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本刊记者 彭燚
被忽视的家庭身份
“呜,呜……”尖锐的警报响起,烟饼被点燃,很快,烟雾就弥漫了整个楼道。学生从各个教室跑出来。长沙市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队长金灿拿着扩音器,不断重复:“用手捂住口鼻,烟雾有毒;起火了,快点跑起来……”
每周,长沙市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都会给学校、企业、社区进行消防、防灾等培训。金灿说:“今天就有四个活动,又一天没上班。”不只金灿如此,每个队员都要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甚至上班时间在安全知识普及、体能训练、救援技巧培训上。记者曾向多名队员询问他们有什么业余活动,他们的回答十分一致:“我们的业余活动就是在蓝天。”
长沙市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是由长沙市安监局与蓝天救援队湖南分队在2014年共同注册的。而蓝天救援队是由一批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志愿发起,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团体。
蓝天的每个队员在社会上都拥有他们自己的身份,或是医生,或是工人,或是企业老板……队员不仅忙于自己的工作,还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在蓝天的各项活动,而家庭则要被他们忽视很多。
彭天冰是湖南蓝天成立时的第一批老队员之一,因为本身是医疗专业,她在蓝天主要负责医护方面的事项。彭天冰在坡子街开了一个诊所,父母也是医生,平时除了自己打理诊所的各项事务,父母也在诊所帮她会诊。在她的打理下,加上两位老医生的帮忙,诊所在附近小区的口碑颇好。记者去采访时,诊所四个床铺都躺满了人,彭天冰正在给病人换点滴。采访的短短一个多小时,就有不少附近居民找她,看病、付医药费、问买药的事……
诊所的事务忙,但彭天冰自己则要更忙。她和记者说:“明、后两天要去社区学校给孩子们进行医护知识普及,大后天又有蓝天的活动。”彭天冰除了是蓝天的志愿者外,还是所在社区的志愿者。社区医护方面的活动都会邀请她去参加。
蓝天、社区各种活动占据了彭天冰很多时间。对诊所的事,她操的心要少得多。“有时候不是很紧急的病情就和病人商量下时间。”彭天冰看了下两位老人,顿了顿,说,“更多时候还是我爸妈帮我在操心诊所的事。”
家住星沙的阎国华也是湖南蓝天组建期间的队员之一。2009年,阎国华参加一个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培训班中有人在筹备湖南蓝天的组建,阎国华多次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2010年,培训结束,阎国华便加入了蓝天。
当记者问他为何当时这么坚定要加入蓝天时,阎国华笑了笑,摊开手掌,右手粗糙的手掌上,中指指甲紧靠着指尖,显得不怎么协调。“以前在工作时不注意,指尖被工具切掉了。”他说,“当是只是抱着学点东西的想法,避免以后再受伤。”
当初的“学点东西”到如今,已经过了6个年头。这6年,阎国华也从以前的工作换到了万达商城,负责商城的变压系统维护。从阎国华工作地点到他家,坐公交需一个半小时;而骑车仅需几十分钟就够,商城三班倒的工作也并不是很忙。但作为湖南蓝天社会服务队队长以及师资组成员,去各个地方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内部成员培训、对外培训都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因此回家的时候并不多。谈及三个月没回过家,阎国华说:“应该没有三个月,最多也就一个多月。”想了想,补充道:“应该是这样,记不清了,记不清了。”
阎国华的小孩已经11岁,但阎国华陪他时间并不多。在阎国华眼里,自己的孩子相较于同龄的孩子,要独立得多。“有时候回家,我还是会教他一些自救、互救的知识,他学得特别快。”阎国华言语里带着一丝骄傲。
战士的荣耀
2008年5月12日下午,彭天冰和往常一样在家,突然,房屋阵阵晃动。在里屋上网的儿子喊道:“妈,汶川地震了。”她和父亲、母亲放下手头上的事,到里屋了解地震的情况。电脑上一张张照片翻过,彭天冰看着一个个和儿子同龄的生命消失在地震中,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看了看儿子,对父亲说:“爸,我要去汶川救灾。”
彭天冰回忆,当时提出去抗震救灾时,心里还是挺忐忑的。毕竟灾难无情,厄运随时可能降临到头上,怕父母担心自己,不让自己去救灾。但父亲的反应却出乎她的意料,父亲和她说:“你去,家里的事情有我和你妈。”
在彭天冰父亲的认识中,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救死扶伤,而救援工作也是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彭天冰毅然去抗震救灾,便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彭天冰的父亲告诉记者:“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就是一名志愿者,唐山大地震时,她妈妈也是抗震救灾的志愿者。”
得到父亲的首肯后,彭天冰去湖南省卫生厅提交了自己的救灾申请书,却被告知需要通过红十字会。在红十字会,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她重新写了一封“请战书”。
汶川的救灾结束后,彭天冰越发体会到生命的宝贵,而灾难的场面无时无刻不刺激着她。她开始想:如果更多人能知道救护的知识,能掌握应急避险的措施,很多的后果是可以避免的,是不是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民众?
此时,同在汶川救过灾的金灿找到彭天冰,希望她能加入刚组建的蓝天。彭天冰了解蓝天后,发现蓝天的理念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便接受了金灿的邀请,成为一名蓝天队员。
相较于蓝天的老队员,2014年年初加入蓝天的陈运华救援经历要少得多。但这次尼泊尔地震,他却是湖南分队赶赴灾区的两名队员之一。
陈运华在一个电子制造企业从事IT工作,是一名典型的技术男。在蓝天,他主要负责无人机救援。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时,买了几个小型的无人机组装,进行了航拍等一系列的尝试。可发现,如果要应用到救援中,还需要清晰度更高的机器。他便一狠心,购入一台价值两万多的机器。“其实一下拿出两万来也不容易,毕竟这钱也能买一台差一点的车了。”陈运华说。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地震。由于尼泊尔地形复杂,多山崖,且道路条件差,多为一些泥路。地震发生后,道路条件更为恶劣,一些地方车、人都无法进入。这时,无人机不受地形束缚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5月1日,陈运华带着他的无人机,跟随救援队前往尼泊尔。在尼泊尔的几天,无人机不仅多次协助救援人员探测生命迹象,还记录下大量的地震影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地震无情,救援队员能做的只是凭借专业知识将危险降到最低。但谁也不敢打包票,自己每次救援能安全回来。前往尼泊尔救援前,陈运华并没敢告诉父母。“回来才告诉他们的,安全回来了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了。”陈运华笑着说。
在记者和几名蓝天队员的接触中发现,对于救援,他们有一种执着,如同战士对于守卫家国的荣耀。
在采访阎国华的时候,他的手机响了。他拿着手机,欣喜地说:“护照下来了。”
他告诉记者,本来这次尼泊尔的救援他也可以参加的,可是因为护照的原因,没有去成。“如果护照早点下来,我一定会去。”阎国华的话语里带着些许遗憾。
“尼泊尔救援这么多天,你公司好请假吗?”记者问道。
“ 大不了辞职呗。”阎国华笑着说。
对 话
蓝天救援队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他们进行一些什么工作?长沙市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队长张毅将为我们解答。
◎记者:蓝天救援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张毅:随着户外运动的普及与发展,野外遇险的事情时有发生。蓝天救援队,是由一批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志愿发起,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团体。从初期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自发行为,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户外志愿者、专业搜救人员、医护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士的多元架构。
◎记者:你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哪些?
张毅:可能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工作是遇灾遭难了就去救援,其实这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地方进行安全知识普及,例如:指导学生进行防灾演练,给社区居民普及防火、防灾知识等等。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公益性质的,不收取任何费用。
◎记者:那活动的费用由谁支出?
?张毅:队员参加蓝天组织的活动,所有开销都由队员个人承担,包括交通费、饮食费、住宿费,甚至是服装等一些救援装备的费用。当然,有时候帮一些单位进行安全知识普及,他们会给我们一定的捐赠,而这些收入全部用来购买救援设备。也就是说,蓝天队员参加蓝天的活动无任何经济补贴,所有费用都需自己承担。
◎记者:您认为蓝天救援队目前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张毅:我们现在主要的问题在于设备方面。有时候在进行救援时,由于设备无法满足救援条件,导致无法很有效地完成救援。我记得2013年6月,常德壶瓶山有艘漂流船翻船,两人失踪,同行的另外两人在寻找中也失联。我们赶到事故地点后,发现河道水流湍急,需要大马力的冲锋舟和救援车辆。但由于我们缺少这种冲锋舟,救援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2014年,长沙市安监局与蓝天救援队湖南分队共同注册长沙市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这对长沙市的安全生产工作有何意义?记者采访了长沙市安监局副局长钟才发。
◎记者:蓝天由长沙市安监局与蓝天救援队湖南分队共同注册有何意义?
钟才发:如今,政府提出的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模式。何继华副市长也曾表示,要依托企业、社会力量建队伍,建救援基地。而我们与湖南省蓝天救援队进行合作,共同注册长沙市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正是符合这种模式。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都是经验和能力的结合体,而这种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很多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记者: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有何帮助?
钟才发:蓝天是全国有名的民间公益救援组织,从总队到各地分队,机构都比较健全,管理也到位,而且救援能力也十分优秀,可以实施山地、丛林、洞穴、高空、水上、水下等多种救援。
与蓝天建立合作关系后,在平时,他们能开展安全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他们能迅速、专业地开展救援工作。在湘潭“7·10”校车事故救援、“8·27”烈士公园游客落水救援、长沙县“1·31”救援中,蓝天救援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