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雄 王军莉
【摘 要】区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风格,有着不同风格的文化。本文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寻找秦东历史文化沃土中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秦东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关键词】区域文化;秦东民间舞蹈;特质
中图分类号:J722.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140-02
秦东位于陕西东部,即今陕西渭南市的行政区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杰出的人才,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隋文帝杨坚、唐代名将郭子仪、宋代名相寇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是从这里走出的伟人先贤。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就了秦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其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这里历代创造和外域流入的剧种近20种,各种表演节目达260多个,流传的戏曲、民间舞蹈、民俗活动,数量均居陕西之首。目前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有国家级15个,省级96个,市级253个,县级370项,均名列全省前茅。流传于渭南地区的民间舞蹈数量达上百种,形式多样、品类繁多,且各具特色。
一、构成秦东民间舞蹈特质的区域因素
渭南位于关中平原最宽阔的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地形较为封闭。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发达,造就了关中汉民族典型的农耕文化。与其同时,关中封闭的自然环境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思想的制约,使得关中文化也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和一种怀旧守旧的惰性,如不出远门,女子不外嫁等等,这些民俗习俗在陕西十八怪里也有生动的体现。
其次,在关中地域文化背景下养成了陕西关中人民朴实直爽、憨厚老实,不善变通,“生”、“冷(楞)”、“憎”、“倔”的性格特征,使这里的民间文化艺术最为直接和狂放。外表“生冷”,内心狂热激烈。民风淳朴、生性彪悍,就如唱戏吼破天的秦腔,吼得狂放激越,震撼人心。
壮阔奔腾的黄河、渭水,高耸险峻的华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地震撼了秦东人们。源于对大河山川的崇拜祭祀而产生的巫鬼信仰传统,为秦东民间舞蹈更增添了一份神秘、宗教色彩。
二、秦东民间舞蹈文化特质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上古思想
秦东地区的民间舞蹈中,鼓舞是最为出彩的一类。在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单鼓舞就有几十种,几乎村村都有锣鼓队,人人都会锣鼓舞。这些鼓舞,均以“鼓之舞之”为表演特点,刚健有力、气势浑脱、声韵豪放,显示了周秦汉唐泱泱大国的气度和古老文明的成就,表现了秦东人民耿直、坦诚、直率、倔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
秦东的鼓舞还具有内涵深邃、古朴蛮拙的原始风貌。如秦东合阳县东雷村的“上锣鼓”,古朴蛮拙,其风格“狂”、“蛮”、“粗”、“野”,在舞蹈动律、表演程式,以及节奏变化上明显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表演时四周篝火熊熊,锣鼓喧天,喊声不绝,在正月的寒冷天气里还要半裸而舞,颇具原始氏族舞蹈的遗风。当地民俗中有以“上锣鼓镇五鬼”的讲究,其社会作用近乎先秦的“傩舞”。这种围火作舞、纵情欢跳的场面,仿佛再现了原始氏族部落同敲共舞的场面,让观众如同回到古老的历史时代,有人看后称赞说:“这真可说是原始舞蹈的活化石”。透过上锣鼓,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秦东民间鼓舞所具有的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社会价值。
还有华阴的素鼓,其历史可追溯到先民的傩舞,是古代人民祭祀的一种礼仪和游乐。秦汉后,素鼓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火。西汉时,守备京师粮仓的士卒用此鼓舞士气。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边鼓边舞表现历史故事的鼓舞形式。还有享誉国内外的韩城行鼓,其最初为上古的一种祭神鼓舞。而今,行鼓演奏常常是上百人,气势磅薄、粗犷豪迈,被誉为“中华第一鼓”。并先后在香港回归盛典、北京奥运会、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节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
(二)厚重的巫舞文化特征
秦东是人类最早生产活动的地区之一,良好的古风习俗使这里产生的文化古老而又鲜活;壮阔奔腾的黄河、渭水,高耸险峻的华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上古的神鬼传说,使得这里的民间艺术具有厚重的巫舞特征。
韩城东庄神楼是迄今为止国内仅存的一种舞神楼形式,是古老傩舞、雩舞的一种特殊延续。“抬神楼”被誉为“社火之王”,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社火奇葩。在数百年的盛大社事中,“抬神楼”的威武雄壮,闻名遐迩。“抬神楼”的起源应该在明万历之前,“神楼”实为安放神像的木盒,雕制精巧、鲜艳夺目。在“抬神楼”活动中,神将步伐统一,轻踏慢进,又耍又舞,故又称“耍神楼”,神楼又有文武之分,武神楼彪悍威武,气势宏大,楼身配有铜铃,抬者手足戴有铜铃,舞动起来,令观众心潮澎湃、情绪激昂,有极强的观赏效果;文神楼则秀美灵动。
迄今流传于华县下庙乡的“背花鼓””的渊源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桑林舞、雩舞,是我国古老的一种祈天求雨舞。“背花鼓”在表演时,表演者多次连续的“阿唔!啊唔!”齐气大喊,形成一种若颠若狂的阵势和气氛,这与周代雩舞的舞号很为相似。过去,每逢农历三月初,下庙乡人要去华山取圣水,“背花鼓”队是迎接圣水返回下庙庙会时不可缺少的鼓舞表演。
除此还有潼关古战船、潼关踩高跷、潼关南街背芯子、血故事等,综合的祭祀庙会项目有:尧山庙会,司马迁民间祭祀,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等。在这些项目和活动中,都有为表达各种祭祀祈神而存在的舞蹈形态,它们的舞蹈套路都带有巫舞的文化特征。
(三)朴实自然,充满生命张力的农耕文化属性
秦东地区是渭河冲积平原的腹地,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并进而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条件。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形环境中形成了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和关注家族宗派、重情重义的品格风貌。并在劳作生产之余,形成了不择装饰、朴实自然、载歌载舞,充满田园生活气息的秧歌小戏。endprint
流传于秦东地区的韩城秧歌和渭华秧歌,是典型的地方小戏,大多由二、三人上场演出,有时也有四人,但通常以二人为主,故有“对对戏”之称。其中的舞蹈动作也多以“轻扭”为主,如韩城秧歌的舞蹈动作以态为“起”,以闪为“承”,以扭为“轻”,以跳为“合”。流行于渭南、华县一带的渭华秧歌,也是一种地摊子的表演形式,田间地头、巷道场院、舞台剧院皆可表演。演员服饰随意,有啥穿啥,扮啥像啥,每个剧目表演者二至三人,且歌且舞,舞蹈动作动作以“轻扭”为主,伴有简单的“8”字步、套脚“8”字步,贴身花子外,多是根据角色、剧情即兴发挥的。表演的特点是把秧歌的扭摆动作揉合在戏曲程式中,其演出形式和东北的“二人传”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的华州秧歌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厚,拥有许多迷人的曲调,最常用“6”调式,吸取了迷胡、花鼓戏、碗碗腔等的旋律,委婉悠扬、悦耳动听。
再如合阳跳戏中的舞蹈,唢呐伴奏,锣鼓而舞,一步一踏,每踏按拍,有些步伐和跳势的姿态、走势就来自于田间地头的劳动体态;此外还有合阳的皮影戏,华县、华阴的皮影戏都具有很强的舞蹈动态和舞蹈形象的联动性,它们的产生、发展无不与秦东农耕文化背景下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息息相关。它们没有华丽的服饰包装,没有严格的表演程序,卷起裤腿就能唱能跳,一个板凳板半块砖就能敲能打,任何场地只要有观众,就能豪爽地歌唱、尽情地舞蹈。
(四)狂放激越、逍遥自得、天人合一的审美特质
秦东地区是农耕文化和道教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北文化交流融汇碰撞的地方。开阔平坦的大河流域与险峻奇险的大自然,造就了秦东狂放激越、逍遥自得、撼天动地的民间艺术特质。锣鼓敲起来,秦腔吼出来,秦东地区还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与底蕴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地方剧种。以秦腔为代表的关中戏曲文化,一经亮相便一发不可收拾,它那狂放不羁、激越粗犷的吼声,似乎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直击人心。同样,秦东民间舞蹈以磅礴的气势、壮观的场面、狂放激越的肢体动作,体现了秦东民间舞蹈天人合一的审美特质。在气势磅礴的秦东鼓舞中,在和谐幽默的秧歌小戏中,在集民间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民间社火中,秦东民间舞蹈天然地融汇着民族精神、性格和审美情趣等丰厚无比的内涵。耍龙、舞狮、跑走马、划旱船、跑骡车、血故事、南街芯子等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都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累积下来的精神财富。还有曾经盛行于秦东地区的同州梆子、迷胡、碗碗腔、老腔、阿宫腔、道情、线腔戏、跳戏、秧歌剧和花鼓戏等地方戏剧种,舞蹈肢体的融入和表达,同样体现了秦东民间舞蹈狂放激越、逍遥自得、天人合一的审美特质。
三、结语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民风民俗、社会经济的展现,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秦东地区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资源和很好的区位条件,近年来渭南市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只有突出、保留地域舞蹈特色,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时代元素和审美情趣,才能打造出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性的民间舞蹈文化精品,创造一个民间舞蹈文化的活态体系,推进民间舞蹈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毛曦.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J].唐都学刊,1997(3).
[2]吕作民.《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M].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7.
[3]崔金晶,陈洋.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于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思考[A].讨论文编委.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西安:中国建筑学会,2008.
[4]颜晓萍.东府民俗文化传承的困境及突围思路[J].新西部(理论版),2013(08).
[5]陈永久.话说渭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