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
(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 河南南阳 473065)
麻醉苏醒期麻醉效果变浅,再掺杂气管插管、疼痛等因素,患者常出现躁动、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影响平稳苏醒,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右美托咪定可减轻手术应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对呼吸的抑制,预防全麻拔管期的不良反应。此次研究采用单次小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全麻苏醒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5~71岁,平均(47.2±7.6)岁,体质量44~72 kg,ASA分级Ⅰ ~Ⅲ级,均为腹部择期手术患者,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心律失常及长期服用镇静、精神类药物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将62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46.8±7.9)岁;观察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36~71岁,平均(47.6±7.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麻醉方法 两组均于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100 mg,监测心率、ECG、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有创血压等,麻醉诱导采用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1~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1~13次/min,PetCO2维持在35~45 mm Hg,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5~55,术中异丙酚4 ~6 mg/(kg·h)、瑞芬太尼 5 μg/(kg·h)静脉泵注,2%七氟醚吸入麻醉维持,维库溴铵0.05 mg/(kg·h)静脉泵注维持肌松,术毕前20 min停用维库溴铵及七氟醚,术毕前10 min停用异丙酚及瑞芬太尼。术毕前10 min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加入生理盐水10 ml缓慢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10 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患者出现自主呼吸时静脉推注阿托品0.5 mg、新斯的明1 mg。
1.3 观察指标 以拔管前5 min为基础状态(T0),观察两组基础状态(T0)、拔管时(T1)、拔管后1 min(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SBP、DBP及HR变化。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拔管后两组患者镇静程度,1分:患者不安静或烦躁;2分:合作、安静;3分:嗜睡,对命令有反应;4分:入睡,可唤醒;5分:入睡,对呼唤反应迟钝;6分:深睡,不能唤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时点 SBP、DBP、HR T0 时两组 SBP、DBP、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1、T2、T3、T4时对照组SBP、DBP、HR较T0升高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SBP、DBP、HR变化()
表1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SBP、DBP、HR变化()
2.2 呼吸恢复、苏醒、拔管时间及Ramsay镇静评分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苏醒、拔管时间及Ramsay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苏醒、拔管时间及Ramsay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全麻患者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时,因麻醉变浅、吸痰、导管刺激、疼痛等引起躁动、呼吸急促、血压剧增、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以及明显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存在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潜在危险[1],重者可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手术部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等,降低麻醉苏醒质量。
右美托咪定为新型、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注射后6 min起效,半衰期约2 h,抑制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释放,降低突触后膜兴奋性,激动脑干内蓝斑α2肾上腺素受体产生类自然睡眠的镇静作用,易于唤醒,可抗焦虑、镇痛、改善术中心血管稳定性,与阿片类药物协同增强镇痛、镇静作用,减少围术期麻醉药物、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抗阿片类药物所致肌肉强直和气管插管、拔管时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苏醒期寒战、谵妄等不良反应[2],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及应激状态下心率异常增高,减弱呼吸抑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3]。临床研究表明,适当剂量的右美托咪定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效果较佳,且不延长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少,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1、T2、T3、T4时对照组SBP、DBP、HR较T0时升高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毕前10 min单次静脉注射适量右美托咪定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明显减轻拔管过程中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全麻苏醒期质量。
[1]吴静,刘立莉,杨帆.小剂量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9):1316 -1318.
[2]方宁宁,侯跃东,于金贵.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23(8):58.
[3]Kose E A,Bakar B,Kasimean O,et al.Effects of intracisternal and intravenous dexmedetomidine on ischemia-induced brain injury in rat:a comparative study[J].Turk Neurosurg,2013,23(2):208 -217.
[4]刘丽,苏子敏,唐俊,等.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5):529 -531.
[5]吕艳芳,徐萌艳.右美托咪定在腹腔镜手术全麻拔管期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9):38 -44.
[6]吴涯雯,黄鸿晖,郭苇航,等.右美托咪定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5):2426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