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中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以“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课为例

2015-09-28 02:15苏晶晶刘树凤
地理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例异构教材

苏晶晶 刘树凤

(1.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2.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从同课异构中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以“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课为例

苏晶晶1刘树凤2

(1.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9; 2.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育工作者围绕着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和改进。基于教师对教材和课程的独特理解和应用,“同课异构”以其鲜明的“比较”优势,成为了教师们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常见形式,也是各地区举办教研活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教师充实教学经验和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笔者有幸参加了南京某中学地理教研组开展的同课异构公开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是必修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结合课堂实录,对两位老师的课程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有所体会。

教学内容及流程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内容及流程简介

一、巧用生活案例,选取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提倡教师“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尤其现行教材本身就有许多留白可以增补,教师应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围绕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顺序重组和灵活构建。地理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教师要关注社会时事,引入学生身边的事件,丰富和更新课堂资源,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研究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课例一在讲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时,引入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富士康企业内迁郑州的案例,并以其辅助理解“内部交易成本”等相关概念,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切身体会,从中提炼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课例二将问题研究“南京承接产业转移数量落后于苏州”贯穿于整堂课。将教师本人在国培计划中遇到的一次谈话:“南京和苏州到底谁的经济实力更强?”作为新课导入,从而引出了学习课题。基于学生对自己家乡——南京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话题无疑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讨论,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于是臧老师编写了导学案,以课本知识点为基础,选择典型案例,找到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例的契合点,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从而引领学生们整堂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地理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地理化”。

二、运用学习理论,深化教学实践

学习理论揭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和规律,能够解释和说明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系统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正确地运用学习理论来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深远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的充分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者对新信息、新概念和新命题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二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要作出调整和改造,而不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课例一恰当地利用上一章内容——珠三角的工业化,作为新课学习的切入点:从外商投资建厂认识产业转移现象,理解产业转移概念;播放“珠三角困中求变”视频,引导学生探究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在讲授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时,两节课都联系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调动相关知识和经验,找准新旧学习内容的结合点,良好地体现了地理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强调“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活动应落实在“最近发展区”内。例如,课例一在学习了产业转移的规律后,设问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策略;课例二在分析了外商港澳台把产业转移到苏州的原因,设问南京面对国际产业转移应如何采取措施抓住机遇,便是引导学生的“潜在发展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恰当运用

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说,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他主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发现学习只有在有结构的学习情境中才会发生。因此教师应当适当调整组织教材,呈现知识的结构性;并且给出相关的线索和例证,让学生归纳分析出例证之间的内在联系。课例一通过“转之原因”“转之影响”“转之规律”搭建新课的框架,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对应呈现相关的案例和图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课例二以学案贯穿于课堂始终,将学生置于合理的学习情境中,课内教师穿针引线,学生根据详实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教学正是“认知发现学习说”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三、转变教学方式,异构课堂活动

“在活动中渗透主题,在参与中感悟知识,在体验中培养情感,在探究中形成态度,在思考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获取能力。”这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经典诠释。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将学生置于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焕发出地理课堂的活力。

课例一设有“看图说话”“阅读归纳”等环节,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杨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环环相扣,给了学生较多的发言和展示的次数,比较注重师生的互动,但是在课堂活动的形式上稍有欠缺。

课例二根据课堂所需,在学习“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时,提供了一些南京承接转移和日本进行产业转移后的文字材料,安排了一场听证会:假如你是一个主管经济发展政府官员、落后产业的企业负责人、即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民间环境保护人士,你如何来评估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呢?学生们被分成4组进行角色扮演,反应热烈,课堂活泼有序。在发言过程中,学生围绕中心话题畅所欲言,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观点总结归纳。这样形式新颖的学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整合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形象性、直观性和交互性为中学地理课堂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环境,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

两节课都比较善于使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搜索了相关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精心地选择了地理素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例如课例一在讲授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时,如果单凭教师的陈述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兴趣怏怏。而杨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珠三角困中求变”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主动思考,随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展开和分析,来突破了这一重要知识点。

两个课例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充分地运用了地图和图表,在选图的要求、用图的数量上精益求精。为了突出重难点,将教材的地图重新设计成课堂需要的样式,图文并茂,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例如课例二在学习“产业转移的规律”时,要求学生根据背景材料在所给图中绘制产业转移路线;在分析外商港澳台把产业主要转移到苏州市的原因时,呈现了苏南几个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分布略图,学生将其和文字材料结合来分析苏州和南京的区位因素。这种读图、析图、画图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凸显出地理学科的生命和灵魂,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板书是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浓缩,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科学合理的板书有助于学生体验过程、理解记忆和宏观把握。尽管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两位教师没有忽略板书的教学功能,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地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构建了一个线性的知识流程,使学生系统而有层次地消化学习内容。

五、“同课异构”教学中的注意点

从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这两节课还有许多值得采纳和学习的地方,例如严谨清晰或是幽默活泼的教学语言、自然紧凑的承转过渡以及逻辑严密的教学结构等。在看到这两节课闪光点的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去揣摩和反思,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

1.准确把握“同课异构”内涵,针对教学实际展开

目前很多教师对“同课异构”内涵的解读还不到位,认为同一节课只要变换一种方式即可,外显的、形式化的异构较多,而对于突出重、难点的措施,提升学生能力的手段等方面较少。“同课异构”是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展开的教学。切勿为了“求新”而“异构”,只要是适合学情、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都是好课。课例一杨老师根据本人一贯淳朴、扎实的教学风格,从教材内容出发,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层层深入的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例结构严谨;而臧老师的教学风格一向比较自由,思维发散,班级学生也比较活跃,因此课例二注重探究、合作学习。教师们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能落实教学目标又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2.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的权衡

新课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都是以认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学生获得稳固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是提升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地理思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的处理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关系,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本位,也不忽视知识传授而夸大能力提升。课例一在地理概念的解释和案例内容的分析上过于详细,没能给予学生更多开放的、延展的思维空间和交流合作的机会,有明显的知识取向。而课例二在地理概念的呈现上稍显不足,例如“内部交易成本”的含义没有解释清楚,学生有点模糊;另外没有恰当把握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的时间,稍微拖堂,偏于能力取向。教师要适度把握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应二者兼顾,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总体来说,课例一呈现了完整的知识脉络,用“教书”二字形容;课例二采用创新式教学,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用“育人”二字形容。风格迥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参与者我从中受益匪浅。课堂是教师教学的前沿阵地,“同课异构”贴近教师教学实际,为教师们提供了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相互启发,体验、探索同一内容的多种教法。我们在参与“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其内涵和真谛,不断地探讨、思索和改进,为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课例异构教材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