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预警

2015-09-29 21:27闵杰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制造业

闵杰

在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过半之后,一个数据的细微变动成为了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9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降至50%的荣枯线以下。这个数据不仅比7月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且还创下了2012年8月以来的新低。一些非官方数据也在走低,财新中国8月份制造业PMI终值为47.3,低于7月的47.8。

PMI通常被形象的解释为“经济景气指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这次的下滑,是异常波动还是早有预期?是否值得担忧?是否在预警中国经济的失速风险?

“对于个别月份PMI跌到荣枯线下,不应该看得太重。”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经济正处于“交替期”,工业经济数据有上有下,“但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在发生实实在在的转换”。

分化加剧

事实上,从今年1月开始,PMI就一直在低位区间运行。

今年1月和2月的PMI分别是49.8%和49.9%,3月至7月尽管略有增长,但也一直在荣枯线附近徘徊,最高的5月和6月也仅为50.2%,7月已经降至50.0%。因此,8月PMI低于临界点并不出意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继续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但增速放缓,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有所加快。

而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三项数据仍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减弱、制造业企业用工量减少、原材料库存量继续减少。

把时间跨度拉长,问题可能会更为凸显。8月新订单指数49.7%,创下36个月以来的新低,在历年同期中也仅高于2012年和2008年,反映内需依然偏弱。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7%,在历年同期中仅高于2012年,反映当前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指标为47.9%,仍处于历年同期低位,并连续39个月位于荣枯线下,预示当前城镇就业压力渐增。需求不足叠加劳动力成本上涨,令企业用工意愿较弱。

“这些指数都在传递出制造业相对疲软的信息,这是很明确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下行压力已经开始全面显现。

但下滑之中也有起色。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在官方解释中称,尽管PMI小幅回落,但一些积极因素继续显现。一是高技术制造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PMI为52.2%,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2.5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相关行业持续保持扩张状态,PMI为54.6%,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4.9个百分点,且2014年5月以来始终位于临界点上方,本月增速有所加快。

“这次下滑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例如钢铁、煤炭、水泥等,这些行业近10年来我们一直希望降降温,所以这些产业的下滑应该看成是好事。”姚景源认为,这本身就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目的之一,“下滑的同时也有上升,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比如航空航天、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这就说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在发生转变。”

姚景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另一些数据有向好的迹象,比如全国发用电和铁路货运量。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数据,8月1-28日,全国发用电同比增长2.9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6.54个百分点,比7月增速回升4.97个百分点。全国铁路日均装车也出现趋稳态势。煤炭、钢铁、石油等大宗货物日均装车基本稳定;8月1-27日,全国铁路日均装车数较7月份日均调度水平增加1.2%。

基于以上数据,姚景源认为不必对8月的PMI过度解读,“目前经济基本还是平稳状态,或者说稳中有进,‘进主要表现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上。”

但刘元春提醒,一定要注意到,高新技术的增长也在回落,“只能说增速回落的幅度小于传统制造业,但高新制造业的出口增速也在下滑。”

“在整体回落中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分化,这是很重要的特点。”刘元春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分化最为明显,盈利企业盈利额的增长速度和亏损企业亏损额的增长速度,在上半年分道扬镳,“未来,在高端制造和低端制造,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转型较彻底的企业与转型较差、产能过剩泛滥的企业之间,分化的趋势会越拉越大。”

还没有触底

PMI跌破临界点发生在8月,并不让人意外。受访专家普遍认为,PMI下滑有多重因素,既有内外部需求乏力、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长期性因素,也不能忽视阅兵治污、自然灾害频发等临时性和季节性因素。

“主导性原因首先是出口下滑带来的影响比较大,其次是内需回落,还有一些价格因素,例如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滑对很多制造业的影响非常明显,一些重资产、重债务的企业财务成本很高。”刘元春认为,这几大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PMI在三季度的走低。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在解读中,把下滑归因于4个方面,一是结构因素,部分传统产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高耗能行业PMI继续下跌;二是天气影响,多地受高温、台风、暴雨等天气因素影响,7、8月份出现洪涝灾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减缓;此外,京津冀等地加大治理大气污染力度,主动放慢生产,制造业PMI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四是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偏弱。

“企业现在面临很大的困难,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出厂价在不断下降,同时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在急剧上涨。”姚景源认为,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还面临融资难、贷款贵的问题,“实体经济困难重重”。

一些乐观的分析认为,本次疲软的数据实际上未必能代表潜在经济进一步恶化,在季节性和一次性因素的影响消退之后,经济增长将重新进入温和复苏轨道。

不过,刘元春显然没有如此乐观,“现在还没有完全到底。”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严重下滑的征兆应该是大规模整合的出现,“如果大规模整合没有出现,就说明还没有到底部”。

“国家其实一直在准备国有企业的大调整,下一步会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例如钢铁、水泥、能源有色金属,对较差的企业通过关停并转进行淘汰和整合。”刘元春判断,大整合一旦开始,市场需求和空间会释放一部分出来,好的企业日子会更好过一些,“目前仍处于大整合的前夜,是最艰难的时候。”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预示着希望。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已经连续数年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本身也呈现亮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比工业总体增速高出四五个百分点,智能终端制造更是成倍增长。

“在总体相对疲软的中间,有一系列的繁荣,有局部的新生机,有未来增长的源泉。”刘元春分析,这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在孕育着下一步增长的潜力了,跟以往传统的大萧条不一样,“疲软,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

稳增长发力

面对下行压力,政商学界的分歧也开始分化,有的认为应该实施刺激政策,有的认为应该继续维持稳健政策。

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增长方式转换和调整的阵痛期,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这个代价就包括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内”。

相比下滑本身,姚景源更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付出下滑的代价,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换取得一定成就。如果两相比较,虽然这边出现下滑,但那边取得了明显成就,那就划得来。”

“第二要看是否触及底线。第一条底线是就业,如果下滑触及就业,造成大面积失业,那就必须解决问题。第二条底线是不能产生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风险。”姚景源认为,如果把这两条底线守住,对下滑没必要过多担忧,“当前的基调,还是应该稳中求进,经济工作要换挡,是5挡换4挡,不是换到1挡,更不是挂倒挡。”

“对下滑还是要引起重视。”刘元春的观点是,如果下滑过度,会导致内生性的需求突然出现断裂性的变化,会很麻烦。在疲软中,要通过扶持新的力量,同时逐步削减传统的企业,从可持续的角度来实现转型,“不可能通过休克疗法,把传统的全都淘汰,要避免大幅度的波动和变化。”

事实上,如果制造业过于疲弱,也会掣肘服务业的发展。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除了股市火爆带来证券业增速攀升,服务业中的其他行业,比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营业,增速都出现了回落。而如果传统制造业出现持续衰退,由于新兴技术产业尚不足以补位,服务业是否能支撑大局也令人疑虑。

“下半年稳增长的任务艰巨。”姚景源坦言,如果经济增长稳不住,继续下滑,就可能对就业产生冲击,也会诱发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风险。

“目前政策传导的时滞比以往要长,产生的效果比以往要弱一些。”刘元春认为,决策层很早就意识到这种局面,从上半年就已经将政策重新向稳增长倾斜,在稳投资方面做足了功夫,货币政策也在发力,“在预调方面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

在他看来,政策效应在下半年会逐渐产生效果,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开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企业流动性和财务问题有所缓解,各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会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回暖。“原先预计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会短暂企稳,但目前看,外部形势比想象更恶劣,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导致企稳可能要到四季度。”

姚景源也认为,上半年采取的措施,在下半年效应会逐步显现。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半年批了很多项目,下半年会进入到实际操作,对稳增长有益。

猜你喜欢
制造业
2019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房地产业与制造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7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多分一点爱给制造业吧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