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苹果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历史故事,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设置故事悬念
历史故事具有历史性、启迪性、真实性、生动性等特点,其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内容丰富,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故事悬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全民族的抗战”这部分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抗日电视剧中的“雷人”台词,如“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鬼子给残忍地杀害了”、“我就是要用石头把飞机给砸下来”、“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的机枪手”等,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台词违反了哪些抗战常识?我国军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随后我顺势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学会客观看待抗日战争。
二、合理设置故事环节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故事环节,适当引入历史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我在授课时特别注重引入历史故事。
例如,在教学“张骞通西域”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秦始皇和水果”的故事:有一天,秦始皇宴请群臣,千桌宴席,依次排开,山珍海味、时鲜蔬果应有尽有,唯独少了几样水果。讲完后,我不禁发出感慨:一国之君居然没吃过核桃、葡萄、石榴,真是遗憾。学生听后,纷纷表示不解:这不可能啊,核桃、葡萄、石榴是很普通的水果,秦始皇怎么会没吃过呢。接着,我解释了原因:核桃、葡萄、石榴是西域特产物种,当时秦朝还没和西域开展交流,这些水果也就没被引入中原,所以秦始皇没能吃到这些水果。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的物产。
由此可见,合理设置故事环节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由易到难讲解历史故事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由易到难讲解历史故事,巧妙突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讲解“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仅仅指出该运动是用“封建制度嫁接西洋技术”,学生就不能深刻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我通过讲解“怪船事件”和“机器怪侠”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洋务派兴办企业、开创报刊、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翻译书籍、架设电报、修建铁路,洋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怪事”却层出不穷:福建马尾船厂造出了一批既不像商船,也不像兵船的“怪船”;上海机器织布局在不了解机器性能的情况下一次性订购了800台机器。这些“怪事”产生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并未将企业交给真正有能力的实业家,而是用官僚思维来管理企业。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西洋技术巩固封建统治,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并非是为了富国强民。
由此可见,由易到难讲解历史故事能使学生轻松掌握重点历史知识。
四、做好历史教学铺垫
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除了要具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入,以及引人入胜的授课过程,还要具有能引发学生思考的课堂结尾。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结束后做好历史教学铺垫,完善和补充教材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这部分内容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阅兵的故事:在2015年5月9日的俄罗斯红场阅兵中,中国军威震撼全场。讲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都有哪些国家作出了贡献?中国作出了哪些贡献?在和平时期,我们应该怎样作出贡献?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平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将历史故事及时、恰当地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现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和历史教学的吸引力,真正学会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