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金凤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教育观,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把“传道”摆在受业的前面,强调“道”的重要性,在今天,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开放社会中,人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是一个人站稳脚跟,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在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注重“以人为本”,而学生应尊师重教,独立思考,在学习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健全人格。
优化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学生文化代表学生特定发展中正在成长的价值和规范,它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等多种特点。在当今社会,教师、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仍然以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成绩好,一切皆好。这种评价观带给学生很大困惑和心理压力。当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时,厌学情绪也就越来越大。而追求轻松、享受快乐是青年学生的本性,张扬个性、彰显自我是青年学生的特点。
偶像崇拜是学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生活化、轻松化让当代学生的偶像崇拜发生了变化。过去,完全崇拜革命英雄、影视明星,今天,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对这些榜样人物没有切实感受,不再是全盘认同和完全崇拜了,而是认同和崇拜某一方面,某个特点。
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信息工具的广泛运用让学生获得了大量课本以外的信息,影响了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在内的学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新时期学生文化特点,不断充实自己,善于引导,使其价值观念在符合育人目标上达到师生趋同,从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爱好千差万别,志向追求迥异。针对独特个性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想方设法与学生交流沟通,开拓途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是空洞的说教、机械的灌输,而是要寻找本学科知识教学与德育宣讲的结合点,自然适度的进行,做到“润物细无声”。抓住本学科方面优秀人才成长过程,紧扣本学科知识运用,古今结合,中外融通,用典范事例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爱国情感。进而走进学生内心,启迪学生心智。在课堂上创设讨论教学模式,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允许学生出错,引导学生吸纳他人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敞开心扉。
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登山野炊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亲近自然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活动中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和应答学生的呼声,让师生心与心产生碰撞,打动学生的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关爱赏识,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学生走出教室时,“手头”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多少火花被点燃。一位美国老师为一位在美学习的中国学生——曾被中国老师说是“没有数学脑子”,写升学推荐信:“……她能适应高水平的大学毕业吗?我用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这是关爱赏识的典范。为什么一个“没有数学脑子”的人换了老师她就变得那么优秀?这是由于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珍品,都拥有独特的天赋、深藏的优点、美好的梦想,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教师需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点失误,用激励的微笑去赞许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赏识的目光去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关爱赏识会浇灌出一片翠绿,冷嘲热讽会浇灭燃起的火苗。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作为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不断探索教书育人新路子,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为实现教育育人目标尽力。
[1]《教师的人际关系》.蒋超文,刘树谦主编.广东出版社.
[2]《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