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殷殷记载,三卷本满满热爱

2015-10-10 00:22珊平
出版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书业长江文艺出版社

珊平

大约在2014年底,传来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周百义先生获得第12届韬奋出版奖的消息,不久,又传来《周百义文存》(以下简称《文存》)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消息。众所周知,长江文艺出版社是他付出了十年心血的“老东家”。正是在他的领导下,长江文艺出版社从负债累累的地方小社跻身为全国知名强社,出版了大量优秀作品。可以这样说,198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长江文艺出版社,是周百义出版事业腾飞的起点。二十多年后,恰值耳顺之年的他将自己三十余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交回这里,正好寓意着一个大圆满。

《文存》中所有文章都由周百义亲自选定,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出版论文等不同体裁,记载着作者在每一时期的创作成果和工作轨迹。全套书一共140多万字,写作时间跨度三十余年,分为三卷。函套精装,藏青色打底,整体装帧设计简单大气。

读完全书,让人最感喟的,是作者沁透在文字中的“热爱”二字。虽然各篇文章的文体不同、年代不同、境遇不同、角色不同,但那种发自心底的“热爱”贯穿始终。

书里有一位踌躇满志的青年对文学的热爱。周百义热爱文学,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忙着为人作嫁,为别人编辑出版文学作品,他的文学成果会更多。《文存》的第一卷和第二卷都是各类文学作品。我觉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卷中的“成人小说”和“少年小说”。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周百义三十岁上下,因为历史原因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这两类作品一共入选了45篇,他在这一阶段实际创作的数量应该比这要多许多。周百义凭着自己爱读书好读书的劲头毫不费力地在家乡为人师表。在当老师的若干年中,他仔细观察孩子们,创作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竹溪上的笋叶船》《山野的呼唤》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后来都作为他小说集的扛鼎之作。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文笔优美。如《竹溪上的笋叶船》开篇写道:“这竹溪七拐八弯,你看不见它从哪儿来,也看不见它向哪儿走。千万株翠竹儿将它抱着,无边的绿色将它润着。满溪里,流的尽是斑驳的竹影,响的尽是飒飒的竹声。这会儿,笋叶船顺流而下,竹溪生动了,竹影儿摇曳起来……”读者可能难以想像那时的周百义身处大别山,且仅有小学毕业证。他以频繁的创作,排遣着身边无人可诉的孤寂,也成为憧憬未来希望的写照。凭借着这些生动的文字,周百义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即便后来他当了出版社的领导,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也还是不停笔耕时,常写些报告文学、散文等。

书里有一位大家族成員对父母家人的热爱。1985年,周百义离开家乡赴珞珈求学,不管后来事业发展得如何红火,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文存》第一卷散文中有许多都是他对自己大家族亲人们的追忆。这些人中,有些与他素未谋面或者只有几面之缘,有些作古多年,在他笔下却都那么生动可感。“县城里有四大姓:周、熊、杨、黄。爷爷出生的时候,周家在整个县城,与其他三家比较,算是十分显赫。显赫是因为从爷爷的高祖周作渊起,‘文风大振,人才鹊起,族中中举者百,进士及第先后就有九人。……也许是书香门第的熏陶,或者是爷爷习字绘画的结果,青年爷爷身材颀长,一袭长衫,举手投足,倒也有几分儒雅风流。”(《爷爷的故事》)“她看见我这个从山外来的大哥哥,就一个劲缠着,‘你见过会跑的大车吗?‘你知道会吃鱼的鱼吗?不等我话说完,她便拿出从山上摘来的刺猬一样的板栗,放在地上,用鞋一踩,便绽出油亮亮的果实。”(《堂弟媳年玉》)“姥姥是一个个子不高,弓着背,脚属于‘三寸金莲那种旧时代的女性。弓着背是姥姥随我下乡的印象,所以我闭上眼睛,就看见姥姥在那个叫蒋家湾的小山村高低不平的山坡上走来走去的样子。”(《地主分子刘绪贞》)“四叔一生没有多的爱好,唯一的癖好是喜欢京剧。他的一生,因京剧而喜,因京剧而悲,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好像一曲回肠荡气的大戏。”(《京剧票友四叔》)“母亲的青春、理想,还有那短暂的生命,就这样在一个个地名的更换中,一点一滴,随着时光抛洒在那一道道被流水冲刷出的山沟里。”(《我的父亲母亲》)在周百义的眼里,这些都是他挚爱的亲人。他用充满感情的生动文字表达着对他们的热爱。

书里有一位真挚重情者对自己友人的热爱。周百义在《文存》中展示给我们一个庞大的“朋友圈”。这里有他的恩师,他的作者,他的同人,他的同乡。第二卷中的“序与跋”中很多篇章都是周百义受友人所托而作。平心而论,很多书的作者,相对于已经大名鼎鼎的周百义来说,并不怎么知名。但只要友人相邀,周百义从不吝惜笔墨,总是认真回忆起与这些作者的交往,对他们的成果也由衷赞美欣赏。《文存》第二卷还有许多文章记载了与朋友们的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记青年作家李佩甫》中的李佩甫“人精瘦,眼睛不大,但单眼皮下闪着一团诚挚的光”;《竹林印象》中的竹林“那眉眼、那肤色、那腰肢,皆写着一个成熟女子的风韵”;《西子湖畔长相忆》中的马永杰“可以用‘娇小来形容”;《沐浴书香》中的黄成勇“给人的感觉是儒雅中透出一种稳重……一副书痴模样”;《走近二月河》中的二月河“提笔即帝王,放笔即臣民”;《那双眼睛》中的汪曾祺“不是那种风流倜傥的人,而是一个干瘪的小老头……谈话并不多,偶尔一句,却十分的幽默和俏皮”;《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中的贾平凹和孙见喜,“见喜以他对平凹的熟稔,以他的艺术感知力,不断地追踪贾平凹的创作发展轨迹,不懈地探索他的心路历程,我想,对于研究者和读者而言,善莫大于此”;《(美人赠我蒙汗药)与王朔》中的王朔“没有外面传说的那么‘痞,为人诚实而且爽快”……周百义笔端的他们个性十足,可亲可爱。

书里有一位出版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周百义做了二十多年出版,从编辑到社长到出版集团领导。可以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他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成就,都与出版密不可分。《文存》第三卷都是与出版工作有关的文章。既有做出版亲身体会中的深入思考,如《〈雍正皇帝〉一书编辑谈》《中国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的差距在哪里》《经济波动对出版产业有何影响》《文学出版如何走出低谷》等,也有他在充分调研搜集资料基础上完成的出版学术文章,如《中国畅销书市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畅销书出版三十年》《文艺出版三十年关键词》等。他将对出版事业的拳拳之心、热爱之情凝聚笔端,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正因为他对出版的热爱已经深入心里,他希望出版事业能够有更宽阔的发展前景。所以身为国有出版单位的领导的他,不惜气力,为一直以来不太受政府重视的民营书业这股力量摇旗呐喊。《文存》第三卷中有七篇文章专门探讨民营书业的相关问题,而提到民营书业的文章数量更多。这不仅因为他组建了“被业内誉为中国出版的奇迹和神话”(《出版“神话”是这样创造的》)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而是他切切实实看到了民营书业带给整个中国出版业的“正能量”。在他眼里,“民营书业作为中国出版业的一员,无论是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积极与建设性的”(《要重视民营书业的作用》)。他为民营书业出谋献策,提醒民营书业要跨过“产品结构、产权结构、资本结构”(《民营书业发展要迈的三道“坎”》)三重障碍。他为民营书业“鼓与呼”:“有关部门应当制订相关规章,在税收政策、经营环境、人才认定、银行资信等方面进行扶持,在全行业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发展新興出版生产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探讨》)。“在支持民营书业‘走出去方面,政府应当成立一个协调机构,组织民营书业参加各国书展,展示中国出版的实力;支持民营书业在其他国家兴办出版机构,宣传中国文化;鼓励民营书业输出版权,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走出去”不要忘了民营书业》)。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对民营书业的理解和尊重。

第三卷的最后,也是《文存》的压轴之作,名为《敬畏出版》。文章中谈到当下出版过分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图书质量等问题,呼吁出版人敬畏出版。因为“它为这个社会架设了通向文明世界的天梯,给这个社会送来了光明和放置灵魂的殿堂……它不是暴发户的掘金场,也不是钻营者理想的朝堂。它需要踏实的暮钟晨鼓,需要日复一日地游走于字里行间……敬畏出版,就是重拾社会对出版人的尊重,就是重新界定中国出版前进的方向。”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充分表达了一个对中国出版事业无限关怀与热爱的出版家的心声。

书里还有许多许多我们无法一一道尽的热爱:对家乡,对恩师,对母校……,殷殷文字源自作者的生活态度:永远怀揣一颗不断进取的心,时刻握着一支永不停歇的笔,记录下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祈愿周百义先生今后能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我们感染到更多的热爱之情。

(《周百义文存(第一二三卷)》,周百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定价132.0元。)

(收稿日期:2015-05-10 )

猜你喜欢
书业长江文艺出版社
书业再次盯上开团
书业如何拥抱新渠道?
去学校上课的小馋鱼
2020书业年度评选揭晓
香皂放哪儿了
对书业的30个预判
寻找书业新流量
我来了,再见
《我的孤独,只剩爱你》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