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问特点与备考策略
——以近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为例

2015-09-28 02:15王迪江
地理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综合题原理试题

王迪江

(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浙江 绍兴 311800)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问特点与备考策略
——以近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为例

王迪江

(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浙江 绍兴 311800)

综合题是实现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试题的设问结构、设问要求、行为动词和设问方式四个维度对近年浙江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其设问特点,认为通过强化整体观念、突出地理过程和形成一定解题技巧等策略,可提升综合题解答能力。

地理综合题;设问特点;考查方向;备考策略

高考试题因其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浙江省高考地理试题自2009年开始由原来的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转入本省自主命题以来,已实施六年。笔者通过对这六年综合题设问的统计分析,力图发现试题的考查重心、探寻命题的基本思想,为日常备考复习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一、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问特点

高考地理试卷中的综合题是考查考生基本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掌握程度、基本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形成状况的重要途径,而设问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有效手段。纵观浙江高考近年的地理试题,设问特征包括:

1.设问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作为综合题,命题要求必然比选择题更关注地理的综合性思维,考查考生的综合性思维是核心价值之一。同时综合性又是地理学科两大特性之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各种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这使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性。”[1]可见综合题在问题设计时需要突出各问题之间的层次性,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设问顺序。

图1 综合题设问顺序

一个综合题由3-4个小题组成,每个小题之间常有“递进式”设问和“并列式”设问两种方式。“递进式”设问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几个小问题对某一主题由浅入深地提问,强调各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对知识深度的要求;“并列式”设问就是各小题与某区域内的主要地理特征相关联,各小题之间却没有太多联系,体现对知识广度的要求。细看近年浙江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问结构,各小题在设问上多倾向于知识、能力的扁平化,力求凸显地理主干知识,各设问分别侧重某主题下的一方面地理特征。[2]同时当出现一个小题包含两个及以上问题时,其内部的设问又多偏重“递进式”结构,往往呈现为先描述归纳特点或比较差异再解释分析原因,依次递进。例如2014-37-2(为“2014年浙江高考地理试卷37题第(2)小题”的简写,下同)先比较产业差异再简述其区位条件,2014-37-3先比较差异再解释原因;2013-36-2先描述分布特点再分析原因,2013-36-3先比较差异再解释原因;2012-36-1先描述地理分布再评价优越条件,2012-36-2先说明多雨季节再分析原因;2011-36-2先简述分布特点再解释原因,2011-37-3先简述特点再解释原因;2010-36-4先简析区位特征再分析原因,2010-37-2、3均是先描述变化特点再简析原因;2009-36-4先归纳分布再分析判断依据。可见这种形式的设问在每年高考综合题中都有相关试题体现,而从现象到原因的设问结构与地理学科展现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因此“递进式”的设问结构更能凸显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2.设问要求注重对原理与规律的分析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在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客观因果间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地理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与发展。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主要有地理事物的特征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原理等;地理规律侧重地理事象的表现,主要在于应用,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变化和相互联系等;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3]

高考在命题指导思想上坚持“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坚持“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4个能力目标和3个能力层级方面的要求。[4]因此理解地理原理与规律,运用所学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观点,结合材料,说明或推断地理原理规律是考核目标之一,也就是说考生需具备“用原理说明事实”的能力。《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纵观近年试题,自然地理突出五大地理原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强调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具体包含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进程规律与城市布局原理、农业地域类型与布局原理、工业区位选择原理、交通点线区位选择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区域合作与竞争关系原理、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这些原理规律同时也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一般占到全卷考查知识的80%以上,而且在考卷中复现率很高。[5]

3.设问的行为动词体现学习目标导向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需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6]这里的行为动词指的就是表示人物行为的动词,因为该动词表示了某种动作和行为,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动作动词、动作行为动词。[7]

统计浙江近六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行为动词可知(表1),六年试题共计包括40个小题,除因综合题中包含填空题等因素其中4个小题没有直接出现行为动词,另外36个小题包含48个行为动词,每年平均出现8个行为动词,可见行为动词在设问中出现的频度之高,而且有不少小题里包含的行为动词超过2个。在这些行为动词中“说明”出现9次,“简述”出现8次,简析出现6次,“分析”出现6次,“比较”出现5次,“解释”出现4次,“说出”出现3次,“描述”和“判断”各出现2次,“评价”“写出”和“确定”各出现1次。

表1 2009-2014年浙江高考地理综合题行为动词分布

试题设问中运用行为动词和地理术语体现设问方向,不但强化试题的能力要求,同时也明确限定了答题方式和答案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考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准确运用地理语言描述归纳地理事物的概念特征、解释说明地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简要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等。设问中包含不同行为动词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答题要求,了解常见行为动词含义,可切实把握答题方向,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做到用语正确、条理清晰、紧扣得分点。例如“说明”往往要求说出其中隐含的规律、原理、实质等,是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侧重理性的思维以及理性思维后的理性结果,可见“说明”不能仅仅说些表面性东西来代替,应有深入剖析的过程和深刻的结论。“说明”比“说出”“描述”的要求更高,后者一般不做深入剖析,突出“看图说话”层面,要求通过考生对信息的阅读、整理和加工,形成合乎逻辑的地理语言表达。“简述”一般指简单扼要叙述,强调简要、简略,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肯定是简明扼要,字数不多。“简析”比“简述”层次更高,除了简要叙述外,还能简单分析,提炼论点。“分析”则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查找关联、提炼原因,是具体的和详细的,而不是简要的。

4.设问方式强调对地理要素的比较

采用何种设问方式会影响一个问题的思维量,通过比较并展开分析的设问方式对考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在高考中采取这样的设问能增强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比较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加以区别,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比较有利于认清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理基本原理,把握地理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地理现象等,是高中生达到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目标要求的重要方法。

对近年浙江高考地理试题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高考地理试题中多采用地理要素比较的设问方式(表2),其中既有直接比较并分析原因的,更多是带有隐性比较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设问增强试题对考生的地理综合能力考查,符合高考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高考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趋势。从设问方式看,此类试题在对地理要素比较后往往带着现象的说明和原因的分析,只有正确完整的比较才能进行后续问题的回答。不过从比较方式看,试题逐渐从隐性比较走向显性比较,使得试题的设问指向性更明确,有利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找准方向。

表2 2009-2014年浙江高考地理综合题中有关比较类的试题分布情况

二、提升综合题解答能力的备考策略

基于上述对高考综合题设问特点的剖析,如能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坚持对以下三方面抓手的综合运用,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则能较好地发展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题得分率。

1.强化整体观念,训练综合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运用整体性原理,从某一地理要素出发引导考生从整体角度把握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思路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呈现较普遍,是高考的重要考核手段之一。

例如2013-36-3要求“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以气温为设问对象,从整体性看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要素及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都会对气温和气温的季节变化造成影响;同时在这些地理要素中,对气温高低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又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甲乙两城纬度接近,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对来自北方冷空气的阻挡,使其气温较高,而乙城处于美国东部,虽有低缓山地,但对来自北方的寒冷空气阻挡弱,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而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综合冬季和夏季气温比较,很容易得出甲城气温年较差比乙城小。考生这种综合的地理能力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强化与培养。

2.突出地理过程,注重地理原理的理解运用

地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中。高考关于地理过程的考查方式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对地理过程自身基本原理的考查,第二层次是对地理事物动态演变过程的考查,第三层次是对地理过程的综合性考查。[8]这种方式归纳起来就是不管试题采用怎样的设问,都是为了强调地理过程,突出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准确迁移知识,最后达成对考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核目标。

例如2013-37-2设问为“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看似与地理过程无关,但仔细推敲设问特点可以发现,“成为”一词其实充分说明了该题突出“中转基地”需在哪些条件下形成,因此从根本上看还是强调对地理事物的动态分析。同时进一步梳理设问中的一些限定词,如表示地点的限定词“舟山群岛新区”,表示对象指向的限定词“铁矿砂”“大宗商品”,表示行为的限定词“分析”,表示答题方向的限定词“主要原因”等等,从而将问题转换成下列几个方面的表述:首先该地区有适合大型船只停泊的海港,其次该区域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大,最后这些大宗商品基本来自海外,通过海运进口后需换成较小的船只转运或者改成其他运输工具才能到达目的地。关联到的地理知识或原理有:形成海港的区位条件、区域资源状况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将这些地理知识原理与材料信息、设问特点有机结合就能实现比较完美的作答。此外考试过程中答题时间并不充裕,为组织起针对性强、准确率高的答案,只能紧抓设问要求展开思维分析。因此教师在日常备考复习中可以多做这方面的探究,促使高三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应用,学会将地理原理迁移到不同的地理事实之中,合理阐述并解析地理事象的发展演变过程。

3.探索解题技巧,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习惯

解题技巧是解答题目时可以熟练并灵活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来自实践,是对个人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文综考试历来被考生抱怨时间来不及,而能顺利完成的考生基本上成绩也是比较理想的。提高地理综合题解题能力就是为了实现高效答题,即不仅能按时完成对试题的作答,更能做到所答内容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使所答的每句话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考生通过日常的训练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并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答题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及时梳理解题心得,师生合作归纳解题技巧。笔者在高三复习中与学生一起整理的综合题解题思路,整个过程分四步完成。第一步先看设问,明确要求。在对设问进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的核心词、关键词、限定词等重要词语,明确答题的基本方向。第二步联系知识,构建框架。针对设问的要求,对分析对象产生地理知识原理方面的联系,组建围绕该知识的框架结构。第三步寻找信息,形成关联,这是综合题解题中的重要一环。图文材料是试题的信息源,是命题者设计的情境,而在一定的情境下解答试题是地理高考能力要求的核心之一。通过对文字图表信息解读,形成与设问的关联,由此可以保证答题的思路和方向不会出现明显偏差,也不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答案。第四步组织语言,规范表述。即运用地理专业术语组织答案,用清晰的文字完成一个综合题的解答。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汤国荣.高考地理综合题的价值取向、命题特点与复习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3):66-73.

[3] 张兵.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J].考试•高考语文版,2002,(12):18-19.

[4]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4年浙江省普通考试考试说明•文科[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5]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2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

[6]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李高峰.对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质疑[J].上海教育科研,2010,(6):54-56.

[8] 王迪江.论“地理过程”的考查方式与复习对策[J].地理教学,2011,(6):35-37.

猜你喜欢
综合题原理试题
巧用全等形 妙解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an=f(Sn)型数列综合题浅探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