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铁传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高校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及路径
武铁传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人才培养模式需与国家发展模式相适应。当今世情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选择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确立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新人才观;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可以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我国高等教育应从更新人才观念、普及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尽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常常与国家发展模式相适应。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需求决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国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中东产油国家为标志的资源依赖型,该模式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开采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腾飞;第二种是以拉美国家为标志的引进依赖型,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第三种是以欧美为标志的科技创新型,其特点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
人类自从经历了从古代敬畏自然、近代“征服”自然和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曲折过程之后,文明发展模式已经由着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着重开发人力资源。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国情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发展道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不可行性同时也决定了以其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行不通。许多人钟情于依靠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优势。的确,利用后发优势,后发国家可以大量节约现代化的时间、资金等成本,但后发优势从根本上说是模仿优势,由此建立的非原创性的模仿性现代化,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随着国际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竞争以及我国产业升级与发展对先进技术需要的快速增长,如果继续依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而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不仅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会丧失竞争先机,不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甚至会被边缘化。特别是随着一些技术领先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的限制,先进技术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贸易买到的。迄今为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目前设备投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等设备的80%被进口产品所占领;我国虽然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一些关键技术仍要从国外进口,对外技术依赖度达到5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单一大量依赖引进技术,不注重创新,将很难改变“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世界已进入知识急剧爆炸和快速更新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有形的物质财富的重要性逐渐减少,经济重心日益转向依靠信息、知识、技术等文化价值含量高的产业上来,创新知识、技术、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掌握的新知识、技术、文化成果越多,谁的国际地位就越高,谁就处于支配地位。美国从19世纪末一直到今天始终是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这与它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很大关系。以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三项诺贝尔奖而论,从1910年以来,美国最多,超过英、法、德三国的总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形成在养育。尽快建立新机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伟大复兴的通天法宝。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我国,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关键在于能否多管齐下,尽快形成创新型人才有效的培养模式。
(1)要确立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新人才观。“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更新陈腐和落后的传统人才观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目前,认为上了大学,成了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对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政治家才是人才的“精英人才”观,认为学习好、分数高的学生才是人才、唯分数马首是瞻的“分数”人才观,过于重视人的智力而忽视非智力开发的“做事”人才观以及把学历当作衡量人才最权威的标准的“学历”人才观等观念至今占据着许多人的头脑,成为高等教育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打破的精神藩篱。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面对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我们对人才的需求是极其多样化的。单就科技人才而言,我国既需要先导性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人才,同时也需要相当数量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大量的推广应用现成技术的人才,既需要金字塔顶尖约占整个金字塔10%部分的“精英型”的“尖子”攻坚英才,又需要金字塔底座占整个金字塔60%部分的“务实技能型”的“实用”一线人才。因此,新人才观首先是大众人才观。其次,新人才观是能力本位人才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不能再把死记硬背能力强、期末卷面成绩好的单项指标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是人才的尺度,而应当更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模式应由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为特征的继承性教育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发展性教育转变,突出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新人才观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德无才不展,才无德不立。“德”与“才”紧密结合,融会贯通,高度统一,既会做人,又会做事,这是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基本要求。
(2)大力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一种以灌输方法、题海战术、被动学习为特征的规范性或者应试性机制,它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该机制造成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厌学、逃学成风,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是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创造和会审美的完整的人。因此,落实素质教育,我们首先需要树立全人化教育理念。其次,走“探究式”教学之路。改变教师唱独角戏这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诱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框架,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再次,重良好个性之才。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心理基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只重共性约束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切实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最后,构建内容平衡的课程体系。大量实例证明,知识交叉的学生在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钱学森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众多英才人物的考察分析,强烈主张培养人才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专一的凯洛夫的教育模式,强调要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提出“大成智慧教育”的创见。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优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促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变,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3)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和挖掘创新潜能,需要合适的土壤、恰当的措施、允许失败的宽容氛围和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首先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创新氛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进而形成较好的创新心理品质;通过举办艺术节和手工制作、网页制作大赛、理科实验操作大赛、CAI课件制作比赛、优秀美术作品评比、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造空间;通过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重大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光荣的价值观。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校园氛围。其次,选拔创新型干部,打造创新引擎。学生干部是高等学校大学生的“领头雁”,他们有无创新精神直接影响整个学校大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工部、学生处、团总支等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以不用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的人,重用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人;不用崇拜权威、迷信书本的人,重用敢于怀疑、努力探索的人;不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重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不用故步自封、骄傲自满的人,重用勤于交流、勇于开拓的人为原则,把有创新才能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全力支持他们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独立自主、怀疑批判和实事求是的探索活动。再次,破除师道尊严,创设民主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为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探求精神,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使课堂真正呈现出一派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的空间。
(4)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维持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高等学校必须成为具有自身利益要求的独立实体,获得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原则上凡属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政府主要起规范市场运作、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作用。如高校的招生规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专业设置等;凡市场调节不到的领域,政府就作为公权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但这种行政管理必须是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即政府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管理,尽快使高校从政府的附属变成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实体,对外拥有发挥与拓展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社会功用与效能的自主权,对内拥有人、财、物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自主权。大学之核心在于对学术事务的管理,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必须凸显学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术管理机构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权,让学术管理机构真正担当起学术事务管理的职责,改变目前学术管理机构只有审议权没有决定权的局面。高校可通过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提高教授在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这样有利于改变“学术带头人官员化、官员学术化”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最紧缺的是创新型人才,在资源短缺,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紧缺的同样是创新型人才,只有坚持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钱学敏.试论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C961;G640
A
1008-3561(2015)21-0004-02
武铁传(1965-),男,河南巩义人,洛阳理工学院社科系副教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