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图书市场上的中国形象

2015-10-10 04:43乌苏拉·劳滕堡伊丽莎白·恩格邱瑞晶
出版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书展

乌苏拉·劳滕堡 伊丽莎白·恩格 邱瑞晶

[摘 要] 以德国图书市场中针对大众读者的出版物为对象,通过考察2006—2014年间新出版的德语图书,分析其中的中国形象。基于对中文图书的德语译本和以中国为主题的德语原创图书这两大重点组的分析,给出了一个德国图书市场上中国相关图书主题分类概览。最后,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些影响图书主题的框架条件。

[关键词] 中国形象 版权贸易 德国图书市场 书展 出版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5-0081-06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at analyzing images of China that are reflected in publications in the German book market. It examines new German titles published between 2006 and 2014, which more or less concern China. On the basis of German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works and German original-published books about China, a thematic overview of the titles existing on the German book market is compiled. The it examin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ramework conditions, which affect the German publications on China.

[Keywords] Images of China License trading German book market Book fairs Chinese subsidies polic

1 导 言

本项研究以德国图书市场上针对大众读者的出版物为对象,分析其中的中国形象。我们将2006—2014年间新出版的德语图书分为两个重点组进行研究。其中一组包括将中国及其社会和文化作为探讨对象的、虚构及非虚构类德语原创出版物(重点一),另一组则关注有哪些中文图书经过翻译(重点二)被引进到了德国图书市场。本项研究并非要对那些出版物进行文学阐释,而是要根据德国图书市场上与中国相关的图书选取的主题,给出一个分类概览。

研究分多个部分进行。首先,提取已出版的书籍数据,将其分为上述两个重点组,而后对它们进行分析评定。研究的另一部分则选取那些影响图书市场和出版社的文化政策及经济框架进行考察。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由于研究对象是大众读物,我们只选取以下3类书籍进入我们的考察范围:虚构叙事类、社科类以及非虚构叙事类书籍。此外,我们将经典类和诗歌类作为特别门类列入重点二中。专业书籍、教材、参考书籍、字(词)典、百科全书、汉语学习辅助书籍、少儿读物、多语种书籍以及文集则不纳入考察范围。

研究使用的原始数据提取自德国国家图书馆(Deutschen Nationalbibliothek,以下简称DNB)书目。DNB书目囊括所有在德国境内及其他国家出版的德语书籍,由此可以确定,所有与本项研究相关的书籍资料都收录在其书目之中。通过对DNB书目的搜索,分别获得2905项重点一图书及3787项重点二图书。再经过人工逐一筛选,剔除不符合条件的书目,最终两个重点组分别得到510项及383项有效条目[1]。

3 定量数据分析结果

3.1 重点一分析

该部分将对德语原创新出版物进行评定阐释。研究过程中将关注书籍主题、出版时间分布及出版社情况。

3.1.1 图书主题分布情况

在2006—2014年间出版的510种中国相关德语原创书籍之中,社科类书籍占据64.51%,剩余书籍则相对平均地分布在虚构叙事类(18.43%)及非虚构叙事类(17.06%)下。

如图1所示,近1/4虚构叙事类图书属罪案惊悚主题,这一门类也是德国图书市场上极为畅销的书类。此外较为突出的是爱情、婚姻及家庭主题的图书:这一主题中的图书除了有对异国伴侣间故事的描写,还有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叙述,书中所展现的中国形象是较为写实的。

在社科类图书中(见图2),以医药与健康为主题的图书最受青睐。这一门类的图书几乎只将传统中医和食疗养生作为主题,却往往多次再版并在德国图书市场获得成功。与之出版种数相当的是社会、政治及经济主题的图书,其中不少将中国的经济崛起视为对西方经济的威胁。如《警惕中国!中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Vorsicht China! Wie das Reich der Mitte unser Leben verandert)、《下一场冷战 中国对弈西方》(Der nachste kalte Krieg. China gegen den Westen)等;另有相当一部分图书旨在为商务人士提供实用建议,指导他们在与中国合作伙伴的日常交往中做好准备,如《任职在中国:给经理、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训练项目》(Beruflich in China. Trainingsprogramm f€黵 Manager, Fach- und F€黨rungskrafte)、《中国商务文化精要 如何与您的中国合作伙伴及同事共同工作》(Geschaftskultur China kompakt.Wie Sie mit chinesischen Geschaftspartnern,Kollegen und Mitarbeitern erfolgreich zusammenarbeiten)等。总的来说,社科类图书大多以民主结构欠缺、人权问题及司法专断为主题,以批判的眼光考察中国社会与政治。

虽然,中国在德国的公共视野中曝光率较高,但她依旧主要被视为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旅行目的地。旅行文学在德国图书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也体现于游记在非虚构叙事类图书中所占的较高份额(见图3)。游记类图书中不少都传递着“亲身经历的冒险之旅”或“与异文化间的碰撞”的印象。而那些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中国及中国人的图书明显更得读者欢心。

3.1.2 出版时间分布情况

在图4所示的9年间,以中国为主题的德语原创图书出版种数基本呈提升态势。尤其是2007至2009年出版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2007年8月,德国作为主宾国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而2009年10月,中国则成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带着相关图书能够借主宾国之势、通过在媒体宣传激发读者阅读和购买兴趣的期望,2007—2009年间中国主题图书出版受到额外重视——已引进的图书被再版,而以前没有引进的新书也借此机会被译介到德国。此外,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对中国主题在德国图书市场上的受关注程度具有助推作用。

3.1.3 出版社出版数量分布情况

近72%的德国出版社在2006—2014年间只出版过一种与中国相关的图书。只有极少数出版社,如规模较大的大众读物出版社贝克出版社(C.H. Beck Verlag),或是只针对特定读者群的小型社科类出版社(例如只出版医药养生类或密宗玄学类图书的出版社),才有中国主题图书的出版项目。大多数著名的大众出版社及学术出版社(如斯普林格)出版中国相关的社科书籍很少。值得注意的是,提供按需印刷及自费出版服务的出版社按需图书公司(Books on Demand)出版的中国主题图书最多,这些图书很可能是盈利性出版社不会选择出版的。

此外,那些出版了中国主题德语原创图书的出版社大多也出版了中文图书的德语译本。若按原创图书与译制图书出版总数计算,那么历史悠久的文学及大众读物出版社费舍尔出版社(Fischer)就是出版中国主题图书最多的德国出版社。其他大型文学及大众读物出版社如汉泽尔出版社(Hanser)、德国口袋书出版社(dtv)及乌尔斯坦出版社(Ullstein)出版的中国主题原创图书与译制图书数量相当,出版总数也不少。另外,大型出版集团兰登书屋旗下的11家出版公司共出版了17种中国主题德语原创图书和9种中文图书的德语译本。

3.2 重点二分析

以下对德国图书市场上中国图书的德语译本进行考察。考察所关注的部分与重点一一致。

3.2.1 图书主题分布情况

重点二的383种图书中,虚构文学类(25.85%)、经典类(25.33%)及诗歌类图书(10.18%)之和超过六成。其中,孔子和老子的哲学经典、明清小说名著及古诗词(其中以唐诗居多)代表了传统的中国。这样的数据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其中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学术研究中常被使用。另外,社科类图书也在中文图书的德语译本中占据较大比例(29.34%)。

在虚构叙事类译本中爱情、婚姻及家庭主题和社会主题图书处于主导地位(见图5)。其中社会主题图书往往涉及“文化大革命”或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此展现一个变革中的社会,例如莫言、余华、阎连科等作家的作品即是如此。趁“漫画热”之势,中国台湾漫画家林青慧的一系列作品在德国翻译出版,但这些作品风格接近日本漫画,它们的出版更多地是由于国际上的漫画热潮,而非对中国的特殊兴趣。

如图6所示,近1/3的社科类译本以宗教与哲学为主题,其中孔子的儒家哲学及老子的道家哲学在德国图书市场上尤其受青睐。与重点一相一致的是,译制图书中以医药与健康为主题的也不在少数。

与德语原创图书相比在译制图书中有更多社会纪实报道类图书,比如2012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的廖亦武的作品(见图7)。传记类图书则几乎占据了非虚构叙事类译本半壁江山(44.44%),这其中被翻译最多的是海外流亡华人的传记。

在被译介到德国的中国当代文学中,那些通过文学奖项而在德国获得了一定知名度的作家以及那些在中国大陆被查禁的作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的一种选择机制与文学作品的质量虽不相悖,但由此可见德国出版社更热衷于那些可以通过作者及他们在德国公众面前的形象进行营销的图书。

3.2.2 中文图书德语译本出版时间分布

与重点一相呼应的是,德语译本的出版时间分布情况也体现了2009年中国作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影响。同样,在2009年之后版权贸易情况很难再达到当时的盛况。

3.2.3 出版社出版数量分布情况

在我们所考察的9年之中,65%出版过中文图书德语译本的出版社只出版过一本相关图书,这一点与重点一相似。其中外文出版社和五洲出版社贡献了不少中文图书的德语译本。作为中国出版社,它们出版的社科类书籍基本只向读者传递积极的中国印象。而在德国方面,为中国图书德语译本的出版贡献最多的是由德国汉学家们牵头的出版社,如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并兼顾大众读者的东亚书局(Ostasien Verlag)和欧洲大学出版社(Europaischer Universitatsverlag)。除了知名的大众读物出版社(如费舍尔)之外,专业及小众读物出版社也在译本的出版中助力不少。

4 文化政策及经济框架条件

作为对图书主题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文化及经济框架也在本项目的考察范围之中。书展为版权贸易铺路,翻译出版资助项目意欲引导版权贸易中的选题方向,而出版社决定了最终呈现在图书市场上中国形象。

4.1 书 展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每年都会选择一个参展国作为主宾国,通过特设的展厅及相应的活动展示该国的文学与文化。主宾国在书展上的亮相使公众有机会与该国文化深入接触,同时也旨在促进图书行业的国际联络、两国文化机构的合作及主宾国的版权贸易。2007年德国作为第1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出席开幕活动的是法兰克福市长、德国驻华领事及德国文化部长。而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带领千人代表团[1]出席了主宾国活动。由此可见中国方面对书展主宾国活动的重视。

2007年,中国91.09%的图书版权贸易都是在法兰克福书展和北京国际书展上达成的[2],而2009年中国的主宾国身份也为当年中国的版权出口注入了额外的动力[3]。这些都体现了两大书展对中国版权出口的重要作用。

作为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中国还推出了“主宾国翻译出版工程”并公布了翻译资助书目[4]。2009年这份由中国政府给出的书目囊括80个选题,不仅是针对德国也是向其他国家的国际出版社做出的推荐。通过比较这份书目及在德国图书市场上真正被翻译出版的图书,我们发现这份来自中国政府的推荐翻译书目在德国出版社中获得的反响有限。即使被许以资助,在2009年时书目中也只有16%的图书得以引进德国;到本文写作时为止,这一数字仅上升至26%。在该书目中占据最大比例的专业书籍也少有德国出版社问津,其中反而是虚构叙事类作品被翻译、引进的较多。即使有翻译资助,德国出版社似乎也不看好由中国政府推荐的选题,转而选择那些不受补助的图书来引进出版——这是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4.2 资助项目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图书翻译出版资助是纯粹的国家行为,基于五年计划及政府高层的行动方针如“走出去”战略。实施这些战略方针的工具是一系列各有侧重的资助项目,以期促进一些中国图书在海外的推广传播。中国方面目前还没有私人的独立资助机构。

4.3 版权贸易

如图9所示,2006—2013年间中国对海外的版权输出总体持续增长,2010—2012年间更实现了跳跃式增长。在这一趋势下,中国对德国的版权输出也相应增长,而对德国版权出口增长的起点则是中国作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2009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对德版权输出的喜人成果可能要归功于中德两国建交4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虽然版权贸易呈持续增长态势,但相比其他语种(如法语和日语),中文图书的德语译本在德国图书市场上仍属小众。

4.4 出版社作为图书遴选机构

在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专业2015年的研究项目“中德版权贸易——出版社图书贸易的选题及沟通过程的发展”[6]实施过程中,对中德两国的出版社进行深入采访。对这些采访的分析评估显示,在出版社层面,中国图书销往德国的过程还存在以下这些问题:中国作家在德国的知名度极为有限;中德双方都认为,对方应当更加努力促进中国图书向德国的输出;此外,在德国出版社中鲜少有人(或几乎没有)掌握中国历史和文学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恰恰是对中国图书进行遴选所必需的。同时,在德国出版集团中几乎无人掌握汉语,也使对中国图书的考量变得更为困难。相应地,在中国出版社中也几乎没有员工掌握德语。因此,双方都必须借助于中介——这也就意味着,对图书的选择将受到中介主观品位或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另外,中德文化差异也为两国出版社间的直接沟通设置了不小障碍。德方认为中国出版社对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了解。而且,中方对书籍的选择往往还基于对政治等其他因素的考量,而非纯粹的经济原因,这一点也是德国出版社难以理解的。最后还有高昂的中文翻译费用,按中文图书德语译本中常见的少量印数计算,德国出版社难有盈利。

5 结 语

正如对重点一的评估中所示的,中国主题德语原创图书的主流门类是关于中式医药及养生的社科类图书,它们为生活重压之下的欧洲人提供生活帮助。经济类社科图书的选题则顺应当地媒体主流舆论,即使许多德国大型企业已与中国有了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该类图书中也多是宣扬中国压倒性的经济实力及不正当竞争手段等类似形象。而游记类图书中的中国形象虽较为写实,却也不乏误解或有取笑之嫌。

另一方面,德国媒体对中国政治及文化的报道对中国图书的德语译本影响尤甚。这些报道重点关注言论自由及人权问题,而出版社作为对图书出版具有选择和把关人权利的机构则顺应舆论制订自己的选题策略——尤其是在社会纪实报道类和传记类图书的选择中。对于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出版社则倾向于译介获奖作品或是被查禁作品。这些选题策略都是根据德国读者的需求做出的,以期提高经济收益,降低风险。对不同主题的“文学探索”是德国出版社尽量避免的。此外,之所以中国图书对德国的输出常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即使两国都已在对方举办的国际书展上为中国图书加油助威——可能也还要归于在双方出版社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图书翻译出版资助政策旨在向海外,尤其是西方国家,传递积极的中国形象,给予中国文学和文化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而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虽有其价值,却并没有中国人认为的那样重要。所以那些受到资助的图书往往在那些强调民主、以经济利益为标杆的西方出版社那里遭到冷遇。要使读者大众能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而非主观偏颇,更加寻常而贴近现实的中国,是中德双方的文化传播机构都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注 释

[1]杨得志.中国将派千人代表团参加法兰克福书展[N/OL].[2015-04-03].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9/2009-

03-16/30366.html

[2]方圆.2007年我国图书贸易引进减少输出增加 “走出去”效果明显[N/OL].[2015-02-05].http://www.gapp.gov.cn/news/1327/87413.shtml

[3]新华社.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OL].[2015-04-29].http://www.gapp.gov.cn/news/1181/86113.shtml

[4]王玉梅.法兰克福书展中国翻译出版资助书目公布[N/OL].[2015-04-23].http://www.gapp.gov.cn/news/806/77693.shtml

[5]图9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版权局网站。

[6]该项目由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专业5名硕士研究生于2014年中至2015年初执行,期间对四家中国出版社、四家德国出版社及两家版权中介进行了深入采访。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DB/OL].[2015-05-05].http://www.gddrcc.org/zgcbsz.do?sort=flkf&discode=BY0204030300

[2]德国书业协会.德国书业年度统计与分析(Buch und Buchhandel in Zahlen)[J].法兰克福,2006—2014

[3]法兰克福书展: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相关新书书目[E].法兰克福,2009

[4]中国国家版权局.2006至2013年全国图书版权输出地情况统计(W)[OL].[2015-05-05].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

[5]尼克勒·史多克.“中国文化仍摆脱其异域属性”德国汉学家吴漠汀谈汉语文学翻译[J]. 多特蒙德,2009

[6]尼克勒·史多克. 众多中国新书来到德国(Viele neue B€點her aus dem Reich der Mitte)[J]. Buchreport Magazin 40(2009)a H. 9, S. 52–54. 多特蒙德,2009

[7]伊丽莎白·恩格,卡特琳·考赫,邱瑞晶,宋妮亚·施塔特勒,简妮·什未林. 中德版权贸易:出版社图书贸易的选题及沟通过程的发展(Lizenzhandel zwischen Deutschland und China. Entwicklung des Kommunika-tionsprozesses und der Titelauswahl im Verlagsbuchhandel)[R]. 埃尔朗根,2015

[8]芭芭拉·霍斯特. 法兰克福书展上的中国新书[J]. 今日中国,2009

[9]中国是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J/OL].[2015-05-05].http://www.focus.

de/panorama/vermischtes/deutschland-china-ist-ehrengast-der-frankfurter-buchmesse_aid_406666.html

[10]法兰克福书展中国 2009年主宾国[J/OL].[2015-05-05].http://www.spiegel.de/kultur/literatur/frankfurter-buchmesse-

china-wird-gastland-2009-a-485956.html

[11]渠竞帆. 法兰克福书展主席: 德国将推400本关于中国的新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9-09-16

[12]乌苏拉·劳滕堡. 中国小说大举来袭 姜戎畅销小说誓将赢取西方市场[J].法兰克福汇报,2007(7)

[13]乌苏拉·劳滕堡. 冲破书皮 走向世界. 放着乒乓球桌的合资出版社德国及其他出版社亮相北京国际书展[J]. 法兰克福汇报, 2005(208)

[14]王冉. 鲁迅文学翻译奖得主韩瑞祥:德国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有很大的局限性[N/OL].[2015-05-05].http://german.china.

org.cn/culture/txt/2014-09/02/content_33405446.htm

[15]吴漠汀. 德语版中国文学作品[G]. 波鸿, 2009

[16]历届主宾国回顾[N/OL].[2015-05-05].http://a.xhsmb.com/html/2011-08/25/content_32682.htm

[17]朱良亮. 中国在德语文学中的形象[D]. 波恩: 波恩大学,2015

(收稿日期:2015-08-10 )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书展
“空场”书展
沈鹏《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2016上海书展,女性阅读书单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第6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