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10-09 09:39王延慧
文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学

内容摘要:综合英语是一门英语专业基础精读课程,认知美学理论对综合英语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也是教学法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以综合英语教材《现代大学英语3精读教程》中的课文《莳萝泡菜》为例,从认知美学理论中的审美与象征以及认知方式方式角度对综合英语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认知美学 教学 《莳萝泡菜》

综合英语是一门专业基础精读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专业低年级开设,除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外,也需要为学生以后的高级语言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综合英语课程中应该讲授一些文学作品,渗透文学知识和对文学作品理解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于综合英语中文学作品学习的要求,同时伴随学科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研究,综合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分析文学作品,引进文学理论并不是什么创新教学法,但是认知美学作为一个新兴交叉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研究尚属新颖,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更是值得进一步挖掘探讨。认知美学的几个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具有相当的应用意义。本文仅以综合英语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中的课文《莳萝泡菜》为例,浅析认知美学理论在综合英语中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

一.审美与象征

认知美学认为,审美就是一种经由对事物外形加以知觉并形成非利害性愉悦快感的活动。具有这种特征的活动发生,意味着这种活动的性质的获得或者形成。象征用具体意象代表或暗示某种事物,从而形成一种知觉意识。小说中的象征旨在具象化隐匿在事物、现象背后的看不见的利害性或者非利害性情感,即展示事物内在的理念。也就是说,象征可以理解为对于事物外形的知觉,从而形成的具象化描述。

《莳萝泡菜》中,象征的用法比比皆是,运用认知美学理论,可以加深和优化这些象征手法的理解。例如,最显著的象征意象是题目“莳萝泡菜”。《莳萝泡菜》是曼斯菲尔德写于20世纪初的一个短篇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薇拉在一家咖啡厅邂逅了6年前的男友,两人共同回忆了曾经共度的时光。在对话中男主人公只顾着讲述自己这几年来的经历,根本不顾及薇拉的感受和心情,薇拉在交谈中发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自私,就毫不留恋的离开了。读者在阅读之初,一定会质疑为什么一个旧爱相会的故事会用一种普通的俄国开胃小菜的名字做题目,而文中也并不是都围绕着莳萝泡菜这种东西来开展情节的。那么莳萝泡菜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认知美学认为,美感只能有视觉和听觉所引起[1]。在薇拉的思维中,俄国的美好意象跟她的各种感官的肯定性情感相关,尤其是视觉和听觉。薇拉从6年前与前男友相爱时,就一直梦想着去俄国旅行,尤其是黑海边的畅游。莳萝泡菜正是这个前男友向薇拉炫耀他们分手这几年来他多姿多彩的经历——到世界各地区旅行,特别是去俄国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薇拉。他还特意提到了“水上的生活”,还有“到了晚上,便是无尽无休的歌声。”这些简单的描述,结合薇拉自己的肯定性情感,就变成了一幅唯美的渔舟唱晚画面。“此时此刻,她仿佛正坐在神秘的黑海边的草地上,海水黑如天鹅绒一般,静静地拍打着岸边,泛起涟漪,激起天鹅绒般的波浪。她仿佛看到草地上坐着一群人,月光映衬着他们的脸和手,现出了白色。离他们不远处还坐着马车夫,他膝上放着拿布包着的晚餐。‘来点莳萝泡菜。他说道。虽然她并不清楚什么是莳萝泡菜,但她看到了一个略带绿色的玻璃瓶子,点缀着红色的辣椒,像鹦鹉的嘴。”[2]这个时候,莳萝泡菜象征着薇拉对于俄罗斯之行的憧憬,薇拉早年憧憬的俄罗斯美景,完全是对大自然的非功利性知觉,正是对于事物外形的知觉形成的非利害性愉悦感,但是这种愉悦感使俄罗斯的美景,甚至是她不知何物的莳萝泡菜与她的肯定性情感相关。于是6年后,莳萝泡菜又进一步象征着薇拉对于过去的这段感情的留恋。这也呼应了文章开头薇拉一眼就认出了前男友,并且对于花园游玩的美好回忆,这些肯定性情感认知证明薇拉对于以前的感情并非没有留恋。而这些景色之所以美,都是与薇拉的肯定性情感有关。

然而,这种泡菜的酸涩味道也象征了利害性会影响美感。酸涩的味道让薇拉联想起了红色的辣椒的辛辣,莳萝泡菜色彩鲜艳,虽诱人食欲,但新鲜不再。还有前男友鹦鹉般的虚荣和轻浮,莳萝泡菜暗指往昔的爱情已不在,如同一幅褪色的画卷。这个时候,薇拉已经无法再进行非利害性的知觉,所以只能联想到了外形之外的事物的内质特征,此时就已经无法单独审美了。在讲授这个部分时,用认知美学的原理向学生解释,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能为他们在今后遇到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增加了理解作品的一种全新的角度,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达到综合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认知方式的变化

认知美学认为,审美知觉不是独立的知觉系统,而是一般知觉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审美知觉的特定模式也是一般知觉模式在审美时的表现,构成一般所说的审美眼光或审美趣味。形式知觉模式既有先天性性质,又有后天性性质;而且有先天遗传因素、一般文化因素和特定社会因素。对于先天性性质和因素,是人类几十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人类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两千年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后天性性质,以及一般文化因素和特定社会因素就因为作者的风格和作品产生的背景而对认知方式和审美知觉模式产生了影响[3]。

《莳萝泡菜》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其创作手法,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女性认知方式和审美知觉模式的变化。女性主义的视角和想法,是现代主义认知方式和审美知觉模式的体现。从更早的文学作品中可见,女性对于男性形象和内质的肯定性情感主要是从看待男性的突出统治地位出发的。《莳萝泡菜》中,也没有对男主角的正面描写,甚至连他的名字也没有正式出现过。我们只知道这个故事中有一个男主人公,但是根据作者女性主义的认知方式,我们就能对其产生相应的印象。同时,作者通过细节描述,让我们对其内质产生了认知。开始的时候,“他现在看上去比那时精神多了。从前梦幻般的迷惑和优柔寡断从他身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独立、成熟的气质。他一定也赚了不少钱。他的装束令人赞叹。这时,他从衣袋里掏出一盒俄罗斯香烟。”[4]这是对其外形的非功利性认知,从文化和社会因素来看,这是一个能引起人好感的外形。如果不考虑内质,这是一个有魅力的男性形象。可是随着其言谈的深入,我们和薇拉一起看到这是一个及其虚荣、自私、夸夸其谈的男性形象,就像莳萝泡菜罐子里面的辣椒,像鹦鹉的嘴一样徒有其表,引起恶感。所以,最终薇拉的毅然离开,说明了认知方式比起现代以前的女性来说,更多的具有现代主义特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女性对于男性的内在需要也与男尊女卑的时代不同,所以内在评估系统对于好感和恶感的判断发生了变化。女性不再仅仅因为男性的财富和地位而对男性产生好感,所以正如认知美学所提出的,人内在认为有害的东西会产生恶感,对其形式就产生不了美感[5]。

对于这个部分的教学,应该从认知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引导学生首先思考文学作品人物的认知方式和审美知觉模式,并且结合自身的审美知觉模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的形成原因。这篇课文表面上情节并不复杂,却有很多东西隐藏在字里行间,若非运用适当的理论引导讲解,学生无法充分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的的用心。认知美学理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结合文章创作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分析背景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即通过审美知觉模式的形成分析其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认知美学理论出发,对综合英语的课文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理解课文进行引导是非常新颖却又有效的方法。以《莳萝泡菜》为例,认知美学理论可以从审美和象征以及认知方式变化的角度,帮助学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培养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今后综合英语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尝试多用这种教学手法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引导,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教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7:50.

[2]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61.

[3]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教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7:125-128.

[4]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60.

[5]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教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7:139.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批准编号GH12317。

(作者介绍:王延慧,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
“以读促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听、看、想、说、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识谱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