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研究

2015-10-12 18:44余祥庭李晓锋
成才之路 2015年36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创新型学分

余祥庭,李晓锋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研究

余祥庭,李晓锋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武汉大学秉承“三创”教育理念,采取开设试验班、基地班,全面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推动本科教育国际化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特征;培养

一、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当今时代,知识量大且交叉融合明显。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人们通过Internet可以了解各学科的知识及其最新进展,重大成果的发现往往非一人之力,而是团队合作的结晶。虽然创新型人才没有确切的标准,但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大家有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按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的看法: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突破,包括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做出创造性的应用。创新包括两种类型:发现和发明,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和创造过去不曾存在的事物。也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基于这种背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知识基础宽厚,善于学习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大量的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新的科学技术生长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的渗透之中。因此,创新型人才除了需要扎实地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涉猎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学科视野。同时,要善于学习,要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获取的方法,要及时跟踪、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2.人格独立,具有批判精神

创新型人才要有自信和独立的个性,要敢于挑战传统,有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要有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相互协作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3.工作态度严谨,有精品意识

有了好的创意和实施方案,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注重工作品质,具有精品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把一个产品、一个项目做到最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也只有做到最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志向远大,持之以恒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所以,创新型人才要有远大的志向,对认准的事情做到持之以恒。要有坚强的意志力,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不断追求既定的目标。

5.善于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

创新计划的实施通常依赖团队协作和多种环境因素。因此,创新人才要善于与团队成员沟通,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并主动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相互补台,形成“1+1>2”的团队合力,共同创建实施计划的良好氛围。

6.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已不可避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及时掌握国外各学科知识的最新进展,熟悉并了解国际规范和惯例,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战略规划,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著名的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十项措施,包括“构建新生基础和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拆除各学科间教育的壁垒、使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等”。该报告提出的观点和措施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武汉大学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三创”人才,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1.确立并践行“三创”教育理念

“三创”教育在武汉大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1929年,王世杰校长提出“要创造一个新的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1981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2001年,武汉大学召开合校后的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正式将“三创”教育办学理念写入《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三创”即创造、创新、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三者都有独创性,但“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为推陈出新,而“创业”则注重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为现实,三者结合起来,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量。“三创”教育,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现有教育体制和模式下,积极进行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近些年来,学校秉承“三创”教育理念,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和优化,系统地推出了开展“三创”教育的举措。

2.修订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节

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按照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三创”教育的要求,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首先,是压缩课程总学分。要求4年制文科类专业控制在140学分以内,理工医类专业控制在150学分以内,5年制专业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次,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要求文科类专业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40%,理工医类专业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第三,加强实践教学。要求超过18学时的课程单独开课,实践教学学分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第四,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一、二年级打通培养界限,实现“宽口径”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通过上述措施,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由选课的机会。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调查报告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推动信息化教学,引进“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要求教师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开放教学过程,拓展时空限制,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3.大力推行通识教育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领略不同学科的知识魅力,学校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等5大领域设置,课程教学要求体现“基本性”“整合性”“深刻性”“时代性”“普适性”,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修习2个学分,最低修满12个学分的课程。通过这种制度,打通文、理、工、医学科间壁垒,使学生能够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启迪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人格,从而培养博学多才、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通过立项的办法,资助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已开出330余门通识课程,初步形成了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宗教文化、名著导读、科学发展史、社会热点问题、赏析、健康教育等一批自成系列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涌现出了一批教学名师。

4.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现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下,学校通过开设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和基地班,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这一共识,学校利用社会影响和各方资源,于1992起,开始创办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目前,开设了中法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等12个试验班,其中包括4个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授课)。这些试验班的培养计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教师来自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国家,课程教学突出综合化、多样化。另外,创办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班)11个。这是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示范性教学基地,旨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基础学科人才。这些试验班、基地班的定位是培养社会精英,为此,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确保教学质量。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首届1996级国际数理经济和金融试验班的32名学生中,有30名学生先后以优异成绩赴美国耶鲁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著名高校留学深造,有2名学生进入国内银行和证券机构总部。

5.全面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大学生参与科研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生中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黄金时期,科研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大学学习巅峰体验的机会,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学校自1986年起,设立武汉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WHU.SSRF),开始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并在2001年出台了“武汉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管理办法”。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促进下,学校全面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首先,分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两个层次立项资助学生申报的课题,按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学生严格要求。其次,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研究课题,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第三,结合“挑战杯”“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层次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在注重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赛,鼓励优秀学生冒尖。第四,设立“创新学分”制度,对大学生的各种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竞赛奖项以及社会实践成果等予以学分认定,并纳入奖学金、推免研究生奖励。第五,积极筹建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为学生创建一个集中开展科研训练、相互学习交流的场所。

6.推动本科教育国际化

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学校积极推动本科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关于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鼓励教师开设双语课程,资助教师出国进修和开展双语教学研究,目前,每年开设双语课程达200余门。学校建有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媒体语言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口语水平,学校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暑期国际英语培训项目,聘请美国著名高校优秀教师来校授课,每年参加培训的学生均在600人以上。2008年,为增加学生海外第二校园经历,学校推出面向国际办学的新举措,组织大学生暑期海外班项目,有40余名学生参加,2009年,又有60余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4个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授课,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1]博耶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童爱玲,叶山土.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 (04).

[3]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05).

C961;G645

:A

:1008-3561(2015)36-0001-02

余祥庭(1963-),男,湖北仙桃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李晓锋(1978-),男,河南许昌人,实验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教学信息化研究。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创新型学分
武汉大学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隆重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189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