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动手操作有效性

2015-10-08 22:52:28冯桂芳
关键词:动手操作有效性

冯桂芳

【摘要】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课堂动手操作存在有效性缺失现象。如:有了动手操作就没了数学思考。较少的顾及数学内在的思维活动。为此,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 低段数学课堂 动手操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28-01

0

一、课堂操作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 从生活中激发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对例题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如:在教学“平均分”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分圆片,帮猴妈妈解决分桃子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就是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同时营造了一个活跃、和谐的自主探究氛围。

2. 操作活动中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

在教学中,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一一加以肯定,教师即使说一句:“你真棒”“知道的真多”“真聪明”等一句简单的话而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3. 平日老师有意识地利用教具演示,培养操作兴趣

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是最好的教师。唯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使学生个个学得既有兴趣,又能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新知;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操作,开拓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如二年级一课《分香蕉》,开课时,让全体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进行分一分,给学生提出要求“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接着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了分小棒活动;在练习时,完全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决,动手操作后的学生明显比直接列式的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清晰。

二、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操作活动过程

1. 要明确操作目的

学生的操作活动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操作目的;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指导,切实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为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操作活动,目的明确,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概念的形成过程。

2. 在操作活动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课堂操作活动中,实行分组活动。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我也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了点评和肯定。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就会发现,分工明确且团结协作的小组就完成的很好,而且知识掌握的也很好。

3. 操作活动中应注重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操作学具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概括规律,形成技能,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包括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叙述、动脑思考等外在和内在的活动。

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效果

我在学习新课前一天,就告诉学生应该准备些什么学具,指导学生自制一些学具,比如小棒,用硬纸板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操作中,训练学生认真听老师提出的操作要求,认真看老师的操作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操作,有效地掌握知识。

四、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空间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让操作与思维同行,发展操作活动的逻辑性

操作的目的是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逐步发现知识建构规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该伴随着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样才能促使操作活动得到提升,体现出动手操作的科学性。如:一年级100以内的进位加是个教学难点,在用计数器时,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拨一拨,摆一摆,当个位满十后,出现了认知冲突,计数器上只有10个珠子,怎么办?知识丰富的学生会说出:“向十位进一。”老师趁机追问:“怎么向十位进一?个位怎么办?”在这样的观察、操作中,伴随积极的有序思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动手操作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关注课堂中的操作效果。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边观察,边思考,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全面地发展。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08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2:24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中国航海(2014年1期)2014-05-09 07: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