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娥
摘 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7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所选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至A、B两组。A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50 mg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B组则采用100 mg的同种药物进行加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不同药量及给药速度的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尤其是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率以及用药安全性的情况。结果 A、B两组静脉溶栓患者冠脉再通人数各有36例、41例,冠脉再通率分别为75%和85.42%。即采用100 mg阿替普酶加速给药的静脉溶栓效果较常规给药的50 m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更佳,P<0.05,两组临床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静脉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加速给药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溶栓 加速给药 急性心肌梗死 阿替普酶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217-01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其发病快、发病急以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发病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冠状动脉闭塞、心肌血流中断以及心肌缺血,进而引发患者心功能损坏、缺失。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是一种能够有效抑制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发展,消除心肌梗死血栓,令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的有效手段。而且该方法操作便捷、经济实惠,是广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先治疗手段[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研究对象均为过去7个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女各有56例、40例。按照所选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至A、B两组。其中,A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女各有29例、19例,年龄在40~78岁之间,平均(52.7±4.6)岁,主要采用常规的50 mg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B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女各有27例、21例,年龄在41~79岁之间,平均(53.6±4.7)岁,该组主要采用100 mg的阿替普酶静进行加速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症状,且心电图显示患者胸前相邻的ST段波在6 h内抬高0.2 mV以上,另一种情形则是患者的肢体导联ST段抬高了0.1 mV以上。A、B两组患者在性别、身高、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同时,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期活动中出血以及中风、肝肾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常规给药方式进行治疗,即首先为患者静脉推注8 mg的阿替普酶,而后在90 min后再为患者静脉滴注42 mg的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住患者则采用加速给药的静脉溶栓治疗方法进行,首先,取15 mg的阿替普酶为患者进行静脉推注,而后于30 min后再向患者静脉滴注50 mg,余下的35 mg药物则与6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两组患者均进行一次溶栓治疗,且均辅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溶栓辅助治疗。同时,治疗过程中β受体阻滞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以及抗血小板药、调脂剂等药物的应用则严格按照医嘱和有关药物指南进行运用。对比观察AB两种不同给药方式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胸痛、胸闷的缓解情况以及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和患者死亡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60~ 90 min内患者ST段抬高波段降低超过50%;(2)经治疗120 min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明显好转;(3)经治疗后患者的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有明显的前移,且患者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峰值提前至12~18 h内发病,而其肌钙蛋白的峰值同样提前,一般提前至12 h内;(4)阿替普酶静脉溶栓2~3 h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出现。凡满足上述标准的任意两条(超过两条亦可)均为冠状动脉再通[2]。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对比分析A、B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常规给药方式的A组静脉溶栓患者冠状动脉再通人数共计36例,死亡2例、无效10例,总贯通率为75%,而采用100 mg阿替普酶加速给药治疗的B冠状动脉再通共计41例,死亡2例,无效溶栓患者共5例,总再通率达85.42%。A、B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见表1)
3 讨论
就世界范围而言,尤其对于多发的欧美国家而言,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且该病发病急、致死率高,因此进一步探究该病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病理研究表明,人体心血管梗阻、长时间心肌缺血以及心肌坏死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现阶段,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常用的手段有急诊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两种手段。介入治疗虽然能够快速有效的缓解治愈急性心肌梗死,但该手段操作复杂,且需要较大的人力、无力支持,调查资料显示,即便再美国能够实现全天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医院也不到30%。而静脉溶栓治疗作为保守的药物治疗手段的一种,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治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且该手段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能够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阿替普酶作为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它能够有效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部位复合物(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阿替普酶和纤溶酶)中的纤溶酶原激活成为纤溶酶进而溶解血栓。但是,研究表明,阿替普酶仅为一种局部溶栓解药,这主要由于该药物对于人体循环中纤溶酶原无作用所致的[3]。
由上述结果可知,给予50 mg阿替普酶常规用药的A组患者其冠状动脉再通率仅为75%,远远低于采用加速给药治疗的B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两组静脉溶栓效果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采用静脉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且加速给药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力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5(2):85-87.
[2]夏跃波.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6):36-37.
[3]佟淑玲.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4, 10(5):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