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开始

2015-10-13 02:07张怀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0期

张怀兰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是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速教学任务的完成,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关键词】懂重要;有兴趣;重方法;落实处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一、强化预习意识,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因而学校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正是这种特点,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有利于课堂的学习。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抓住学生个性,激发预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我以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点:

1.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教师可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比如,通过课间谈话、中队活动、班队会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预习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预习比赛等方式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切身体会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2.多鼓励,让学生获得信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表扬、唤醒。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听激励性的话,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智,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体验预习的成功,从而对预习产生信心,增强预习的兴趣,从而提高预习的质量。如每次检查预习时,哪怕学生只标了自然小节,我都会大加赞赏尤其是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当同学们能正确、流利甚至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我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表扬,或者发一朵小红花;当同学们能质疑出较好的问题时,我会说“你简直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了”……

鼓励是兴趣保持的源泉,是兴趣提高的关键。只有对学生不断地加以鼓励,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对预习树立信心,从而使预习的兴趣越发高涨。

3.分层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分层布置。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比如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就可以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为课文学习补充知识;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三、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预习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学生自主地对学习内容的先行学习和探索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掌握的知识又少,还属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可以用一下方法进行预习:

第一步: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阅读提示、注释、课后练习。然后带着问题读书,读思结合,读中求异。

第二步:用“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

第三步:查工具书。将预习时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读不懂的句子,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如语文中遇到新词,不仅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第四步:在一看、二画、三查之后去朗读课文,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记忆,而且还能帮助你理解新课的内容。

第五步:到了这里,预习并没有结束,还差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用笔记一记。“记”有两个意思:一是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二是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就是说,把课本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起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这样,在听课时就会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当然,在课堂上,教师结合课前预习,根据检查情况,针对学生不能理解和不懂的问题,在讲课时必须讲深讲透,指导学生逐个问题弄懂,并渗透的分析这几个问题,弄清课文段、篇章的结构。另外,再交给学生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外,在课堂上还要交给学生理解词语、理解难句、抓中心句、分段、写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写小标题、查字典词典、查资料、上网查找等读书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会学、学会。

四、预习落到实处,习惯养成自然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光口头布置的作业,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作业等于没布置,学生们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则必不可少。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口头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但不需做细致批改,可盖朵小红花或写个“好”字。其次,要将课前预习纳入学生语文综合成绩的评估,将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一次平时分计入成绩。对没有做课前预习的学生,可以要求他按照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同样给与一定的评价分,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听课,挺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最后,我认为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这种检查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如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可在班级中定期展评优秀的样板,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学得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巩固预习的兴趣;还可通过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预习兴趣不断得到巩固,学生得到的肯定越多,就越喜欢预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总之,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有层次性地设计预习作业,能让学生的预习轻负担,高质量,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而不是应付,从而真正达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力争使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法达到最优化,让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