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促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内化

2015-09-24 10:51姚婉清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师德青年教师

姚婉清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梦”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广东省教育厅在2014年师德主题建设月活动中组织开展了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并围绕这一主题由广东教育杂志社承办了第四届师德征文活动。此次征文活动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组织和宣传发动,广大教师踊跃投稿,全省共收到各类稿件2万多篇。经逐级遴选推荐,并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师德征文获奖文章360篇(其中一等奖60篇,二等奖120篇,三等奖180篇)和优秀组织单位10个。广大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这一主题,从立德当表率,树人为根本,立教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论述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我省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选登获奖的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摘要: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贯穿于整个师德体系建设中。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和高校教育改革中,高校青年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通过汲取和内化儒家“五常”的核心要求和伦理道德范畴,创建具有跨时代的高校特色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师德内化体系。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儒家“五常”;师德建设;内化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把“仁、义、礼、智”列为四德,董仲舒将其扩展延伸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重师德,树师风,自古以来,“尊严而惮”、“以身作则”、“耆艾而信”、“知微而论”,强调的是师德。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主力军的青年教师,其师德、文化和素养关系着教书育人的效果,关系着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讲的“大师”是学问道德的楷模。然而,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和高校教育改革中,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传统的师德观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师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师的形象。而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汲取和内化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要求和基本精神,赋予师德新内涵和新要求,将外在规范内化为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观念与自觉行为,最终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

一、儒家“五常”的基本内涵

“仁”为“五常”之首,是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精神,也涵盖多维度的伦理道德价值,广义的“仁”包括所有的德目,侠义的“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伦理关系的道德情感。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涵。“仁”是师德之核心,教师在师德中体现的是对教育事业热爱和以生为本的现代人文精神。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行为原则,是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天地生万物而不偏私,爱万物而一视同仁,“义”的精神体现为做人无偏无私、做事正大光明、公平公正。“义”是师德之根本,在师德建设中要求教师敬廉崇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公正。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礼”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礼敬”、“礼教”、“礼节”、“礼让”都是指人的恭敬之心和辞让之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礼”是师德之关键,是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求知的观念态度和做人的综合素质。

“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智者不惑”、“智谋之力”,其基本内涵是智慧、聪明、明辨是非。“智”是师德之灵魂,学高为师、追求智慧、求真务实、崇尚真理、谦虚诚敬,是高校青年教师重要的价值取向。

“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个体修养、交友、从政的根本道德规范。不仅指人际交往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又指人格修养中真实好善、博济于民。“信”是师德之基础,是教师的立身处世之本,从业之基。要求教师既要做到取信于学生,又要给予学生信任。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表现

当今高校青年教师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和特点,师德师风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普遍学历层次高,思想敏锐,知识视野宽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自如,而且能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作为执教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追求,全心全意为高等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急于成才的心理压力,教学科研的工作压力,家庭经济的生活压力和社会不良氛围的精神压力等现实问题接踵而来,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多元价值取向、敬业爱生精神、教书育人意识、严谨治学态度、服务社会意识有着一定的冲击,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失范,对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完善和大学生成才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重己轻仁

由于当代青年教师生活阅历简单,生活条件优越, 部分青年教师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面对现实问题时,容易出现自傲、自负、自闭、缺乏感恩之心、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现状,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协作意识,同事之间关系疏远,对学生缺乏关爱,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相悖。

2.重利轻义

教师职业很微妙,虽然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中,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能协调兼顾好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受利益驱使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也有部分青年教师过于强调个人切身利益的实现和个人业务的发展而放弃职业道德责任。部分人在高校基础工程建设、学科建设、职务提升、职称评定、教书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重利的诱惑轻“义”的责任,亵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

3.轻礼少智

“礼”和“智”在儒家思想中占着重要位置。“不知礼,无以立也”,青年教师的礼节、礼敬、礼让,不仅是自身的表现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以自己的品行行为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学生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有直接的影响。另外,教学和科研本是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兼顾的两个方面,但是一些政策导向使得科研成为“晋升之道”,致使部分教师礼敬礼让素养缺失。除此之外,由于生活压力,部分青年教师注重“第二职业”,关注切身利益,对本职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

4.诚伪不分

高校教师应具有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但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学术责任,违背学术诚信,剽窃、抄袭、伪造、作假的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出现,学术研究趋向功利化,出现了学术失范或学术失真的现象,严重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和高校教师的信誉和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有负“为人师表”之誉。

三、“五常”促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内化

1.以“仁”为核心,敬业爱生

“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是师德修养的灵魂,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崇高的专业情感和态度。高校青年教师要把爱教育事业和爱学生兼备于一身,践行教书育人的天职。敬业,就是要求青年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将教师职业精神内化为道德自觉,爱国家、爱学校、爱岗位,并在追求教育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爱生,体现在具体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细微之中,以下几点值得弘扬:一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博爱,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关爱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意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以严求爱,对学生严格要求就是爱学生的体现,也是对高等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三是诲人不倦,耐心教导每位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心对待教育事业。敬业爱生,青年教师以仁爱的自身素质修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2.以“义”为原则,廉洁执教

“五常”以“义”为原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教师廉洁从教、安贫乐教的优良师德。师德以“义”为原则,要求身在经济利益浪潮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清醒地面对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而劳动量和社会要求偏高的现实,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尊自重、廉洁奉公、光明磊落,有意识淡化“经济人”的角色,增强“知识人”的身份,展现“三尺讲台上学高为师,三尺讲台下身正为范”的崇高形象。青年教师的道德躬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力,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容易成为学生判断道德的模板。

3.以“礼”为规范,为人师表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礼是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学生中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直观表征。礼敬,是对学生人格、尊严、个性充分的尊重和关爱,礼敬是青年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礼节,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教师言行举止、仪表仪态都表现出应有的文明礼貌,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礼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正式场合中教师得体合宜的礼仪表现,既转化为青年学生的素质结构,又形成新的时代美德,对发扬并传承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有深远的意义。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人格,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着耳濡目染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

4.以“智”为范畴,教书育人

“五常”中的“智”赋予学高为师、追求

智慧、明辨是非、谦虚诚敬等丰富的的道德和内涵:学高为师,青年教师全心钻研学问,拓展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知识架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素质,成为独立思考、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的创新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培养科学的精神信念;追求智慧,青年教师在教育过程要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法,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关系,创造性地、科学性地有艺术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较佳的教育效果;明辨是非,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社会不良信息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道德问题,思想走在时代先锋的高校青年教师应明辨是非,坚守原则,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侵蚀;谦虚诚敬,谦虚做学问,敬人敬事敬物,有理有节,践行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品行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并且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尊重同事,彼此学习和帮助,促进教师集体的良好发展。

5.以“信”为准则,严谨治学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根本,更是“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从业之准则。一是要求真务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二是要言行如一,高校青年教师将师德理论、原则和规范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信于学生,才能树立教师威信,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是信守承诺,恪尽职守,对学校履行教师职责,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忠于党的高等教育事业。

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引导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化是一种道德修炼,它引导每一位青年教师时时以传统师德的卓越标准来砥砺自我,直至成为一个发自内心的有德之人、有德之师。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迫切需要“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创建具有跨时代的高校特色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师德内化体系。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余莉.“仁义礼智信”研究三十年[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87-190.

[2]王飞平.教师伦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王欣瑜,刘文霞.儒家传统师德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28-30.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师德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致良知与师德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动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教书育人》编辑部公示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