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2015-09-29 03:38丁佳楠
文艺评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固原丝绸之路丝路

丁佳楠

近三十年来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丁佳楠

丝绸之路连接着古代的东西方文明,宁夏恰好处于这条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位置,宁夏地区为“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咽喉,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宁夏南部的固原,是古代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最短线路的必经之地”①,在漫长的丝绸道路上,宁夏独具地方特色。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现在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将“丝绸之路”与宁夏全方位的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薛正昌《宁夏历史文化地理》、《宁夏境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仇王军《丝绸之路在宁夏》、鲁人勇《塞上丝路》及陈育宁《宁夏通史》等著作作为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研究综述的主要参考资料;以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网与万方数据库为主要网络资料来源,分别以“宁夏丝绸之路”、“宁夏”、“丝绸之路”、“西夏丝绸之路”、“宁夏丝路文化”等为关键词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搜索,最后搜索出七十五篇相关性较高的学术研究论文。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六十一篇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清晰地呈现出近三十年来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基本研究现状。

一、关于历史、考古方面的研究

一些考古工作者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持续考古发掘和史地考察,大批简牍、丝绸织物、文书、石窟、遗址、墓葬被发现,这些都是后人研究该地文化、历史的证据,为今后的丝路研究提供了物质资料基础。多部研究著作和论文的撰述都是考古发掘后的产物,由于研究历史考古方面的相关文献较多,故笔者将其细分为两大类:

一是说明丝绸之路的走向问题。陈茜的《川滇缅印古道初考》②一文指出“中国”与“长安”有着不解之缘,认为英语中“中国”一词“China”,就是“长安”的古读音。鲁人勇是20世纪较早关注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论著:《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兼论唐长安、凉州北道的驿程及走向》③一文,客观梳理了唐代长安到凉州北道的走向,否定陈沅远《唐代驿制考》中对长安凉州道走向的划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出了合理的阐释;其著作《塞上丝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通过对宁夏境内丝绸线路地全面梳理,指出丝路走向的变迁常常伴随着中原朝廷都城的迁徙、民族关系的纷争等而变化;这些成果对于厘清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走向问题有一定帮助。陈小平的《唐蕃古道》(三秦出版社1989)考述了唐蕃古道的道程问题,指出唐蕃古道东段的走向选择了丝绸之路南线,即由长安至鄯城的线路。杨希义、唐莉芸的《唐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间的馆驿》④重点考述了长安至敦煌间的馆驿及所经路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黄新亚《丝路文化·沙漠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一书,分析了丝绸之路在中国经过的大体路线,指出唐代丝绸之路是国家富强的标志,肯定了“丝绸之路”的价值。另有薛正昌《宁夏历史文化地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与仇王军《丝绸之路在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等著作,皆较为详细地说明了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线路;但更为具体的是,《丝绸之路在宁夏》一书对汉魏、唐、元三个不同朝代的丝绸之路在宁夏段的走向作了细致地归纳。胡学祥《唐代宁夏丝绸古道》⑤一文肯定了“萧关古道”的重要价值,认为萧关道是唐代宁夏境内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驿道。薛正昌《丝绸之路在宁夏的走向与周秦时期的文化开拓》⑥一文,列举大量史料证实了宁夏处于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事实。

二是丝绸之路上的遗址研究。这是研究文献中数量最多、关注度最高的一部分。许成的《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一书分列了五大专题对宁夏的文物考古成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冯国富的《固原近年出土文物简述》⑦通过对固原境内文物遗存的简述,肯定了固原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罗丰的《丝绸之路与北朝隋唐原州古墓》⑧一文,就北朝时期的彭阳新集北魏墓葬、北周李贤墓、北周田弘墓等墓葬,从外观、内饰、文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后有《北周李贤墓出土的中亚风格鎏金银瓶》⑨一文对鎏金银瓶的图像及工艺制作做了具体说明。马建军、周佩妮《固原隋唐时期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⑩、陈永耘《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精品》⑪、母少娟《试论宁夏地区东周时期的墓葬》⑫以及冯国富、程云霞的《固原北朝隋唐文物考古述略》⑬等文章,从考古文物资料的角度肯定了固原一地的历史贡献,并指出此批文物的出土系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另有马建军《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及其普遍价值》⑭一文,通过对固原北朝、隋唐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阐述,探讨了其普遍价值。徐国栋的《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⑮一文,指出北周李贤夫妇墓为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另有薛正昌《宁夏·固原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一书,对李贤夫妇合葬墓、田弘墓、中亚粟特人史姓家族墓等给予了简单的介绍;魏淑霞《湮没的神秘王国——西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一书,通过对历史的引证和探讨,得出了今天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就是当时西夏王朝国都的结论。

二、丝绸之路对政治、经济贸易的贡献研究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对沿途区域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丝绸之路的进行,对周围地区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抬升当地的经济贸易。李辉《西夏与丝绸之路》⑯一文,重点论述了西夏的重要地位以及丝路贸易对西夏经济的影响。李学江《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⑰通过大量史料证明西夏非但没有阻断丝绸之路,而且在丝绸之路上有着频繁的商业活动,对于梳理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研究有一定帮助。杨继贤、吕周红的《草原丝路与宁夏古代货币经纪的形成和发展》⑱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出土钱币的考证,探讨了丝绸之路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论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宁夏地区货币经济的空前发展。陈爱峰、杨富学《西夏与回鹘贸易关系考》⑲一文结合史料记载,探讨了西夏与回鹘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关系,论证了南宋时期西夏与回鹘之间的商业往来和贡使贸易显现出的繁荣趋势。王冰《浅析和亲政策对西域经济的影响》⑳简单论述了和亲作为政治策略,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固,亦促进了西域地区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与经济贸易的繁荣和发展。马建军、周佩妮《金币辉煌丝路遗珍——丝绸之路宁夏境内的金银币》㉑一文通过出土钱币的数量、样式以及出土的西域仿制品,指出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认为这是丝绸之路遗珍的重要一部分。

此外,亦有学者从政治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讨民族关系是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涂裕春的《古丝绸之路与各民族的融合》㉒一文,指出丝绸之路是多民族融合的大通道,并将其称为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崔明德的《中国古代和亲与丝绸之路的拓展》㉓一文,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和亲与“丝绸之路”的拓展之间的关系,从八个方面指出和亲政策繁荣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彭向前《西夏王朝对丝绸之路的经营》㉔通过对西夏王朝为经营丝绸之路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描述,指出西夏在丝路贸易上起到的桥梁作用,最终得出处理好西北民族关系是西北经济发展的前提这一结论。朱悦梅、杨富学《甘州回鹘与丝绸之路》㉕指出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对保护丝绸之路起到了义不容辞的作用。冯敏《固原境内的丝路贸易》㉖一文指出,由于固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控扼着丝绸要道,指明固原的贸易发展与丝绸贸易紧密相连。

三、关于两大宗教传播的研究

宗教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经笔者对资料的整理,发现佛教和伊斯兰教这两大教派是宁夏“丝绸之路”宗教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研究。首先,从石窟文化方面来看:鲁人勇《塞上丝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一书点明了我国的石窟建造活动在北魏出现第一个高潮,须弥山石窟就在其中。薛正昌《宁夏·固原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一书详细介绍了须弥山石窟,从来历、开凿年代、演变过程等方面一一给予了说明。吴景山《丝绸之路上的宗教胜迹》㉗一文,对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胜迹(石窟寺)做了简单的整理。葛云健等《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㉘从地质研究的角度,归纳分析了丝绸之路上某些特定地区的佛教石窟的特点,以及形成的自然原因。介永强的《丝绸之路上的佛教石窟》㉙一文指出,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北道经过固原,形成了以固原为中心的石窟群,其中须弥山石窟规模最大,并理出了佛教徒之所以要开凿石窟塑佛画像的三点原因。薛正昌的《丝绸之路与宁夏石窟文化》㉚重点论述了石窟文化,指出石窟文化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此外亦有宋永忠的著作《须弥山石窟艺术研究》(阳光出版社2013),立足于石窟艺术的历史背景、文化等,对佛教文化内涵、丝绸之路所传载的印度佛教艺术范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其次,从佛教传播方面来看:冯国富《佛教艺术在固原的传播》㉛一文,指出佛教在固原地区传播的主要形式是佛教石窟艺术和流入民间的佛造像,并认为这是由于固原重要的政治地理地位决定的。武守志《丝路佛教文化两议》㉜一文,主要运用“丝路文化学”的理论模型说明丝路佛教文化现象,大体围绕丝绸之路和丝路佛教文化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于厘清丝路佛教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樊亚平《丝绸之路与佛教传播》㉝论述了佛教重心的转移和模式的变化都将丝绸之路作为传播信道。陈育宁《宁夏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一书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大量佛教文物的发现和出土也表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宁夏地区佛教的兴盛。[法国]布尔努瓦著、耿昇翻译的《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一书指出,丝绸贸易的往来有力地促进了佛教教理在中国的传播。薛正昌《须弥山石窟佛教艺术东传与草原丝绸之路》㉞通过对草原丝路和佛教艺术东传日本的说明,论证了须弥山石窟佛教艺术东传日本的过程中与草原丝路的结缘。

二是丝路上的伊斯兰文化研究。据史志载,现存于中国境内的丝路遗迹基本是佛教文化及其信士的遗迹,对穆斯林商贸活动记录甚少。因此,对丝路上的伊斯兰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夏风物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一书,对回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与风俗做了简单介绍。王恽的《固原地区回族、东乡族简述》㉟一文,从民族渊源、民族特点、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回族的民族特点。马通《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㊱一文论述了不同朝代丝绸之路上穆斯林足迹的存在,对于探讨丝路上的伊斯兰文化具有一定贡献。朱普选的《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㊲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丝绸之路在新疆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有韩毅《“丝绸之路”与唐代伊斯兰教传入西北》㊳、沙宗平《丝绸之路与中国伊斯兰教》㊴、吴亦婷硕士论文《伊斯兰教在宁夏的传播及其对当地穆斯林生活方式的影响》㊵等文章,皆对伊斯兰教传播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了解伊斯兰教在宁夏地区的传播有一定的价值,是丝路伊斯兰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对丝路文化艺术交流的研究

外来文化对宁夏产生重要的影响归功于丝绸之路的传播,从宁夏境内出土的文物如漆棺彩画、陶俑等的图案风格、形状、绘画艺术以及一些外来的手工艺品,都足以证明东西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与借鉴。

首先,有关于漆棺画与墓葬壁画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多。王泷《固原漆棺彩画》㊶对1981年11月固原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画做了详细说明,从复原状况、漆画内容、绘画特点等方面给予了综合介绍。孙机的《固原北魏漆棺画研究》㊷一文,分析了固原北魏漆棺画的内容,并试图挖掘其所透露出的有关北魏历史面貌的信息。杨明《论固原北魏墓漆画棺盖绘画的内容和渊源》㊸通过对北魏漆画棺盖的绘画内容与渊源的分析与探讨,论证了绘画屋宇内男女二人是“东王母”与“西王母”形象的演化。马建军等《固原隋唐时期文物考古的发现与研究》㊹与冯国富等的《固原北朝隋唐文物考古述略》㊺二文,对隋唐时期墓葬文物的风格、内容方面予以说明,认为此些文物是反映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黄丽荣《丝绸之路文化在固原——固原博物馆馆藏丝绸之路文物金银器与金银币》㊻、马莉《宁夏固原北朝丝路遗存显现的外来文化因素》㊼二文,从中西文化交流上对固原出土的丝路文物做了详细论述,也进一步说明固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程旭的博士论文《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㊽,以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资料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史,观点较为独特,对于民族关系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帮助,但目前尚属于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其次,具有西域特色的石门胡旋舞,也是宁夏丝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胡旋舞,是风靡唐代的舞蹈之一,因为起舞时左旋右转,速度急而快,故谓之胡旋。韩志刚《宁夏盐池唐墓石刻所反映的胡旋舞》㊾一文中指出,胡旋舞随着唐与西域之间民族关系的融洽,沿着古“丝绸之路”汇聚到了中原,对唐代音乐舞蹈有着深刻的影响。罗丰的《隋唐间中亚流传中国之胡旋舞——以新获宁夏盐池唐墓石门胡舞图为中心》㊿与王生岩《“胡旋舞”图案的形象体现——胡旋舞石门》二文,通过史料考证,从内容、渊源、传播等方面对1985年出土的胡舞图进行了具体地讲述。赵文润的《隋唐时期西域乐舞在中原的传播》一文,就西域胡旋舞在中原的传播,说明华夏民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的文化根基。除此之外,岩彩艺术也成为学者的关注点。周菁葆《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一书中,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宁夏贺兰山岩画做了简单介绍。李洁《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一书中,以《狩猎图》为例,解说岩画为我们研究文化史、宗教史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

五、对历史地理与军事战争的研究

宁夏在丝绸之路的延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宁夏得天独厚的军事条件。近年来,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讨丝绸之路问题,已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但此方面仍属于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所以,现阶段的相关文献资料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薛正昌《萧关道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现象》一文,从名称的由来、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作用等方面对萧关古道做了初步探讨,意在表明“萧关道”的重要作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的《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一书,主要对汉唐以来黄土高原的历史、地理环境做了详细地论述,认为唐朝建立后,丝绸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地发展和文化地交流。与其稍后,蓝勇的《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一书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历史地理学”这一概念给予了更为明确地说明。张德伟《古丝绸之路繁荣的地理人文因素分析》一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丝绸之路的命名和走向,从地理因素与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从而强调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陈爱峰的硕士论文《西夏与丝绸之路关系研究》综合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探讨西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马建军《丝绸之路上的萧关道》一文,从萧关古道的形成、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文人情愫三方面综合肯定了萧关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周佩妮《丝绸之路上的“六盘鸟道”》一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六盘鸟道”在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地位,指出蒙元时期“六盘鸟道”最终形成并畅通,成为丝绸之路翻越六盘山的主干道。陈永耘的《论丝路北方国际重镇灵州地理位置及其遗存》一文,通过对灵州城址的考证以及对重要遗存的介绍,反映了灵州作为丝绸重镇的作用和地位。薛正昌《唐宋时期穿越灵州的丝绸之路》一文,考证了灵州道的两条走向,指明灵州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

对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作为一门专门性学科被学者所重视。宁夏特殊的地理位置,丝路文化遗存尚为丰富,因此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在宁夏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向前跨越了一步。但是,由于宁夏地理位置的偏远以及财力物力的匮乏,使得相关研究远远落后于甘肃、新疆、内蒙等地区。尽管如此,我省学者亦在潜心致力于宁夏丝绸之路的研究,以期丰富丝绸之路成果。近三十年来,学者对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研究开拓出新局面,不仅文献资料日益丰富,而且社会认知度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展示“丝绸之路”考古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推动“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大型的关于“丝绸之路”研讨会多次在宁夏举办,例如2009年8月2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外近百名学者,从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交流。另外,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合拍的大型电视节目《丝绸之路》在陕西卫视播出,虽不是由宁夏地区创制,但也说明了各省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并不是空有噱头;宁夏卫视频道在专门时间段播出的“印象宁夏”,也大多将“丝路印迹”作为展示宁夏风采的特色之一。

“丝绸之路”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对外交流道路,对其申遗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亦出现相关将宁夏段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论文,如马建军的《丝绸之路“宁夏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点突出的普遍价值》、薛正昌《丝绸之路申遗中的宁夏遗址——兼论宁夏是丝绸之路邮票重要原地》、《丝绸之路与固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宁夏段四处文化遗存》等,指出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的文化遗存在宁夏有4处,分别为固原古城、北朝和隋唐墓地、须弥山石窟和开城遗址。除此之外,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又提出了“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口号,中阿经济贸易合作将上升到新台阶。可见,“丝绸之路”受到了社会上下的关注,而宁夏作为古“丝绸之路”行走道路上的一个省份,有责任和义务拓展民族文学研究。

但是,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有明显地不足,综合相关文献资料,经笔者对其内容的梳理与分类,发现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地域研究具有局限性。一是指研究学者的地域性。研究整理人员多为宁夏本土学者,如薛正昌、仇王军等;或为在宁夏工作的学者,如陈育宁、鲁人勇等;二是指视线的局限性。丝绸之路途径宁夏固原、海原、灵武、银川、中卫等地,但是学者仍将固原地区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原州(今宁夏固原)一地的专门性研究较多,这可能与大量的考古文物出土于固原有关,对固原地区的地理风貌、历史遗址等作了比较清晰、深入的研究,而对亦作为丝路重镇的“灵州”一地的相关研究明显较少。

第二,研究针对性不强。很多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宁夏丝路上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现象融合于一篇论文中,成为一篇概述性的文章,涉猎范围较广,但针对性不强。以某一具体方面(如“昭武九姓”、粟特人的研究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或文章并不多。薛正昌先生《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一书中指明,中亚粟特人即“昭武九姓”,他们徙居固原,是沿着“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通道而来的,扮演着传播文化的角色。2014年8月,宁夏银川、固原两地召开了以“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为主题的研讨会,但相关论文较少。

第三,文章题材单一、研究视野不开阔。经笔者对文献资料的疏理,发现学者主要将“丝绸之路”的历史线路问题、固原境内遗址、佛教石窟等历史考证问题作为文章的基本研究对象,其视野并没有完全打开,我们还可以将视线深入到其他领域,例如体育、旅游业等。此外,对于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宗教研究主要围绕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进行,但综合看来,现将宁夏丝绸之路与佛教或伊斯兰教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少之又少,且研究角度过于单一,相关文献大多是围绕两大教派的起源、发展以及习俗等方面,忽视了将宗教与贸易、文化、语言等方面结合起来的研究。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对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无论是专门性的著作还是论文数量,在质量和深度上都远远不如其他省份(如新疆、甘肃等)。尽管如此,宁夏境内“丝绸之路”的研究还大有可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此后将会开创宁夏丝路研究进一步繁荣的局面,这还需我们后人的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750021)】

①杨建新、卢苇《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8-12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③《宁夏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④《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⑤《共产党人》2007年第14期。

⑥《丝绸之路》2013年第2期。

⑦《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⑧《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⑨《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

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⑪《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第1期。

⑫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⑬《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⑭《丝绸之路》2010年第2期。

⑮《沧桑》2009年第2期。

⑯《社科纵横》2001年第3期。

⑰《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⑱《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第2期。

⑲《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

⑳《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5期。

㉑《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10期。

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

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㉔《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㉕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㉖《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㉗《中国宗教》2007年第5期。

㉘《地理研究》2007年第6期。

㉙《丝绸之路》2009年第6期。

㉚《现代哲学》2010年第6期。

㉛《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㉜《丝绸之路》1992年试刊。

㉝《丝绸之路》1995年第6期。

㉞论草原文化(第五辑),2008。

㉟《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㊱《丝绸之路》1993年第4期。

㊲《西北史地》1996年第4期。

㊳《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㊴《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㊵上海师范大学,2010。

㊶《美术研究》1984年第2期。

㊷《文物》1989年第9期。

㊸《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㊹《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㊻《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㊼《丝绸之路》2010年第6期。

㊽兰州大学,2012年。

㊾《文博》1994年第3期。

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固原丝绸之路丝路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田野调查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
宁夏固原出土一枚汉代五铢压胜钱
一道IMO赛题的简证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