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辉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浙江 宁波 315194)
认知冲突理论在“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中的应用
赵成辉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浙江 宁波 315194)
关于认知冲突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认知发展平衡化理论,该理论是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认知发展过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其要点是: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同化新问题时,他在心理上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但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问题中的新信息时,他在心理上处于不平衡状态;最后,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结构,同化新的信息。此时学生的心理处于较前一水平更高的平衡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认知冲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课中,大致分成三个教学阶段。
1.回顾基础知识,保证良好学习状态
问题一:读图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聚落(城镇)的分布特征。
图1
学生答:①平原地区聚落多、规模大。②在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山谷(河谷)。
教师总结:平原是聚落的理想环境(地形直接影响着聚落)。学生也很自然地强化了原先的知识结构(见图2)。
图2
意图分析:上文中的结论学生在原先的认知基础中就已经存在。通过问题一让学生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帮助对新课的进行作了注意力、情绪、思维及知识上的良好准备。皮亚杰十分强调,教育必须适合学生认知结构,只有当所教内容符合或接近学生认知结构,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才能使符合认知结构的学习内容有效地被学生同化。
2.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二:简析图3中60°经线西侧所示城市的分布特征和原因。
图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布在安第斯山区,因为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
意图分析:通过问题二制造认知冲突:平原是聚落分布的理想环境,但是不是所有聚落的理想环境。这个问题显然是与原有认知经验相冲突的。不少学生都有“还有这样的问题”“从没想过”这样的感觉,进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顺利进入新知识体系的建构(见图4)。
图4
3.拓宽认知冲突,建立更完善的认知体系
问题三:塔里木盆地聚落分布特征与原因?
图5
学生感觉到建立的新知识体系又不适用于此题(新的认知冲突)。一番思考后得出:地形不仅仅通过影响气候而左右聚落的分布,还会通过影响水文等其他自然条件来影响聚落。
意图分析:在问题三中,随着问题的变换,学生前面经过修改的规律将不适用,又经过再一次的修改发展完善,建立了包容性更强的新的认知体系(见图6)。
图6
结合设置的认知冲突,在解决一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状态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的调整、活跃之中,由此带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自然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唐莉.引发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生物学教学,2011(7):54-56.
[2] 林秋英.创设冲突情境,营造教学契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1)下: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