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与编辑规范

2015-10-10 04:27陈万怀陈杰
出版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新闻标题传播

陈万怀 陈杰

[摘 要] 网络流行语频繁使用于新闻标题的制作及内容阐述,成为时下新闻语言的一大特色。同时,不知所云、模式套用、乱贴标签等问题渐渐显现。新闻界必须关注新闻标题中应用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明确新闻标题制作中网络流行语的编辑规范。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新闻标题 语言 编辑规范 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5-0043-04

[Abstract] The usage of Internet catchwords become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news language. However, there is a lot of inappropriate usage of these words when making news headlines. The news editors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Iinternet catchwords clearly and set editing norms to shape the use of Internet catchwords.

[Key words] Internet catchword News headline Language Editing norm Communitation

新闻标题,是指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1]。近年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争夺受众眼球,许多新闻在制作标题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这样做的目的往往是换个角度对文字加以修辞,使标题语言富有时尚气息,更加形象生动,让传统单一的文字表达方式转换为文字、数字与符号形象的综合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受众的称赞和掌声。然而,一些网络新词频繁使用于新闻标题的制作及内容阐述,成为时下新闻语言一大特色的同时,不知所云、词不达意、模式套用、乱贴标签等问题也渐渐显现,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争议。本文以2014年国内新闻媒体上出现的新闻标题为例,探索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得失,总结归纳相应的编辑规范。

1 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非常鲜明,很多词语是网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原创的、夸张的,有时也是无聊的、庸俗的。在很多情况下,网络语言不注重语法规范,有时只是英文字母或数字。在网络文化盛行和网络语言流行的时代,众多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报道中被高频使用,甚至出现泛化的趋势。

1.1 同类情况“套用”

某些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和语法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并没有根据新闻内容选择准确的标题表达,而是形式上的“拿来主义”,进行模式化套用。例如新闻标题里频繁出现的“××门”本不是网络语言,因在网络上被广泛应用而声名鹊起,许多事件的新闻内容要素与“门”并不牵连,如涉及性、毒、赌的诸多社会新闻,但一些编辑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一律冠之“××门”。类似的模式化套用还有很多,如“被××”表达了一些社会群体对某些权利被剥夺的无奈嘲讽,“给力”形容关键时刻的支持帮助,“你懂的”形容某些可以意会的事情。诸如“组合拳”“楼脆脆、躲猫猫、医跑跑、房歪歪、钱多多”“集结号”“很×很××”“熊孩子”“也是醉了”等不断见诸报刊、网络等媒体版面。这些流行句式在各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事件中不断地被套用,版本层出不穷,不仅代表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新闻愉悦草根民众阶层的语言娱乐功能。

1.2 貌似相关“引用”

为了吸引读者注意,用一个与新闻内容无关或相去甚远的网络流行语作标题,进行意义上的相关引用。这类标题用起来有牵强附会之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山寨”一词在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但对“山寨药”的提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明确表示,“山寨药”根本不是药,绝对没有药品的功能,不要用“山寨药”这种说法来误导公众[2]。又如“××去哪儿”这类新闻标题应用源自2013年大型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以及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时间去哪儿”。2014年3月8日马航客机失踪事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与民众质疑,事件的原因及结果一时间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于是,媒体报道便用“去哪儿”制作成新闻标题“飞机去哪儿”,一方面是对马航事件本身的疑问及猜测,另一方面应用“去哪儿”这样具有诙谐讽刺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反映新闻媒体代表公众的疑惑及无奈。此外,“且行且珍惜”出自2014年3月31日艺人马伊琍回应文章出轨事件的微博。“文章出轨”这一事件被炒得火热,随之而热的是马伊琍的“且行且珍惜”体,不仅各种微博或者文章里要带上一句“且行且珍惜”,各种遣词造句也轮番上阵,“珍惜体”新闻标题频频出现。

1.3 抓人眼球“硬用”

这类新闻标题的显著表现是“不求准确,只求轰动”,只要能够吸引眼球,提高阅读率,不惜肆意扭曲事实,夸大实情,“硬用”网络流行语来吸引公众视线,最终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些标题类似于网络上经常出现的“标题党”,如“史上最牛公交价目表”——深圳市每辆公交车上都贴有一个站一个价的价目表;“史上最牛清扫机”——秦皇岛市一辆由拖拉机和笤帚改装的“机械化”道路清扫机[3];“史上最牛钉子户”——浙江温岭一幢民房因不愿搬迁矗立在公路中间,来往车辆绕房而行等。这类社会事件和问题被冠以“史上最牛”的新闻标题,但不知与何事何物相比而成为“历史之最”?此外,还有“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喜大普奔”之类新闻标题语言的运用,不仅显得标题意思表达夸张,而且使读者一头雾水,不明其意,更不用说新闻传播的效果了。

2 新闻标题中应用网络流行语的效果

毋庸置疑,网络流行语应用于新闻标题,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报道语言,增加了新闻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推动了新闻的传播与扩散,甚至影响着舆论的走向。但是,某些新闻标题对一些荒诞、没来历的、低俗的流行词汇不加处理地直接应用,有时直接损害了新闻内容传播的真实准确性,生搬硬套导致乱贴标签、歧义走题、夸大扭曲等现象频频发生,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

2.1 网络流行语应用的积极意义

新闻标题与网络流行语的有机结合,为新闻本身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亲和力和心理接近性,可以吸引网民眼球,带来新鲜感和熟悉感,增强读者的新闻选择力,扩大新闻关注度和传播覆盖率。以“打酱油”“元芳,你怎么看”“女汉子”“土豪”“去哪儿”“任性”“我也是醉了”等流行词汇制作的新闻标题,对普通读者和民众来说,其语言的魅力和诱惑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容易在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网络新词本身也是新近发生的社会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内容之一。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社会上新近出现的语言现象,也是广大网民新近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的体现。这些新近的社会事实必然被新闻媒体关注,进入新闻报道的范围。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力,增强了新闻报道内容的形象生动性。网络流行语大多简洁明了、幽默诙谐,能够增强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和吸引力。2014年12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发布了2014年十大网络用语,让各界人士忍俊不禁。这十大网络用语均可在新闻标题中找到应用(见表1)。

第三,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具有某些暗示或隐喻功能,能起到广泛表达民意、引导舆论、加强社会监督等作用。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形成一种以言语压制文字的传统,言语被赋予优先的位置,文字成为言语的表征,是言语的派生物。德里达认为要消解这些“语音中心主义”,以及“解构这些对立的等级,在某个特定的时候,首先就是颠倒等级”[4]。网络媒介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海量、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以流行反抗荒谬,以传播表达不满,以反讽解构傲慢,这样的网络语言表达策略有一种强大的解构力量。“楼歪歪”“范跑跑”“欺实马”“你懂的”之类词语,来自于热点新闻事件,与新闻内容密切相关,每个词背后都具有严肃的现实意义,带有浓厚的社会公共色彩,是民众表达权利诉求、行使舆论监督的一种后现代话语方式。

2.2 新闻标题中流行语应用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流行语直接使用于新闻标题降低了新闻的客观准确性。有些网络流行语是语言恶搞的结果,带着戏谑、荒诞、“无厘头”的色彩,甚至还有隐晦低俗等特点。这些网络流行语不加处理直接应用于新闻标题,会严重损害新闻的客观、公正与准确性。如“宝马女”“奔驰男”等成为一种语言标签,随时贴在一些社会事件或民生新闻中;“坑爹”“我伙呆”“草泥马”等词语更是一些网民急性病态及狭隘心理的反映。生搬硬套地直接使用不仅可能使新闻标题给人第一印象的错觉(先入为主或主观偏见),而且容易造成歧义,对社会舆论带来不良影响,有损社会教化。

其次,一些传统媒体在制作标题时刻意模仿新媒体语言,僵化抄袭网络流行语,使新闻标题丧失个性和创造力,造成受众视觉疲劳。有些编辑为了博人眼球,提高新闻关注度,在标题中对新闻报道内容断章取义,沦为标题党,如前述“XX门”“史上最牛XX”等新闻标题均有夸大新闻事实的嫌疑。一时兴起的“集结号”“犀利哥”“累感不爱”“感觉不会再爱了”频频应用于新闻标题中,大范围和重复性的使用,会让人视觉疲劳,同时让受众对某些新闻工作产生质疑,怀疑记者或者编辑词语枯竭,江郎才尽,毫无创新。

第三,网络流行语的直接应用冲击了新闻语言的稳定性和规范性。新闻标题制作规范要求慎用多行题,标题的主谓宾结构必须完整,避免出现双谓语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情况等。网络语言的来源很广,除网民自创,很多来自于热点事件、春晚节目、方言或者外语、影视剧作品等,或者来源于普通话中的谐音或数字谐音,还有一些人为随意错写或误写的网络词语,此类词语应用于新闻标题,容易让人误解,误导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新闻的导向功能,有时会让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社会中传播开来,干扰青少年对规范语言的学习。而且,网络流行语的肆意运用对新闻语言表达、新闻标题规范和制作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3 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的编辑规范

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逗比”“切克闹”等。网络流行语在新闻媒体上的使用规范成为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关注的话题。

就新闻价值而言,新闻标题对新闻文本的解读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的理想效果是否达到,关系到新闻传播对受众在认知、心理和行为层面上产生何种影响。网络流行语并非“洪水猛兽”,也非“救命稻草”,而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新闻界应坦然面对,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编辑规范。

3.1 客观准确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守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新闻标题不仅是新闻事实和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反映,更是如今“注意力时代”读者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眼来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应用网络流行语制作新闻标题时,要遵守真实客观性原则,不能牵强附会,否则容易造成题文不符、歧义走题、扭曲浮夸等不良影响。

3.2 简明扼要

简明扼要是新闻标题的一大特点。新闻的报道内容不仅要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而且标题报道要用简洁、准确的词语概括新闻主体内容。“题好一半文”,准确、传神的新闻标题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心,激起其阅读兴趣。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产生了“眼球”效应,尤其是在“读题时代”,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无形中成为读者理解新闻报道内容的“关键词”。不过,部分读者尤其是中老年读者,对网络流行词汇的熟悉度不高。为避免造成误解、影响阅读,编辑在使用一些偏门、冷门或者新近网络词汇时[5],应在报道中进行解释。

3.3 合理适度

同类语言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语言贫乏,读之生厌。制作新闻标题时,应避免模式化套用网络流行语,做到合理引用或者良好转化。要避免当网络流行语进入审美疲劳期后仍然使用,从而落入“俗套”。这要求新闻媒体在新闻语言中使用流行语时要理性、有节制。

3.4 专业到位

网络流行语因为其产生的语言空间影响,本身有很大的随意性及不规范性,有些词汇甚至彻底抛弃了汉字的基础,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使用这些不合逻辑、不合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制作新闻标题必须慎重,要么是在不发生歧义的情况下使用,要么使用时对这些语言做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同时,新闻标题在引入网络流行语时要了解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使用范围等,以免误用。

3.5 杜绝“标题党”

标题与新闻内容不符是信息虚假的一种表现,是对受众情感的欺骗。“挂羊头卖狗肉”,在新闻标题中故意使用夸张、卖弄、渲染等炒作性、煽动性的网络流行语,为赶网络流行时尚而生搬硬套的行为从根本上说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6],不仅使新闻报道陷入低俗,降低了媒体品位,而且有损新闻传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好的新闻标题必须能为受众提供真实信息,因此,在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和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要警惕新闻标题制作中“标题党”的出现,要坚守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底线。

注 释

[1]谭云明.新闻编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7

[2][3]陈建飞.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J].新闻实践,2010(9):39

[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2

[5][6]余昕莹.如何避免网络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的滥用[J].新闻世界,2012(7):23

(收稿日期:2015-01-03 )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新闻标题传播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浅析网络流行语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