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韧静
(黑龙江省大庆体育运动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心理暗示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探究
王韧静
(黑龙江省大庆体育运动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000)
通过弱化负面的信息,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从内心尊重学生,多沟通,做学生真正的朋友;遇到挫折时,切勿“落井下石”三方面对心理暗示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进行探究,指出巧妙地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适时地化解消极的心理状态,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生;心理暗示;教学效果;探究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作“罗森塔尔效应”。通过测试,这些学生得知自己的“出众”后总会不自主地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很聪明的,我一定会学得很好。而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也会无意识地给予积极的暗示,并且也会表现出一些耐心和赏识。因此,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本无意义的预测成真了。这个经典的实验就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以及学习信心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在“追求高分”驱使下,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指导与暗示,在课堂上更多的关注于知识的灌输,压抑着学生的创新思维,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学习效率的低下、学习成绩的下滑,并由此而引发过度焦虑、自卑、烦躁、逆反和厌学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而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一手段,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前提之下,尊重学生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那么我们的教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具体如何将积极的心理暗示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讨。
自古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习惯性地将评论、否定的信息挂在嘴边,认为这样是对学生负责。比如在考试之前,作为教师总说“这次考试题很难”“我讲过的题不许错”……这无疑会给学生一种暗示,这次考试千万不可以考砸,结果越是这样,心里就越紧张,真正到了考场发现老师讲过的题自己真的记不起来,于是更加焦虑,导致会的题也不会了……最后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其实这其中道理很简单,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他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是人的天性。因此,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总用批评或者消极的语气来教育学生,而会多用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之前我们的复习已经很充分了,大家考试时认真一些”“讲过的题就是属于白送分儿的”……为了得到这份认可,学生们会学得更认真,做得更努力。所以,教师需要换个角度,尽可能多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忠言不再逆耳,使学生在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学习。
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指出: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不可以把自己放在绝对的高度,通过压制学生、管理学生来捍卫自己作为教师的威严。而殊不知,在这种高压下取得威严的同时,也失去了走进学生内心的机会。其实无论是父母也好、教师也罢,都应教导孩子们要知礼节、懂礼貌。其实最有效的教育并非言传而是身教,试想一下,当学生主动帮助老师完成一项任务时,如果教师及时地说一声“谢谢”,这对于教师来说不过是张张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首先,他会感到受宠若惊,进而欣喜,从而产生由自己劳动而获得肯定的快乐。那么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显得更加自信,对于老师日后安排的工作也会更加认真而积极主动地完成。
在学习生活中,挫折是难免的,而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如考试失利,有的教师会因恨铁不成钢而对学生说出“你就这样了”“你怎么学都学不会”……而这些话会在学生的心中被无限放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自暴自弃。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变成一缕阳光,照亮学生的内心,而不应该成为一股寒流,让学生不寒而栗。面对学生的挫折,一味地指责和侮辱根本改变不了挫折,更不会让学生吸取教训,只会让学生在内心中反复地否定自己,认为“我不好”,这种暗示在日后的学习中都很难散去。如果教师对待学生可以多一些包容与理解、鼓励与支持,学生的内心也会充满阳光与自信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不难发现,在课堂上一些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和老师互动较多的学生,大都是一些成绩好并深受老师喜爱的学生。而大部分成绩平平的普通学生似乎并不怎么参与课堂的互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和一些同学谈话、与一些教师交流,我发现,他们不愿回答问题主要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更谈不上鼓励了。而当他们回答错误时,甚至会成为教师的“反面教材”,这让他们内心上开始排斥这种互动,久而久之,便成为学习中的看客了。
总之,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教师手中的点金棒,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剂。这要求教师除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同时对教育工作充满足够的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会将自己的所学完美地运用到教学之中。
[1]牧之.心理暗示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文芝兰.心理暗示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3).
G444
A
1008-3561(2015)36-0091-01
王韧静(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助理讲师,从事心理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