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廉思
去团科组层织化的思考
文/廉思
新常态下要求我们采用创造性的新办法,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和团的“青年路线”,保持和提升团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党政系统日渐“专业化”。原本“扁平”的政府,因科室增多,管理层级也随之增多,称为“科层化”(亦称“机关化”或“行政化”)。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进入中国任何一个最基层的乡镇或村,都能看到“透明”的办事流程图。
科层系统缩小了干部与群众的情感交流面。科层系统追求整体效能,一方面要控制系统规模,另一方面要限制系统内各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多数官员并不直接面对百姓,而是自上而下层层“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科层化缩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交流面,以致“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情感交流面缩减到了“基层政权”这“一根针”上。而且,这“一根针”还基本上是“基层政府”的“下级”或“派出机构”。基层政权要落实“上级交办”的任务,而且也要“依法办事”。对如此科层体系,群众如何会“有感情”?缺乏情感交流就无法建立信任。
在中国,信任来自感情,人民与党建立了感情才有信任。革命战争时期感情的建立,靠的是我党干部战士为驻地百姓“挑水扫院子”和“为家家户户排忧解难”。为什么那时的共产党能“情为民所系”?那时党领导的不是“科层系统”,而是“官兵一致、干群一致”的“扁平组织”。与“搞建设”不同,动员群众“干革命”,任务简单、目标单一,无需“科层化”。那时党的干部战士带头“做小事”,靠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缸满院净”的规矩,靠着“为千家万户排忧解难”,建起了人民与共产党的“血肉”感情。有了深厚的感情,就有了信任,就有了积极参与。于是,农民们“父母送儿,妻子送郎”奔赴血肉横飞的战场。还有上千万农民自带干粮,推着小车千里随军支前,支持自己的“子弟兵”打胜仗。党的事业绝非只是“政策正确”那么简单,因为有了亿万人民的参与,党的事业才能获得胜利。亿万人民之所以参与这事业,因为对党有感情、有信任。这就是“群众路线”的伟大之处。
“扁平”组织变成“科层”组织,人民对党的感情和信任被“科层化”逐渐消磨。缺乏情感交流就缺乏信任。缺乏信任的后果很严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当代青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激发了广大青年对自我价值和主体利益的追求,从而引发了大规模地域和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导致了青年分布状况的改变和青年群体的日益分化,形成了与经济成分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相适应的新兴青年群体,比如“蚁族”青年、“洄游”青年、签约作家、网络意见领袖、独立演员歌手等,对青年来说,这是竞争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对共青团来说,直接的影响是使得现行基层组织设置和工作覆盖不充分,游离于团组织之外的“建制外青年”数量急剧增加。
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力量。群团组织原本是“扁平”组织,而今也有科层化、行政化的趋势。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党是靠群团组织与人民群众建立感情和信任的。群团组织机关化、行政化,党中央就成了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在当今时代,党和政府的科层化是必然的,也是我们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地位转变和角色转化所决定的。但是我们同样要认识到,党有群团工作这个重要法宝,党的群团工作不应是科层化的,而应是扁平化的。科层化是党执行力的保障,但扁平化是党执政正当性的来源,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党的群团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和信任。
2015年2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7月6月,中央又专门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会议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一系列政策举措。会议也指出了群团干部在能力、素质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要主动改革创新,克服和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必须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制度化重构,并在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予以落实。通过群众路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通过群众路线重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是通过口号而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去真正识民情、听民意、取民智、聚民心。那么,具体到共青团来说,如何从制度的层面加强和改进同广大青年群众的联系呢?
第一,共青团各级机关招录条件应包括两年基层或青年社会组织的工作经验。丰富的基层经历是培育党团干部“草根性”的不二法门。大学毕业生,欲加入共青团机关科层体系,应在基层或青年社会组织工作两年,获得基层工作经验。他们可以在基层开展社区青年工作,也可以加入青年社会组织做义工。这个门槛很高,因为组织普通青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这个门槛也很低,因为走进普通青年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和财力。我们科层系统未来的团干部,无论职位多高,都能记得自己服务扁平组织的日子,记得与青年在一起“接地气”的日子,记得自己是从基层“起家”的。大学教育里充斥抽象的政治概念,很能打动年轻学子的心。但现实生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充满矛盾和污浊的真实世界,靠抽象的学术概念是无法说服群众、组织群众的。基层经验就是学会不能依靠“唱高调”,而是用“青年的语言”和“青年的方法”来动员青年、组织青年,反映青年诉求,促进青年发展。
第二,共青团干部在每次升迁前应回到基层或青年社会组织工作半年。各级共青团干部在升迁之前按规定要上“党校”或“团校”培训,目的是深入了解党团理论和方针政策,培育对党事业的忠诚。然而,去学校“回炉”或许重要,但到基层“回炉”更重要。各级共青团干部不仅要有科层系统的工作能力,也应该不断重温扁平组织的工作经验,了解广大青年实实在在的生活。当前,青年对团干部有这么一种说法:交通条件改善了,却离我们更远了;学历层次提高了,却不会做青年工作了;信息手段先进了,却与我们沟通少了。尽管这只是在部分团干部中存在的现象,但却反映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善于做青年工作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共青团干部的每次升迁,主要培训时间除了在党校团校,也应有相当精力花在基层工作上,生活在群众和青年中,直接服务于青年,由广大基层青年来评价他们“回炉训练”的成果。由此,我们的广大青年朋友会熟悉和亲近团干部。我们的团干部也会了解和记住普通青年的疾苦,时刻提醒自己:科层体系里的工作,最终目的是增进青年福祉、为青年服务,那才是共青团的根基所在。
第三,共青团干部要在所在社区亮明身份,定期参加居住地的党团组织活动,成为社区党团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保持团组织与广大青年的血肉联系。团干部,特别是共青团机关干部,在所在社区要亮明身份,把自己的言行交给普通青年监督,是团干部“先进性”最明白无误的体现。团干部定期参与社区的党团组织活动和社区义务劳动,经常与基层团员和普通青年交流沟通,以最经济、最简便的方式服务广大青年。如此,能让青年亲眼看到身边的团干部,看到我们亲爱的青年领袖,亲身体会团干部的“先进性”。这是在青年中塑造团的形象、巩固团的威信的好办法。团干部在所在社区的表现应该成为干部晋升考察的内容之一,不能身体力行团组织准则的人,就应该离开这支“先锋队”。
毛泽东同志曾经准确地指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青年运动时代主题面前,在青年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出现重大变化的形势面前,加强和改进青年群众工作极为紧迫。新常态下要求我们采用创造性的新办法,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和团的“青年路线”,保持和提升团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