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江与三峡水库农村移民的时空跨域比较研究
——以广东博罗为中心

2015-09-29 06:08赖韦文朱洁怡谢英美向安强
西北人口 2015年1期
关键词:迁入地三峡水库移民

赖韦文,朱洁怡,谢英美,向安强

(1.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2;2.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00)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农村移民的时空跨域比较研究
——以广东博罗为中心

赖韦文1,朱洁怡2,谢英美1,向安强1

(1.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2;2.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00)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的农村移民,分别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并且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安置模式。各时期不同的迁移条件及安置理念,对其安置工作产生根本影响,导致移民安置效果差异显著。通过对新丰江与三峡水库农村移民进行跨时域及跨地域的比较,结合水库农村移民群体所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水库农村移民相关问题的治理方略,供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及其管理工作参考。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时空跨域;比较研究;新丰江水库;三峡水库;广东博罗

水库移民是一种人类因修建水利工程而引起的一定规模的非自愿人口迁移。新丰江水库移民安置时期为建国初期,三峡水库移民安置时期为21世纪初期。不同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的水库移民安置理念不同,从而造成具有差异的移民安置效果。当今研究水库移民的文献集中于单一地域、单一时域迁移的水库移民研究,而跨地域、跨时域的水库移民比较研究较为少见。本文从不同移民时期、不同迁移地域的角度,对以广东博罗县为中心的新丰江与三峡水库农村移民进行探究,比较分析新丰江与长江三峡水库农村移民迁移的历史背景与安置模式及社会整合状况,期望对今后的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研究以文献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法,进行印证分析。调查以广东惠州博罗县为中心,以抽样办法对博罗县境内新丰江与三峡水库农村移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水库农村移民及个别政府水库移民工作管理者进行访谈。

一、水库农村移民历史背景与安置方式的比较

(一)水库农村移民历史背景的比较

1.新丰江水库移民历史背景

建国初的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江河水患以及干旱,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解决人民最基础的温饱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修建了大批的水利水电设施,尤其在“大跃进”期间,广东省修建了一大批水库工程,新丰江水库则是当时修建的水库之一[1]。新丰江水库的修建共淹没山林28333公顷,稻田12000公顷,导致大约11.9万库区村民迁移他乡[2]。

2.三峡水库移民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国家为了更好地开发水利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为了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1994—2009年修建了三峡水库。三峡水库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产生了约113万的水库移民[3]。

3.比较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分别位于东江流域与长江流域,二者都兼备着灌溉、发电、防洪的功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二者都是难度极高、极其复杂的水利工程,而且二者都有极其艰巨水利工程移民安置任务,特别是三峡水利工程移民,其百万移民以其数量之多,时间之紧被称作“世界难题”[4]。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历史背景如表1所示。

(二)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方式的比较

1.新丰江水库移民安置方式

新丰江水库移民迁移范围为省内迁移,即广东省内迁移。其安置原则为整制搬迁,集中安置,即尽量不拆散水库移民原来的社区聚居群体,把移民原来整个社区的居民集中安置在一处迁移地,以保持移民之间原有社会秩序与社会网络结构。限于当时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条件,移民安置及生存条件差,基本没有补偿。

2.三峡水库移民安置方式

三峡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主要为外迁安置与后靠安置两种。本文所研究的三峡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为跨省搬迁的外迁安置。其安置原则分散安置,即把原来居住在同一个地域社区的三峡移民原子化,拆分为尽量小的安置单位,安置在分散的、尽量多的安置点。三峡水库移民在搬迁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如安置地已修建好的房屋,还获得一定的安置补偿资金及后期扶持资金。

3.比较

不同时代的不同安置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新丰江水库移民以整制搬迁,集中安置为原则的省内迁移安置方式,保护了原先整个社区的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保存了原先社区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维系了乡土社会中的互助特性,有利于促进移民在安置地的长远发展;然而,把移民集中安置于一地也增大了移民因对生活状況不满而集众闹事的风险。三峡水库移民安置原则为原子化的分散安置,其安置方式破坏了原来乡土社区的组织结构与社会网络,一方面通过把三峡水库移民安置在不同地域从而降低移民集众闹事的风险,另一方面从长远角度考虑,分散安置方式削弱了移民群体间必要的社会支持,从而削弱移民发展的潜力;但是,三峡水库移民所获取的经济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丧失。表1为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安置方式及优劣的比较。

二、水库农村移民社会适应性的比较

表1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安置方式及优劣比较

水库移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转移过程,移民迁徙的过程意味着原来的生产体系、社会组织、社会网络以及文化场域被解构与在异地的重构,同时水库移民还必须在一种异域感中进行社会融合,文化整合[5]。我国政府领导人多次强调,三峡工程百万移民要做到“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6]

本文比较分析新丰江与三峡两种典型水库移民安置方式,从家庭经济影响、移民生活文化调适、移民主观评价等方面,来测量水库移民的社会整合与社会适应状况。将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分解为生活习俗、语言沟通、人际交往与劳动生产方式适应四个基本涵盖移民生活的指标,借用李克特量表的设计方法,让受访者在各个指标中根据社会适应情况从很不适应到很适应,在0至5分中评分,通过量化表使用标准化的回答分类,来提高本项研究的测量层次,并以此评估不同社会适应指标的强度[7]。各项评价指标结果见表2。

表2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社会适应性比较

(一)水库移民家庭经济影响的比较

据1985年对1000万的水库移民的调查结果,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水库移民在迁入地恢复了生产生活水平;约有三分之一的水库移民勉强可以维持生计;还有三分之一的水库移民因各种因素处于绝对贫困之中[8]。移民在迁移活动中原来的生产体系被打破,在移入地面临着陌生的土地与劳作环境,较长一段时期内经济上会表现出社会脱臼现象。因此,移民的贫困风险规避或者移民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是应该得到首要关注的移民问题[9]。可以说,贫困问题依然是水库移民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移民迁徙活动对移民家庭经济影响的角度,比较新丰江与三峡水库两种典型的不同类型的水库移民方式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分析二者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原因。

1.移民对经济补偿认同度的比较

水库淹没是对移民的一种公益征收,这种性质决定了应该给予水利移民以补偿。同时,水利淹没带来了整个社会福利改进的同时,不能损害移民群体的利益。移民的经济补偿有助于移民恢复他们淹没前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从经济上、社会地位上与安置区的原住居民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减少移民活动对其自身的不利的社会经济影响[2]。我们的调查表明,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对其安置模式中的经济补偿状况都较为满意。详见表3。

(1)新丰江水库移民对经济补偿认同度

新丰江水库移民的迁移时期是在计划经济的新中国建国初期,当时的中国物质普遍匮乏,社会阶层间差距较小,人们的生活水平趋于均匀,尽管新丰江水库移民活动缺乏丰厚的经济补偿,但迁移前后家庭经济状况相差不大;并且国家当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水库移民的政策,因此新丰江水库移民对经济补偿状况较为满意。

(2)三峡水库移民对经济补偿认同度

三峡水库移民迁徙时期是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的21世纪初,国家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理念已从“工程性移民”转变为“开发性移民”,在移民过程过给予移民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与土地,以促进其在迁入地的发展。然而,由于三峡水库移民与政府间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在移民迁移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如不少迁入地的移民安置房质量差,出现漏水现象等),致使三峡水库移民对经济补偿认同度较低,53.6%的三峡水库移民认为移民迁移活动的经济补偿状况很差或者比较差。

表3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经济补偿认同度比较(%)

2.移民活动对移民生产与家庭经济影响强度的比较

(1)移民活动对新丰江水库移民家庭经济影响强度

新丰江库区所在地的河源市与迁入地所在地的惠州市距离不到100公里,二者耕种方式、气候、土壤条件与种植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等都相同或相似。不过,移民在迁入地二次分配得到的土地,无论质量或者数量都不能与搬迁前后达到平衡[10]。新丰江水库移民迁入新社区后,在生产适应上并没有遇到太大问题,很快在迁入地恢复并适应生产活动。

(2)移民活动对三峡水库移民家庭经济影响强度

三峡水库移民迁出地所在地重庆巫山,无论是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与种植作物等,都与迁入地所在地的惠州市博罗县大相径庭。三峡水库移民在迁入地的生产与生活都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三峡水库移民抱怨他们在巫山时种植多为果树与小麦,果树与小麦的种植基本上不用太多管理,而到广东后,种水稻需要耕地、插秧、收割与播种等,耗费太多时间。三峡水库移民强烈的生产不适应性,降低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对其家庭经济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3)比较

以岐岗村为代表的新丰江水库移民经历了一段坎坷的移民历程,五次迁移使移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状态[1]。与新丰江水库移民相比较,三峡水库移民活动更有规划性与秩序性,故对移民家庭经济影响较少,加上一定数量的移民经济补偿,三峡水库移民家庭经济状况受影响程度较低(详见表4)。

移民活动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移民对生产活动的适应性方面。绝大部分的水库移民为农村移民,决定了水库移民以土地为依托,离乡不离土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对人类生活发生影响,使社会的组织、文化,或因环境优越而发展或因环境恶劣而受限制[11]。对于具有移民与农民的双重身份的水库农村移民,最重要的地理环境因素就是他们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耕种土地,这就意味着水库移民活动对移民家庭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异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适应。

表4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家庭经济与生产影响强度比较(%)

(二)水库移民文化调适的比较

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对生态环境适应性的一种表现,特定的地理生态人文环境会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即使在同一地域,生态环境与文化也是在不断地相互影响,文化通常会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同时文化对环境的调适又通过特定的社会行为反过来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12]。对于水库移民,离开故土搬迁到外地是最剧烈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变态。新来者面对不同的文化,包括语言、气候、生产方式、民风民俗等,时有不适应的地方也是非常明显的[11]。以下将从文化调适的角度,以语言,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网络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语言

格尔茨认为人说话的能力是天生的,但说某种语言的能力则是文化的[13]。人类学认为语言是重要的文化标志,有着种族认同的重要作用。一个外迁群体,尽管无论是从法律还是户籍上都隶属迁入地,然而如果不会说迁入地区的语言,外迁群体则很难进行较好的文化调适。语言的适应与融合是社会适应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就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对当地语言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比较(详见表5)。

(1)新丰江水库移民对当地语言的掌握程度

新丰江水库移民迁出地为河源市,河源市居民多为操客家语言。尽管客家言语内部系别繁多,系别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然而惠州市与河源市距离不远,二者所操方言相似,因此新丰江水库移民与迁入地居民沟通方面并没有出现太多的障碍。在新丰江水库移民迁入惠州时,除了有少数村落所操的方言较难听懂,尽管有口音的差别,移民与本地居民都能用客家话进行交流沟通。

(2)三峡水库移民对当地语言的掌握程度

三峡水库移民基本上来自现代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而他们的外迁地区遍及官话区、吴语区、粤语区、湘语区、闽语区、赣语区等我国几大方言区[14]。以本研究的广东省惠州区为例,惠州市方言是一种发音特点接近客家话的方言,在调查样本中绝大部分(85%)的三峡水库移民完全听不懂或只能听懂一点点惠州话。差异明显的不同汉语方言系统造成了移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的交往障碍,降低了移民与迁入地本地居民进行社会互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导致了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处于一种很低水平的状态。

表5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对当地语言的掌握程度比较(%)

2.风俗习惯

面对风俗习惯巨大的差异以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水库移民会因此形成两种主体反映:一是文化中心主义,即不肯接受并以一种敌视、警惕的态度对待迁入地的地域文化,认为原居住地的地域文化各方面都优于迁入地,并有继承原地域文化的意愿;二是文化适应要求,它要求水库移民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调适,适应迁入地的生活,要对迁入地固有地域文化进行整合、认同、接纳[15]。从民俗学的角度认识,风俗习惯刻画了不同族群的价值观,有时更划分了族群认同的边界。

(1)新丰江水库移民对迁入地风俗习惯适应状况

新丰江水库移民对迁入地区风俗习惯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较高,如博罗县岐岗村的新丰江水库移民,除了保持原有的祭祀习俗如每年重阳节都要回库区拜祭祖先外,原来的一些风俗习惯已经渐渐消失。与此同时,博罗县一些本地的风俗却在岐岗村中兴起。

(2)三峡水库移民对迁入地风俗习惯适应状况

三峡水库移民群体对迁入地区风俗习惯的态度与适应,经历了由不适到调适的渐变过程。从重庆巫山远迁过来的三峡水库移民刚搬迁到惠州时,对当地风俗习惯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在极端情况下有三峡水库移民因为风俗习惯的强烈不适应性而回迁。访谈中常有三峡水库移民回忆刚搬迁到惠州时,因饮食习惯不同而经常出现上火症状而倍感不适应。由于迁入地气候异于巫山,移民刚迁入时又还保持着以辣为主的川渝饮食口味,导致移民们大多都出现上火症状,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无所适从。现在,三峡水库移民迁入广东已经十多年多,他们有意无意地在巫山与惠州的风俗习惯间作出积极调适。

3.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实质上是一个包含了个体,群体二者互动关系总和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对个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会网络是人们获取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人们通过社会网络保障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精神面貌、社交生活与拓宽发展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利水电设施建设导致的移民迁徙产生的一个主要影响在于原居住地居民的社会网络体系在不同程度上被打破,移民必须在迁入地重构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的社会网络[16]。

(1)新丰江水库移民社会网络现状

如同其他水利工程移民一样,新丰江水库移民在刚开始迁入的一段时期内,都遭受到当地村民的排斥。后来新丰江水库移民大规模与本地居民的通婚拉近了他们与当地村民的社会距离,两者之间的异质性逐渐消失,水库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网络逐渐建构起来,移民的社会网络实质性地渗入了当地居民的初级群体,使移民进一步融入到当地社会。

(2)三峡水库移民社会网络现状

调查中大部分三峡水库移民认为,他们没有结交本地居民朋友,所谓本地居民朋友都是点头之交,同时他们与所在安置地区的其他安置点的三峡水库移民的关系益发紧密。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三峡水库移民的社会支持大多来自其所在安置地区的其他安置点的水库移民,甚至来自于其他安置区域的其他安置点的水库移民。

(3)三峡水库移民“孤岛”现象

熊晓艳认为三峡水库移民安置地形成了孤岛文化[17]。研究者对“孤岛文化”提出这样的见解:“文化孤岛”或者“孤岛文化”形容特定的边缘群体及其文化特征,边缘群体的边缘性不仅指其群体居住的地理位置的边缘,更指其文化认同,心理意识上与特定地域的主流社会群体的差异与隔阂[18]。

我们对多个三峡水库移民村落的田野调查发现,无论是安置在迁入地村庄的移民安置点,还是独自安置的移民安置地,二者都呈现了“孤岛”现象,表现在各安置地或安置点的水库移民,除了日常农产品交易行为与出于生存目的社会交往,他们都缺少与迁入地居民进行互惠性的社会互动。

研究者们认为“孤岛”效应的原因是不同文化异质性从而导致的社会群体的隔离与对抗[17][18]。但我们认为水库移民安置点“孤岛”现象的形成,不仅是由异质文化冲突而产生的孤岛文化,而是由与外界连接的社会网络极度匮乏而衍生的“生存孤岛”。在访谈中,三峡移民表示他们已经在不断地适应当地的文化与风俗习惯,但与刚迁入时相比,如今的孤独感仍是有增无减,他们觉得本地居民仍然把他们当作外地人。文化纵然是移民形成“孤岛文化”的因素之一,但文化的改变似乎难以影响三峡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紧张关系,他们在迁入惠州的10多年中,在表象可考察的诸多变量后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却是他们的社会网络。

造成三峡水库移民“生存孤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见图1)。首先,分散安置使不同安置点的水库移民间更加抱团,从而形成特殊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网络。其次,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使三峡水库移民短时期内结成“小团体”,与当地人形成两个利益群体[19]。再者,良性的社会交往机制的缺乏与交往的动力不足,加上水库移民与本地居民间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与歧视,所以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

图1 水库移民生存孤岛的形成因素

(三)水库移民主观评价的比较

水库移民对其移民活动的主观评价是测量其社会适应的重要依据。移民只有从主观上达到了对移民活动的认可,从心理上满意移民后的生活状况,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适应。

1.水库移民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也叫做主观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21],它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22]。调查显示,新丰江水库移民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三峡移民。大多数新丰江移民(85.8%)对生活感到十分满意或比较满意。同时,也有较多(55.6%)的三峡移民比较满意自己的生活,但仍有一部分(22.2%)的三峡移民对生活十分不满意(详见表7)。

表7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的生活满意度比较(%)

2.水库移民身份认同度

移民过程不仅是水库移民在空间上的转移活动,更是移民身份在不断地被建构、解构以及迁入地的新居民身份建构与形成的过程。地理空间迁移使水库移民的身份具有明显流动性和变动性,水库移民的身份意味着相关的政策性的权利与利益,移民十分关注对身份问题的界定[23]。水库移民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一定的差异。调查显示,新丰江水库移民定居惠州数十年中得到了较好的社会适应;与新丰江水库移民相比,三峡移民迁移惠州只有十余年,加上文化上较强的异质性,社会适应程度较低,有相当一部分(62.5%)的三峡移民仍具有较强的地方乡土身份认同,认为自己是巫山人(详见表8)。

表8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的身份认同度比较(%)

三、水库农村移民问题的多元治理方略

水库移民为了国家整体与长远的发展,“舍小家,顾大家”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搬迁到异乡落地生根,他们对国家与流入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一定贡献。但是,一些水库移民在迁移后呈现负发展现象。与社会适应,社会整合程度较高的新丰江水库移民相比,三峡移民虽在生存与发展空间上得到拓宽,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却一直游离在迁入地的主流社会之外,形成了“生存孤岛”(见图1)。

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水库移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群体,移民生存、发展以及社会适应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引发系列派生问题。水库移民问题具有涉及主体多、牵涉面广、群体间差异性显著的特点。因此,在进一步地拓宽水库移民的发展空间,促进其社会适应时,需采取多层次、多维度、多路径的多元治理方略。

(一)加大移民扶持力度,拓宽移民发展空间

破解贫困问题依旧是水库农村移民的第一要务。尽管部分移民在搬迁后,依靠较好的经济区位与自身的努力在经济上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库移民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移民扶持政策效果较差,扶持标准偏低,移民直接受益不够等问题。目前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普遍较差,有部分水库移民处于绝对贫困[24]。贫困问题依然是制约水库移民发展的瓶颈,新丰江水库移民正是通过移民村的产业非农化,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才得以在经济上崛起,从而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整合[25]。对于三峡水库移民,加大后期扶持力度并不意味着把更多的钱直接给予移民,要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扶持观念。

(二)建构移民社会网络,提升社区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还没有权威性的统一定义,罗伯特·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信任、规范等行动精神,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26]。社会学家林南先生认为,社会资本不仅是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也嵌入社会网络之中,通过关系网络摄取。而社会资本对于社区的治理,不同群体的社会整合是极为重要的[27]。水库移民的社会整合与社会适应问题本质上也是社区治理问题,是关于在一个社区内如何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三峡水库移民难以整合与融入当地社会的原因是水库移民在迁入地的社会网络极度匮乏,并且缺少社会交往机制刺激水库移民与当地居民建构社会网络,从而导致低水平的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低水平的社会资本一方面不能在移民安置地所在社区,或者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起水库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信任以及交往规范,相反,彼此之间产生了不少的偏见与误解,在另一方面,低水平的社会资本意味着较少的潜在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制约着水库移民的发展。

(三)加强思想认识教育,转变移民安置战略

田野调查发现,尽管三峡水库移民已经历十余年的异地生存与发展,但是移民们计较个人利益、自视国家特殊公民、对移居地缺乏归属感等不良的移民心态依旧存在[28]。与三峡水库移民相比,新丰江水库移民并没有呈现出上述的移民心态,针对三峡水库移民出现的不良移民心态,应加强思想认识与宣传教育工作。对于水库移民,要通过多种手段帮助移民克服一切依靠国家的思想,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29]。对于各级政府,要从根本上转变对水库移民的刻板印象,移民并不是一个包袱,而是当地社会的重要成员,其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的稳定。

(四)引入有效社会工作,助解移民社会性困境

经比较分析得知,三峡水库移民问题各主体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如政府与移民的关系,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移民、当地居民与政府三者的相互关系等,特别是政府与移民之间在政策信息上很不对称。因此,引入社会工作作为第三方调节多方主体的关系与平衡信息的支配权,是一个可取的做法。水库移民社会整合可以通过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作为政府与水库移民外的第三方,融合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移民解决面临的生理性、社会性困境,为移民的过渡入迁,社会整合创造有利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社区网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营造友善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推动社区活动的发展,创造机会与平台给移民与本地居民进行社交与互动,积极帮助移民建设在入迁地的社会网络,形成移民与安置地居民合作的良性的互动关系[30]。

(五)关注移民新生代,促进移民持续发展

新生代水库移民是指在移民迁入地出生,成长的一代人。现阶段,政府、媒体、学界与社会各界对三峡水库移民的关注,重点还在第一代水库移民身上,而对新生代水库移民却缺乏应有的关注报道与研究。我们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惠州博罗出生与成长的三峡水库移民新生代,正处于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但其童年的社会化却相当缺乏。社会对移民整体的偏见与歧视,同龄群体的缺失等,都对新生代水库移民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三峡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与社会整合,不是一代或两代人的问题,水库移民以及其后代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新丰江与三峡水库,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水库,二者在迁移时代、规模大小、迁移地域、安置模式、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新丰江水库移民在较长一段时期内(1968年至今)已较为平稳地完成了社会整合与社会适应,但三峡水库移民却呈现出系列“水土不服”症状,一个个三峡移民安置点似乎已形成散落各地的 “生存孤岛”,移民们难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除此之外,三峡水库移民还有诸多主观和客观上的认识偏差,并面临着不少生存与发展困境需要克服。比较研究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问题,分析借鉴社会整合程度较高的新丰江水库移民的历史经验,探寻三峡水库移民社会整合程度较低的原因,认知不同类型水库移民的安置状况与社会适应度,有助于当前水库移民的社会管理及今后水库移民的迁移规划。然而,水库移民问题十分复杂,既涉及到迁移工程问题,还包含移民主体的主观感知状况及客观生存情况,涉及社会诸多方面且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1]谢英美,赖韦文,向安强.广东新丰江水库移民村50年发展的社会历史考察——以惠州市博罗县岐岗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34):13454-13456.

[2]王茂福.水库移民返迁——水库移民稳定问题研究[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83.

[3]朱微,刘卫宏.三峡重庆库区移民“搬得出”目标如期完成[EB/OL].[2010-01-21].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21/content_12849037.htm.

[4]程瑜.广东三峡移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93-97.

[5]迈克尔·M·塞尼.移民与发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18.

[6]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4(5):19-27.

[7]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71.

[8]余文学,高渭文,张云.水库移民问题社会经济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4):1-5.

[9]石智雷,杨云彦.非自愿移民经济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三峡库区与丹江口库区移民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9(1):72-80.

[10]曾建生,黄英美,曹建新.广东水库移民理论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3.

[11]程瑜.白村生活:广东三峡移民适应性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38.

[12]罗柳宁.生态环境变迁与文化调适:以广西矮山村壮族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12.

[13]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汪磊.广东三峡移民语言使用情况调查[J].学术研究,2010(4):153-156.

[15]王茂福,张明义.中国水库移民返迁及其原因[J].社会科学,1997(12):68-71.

[16]黄健.复杂系统视角的水库移民社会网络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20.

[17]熊晓艳.三峡外迁移民“孤岛文化”的形成[D].兰州:兰州大学,2013:12.

[18]刘有安.孤岛文化背景下的移民社会文化适应——以宁夏清河机械厂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05):126-129

[19]贾丽娇.水库移民社会适应过程及其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29

[20]叶继红.集中居住区移民社会网络的变迁与重构[J].社会科学,2012(12):61-75.

[21]赵彦云,李静萍.中国生活质量评价,分析和预测[J].管理世界,2000(3):32-40.

[22]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5):1257-1260.

[23]覃明兴.移民的身份建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1):88-94.

[24]董庚.山西水库移民的贫困问题研究——以汾河水库移民为例子[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

[25]谢英美,江雪伦,赖韦文,向安强.因地制宜:水库农村移民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以广东惠州博罗龙溪岐岗新丰江水库移民村为例[J].老区建设,2014(4):10-13.

[26]Putnam R D,Leonardi R,Nanetti R Y.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27]吴光芸,杨龙.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06(4):25-29.

[28]金莹,宋玉波.移民心态特征与三峡库区后期扶持对策——以重庆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4):416-420.

[29]傅琼华,刘波,金峰.小型水库移民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2):95-98.

[30]刘永飞,许佳君.可行性:非自愿水库移民社会整合的社会工作介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5-49.

Era-region Crossing Comparison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between Xinfeng River and Three Gorges Reservoir:Around Boluo District of Guangdong

LAI Wei-wen1,ZHU Jie-yi2,XIE Ying-mei1,XIANG An-qiang1
(1.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Guangdong Guangzhou,510642;2.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ollege of Management,Guangdong Guangzhou,510520)

Rural reservoir resettlers from Xinfeng river and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spectively came from two distinctive geographic regions and underwent two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and the market economy period. Two different resettlement conditions with different resettlement principles had a fundamental impact on the reservoir resettlements,which has led to a notice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resettlements.Governance strategies to related rural reservoir resettlers issues are put forward for future reservoir resettlements and governance by the era-region crossing analysis of the two reservoir resettlements and currently emerging social problems among the resettlers.

Rural reservoir resettlement;Era-region crossing;Comparison study;Xinfeng river reservoir;Three gorges reservoir;Boluo district of Guangdong

C922

A

1007-0672(2015)01-0021-07

2014-06-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珠三角农业人口流动过程中‘代耕农’及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10BRk006);2013年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社会学课题《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的时空跨域比较研究一一以博罗为中心》(项目编号1056413021)的研究成果。

赖韦文,男,广东广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学;朱洁怡,女,广东惠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学;谢英美,女,广东惠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学;向安强(通讯作者),男,湖南常德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猜你喜欢
迁入地三峡水库移民
迁移创业者:一个分类研究框架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文化融合实证研究
视 窗
迁移前后移民与土地关系研究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