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花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是前部分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教材活动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两条,一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二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属于行为条件,正确应用地图并解读地图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归纳”、“说明”属于行为动词,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结果,“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认知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节后应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课标的活动建议为“用计算机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此建议难度较大,有一定局限性,并不适合大部分学生,故教师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内外地理活动。因此,为实现本节课标要求一定要结合“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等,通过读图、绘图等活动归纳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教师可提供案例供学生小组探讨,或学生列举实例分条论证,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2.活动剖析
为便于学生理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同时配套设置1组活动和1个读图思考,并提供5幅图示、1则案例和1份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延伸阅读材料。“读图思考”部分设置3个问题,通过观察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明确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中高纬度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方向,了解各洋流的名称和性质。“活动”部分,通过复习全球风带的分布,参照图3.5推导洋流模式,进一步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此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重视对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及归纳能力的培养,为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并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了极大帮助。但“读图思考”设置的3个问题概括性较强,学生很难直接得出结论,以致于在“活动”部分难以正确运用地理术语描述洋流分布规律,因此可将教材的“读图思考”和“活动”糅合,优化活动过程,把原有问题细化,改为起点低、基础性强的小问题,逐步引领学生归纳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教材提供的案例具体分析了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和沿岸气候的影响,体现了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流经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此案例为学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其它影响提供了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引入其它案例或由学生自主提出案例分析洋流对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如提出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撞上冰山最终沉没的实例,分析洋流携带冰山对海洋航行造成的影响。
3.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兼顾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本节教学以活动为中心,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动手绘图、读图探究和小组探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合作探究中自主构建地理知识,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形成地理学科素养。本节活动设计流程如图1。
二、活动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等温线图判读洋流性质及流向
【活动内容】自主学习:课前观看微课视频“鸭子的传奇之旅”,阅读课本以理解洋流的概念和分类,完成活动练习并思考等温线与洋流流向关系。
【活动目的】洋流的概念和分类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即可理解。此部分知识关键在等温线图中判别洋流性质及其流向,因此设置相应活动练习,一方面可检测学生对等温线的判读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洋流与其流经海区水温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暖、寒流概念的理解,从而总结出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即为洋流流向的规律。
【活动练习】图2为不同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图中虚线甲、乙表示洋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①分别判断甲、乙所在半球及洋流性质;②在虚线处添加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动手绘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活动内容】按以下四个步骤绘制并分析洋流模式图:①在图3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画出其风向。②参照教材图3.5,在全球洋流模式图中补画箭头表示洋流流向。③对比洋流模式图和教材图3.5回答: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南、北半球分别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何不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何不同?40°S~60°S之间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暖流还是寒流?④同桌之间相互描述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活动目的】通过复习全球风带的分布,引领学生一边思考一边绘图,理解洋流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归纳总结出世界海洋表层的洋流模式。再将教材图3.5与洋流模式图进行对比,逐步引导学生概括、提炼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
【活动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明确地理事物形成的前因后果,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同时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相互评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地理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读图探究:明确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成因
【活动内容】观察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节的洋流示意图(图4),完成活动:①描述不同季节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组成和流动方向;②画出相应季节的盛行风向,并思考季风与洋流的关系;③不同季节索马里半岛沿岸洋流的性质为何不同?
【活动目的】通过读图明确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夏季环流系统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即“夏顺冬逆”的规律;调动已学南亚季风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季风洋流的成因;探讨索马里半岛沿岸洋流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上升流,为学习秘鲁渔场的成因奠定基础。
【活动拓展】推测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使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流向具有什么样的季节变化?
小组探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以下案例,各小组抢答并阐述观点:①阅读教材P59案例,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②在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图中找出世界四大渔场的位置以及与其相关的洋流名称,说明渔场分布与洋流的关系;③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5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0天,试解释其原因;④1978年一艘名为“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2万吨原油泄入海中。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方式分析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对原理进行印证,理解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旨在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激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观点。
【活动延伸】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辩题,课后查阅资料,可开展辩论会。
作者单位:1.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401519);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4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