空,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华爱华.《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