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红艳
让孩子在家里承担一定的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理与承担责任的能力,让孩子在体验、经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增加见识,形成良好的品质。
相对闲暇的暑期是培养孩子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好时机,针对幼儿期孩子容易“丢三落四”的特点,家务劳动可以从整理物品开始。
一固定孩子放物品的位置
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地方,摆放孩子的书本和玩具,要求孩子把图书、玩具分类摆放。对孩子来说,一个整体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可能会让孩子困惑并挫败孩子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你能把任务细致化,并给孩子做示范,把一个任务分拆成数个步骤(把玩具装进玩具箱里,把书放到书架上摆整齐等等),这样他才会确切地理解你的要求,做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家长可以运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分类摆放。
二家长要率先垂范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收拾整理东西方面也不例外。要求孩子的鞋子摆放整齐,首先自己的鞋子不要脱了乱扔;要求孩子把柜子和抽屉里的东西放好,首先自己要把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要求孩子把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首先自己要作出表率。
其次,给孩子做示范的时候少说话。如果你只顾说,那么孩子就没有看你的双手在做什么,而是看你的嘴在说什么了。也就是说,你要多做示范少说话。身教大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三培养孩子整理东西的习惯
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把东西放置有序,使孩子养成自觉整理东西的良好生活习惯。要做到坚决不放过任何一次不按规定办的行为,只要发现一次,就要立即督促按规定摆放收拾好。有时候,孩子因乱塞乱丢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大人先不帮孩子寻找,“惩罚”孩子感受—下不按顺序摆放的后果。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3个方法帮助他们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1.形成每日整理的惯例
一天所造成的混乱通常是很容易处理的,但是多天加起来的混乱就会让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最好的方法是,每天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去执行每日的整理。例如,在吃完晚餐后,或者要换上睡衣准备睡觉前,要持续地执行。刚开始,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整理,让这段时间变得更有趣一些。几周以后,每天整理的惯例就会成为习惯,并且孩子的抱怨也会减少。
2.自主空间,少量管理
孩子需要自主的空间睡觉、吃饭、活动,这些都与孩子努力学会独立有关联。明智的家长让孩子自己吃饭,尽管他会把桌子搞得一团糟;让孩子自己穿戴,尽管会很慢。家长在面对孩子自己的生活节奏时,一定要少加干预。
孩子有太多的生活用品和玩具,很容易把房间搞得一团混乱,家长要控制他们自主管理物品的数量。定期检查整理孩子的物品,清理出不需要的东西(或装在箱子里封存,或者把它捐给慈善机构),把留下来的东西系统地装进箱子、盒子里(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孩子房间提供一个专门的柜子),如果每一样东西都有放置的地方,孩子更容易维持房间里的干净整齐。
3.放一个大箱子在杂物间
找一个大纸箱放在家里比较隐蔽的角落,在箱子外围很清楚地用黑笔标示为“小黑屋”。每天晚上,把孩子乱丢的东西放进这个箱子里,告诉孩子他必须做一些家务,才能把这些东西从“小黑屋”里释放出来。家长要保持平静以及坚持的态度,你会惊讶地发现,当孩子需要做家务才能赎回他们的玩具、图书时,你每天晚上需要捡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少!(每周定期清理箱子,如果那时还有东西未被赎回,要把这些东西处理掉。)
四循序渐进
就像小宝宝在走路之前要先学会爬行一样,孩子也要慢慢地去掌握一些技能。比如,先让你的孩子学习怎样叠衣服,然后学习如何分门别类地把衣服放好,等过了几个星期,再教他怎么样把衣服挂在柜子里。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整理的要求也可以不同,但是所有的整理都是从分类开始的,能够将同类的物品规整到一起,就完成整理的一大半了。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整理”,先要学习“分类”。
小班年龄的孩子可以先从简单的整理玩具开始,他们知道如何将自己所有的玩具分门别类地放到指定的地方,建立最初的“整理”概念。
中班年龄的孩子可以尝试整理自己的小衣橱了。学会了“叠衣服”的技能之后,就能对自己的衣橱进行简单的规划了,比如上衣放哪里,下装放哪里;然后上衣可以分为内衣和外套,下装又可以分为短裤、长裤等。学会对衣服进行分类,小衣橱的整理也就相对容易了。
大班年龄的孩子即将面临上小学,可以利用暑假,学习如何整理书包。和整理衣橱一样,首先要对放入书包的物品进行分类,如文具类的放在一个隔层,书本类的放在另一个隔层等。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会做家务,都是慢慢学会的,所以一开始孩子想做但做不好时,不要怪孩子笨,这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要慢慢引导,当他越做越好时,孩子也有成就感,这时他已经学会做家务了。
早期教育(家庭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