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朝云 姜永茂
凝心聚力共发展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集团化发展纪实
文/石朝云 姜永茂
在国际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尽管营利性商业出版机构拥有的期刊数量占有主导地位,但以学会(协会)为主体的非营利机构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刊物内容和质量方面长期发挥主导作用。中华医学会十分重视期刊在学会工作中的地位,从1915年2月建会伊始,即于当年11月创办了学会的机关刊物《中华医学杂志》。“百年魂 中国梦”,2015年,中华医学会迎来了她的百年诞辰,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则成为131种纸质期刊的大家庭,其中大多数杂志位于相应学科前列,成为国内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及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及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
学会是办刊的坚强后盾。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是伴随着中华医学会下属各个专科分会的成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学会办刊具有专家云集、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独特优势。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逐步以拥有权威的专家队伍、严格的审稿流程、高水平的学术质量、专业的编辑队伍,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医学专业工作者的信赖,同时依靠中华医学会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兼并、加盟等方式不断扩大。
体制和机制建设是期刊群发展的保障。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学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办法。为了加强期刊管理工作,学会于1988年在编辑出版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又于2009年上报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投资成立了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系列期刊的出版单位,被赋予了相应的管理权和经营自主权。
多年来,学会期刊实行“统一办刊思想、统一办刊标准、统一办刊模式”的“三统一”原则,逐步形成了集团化优势和规模效应。统一办刊思想就是要坚持“传播医学先进思想、引导学科发展方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办刊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紧密围绕国家卫生工作重点和学科发展热点,充分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作用,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统一办刊标准就是根据国际、国家标准和系列期刊的实际情况,不断制定、修订和完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标准和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不断强化编辑出版工作人员的标准意识。统一办刊模式就是在期刊的组织结构、编辑出版流程、编排格式、装帧设计、形象标识等方面采取统一模式。这种多方位的统一,强化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规范性,集中展现了系列杂志的学术形象和规模,体现了系列杂志的整体实力。
目前,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有40余项,杂志社每年根据当前的热点问题,对各刊的年度报道计划进行审核,以加强期刊的学术导向性。各杂志严格遵守“三审五定”的同行评议和出版制度,严把编辑质量和学术质量关。同时,设立了期刊学术委员会,成立了多个课题研究小组,共发表了数百篇关于期刊研究方面的论文,是我国发表科技编辑学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群体,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人才队伍是期刊群建设的核心力量。期刊之间竞争的核心在于内容质量,保证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编审人才队伍建设。学会期刊均设有全国性期刊编辑委员会,编委涵盖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各个学科,目前总人数达到10000余名,外籍编委、通讯编委、特邀编委、审稿专家近5000名,平均年龄约49岁,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医学专家,其中院士百余名。在专职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杂志社根据岗位培训要求,定期举办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主编岗位培训班、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培训班,合格后持证上岗。通过组织课题研究、技能大赛、编辑沙龙,提高编辑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共有专职编辑人员800余名,平均年龄约40岁,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编辑出版界的领军人物,并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
优化期刊结构,促进期刊多样化发展。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推动医学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学科来看,系列杂志覆盖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广泛的医学学科领域;从期刊种类来看,涵盖了学术类、实用类、技术类、信息类、科普类、翻译类等各种期刊类型;从期刊语种来看,虽然绝大多数为中文期刊,但已经拥有少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期刊;从期刊出版频率来看,绝大部分为月刊,另外拥有少量周刊、旬刊、半月刊等高频率出版周期期刊。近年来,学会一直致力于通过分类整合来优化期刊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明确不同科技期刊或创新主体的主要责任。目前三大系列的初步规划在报道我国前沿科学成果、用于临床交流和服务基层、服务于国际交流三方面各有侧重。同时,也望通过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公正和公开机制,使不同的期刊明确定位,服务于相应的读者群,从而促进集群多样化互补发展,避免集团内部不良竞争。
集约化生产运营促进集团资源整合。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集团化实践:全系列统一管理、统一规范、统一评价;组建框架为生产的集约化,经营的集约化,质量管理的集约化,平台的集约化,人员培训的集约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从1993年开始推广使用计算机加工稿件,1998年成立微机排版室。杂志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由总编室统一负责,校对工作由校对室负责,排版工作由微机排版室统一负责,出版发行工作由出版发行部负责。为了提高广告经营能力,杂志社于1993年注册成立了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统一负责学会内部杂志的广告经营,并部分代理其他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广告业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杂志社认识到多媒体出版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先后与清华同方和万方数据合作,出版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光盘版,并借助运营商的平台,实现了期刊上网。
作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科技期刊集群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近些年获得了上级部门的扶持,开展了数字出版的探索。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连续两次获得科协数字出版方面的支持:2009—2011年度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集成化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资助”,2012—2014年度再次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期刊资源集约建设项目资助”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集成化数字出版平台项目资助”。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为首批“数字化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杂志社完成了8套管理系统并投入应用,包括远程稿件管理系统、期刊发行管理系统、会议管理系统、广告管理系统、文献数据库资源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系列期刊自检及审读系统、期刊社及系列期刊网站内容管理及发布系统,逐步建设和形成了综合性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期刊社与各期刊编辑部之间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中华医学会稿件远程管理系统2009年启用,目前共有105种杂志应用,从稿件的投送、审稿、定稿、组稿、校对以及相关费用的支付均可在线进行。该平台上现共有700余名编辑、1万多名审稿专家、12余万名作者信息。2014年收稿近7.7万篇,每年递增约1万篇。排版校对探索结构化排版,以集约化建设为主,各刊自办为辅;印制管理按期刊归属地建立集群,建立统一的印制管理和招标采购印刷制度;发行中的信息流全集群使用,提高整合营销传播效果,促进订单共享和财务流整合;而实物流按印刷地集群化经营,采用集约化的物流和渠道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医药广告代理营销能力;采用集群化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稿件系统共享,网站和其他信息系统可集约化建设,可独立建设;用集群化提升学术活动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规划中的平台集信息发布、知识服务和社交于一体,建成经营性网站,出版网络期刊,开展继续教育、视频服务、社交服务,开发新媒体形式的学术产品,开展数据库营销,发布网络广告,探索新媒体经营模式。
品牌资源拓展。一是新媒体产品研发。“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APP:提供期刊全文,并适应移动端阅读的需求,对论文进行重新排版,界面更为友好,阅读更加便利;目前已有23种期刊上线。“医学指南针”APP:将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上发表的指南和共识类文献结构化排版后进行聚合,每篇指南文献附有丰富的知识链接,直接回溯至相关的知识点;目前已经上线了近400篇指南和共识类文献,还有部分专家的PPT和视频资源,同时实现了会议管理和在线查询稿件的功能。系列杂志微信应用: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向特定的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信息推送和开展交流互动。有多本杂志自发地开始尝试微信平台的应用,新媒体部和市场部也开通了以专业学科频道命名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读者俱乐部、耳鼻喉空间、妇产科空间等微信订阅号服务平台。
二是指南巡讲等品牌活动。杂志社的指南巡讲等活动,首次全面地对热点指南和全球最新指南作规范化解读,为临床医生和基层医生提供了切实服务,成为品牌活动。
三是国际合作。与英国医学杂志集团启动共建《BMJ最佳临床实践(BP)》中文版项目。BP是英国医学会旗下英国医学杂志集团出版的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决策支持工具,具有权威性、高效性、实用性。2014年6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研发BP的中文版,并推向中国市场。BP中文版还将新增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推出的中国最新诊疗指南和专家意见。
加强企业体制机制建设。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出版单位,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集团专业化运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具有丰富的经营资源,如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庞大的期刊群、会议、内容资源、数字化产品)、信息资源(专家、作者、读者、会员、企业数据库)、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但由于分散经营,没有建立成熟的经营模式,没有发挥出集约化经营的优势。一是专业化高效运营:实现期刊群的产业化发展,弱化或打破现有的编辑部结构,实现内容与经营的分离。二是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实现信息产品的集约化,建设数据标准,拓展赢利模式:进一步开发和使用数字化、网络化期刊出版技术,实现从单纯纸质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三是市场营销与物流平台:期刊集群化经营有提升品牌价值、提高议价能力、用专业化提高经营效率、用规模化摊低经营成本等优势,但同时也可能遇到管理难度增大、渠道冲突、体制机制不匹配等问题。系列杂志将由专业部门负责制定营销策略,打造专业化的销售工具(年度出版计划、活动计划、宣传样本、营销项目及报价、读者群资料、专家群资料、发行分布资料、重要客户名单等)。四是建设信息产品发布平台:国外出版机构在品牌、专业影响、国际显示度、国际化市场运作和管理经验、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方面有诸多优势,中华医学会期刊群需加强国际化市场运作能力和网络平台传播能力建设,为打造中国的医学信息发布平台而努力。
中华医学会期刊群虽然在长期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具备了较大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但集约化管理和经营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化出版转型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尽快实现产业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提高集约化经营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行周密、严谨的顶层设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正在探索前行。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魏均民、金东、王旌均为本文撰写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者石朝云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副总编辑
姜永茂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