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015-09-27 00:45毛小平吴冲龙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来源导师研究生

毛小平,吴冲龙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地质矿产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毛小平1,吴冲龙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长期的热门话题,前人重点从宏观方面,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等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结论。本文着重关注在研究生最后一学年论文撰写阶段,与导师进行的一对一沟通。文中强调需要针对四种不同来源的学生,采用对应的因材施教方案。提出通过认识阶段、了解阶段、升华阶段及火花阶段等几个阶段的引导,逐渐将研究生带入科研氛围中,培养其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教学法;科研能力;野外地质实习;周口店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中最重要的活动是最后一学年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导师的一些面向实际科研的项目,以项目中的部分内容为题,撰写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的撰写过程不仅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而且还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成长。

经常听到硕士导师或博士导师抱怨,说现在学生太“浮”了,没法专心做科研;或者说学生能力太差,没法配合导师的科研,只会按部就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学生很迷茫,老师们也无奈,甚至于出现一些少数不良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所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项目中仅仅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对导师所提交的科研报告尚未完全消化与理解,就照抄照搬到了毕业论文中[2],从而侵害了导师的知识产权。

目前,以“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题的相关学术论文较多,笔者查到了50多篇。因此,该话题也算是老生常谈,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这些认识多数是从普通教育角度得出的,很少有针对研究生的特点以及研究生本身的个体特征、来源、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从科学思维的角度进行把脉。例如,王秀珍等[3]提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含3个方面: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研究论文的写作能力,并从宏观方面进行了分析;高蕾等[4]提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三个问题:教学内容和模式、学术交流和学术实践及论文写作,从纯教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韩进等[5]提出,研究生论文水平有限、创新能力不强、科研素质不高、生源不好、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陈立伟等[6]提出目前的扩招会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严重下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事实上,论文写作也重要,但论文不是“写出来的”等[7],大量的调研和知识的积累应排在前面,写作排在后面,否则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笔者也曾有过类似的抱怨,但通过几年来频繁地与研究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其核心点在于:研究生是个体,在科研能力、思维习惯、知识结构上都有差异。作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生源质量、论文写作、招收规模与人数等问题的确需要研究,但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生学习的最后一学年中,师生间的一对一相处与沟通,即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科研思路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8]。下面拟将笔者近年来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做一个总结和归纳,以便与相近专业的同仁们探讨和分享。

二、研究生来源的差异分析

在研究生阶段,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最重要的是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研究实践。在参与导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学习并掌握导师的科研技巧、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某一个领域和方向进行深入钻研,以便获得一些新成果并逐步拓展研究思路和知识面。因此,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经历与知识和能力的差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生的来源不一样,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也不一样。一般说来,研究生的来源主要分四种。

第一种来源是二类本科、三类本科学校,或者是跨专业的学生[9]。他们在研究生必修课学习期间往往觉得很吃力。原因是研究生课程是一种提高课程,较少涉及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听研究生课时普遍感到费力。在科研上,这些学生比较专,但面窄,缺乏完整的研究问题的思路,研究中过度依赖导师。

第二种来源是一类本科学校的本专业学生。这样的学生基础扎实,对课程内容能理解,学习能力、记忆力和外语能力都很好,综合素质较高。相对来说,指导起来不费力,但在科研上若没有较好的指导,他们也只会按部就班。

和第一种来源一样,这类学生未参加过真正的科学研究。四年的本科学习记忆了不少专业知识,可塑性强,但在科研上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流程。仅仅在最后一个学期做3~4个月的毕业设计不足以让学生形成创新性科研思路。

第三种来源是往届的且学过本专业的学生,有1~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所学知识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或希望到一个新的科研环境中锻炼。于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比一般同学要强得多。由于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都有较清晰的思路,在科研中比较积极、主动,且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可塑性。

第四种来源是工程硕士或在职硕士[6],本科毕业后在生产单位工作了多年(5~10年),并且多数是某方面的专家,思维模式一般有些固化。他们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但限于年龄条件,对新知识的接收能力较差,而且不太容易接收与自己头脑中固有观点不一致的东西。因而,在科研工作中独立性较强但可塑性较差。

三、因人而异,补充理论与实践基础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使不同来源的学生具有相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安排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的补充学习。

对于第一种来源的学生,首先应要求他们在研究生期间补充未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特别是针对跨专业的学生,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即使没有学分也要补上,且要求他们跟着本科生一起听课。因为研究生课往往是假设学生已具备了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设置的,老师讲授的内容偏难,角度更广,不容易理解。其次,特别要注意实践环节。笔者在每年所招的学生中,只要是跨专业的,或来自其他地质院校的,凡是未到周口店实习过的,均要求他们利用研一或研二的暑期,去周口店跟着本科生一起进行一个多月地质野外实习。这个环节对于学生对石油地质专业的理解确实有巨大的作用[10]。

对于第二种来源的学生,由于理论知识较为扎实,需要着重考察其实践能力。如果其实践能力不足,同样要去周口店跟着本科生一起进行一个阶段的地质野外实习。

对于第三、第四种来源的学生,则着重加强其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特别是需要进行文献查找、阅读、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四、循序渐进,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科研实践中,前两种来源的学生通常难以快速进入角色,而后两种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才能进入角色。为了使这些研究生尽快地进入科研状态,需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引导和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含着以下4个阶段(图1)。

1.认识阶段

首先是针对某个主题,让他们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调研,要求查阅文献,加以整理、统计并作归纳和述评,目的是让他们了解该主题目前的研究现状,了解前人对该主题所持的观点和方法。同时,还要学会对引用的文献进行标注。

图1 地矿类研究生科学思维引导和培养过程

这一步其实是基础资料的积累,难点在于归纳和述评。一般学生在导师安排调研任务后,做的只是简单的“拷贝”。初级水平或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是看一篇文章拷贝一段,最后汇成一个调研综述文档。基础稍好一点学生,在看完资料后,不是按文章简单地堆积资料,而是粗略地做了一下归类,按该主题所细分的类别,来整理调研文档。之后他们将调研和总结材料交给导师,问“老师,我下一步该做什么?”而当导师让他们口头描述一下所调研的成果、研究区在哪儿?面积多大?有什么特征?往往都讲不出来,至于归纳和述评就更谈不上了,只是当了一回“资料的搬运工”。作为导师,此时需要指导学生对于所参考的每一篇文献或每一项实际资料,要着重记重要数据、重要结论、资料的空间位置,某参数平均数、取值范围、离散程度、趋势、数值的分布、曲线的形状,并进行统计、归纳、述评和记忆。这些数据是形成某种认知的基础,或者说是研究对象“特征”的“符号”抽取,如同人的性格特征、相貌特征一样。须知人与人之间记忆的不是对方的高清照片,而是对方的一些轮廓和性格特征,即具有一定的“符号”特征的内容[11]。

这一阶段对第一种来源的学生而言,需要强化他们分类整理并熟记于心的过程。此过程,其实就是在看完文献或实际资料、测试成果后,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归类并写出述评。述评撰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记忆过程。一般来说,经过提示,第二种来源的学生能很快做到这一步。至于第三、第四种来源的学生,由于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容易理解导师的意图,会主动去进行归纳和评述,导师只需略加提醒。

2.了解阶段

在调研之后,让学生在多个专家观点、多项实际资料、多项测试成果中找到共同点与分歧,建立关联。前提是记住这些“符号”特征,在各家观点之间,在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形成某种共同的认识,找到一些规律产生一些矛盾。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来源的学生,一般都要提示“怎么做”和如何思考。由资料、观点的堆积到“品出滋味”,找出差别来,这个过程类似于牛的“反刍”过程[12]。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对于所了解的共同性或差异性内容也需要熟记于心。

3.升华阶段

当研究生了解到对某个学术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后,会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倾向性认识继续依据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资料和实验测试结果,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可能不成熟的“自有”看法,而对他人的认识做一些保留和舍弃。这时候,作为导师,需要指导其对所获得的认识与自己的实践或所接触的实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自我判断,尽量查找否定的证据。如果经过严格的检验证明“自有”的认识是正确的,就指导他继续寻找新的证据链,不断补充并强化这些认识。随着了解的深入、资料的丰富,起初的这种取舍可能也会产生动态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基本认识不变,并做了新的补充;二是转向一个原来并不同意的观点。一旦有变化,导师需要指导他再返回到第二个阶段,对搜集到的资料、观点进行再剖析、再认识、再提高。

4.火花阶段

研究生通常在这一阶段形成自已成熟的观点,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关键证据支持下,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提炼自已的新认识。这时,导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以所获得的认识为“故事”的线索或主线,来系统地组织材料、强化论证的逻辑性。如果有足够的实际数据和实验结果的支撑,研究生便能总结、推导出有理有据的显性知识。于是,到此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与创新历程。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学生具有细心、耐心和对问题的敏感度,能够在充分了解多个不同观点并掌握丰富实际资料的条件下,通过反复的对比、分析和多方面的摩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科学的新认识。

除了能够通过证据链的清晰反思和陈述的显性知识外,还包含一些不能清晰反思和陈述的默会知识,或称非名言知识[13-14],这其实才是真正火花阶段所应该能够达到的标准。前两种来源的学生们,由于思维没有固化,往往在这个阶段具有一定的优势,容易取得一定的新的认识。

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不管是哪种来源的学生,在导师的密切关注和引导下,经历了上述4个过程,都能顺利地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五、结 论

本文依据笔者近年来的科研活动和对学生的培养经验,在总结和吸收了前人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相关成果基础上,得出了以下认识。

(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论文写作、学生生源、激励机制等,都会影响到研究生总体素质的培养。但最后一年的论文撰写阶段,与导师共同进行科研实践并开展一对一沟通,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最重要环节。

(2)目前地质矿产类研究生有4种来源,为了使他们具有相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安排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的补充学习,不能一概而论。

(3)为了使不同来源和具有不同基础的研究生尽快地进入科研角色,需要有一个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引导和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含着以下4个阶段,即认识阶段、了解阶段、升华阶段及火花阶段。导师的责任是在每个阶段对不同类来源的研究生不失时机地分别进行引导,务求使之顺利地通过这4个阶段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1] 李吉霞.试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6,(5):162-163.

[2] 林江.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4):142-145.

[3] 王秀珍,符得团.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14(1):47-51.

[4] 高蕾,陈幸华,孔佩艳,等.如何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部医学,2010,22(1):189-190.

[5] 韩进,邹波.浅析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7,(26):22-23.

[6] 陈立伟,裴蓓.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83-185.

[7] 阳国贵.研究生选题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3):80-82.

[8] 王大勇.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209-212.

[9] 何羿婷,邝枣园.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8):137.

[10] 肖军, 朱蓓, 曾佐勋.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中的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6,(2):68-70.

[11] 陈勇.略论符号学分析的方法论实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9(1):33-38.

[12] 刘义伦.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校企互动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18-20.

[13] 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14] 高耀丽.从默会知识的维度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6-29.

pedagogy;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field geological practice;Zhoukoudian

G640

A

1006-9372(2015)03-0022-04

2015-03-10。

毛小平,男, 副教授,主要从事地质信息科学、地质工作信息化和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毛小平,吴冲龙.地质矿产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22-25.

Title: Postgradates’Ability to Do Scientific Research in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pecialty

Author(s): MAO Xiao-ping , WU Chong-long

猜你喜欢
来源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V eraW an g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