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耿,徐雯星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2.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 D-55099 Mainz, Germany
比较教育研究
中德大学宝石学教育的对比研究初探
李 耿1,徐雯星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2.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 D-55099 Mainz, Germany
如何培养出与国家“走出去”战略相适应的国际型宝石学人才,以及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和教育共同发展等,已成为我国大学宝石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比我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宝石学教育模式并借鉴,对我国大学宝石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德国美因茨大学宝石学专业为例,对比了中德大学在宝石学教育上的不同。中德地学人才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标本收集与数据库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有不同。中国的地学人才培养中应更注重切实提高学生 “野外地质—实验—数据分析”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对学生在现代测试技术的培养。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宝石矿区和集散地的合作,促进教学、科研、产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复合型宝石学人才。
中德;宝石学;对比研究
宝石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也是极具特色的地学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宝石学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开设宝石学专业的大学也相应增多。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如何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型宝石学人才,以及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和教育共同发展等,已成为我国大学宝石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最早开始宝石学教育的大学之一,多年来在宝石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德国美茵茨大学(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是欧洲少数几个可以授予宝石矿物学硕士的大学之一,地质系宝石研究所更是欧洲著名的以宝石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大学研究所之一,其宝石矿物学的教育和研究在德国乃至欧洲都有很高的声誉。对德国宝石学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并与我国的进行对比分析并借鉴,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宝石学教育的发展。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德国美因茨为例就宝石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结合和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德国大学地学教育以前采用本硕连读的形式,现在则开始采用学士、硕士教育分离。目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形式与中国类似:宝石矿物学专业学生通常需要完成规定学分以后,进入到论文阶段。
1. 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总的说来,德国学生在本科阶段并不主要突出宝石学教学,宝石学只作为选修课程,学生主要学习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地质学基础知识,并不严格地细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较大的选课自由。学校重视实践课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验动手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培养[1]。在论文阶段,可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宝石矿物学的论文写作。在研究生阶段更注重现代大型仪器在宝石矿物学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以矿物岩石学和现代无损测试分析技术为主,毕业论文结合当前单晶宝石矿物市场热门问题进行选题和系统研究。教学中侧重现代大型仪器的教学,注重公益,避免参与商业,导致市场不公正行为的发生。但同时也使学生较难了解珠宝市场的现状以及宝石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和评估等,毕业后要从事宝石学产业还需参加额外的宝石学培训课程。
与德国相比,在宝石学教学和学生论文中,中国更注重玉石,突出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当前中国宝石行业现状相结合。教学中将宝石的鉴定、市场价格、评估、切工、文化等结合,注重和商业市场的联系,学生在毕业后可直接充实到宝石行业中工作。在本科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岩石矿物学基础,以偏光镜、折射仪、分光镜等可手持的宝石鉴定仪器和显微观察等检测宝石并评估。随着研究生总体扩招,宝石学专业的研究生数目也急剧增加。研究生论文主要以市场密切关注的宝玉石样品为研究对象。
(2)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德国大学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学习、野外工作和室内试验结合,特别是野外和实验室能力的培养。在野外,让学生了解研究区的地质情况、样品产出情况、采样位置等。回到室内学生自己抛磨制样,养成独立的科研态度。在本科和研究生论文工作中,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野外地质、采样、室内制样、测试、数据采集、分析对比等。论文除了对样品的矿物学进行研究外,也重视地质背景、成因等研究和探讨。更深入地研究宝石的地质背景、成因、矿物学特征等,可以更好地对地球深部特征等进行探索以及指导采矿等工作。此外,对不同地质成因形成的宝石进行对比,来对宝石的地质背景和产地进行鉴定是宝石学发展的重要潮流,也是当前世界主要宝石研究机构维护市场公平贸易的重要手段。
鉴于宝石矿物的稀有和珍贵,宝石学研究中基本是无损或微损测试,主要为光谱学分析。德国大学通过制样、测试、数据分析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进行实验分析,掌握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粉晶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仪,Icp-La-Mas等测试技术和方法。这些测试手段可以应用于科技考古,无机材料如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检测,海关检测等,为学生就业开拓更广的领域。所毕业的学生除从事宝石学相关产业外,也到人工晶体、玻璃陶瓷工业、建筑材料工业、博物馆、安全等部门等从事合成晶体、特种材料制作、古陶瓷及微量元素检测等工作。
目前中国的大学由于条件所限,相当部分宝石学的研究生不能出野外了解相关的地质背景情况。由于经费等限制,国内的宝石学论文主要集中在宝石的基本性质、致色机理、贸易现状等,缺少对地质成因、宝石中所包含地质意义的深入探讨。此外,由于实验设施有限,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鲜有机会自己抛磨制样、操作仪器进行测试,一般为送样测试,因而在实验和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有待加强。这样也就形成宝石学专业学生较难跨专业进入到别的科技领域就业。中国的大学更注重单一领域的突出研究,由于职称、学生评奖学金等与文章挂钩,促进了科研的积极性,也容易迅速推动某一特定领域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实验标本收集与数据库建设
宝石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标本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德国大学强调基础研究和标本库的建设。研究内容以大量标本为基础,不怕重复,以实验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为目标,不刻意追求新、奇。在标本库建设中,不但重视世界各地不同地质条件下产出的宝石矿物的收集,更注重将宝石收集后进行测试,并建立样品实验数据库。将每粒宝石的光学、力学、包裹体、谱学等矿物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矿床地质等特征,通过学生的仪器实践、论文和教师科研等,一一进行测试并纳入到统一的数据库中,并不断补充和更新。
在标本库建立中,特别注重产地信息,即标本产出的地理和地质背景资料。尽可能收集全一种标本的所有产地和地质产出类型,进行对比和深入的成因研究。如搜集了世界主要祖母绿产地产出的包含丰富地质信息的祖母绿标本,以及各种合成方法合成的祖母绿标本;世界主要产地产出的刚玉标本和合成刚玉标本等。这些标本通过学生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工作,已建立起包裹体特征、拉曼、红外等光谱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数据库,并不断补充更新。新的未知标本只需与库内数据进行对比,就可得出产地来源等信息。
由于中国当前的国家珠宝玉石鉴定标准只要求鉴定出样品的品种、天然还是合成、是否经过处理,并不对需要鉴别出产地,因此中国的大学在宝石学标本收集上主要以市场选购为主,较少直接去宝石产地进行采集,因而样品在所包含的地质信息等方面略显不足。在样品库和样品数据库等的建立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3.产学研结合
德国的大学注重产学研结合,服务于当地经济,为当地和德国宝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输送人才。德国美因茨大学与德国最重要的宝石贸易集中地区伊达-奥博斯坦的管理部门合作,由当地政府出资资助宝石学研究,设立检测与培训机构。在伊达-奥博斯坦设立的鉴定机构免费鉴定或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较少的鉴定费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目的是帮助当地政府促进公平贸易,披露专业信息,同时也可为大学收集到市场标本信息,让教师和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标本品种、优化处理品和合成品种。当地从业人员也乐于提供给大学各类标本及信息,以方便大学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而进行的研究。这样就使科研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美因茨大学还在当地为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开展宝石学鉴定培训,培训主要向从业者介绍新的宝石品种,最新的宝石学合成、处理技术以及鉴别特征等;还有面向初学者的宝石学基础培训。培训由专职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并外聘教师进行科研和培训工作。
美因茨大学的宝石研究所与法兰克福海关就象牙的课题进行共同合作,与博物馆进行考古合作,进行如珊瑚等宝石的产地研究,古陶瓷的产地与生产工艺研究等;与伊达-奥博斯坦政府进行宝石技术支持的合作。同时利用德国政府和大学的奖学金支持宝石资源丰富国家的留学生到德国就读,促进国际合作,开拓国际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得到资金支持,从而为添置新仪器、招收更多的学生和做出社会所需要的成果这些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做到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目前,中国大学里的宝石学主要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为主。科研主要以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的项目进行研究。
4.普及教育
德国的大学会针对社会大众和中小学生进行免费地质、矿物、宝石知识的普及。由专人负责项目,并将中小学生带入大学课堂,进行实践课程。一方面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学知识和宝石矿物;另一方面也推广了学校和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使更多的中学生选择地学专业,也有更多机会与相关单位合作。
5.对外交流
德国的大学实验室与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宝石鉴定实验室保持定期人员交流和试验合作。定期参加国际宝石学论坛和会议,邀请各国学者来大学进行访问。通过德国政府和大学的各类奖学金,与越南、斯里兰卡、泰国等宝石矿物资源丰富的国家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并吸引各国学者对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合作。与宝石资源丰富的越南等国家建立定期合作机制,每两年在河内召开“德—越宝石矿物论坛”,联合进行科研项目。
目前中国的大学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还是以“引进来”为主,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名师讲堂”等引进外国专家授课和讲座。在留学生方面,以来自韩国等国家的本科学生为主,主要学习宝石鉴定知识(表1)。
表1 中德宝石学教育对比
通过将德国的宝石学教育模式进行梳理,并与中国的宝石学教育进行对比,得到如下启示。
(1)切实提高中国大学学生 “野外地质—实验—数据分析”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对学生在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培养。在当前学生无法完全自主操作仪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实验室自有仪器的功效。
研究生在论文阶段,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增加野外工作。向研究生开设相关现代测试仪器的实践课程,由学生自己或在实验员指导下操作实验室设备。在进行不对外开放的实验室的相关测试时,尽可能参与测试过程,与实验员共同进行实验。
(2)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宝石矿区和集散地的合作,拓宽标本收集渠道,收集更多具有产地地质意义的标本,促进教学、科研、产业发展三者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建立数据库,通过所测试的标本进行数据库的积累。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坚持中国特色宝玉石品种与文化为主的基础上,紧密关注国际宝石学研究前沿和国际宝石市场,加强学生的国际宝石学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复合型宝石学人才,由此更好地服务于珠宝产业和经济发展。
[1] 李耿,徐雯星,张新元,等.中德大学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 2011,(2):111-114.
[2] 李耿.德国大学宝石矿物学专业实验课程的特色[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7):220-221.
China and Germany; gemmology education; comparison research
G640
A
1006-9372(2015)03-0099-04
2015-07-06。
李 耿,男,讲师,主要从事宝石学的教学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李耿,徐雯星.中德大学宝石学教育的对比研究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99-102
Title: Study on Comparison of Geomolog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uthor(s): LI Geng, XU Wen-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