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林
【关键词】 中学语文;趣味性;主体意识;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51—01
一、培养课外阅读的独立意识,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是直线上扬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引导学生步入阅读的良性轨道,必须激发阅读兴趣,注入阅读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趣味性课外阅读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能够阅读,即先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感受到阅读的愉悦,体会到广博的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书籍,能开阔视野和胸襟,提高文化素养,是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也是日后提高信息储备量,干好工作,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宝。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才能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由主动阅读层面进到趣味性课外阅读,语文老师必须树立“好读书、读好书”的榜样来,不仅要充分熟悉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及阅读“口味”,善于营造阅读氛围,从介绍他们爱读的书籍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还要创建“书在手边,即时可读”的环境来,使学生真正能以阅读为趣事,形成有文章便读,有书便看,哪怕半张小报,一则短信,也要浏览积累的习惯。比如发挥班级书报架、图书角的作用,时间长了,学生就由翻翻看转变到爱读,由爱读转变到阅读成瘾,阅读的主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
二、积极引导课外阅读的趣味朝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趣味性课外阅读是有选择性的阅读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阅读内容。农村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易受不良思想诱惑、侵蚀,如果不加正确引导,难免浸染不健康不适宜的书籍刊物。可以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选择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或者中外文学名著,包括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老师更要以身作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好书名目、主要内容、人物,并对典型情节做精彩宣讲,吸引学生的阅读趣味朝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笔者经常坚持向学生推荐或朗读《读者》、《文化博览》、《时文选粹》等书刊上的精美短篇,或向学生描述《平凡的世界》、《三国演义》上的精彩篇段,极大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不久后发现班上早先流传的快餐书籍消失了,而我介绍的书刊增多了,学生自发购买的书籍平均达到5本,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三 、创设开放性的阅读环境,以交流促进阅读向纵深发展
趣味性课外阅读的一个特点是阅读交流的开放性。学生阅读,一方面是阅读信息的自我沉淀,一方面是同学间的交流。阅读范围宽泛广博,交流时才能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而雄辩滔滔,左右逢源的谈论,更能延展阅读的宽度、深度。语文教师应从课文教学的“大田地”中,有远见地勇敢地开辟出阅读交流的“自留地”,设置阅读交流课,开展读书汇报活动,使学生敢于从多角度出发,理解、质疑、交流,谈论自己的个性看法,进行思想碰撞,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也能带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无论课时安排有多紧,笔者都坚持每周40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或者翻开自己的《文海拾贝集》,朗读摘记、剪辑的精美句段,或者交流日记中所载的读书心得,或者引经据典,质疑辩论。每周的这节读书交流活动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天地,而学生逐渐增长的语文成绩也表明,趣味性课外阅读并非不切实际的花拳绣腿,而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法宝。
四、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课外闲暇阅读习惯
闲暇阅读是趣味性课外阅读的重要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学生课业负担相对减轻,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这无疑给开展趣味性课外阅读留下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精读赏析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进行略读、浏览、跳读、猜读,养成良好的“试读”习惯。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倡导学生按自我情况制定读书计划,建立“周末读书日”,尝试读名著全本;养成坚持休息前读几页书的习惯,或者假期限时限数阅读;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星边角时间,将阅读作品化整为零,“蚕食消化”。这些因时制宜的做法,像绵绵流水一样把最富营养的补给品输送到学生的身心中,更好地促进了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