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 王月肖
由于我国历史原因、经济结构、传统观念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的发展长期带有粗放式发展的影子,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相对其它行业来说也普遍偏低。因此,技工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人们所重视,导致技工院校的生源相对普通学校来说素质较差,再加上我国在职业教育政策、配套资源方面的不足,造成技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近年来,国家对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技工教育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随着技工院校的招生人数剧增,而相应的师资队伍没有建设起来,造成技工院校“师生比”严重失衡,部分学校师生比高达“1:35”,加上技工院校学生存在活泼好动、不听指挥、不易管理等特点,造成技工院校在日常教学以及学生管理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45分钟的课程,用长达25分钟的时间来维持教学秩序,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与普通中学教育,应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国外的职业教育具有和普通文化教育相同的地位,生源结构没有像我国这样“偏”,而国外的经济模式也导致大众对于技工教育的认知与我国不同。所以,因为生源结构不同而导致在整个技工教育工作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很多时候不单单是技工教育本身的问题,还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息息相关。所以,目前各技工学院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接地气”地开展各种教学、学管、科研工作,我就技工院校学生管理这一焦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应该认识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点”。
一、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塑造学生良好品行
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在技工院校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行方面,具有巨大的功效和良好的操作性。军营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也是管理的有效模式。通过严格的日常作息管理,纠正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坏癖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进而提升其自身品质。对于技工院校来说,相对于其他学生管理团队建设方案来说,建设一支以退伍军人为核心的学生管理团队显的尤其重要,退伍军人能在短时期内将军营的良好风气带到学校中,投入少,见效快,效果佳。此方法为“堵”。
二、注重“养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古有孟母三迁,足可见环境对于人成长的作用。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过于重视技能教育、文化氛围较差等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形势的全面化,技工院校学生面对的也将是全方位的竞争,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对于其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技工院校应注意通过校园文化宣传、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逐渐养成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将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素质的技能工人。但是,技工院校应长期坚持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有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技工教育的教师要把握好管理的尺度和方式,该“严”的时候要“严”,该给学生自由度的时候也要给。建议学生70%的在校时间应处于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下,30%的在校时间应用于社团、体育运动、图书馆、互联网等活动中。此方法为“疏”。
三、重视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
技工院校的生源有80%来自于农村,学生存在兴趣爱好少、眼界视野窄等不足,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的学生比例偏低,而适度的体育运动、社团文化活动在学生成长发育阶段,存在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此,建议技工院校能以青年教师为核心建立起多种学生社团组织,取代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社团的思路,避免因学生毕业而导致社团活力不足、社团名存实亡等现象发生。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社团活动,保证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建立起校园文化长效建立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的开展,释放学生的活力与青春期的不安,可有效解决学生因校园文化单调而引起的厌学、退学倾向,提高学生管理质量。此方法为“疏”。
四、营造“重技尚能”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来到技工院校能学什么,看不清前途,找不着方向。此时,一个适宜目标的建立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技工院校可通过举办技能节、技能作品展示、技能大赛宣传、技能比武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目标,用“重技尚能”的氛围逐渐影响学生。技工院校在制定学院发展规划、教学规划时,应注重相关活动的开展数量和比重,避免单一活动的重复举行。当然,随着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中国制造”的不断崛起,社会对于技能教育的关注度也将会不断提高,技工院校应善于利用,借势发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一个班级内的“班风”能通过活动的开展保持住,部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便会逐步被影响改变,此方法为“疏”。
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根据长期调查发现,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技工院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比例不在少数。然而,性格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面对某些已经长“歪”的小树,很多青年教师束手无措。从人的行为建立机制分析,几个月甚至半年内的短期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有限,适度的心理干预在某些情况下变得非常重要。技工院校应能建立起相关的心理咨询科室、开设适量的心理课程,通过建立多种的沟通渠道,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此外,技工院校在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时,也不应只考虑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适度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青年教师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能力,改善班级管理质量,都具有积极有效的效果。此方法为“疏”。
六、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是影响学校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很多时候所做的工作都属于“隐性”,很难在日常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绩效考核和教师福利待遇息息相关,会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技工院校在制定绩效考核细则时,将考核范围不局限于传统的课时量、学生在校人数、职称级别等指标,应将学生心理健康度、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当然,如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需学校制定远见性的政策,积极优化调整,从而不断完善。
由此可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更多的注重管理方法的“疏”与“堵”,调整不同管理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比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管理方法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技工院校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改革、教育产业链的构建,无一不对技工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管理方面问题的发生和解决都越来越不具有预见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可以立竿见影地、永久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有可能就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技工院校应从结合自身实际,开阔管理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方案。广大技工院校的教师们应发挥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在学生工作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能力,用心去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与时俱进的“双师型”教学学管师资队伍,逐步改善技工教育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效果,提高技工教育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