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彩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语文教学一旦守住“言语形式”这个门槛,并且根据学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把握言语训练的基点,就能让学生徜徉于丰富多彩的言语之中,感受言语的魅力,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关注标点符号,感受细微差别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被称作“文章中无声的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领略标点符号的精彩,从而进一步感受标点符号的妙用。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时,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从标点符号上感受张衡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地观察星星的特点,笔者在学生读顺课文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句子:1?郾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2?郾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想想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两个句子运用的标点符号不一样。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读句子,想一想,在“一颗”的后面是用顿号还是用逗号好。大部分学生说,用逗号好。接着,笔者让学生说说理由。有的说:“张衡是用很长的时间观察一颗星星,再用很长的时间观察第二颗星星,所以要用逗号。”有的说:“张衡观察星星很认真、很仔细、很慢,所以要用逗号。”有的说:“如果用上顿号,就让人觉得张衡观察星星很快,很不认真。”笔者再出示张衡观察星星的画面,让学生带着边观察边数星星的感觉读一读句子。学生们都在“一颗”“两颗”后停顿了较长的时间,仿佛在展现张衡数星星的画面,从中感悟逗号的妙用。最后,让学生用上“一直”说句子。有的说:“五分钟,十分钟,我一直等了三十分钟。”有的说:“一个,两个,我一直数到了十个。”……这样,学生不但感悟到张衡的耐心细致、坚持不懈,而且了解了标点符号在表达上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用好标点符号的强烈愿望。
二、把握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生成
有效的词语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积累书面语言。在词语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删除、对比、替换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揣摩与探究、联想与想象,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与生活有效链接,在触摸、咀嚼词语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为词语的表达运用奠定厚实的基础。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利用课件出示语段,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猫头鹰“神气极了”“立刻下令”的语气。接着,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猫头鹰的神态、动作等,并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扮演猫头鹰,神气地下这一道命令。通过读文感悟,想象描述,学生深刻地体会了猫头鹰的“神气极了”。再引导学生探究: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了这道命令,会说什么。根据议论的情景,学生体会了“议论纷纷”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服从大王的命令,大家在一个星期里天天熬夜,会有什么感受?请用上“ 极了”来说一说。学生说“难受极了”“痛苦极了”“倒霉极了”等。最后让学生说说刚才议论的内容,从而深刻体会“叫苦连天”的意思。这样利用鲜活的语境,引导学生品味词语,走进词语的背后去窥视靓丽的风景,学生对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和运用都得到应有的开拓。
三、利用句式特点,引导生动表达
句式训练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积累语句、锤炼语言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发现句式的秘密,及时引导学生揣摩、仿造,有效地建立句式的概念,灵活运用句式,进行具体生动、有创意的表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这段话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尤其是用了七个“……变成了……”和一个“……化作了……”的句子,形象具体地描绘出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的每一部分,分别化作地球上的万物。这些句子句式工整,气势磅礴,朗朗上口,是一个绝好的句式训练的范例。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用七个“……变成了……”和一个“……化作了……”的句式,来表达盘古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神奇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读语句,既内化文本内容,又感悟文本的句式。最后,以“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并要求用课文中的句式来表达。经过自主探究后,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得意之作,有的说:“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头发变成铺青叠翠的小草,眉毛变成了五彩缤纷的鲜花,胡须变成了气势磅礴的瀑布。”……这样由读到说(写),就是引领学生去触摸句式,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探求句式的秘密,再适当模仿迁移,从而发展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四、感悟文本章法,学会布局谋篇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单元的习作目标和要求,潜心解读单元教材,探寻为单元习作服务的写作知识、技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和仿写,提高习作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从导语到课文,再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主题来编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谋篇的。其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分述部分,从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一段和第七段既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又相互呼应,使得文章结构非常完整。这种“总—分—总”或“总—分”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部分的段落中,成为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教学时我们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梳理,深刻感悟课文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放手让学生进行结构分析,归纳出特点,让学生对“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课后练笔和单元习作时,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写法,或按“总—分—总”的结构,或按方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东到西……),或按时间(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仿写。这样既可以消化“读”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写”的水平,从而使“读”和“写”的能力和谐相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