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着力于“例”的增值

2015-09-24 02:22雷秀梅
新教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演讲稿人教版词语

雷秀梅

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学好语文,不仅仅要看他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积累了多少典范语言和表达方法,学习了多少不种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还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语言和方法,进而真正提升学的能力。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促进“例”的增值,是当下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点”的选取决定“例”的价值

一篇课文可进行“语用”训练的内容肯定不少,但课堂时间是个定量,不可能也无必要面面俱到。那么,该如何选取高质量的知识生长点或能力渐进点呢?

1.特定的位置安排。一篇文章一旦被编写者安排在某一个单元、某一个位置,其“例”的功能和价值实际上已有所规约和确定,把握这一点,就能对其特定的作用了然于心。比如《开国大典》是一篇传统篇目的课文,人教社修订版教材是安排在六年级上册,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到了人教社课标版,却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成了“学习场景描写”这一单元训练项目的主体课文了。位置一变,单元重点不同,其“例”的价值和作用就随之发生变化。

2.特殊的选文形态。与传统的小语教材大都选取成篇的课文有所不同的是,课标版教材开始出现了新的选文形态,如六年级下册的《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由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篇幅虽短,但“例”的目标指向性极强,“梗概”展现了整体故事,暗含了“梗概”的叙写方法;“精彩片段”展示小说的局部细节,意在通过欣赏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3.特别的表达形式。课文中特别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独具特色的写法,往往就是知识的生长点或能力的渐进点。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最传神、最有特色的就是这几句话:“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琴声吧?”一位教师采取只取一点不及其他的方法,整堂课紧抓这几句话对学生进行读写技能的训练,目标集中,效果明显。

4.特有的文体特征。以人文思想为单元主题的教材编写,集不同文体课文于一组,容易造成教师对文体属性的忽略,这是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主题下,出现了说明文、说理散文、演讲稿、通讯报道稿等文体,并提出“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单元训练要求,这无疑是泛化的,难以凸显出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考虑到演讲稿是首次出现,且又是小学阶段语文训练项目,因此,对《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价值定位不应该是“把握主要内容”,而是“学写演讲稿”。教学时,先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演讲稿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写法,再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演讲稿的练写。

二、“用”的策略促进“例”的增值

1.“语用”规律要体验。语言运用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如果仅靠教师的传授难以奏效,只有经过学生的亲力亲为,在不断摸索甚至试错等语言体验中,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根植于学生的心田。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的第三自然段,生动地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其中“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等词语把火烧云的美描绘得栩栩如生。教学时,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课文,畅谈这段话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画面,初步感受语言蕴含着的画面美;第二步,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这些美丽的画面的,体会这些描写火烧云色彩的词语对表现火烧云的多姿多彩的重要作用,并在欣赏多媒体画面和有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感悟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三步,给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归类,在引导发现这些词语的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再写几个这几种结构的词语;第四步,把自己写的词语代入课文中读一读,再讨论为什么同样是表达颜色且结构相同的叠词表达效果却不一样。经过一番交流讨论,学生就会渐渐明白,原来,语言运用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的。有了这样“切肤之痛”般的语言体验,学生的语言图式更加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无疑又得到了新的提高。

2.典范语言要模仿。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对这些规范语言的模仿运用,有助于学生丰富积累,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大量出现了“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这样的句式。在理解其意思、发现其表达特点、体会其妙处后,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作者还会和山中的哪些朋友打招呼?用上这个句式说一说。之后,再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当作者,一个当山中的景或物,互相问候、打招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主动自觉地用上了刚学的句式,又促进了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还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3.典型写法要迁移。学习、掌握一些典型的、基本的文章写作方法,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之事。但是,现行教材单元选文在读和写的联系上不够紧密,甚至严重脱节,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演讲稿,可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没有一篇是演讲稿。没有相关知识的铺垫,缺少相关写法的积累,教师指导得累,学生写起来难,训练目标自然难以达成。因此,在教材编撰尚未改变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课文中典范的、富有特色的文章写法,并在读写结合中实现学以致用,无疑显得更为重要。

4.阅读策略要练习。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的策略和技巧,提升阅读能力,是国际母语教育的趋势,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诸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关于读法的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这些要求。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一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写了石榴从抽枝到长叶到开花到结果的完整过程。一位教师教学时,以教给学生阅读策略为核心教学内容,先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石榴春、夏、秋生长的语句,再重点以“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句为例,让学生说说春天石榴怎么样,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于是,学生说是“抽枝”“长叶”,教师加以板书。接着,要求学生自读写夏天、秋天的语句,学着用两个字说说石榴怎么样,学生很快用“开花”“结果”来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把四个词语连起来,把石榴的生长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很显然,这是教师有意安排的捕捉关键信息、培养概括能力的训练,而且设计了“示例—模仿—自主”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东湖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讲稿人教版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怎样写好演讲稿
消失的演讲稿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一枚词语一门静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