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孜华
摘 要:当今,教师越教越机械,越教越狭隘,越教越封闭。信息时代的老师理应重视学习,向教材、学生、同行和自己学习,获得恒久的成长。
关键词:学习 成长 基石 源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09-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的瞬变,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期望值日益提高。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语文老师应该在每一堂课上打开不同的天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学习呢?结合亲身经历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地研习教材,夯实成长基石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媒介和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研读教材是一项基本功,更是决定教师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可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教参里、各种教师用书中非常方便地找到一篇篇教案、一个个课件。久而久之,很多语文教师渐渐淡忘了如何独立研读教材,成了教书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仔细认真研读教材,知晓这个学科在整体学习中的作用,弄清每个章节在整本书中的地位,明白每个知识点在每个单元中的要求。
“把教材读厚,把课本教薄。”这是余映潮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如何读厚教材?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有意识地丰富文章内涵,追寻文章背后的故事。毕竟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要通过教材这扇窗让学生看见整片天空。然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语文教师只有把研读的这些工作做足做细,才能挖掘出教材的深度,拓展思维的广度,把握教材的难度,增强教育服务意识。
二、不断地向学生学习,提取成长酵母
《师说》里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然而今天,不仅是闻道的先后与术业的专攻,就是在同一个专业与道德领域,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都可能被学生超越。青少年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与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当他们全面拥抱新时代时,封闭自己裹足不前的教师显得笨拙而可笑。
教师需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这是这个职业的特点。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首先应该把学习的目光投向学生。我们应该适时地走进学生群体,倾听学生心声。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教学成功与否,是否出彩,让学生给你较为真实的说法。我以为,凡是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就是好教学,凡是能驱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以此为根基,大刀阔斧,削尖脑袋,想办法,找出路。
三、不断地请教同行,缩短成长弯路
学无止境,艺不压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板”。为了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很多学校不惜一切代价,送老师们出去,足以看出领导盼才心切。多多走出去,向名家专家取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毕竟,始终将自己框定在本校本年级本学科是近亲繁殖,易成井底之蛙。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只是他们由于多种原因,或性格内敛,或勇气不足,或机会错失等没有显露出才华。但是,作为他们的同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内涵的丰富、工作的扎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能把每个同事的优点都集于一身,岂不人人都成了名师?
四、不断地反思自我,挖掘成长源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学习并且每天自我反省的人是道德高尚且学问深厚的人。学习是反思的能力基础,反思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提升了学习的价值。课堂教学历来是“遗憾的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反思应趁热进行。每堂课一结束,便是反思的最佳时间。我觉得,反思教学一般有三方面。(1)记录“闪光点”。教学过程中,先“声”夺人的导入,满足学生之需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方法措施,教学媒介的有效运用,条理分明、个性新颖的板书,学生喜闻乐见的规律总结,等等,给予一一记录,可为今后教学参考。(2)留下“暗黑处”。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将其客观记录,并对每一处进行深入的思考、调整、改进、提升,如一时一己之力无法企及,要及时请教“高人”,万不可搁置甚至遗忘,这些“暗黑处”一旦解决,其价值一定程度上将远胜于“闪光点”。(3)誊写“好灵感”。课堂教学无法完美预设。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产生瞬间灵感,抑或是教师即兴所授内容,抑或是学生突来的精彩答问,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可成为组织今后教学的养料。每一个班的课程结束,我尤其喜欢趁课间短休,匆匆回放精彩或记录在案,让教学素材更充实,让下一班级在同课异构中品尝到来自学生的新鲜养料。
既然是教学,那就意味着边教边学。古人说“人不学,不知义”,学习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放弃学习就是放弃进步。作为传授知识的使者,只有让自己处在不断学习的轨道上,方可获得恒久的成长。
参考文献: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