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云++黄甫全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出台,施行高考文理融合新政,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此,教育部新近颁发了落实这一新政的两份文件,廷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学业考试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素质评价意见》),直逼高中课程创新,意义重大而深远。这里,依据课程开发维度进行考察,分别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组织、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五个主题上,就高考新政对高中课程创新的要求,进行初步分析和阐释。
一、课程理念:彰显学习为本
考试改革新政指出,“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表明了对学生学习的高度重视,内含以学习为本的课程理念:学习为本,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课程创新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习为本的课程理念内含以下两层意蕴:其一,为了所有学生学习,即课程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而存在。课程的目标、方法、材料和评价都必须考虑和适合所有学生。其二,优化整体性学习活动,即课程是为了促进整体性的学习活动而存在。课程开发,既要整体性地关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等,又要整体性地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精神维度。因而,与其说“课程以人为本”和“课程以学生为本”,毋宁说“课程以学习为本”。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学业考试意见》中,反复强调促进学生学习。如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等。这些都启发人们,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树立学习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就高中课程创新而言,学习为本理念有丰富的含义。首先,学习为本理念是对以人为本和学生为本理念的深化,关照点从抽象的人和学生,扩展到正在从事学习活动的活生生的学习者。同时,学习为本理念,倡导社会、家庭、学校、课程与教学把优质学习活动的探索、设计和实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另外,学习为本本身意味着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组织实施学生喜爱并投入的学习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课程目标:突显创新能力培养
招生考试新政明确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并在该方案的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程应引导创新与实践。
随后颁布的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倍加重视。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发现与创新方而获得发展,提出学生应该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而新近颁发的系列文件则进一步导引学校的教师、学生贯彻落实课程目标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突…“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打破传统的文理科目界限,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中门主选择三科,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这就跨越了已有高中文理分科体制,走向了崭新的文理融合创新。
普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生,全面学习将为未来的K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过早的分科定向,将导致学生的片面乃至畸形发展。文科学生要是不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就会逐渐远离自然科学常识,欠缺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理科学生如果不学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知识面不仅狭窄,而且缺少人文素养。这些都将严重阻碍学生全面接受基础文化的学习。作为考试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考实行文理融合,可以逼促中学优化教学科目组合,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改善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引导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根基。
创新能力培养,有赖于对学习者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因而,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者的兴趣。以此为导向设定课程目标,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学生持续不断地努力,鼓励学生朝向自己的优势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课程组织:
创新选课走班制和学研共同体
课程目标确定之后,课程的组织实施环节至关重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要求:学校要调整教学组织方式,合理编班,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这一举措的实施,需要课程组织的创新,建设选课走班制和学研共同体就是其中的两种重要形式。
选课走班制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课程需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学校“开设学生需要的选修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课程实施层面上来讲,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已很难适应这种要求,亟需一种灵活的、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基础上的个性发展,选课走班制由此应运而生。人们对选课走班制这一概念往往有不同的定义。选课走班制可以理解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水平去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在不同的教学班之间流动,而教师则在各白同定的教室里等待学生来上课。研究和实践均表明,选课走班是大规模的现代学校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所作出的制度设计,既能够保证所有人受到教育,又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
学研共同体,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由学校师生与校外的教研人员和教育教学专家及其他相关者共同构成的特殊共同体。学研共同体源自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里,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必须成为学习共同体,需要变成一个“日的明确的地方”、“交往的地方”、“公平的地方”、“遵守纪律的地方”、“关心人的地方”以及“用于庆祝的地方”。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具有诚实、尊重、责任、热情、自律、毅力、奉献等七种美德。此后,学习共同体不断发展,演化出了学研共同体。
至今,学研共同体演绎出两种不同的取向,即师生学研共同体和院校学研共同体。师生学研共同体,其主体是学校里的师生,主要建构在课堂上。师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对话,构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包括教师在内,都有相互学习、彼此合作的意愿。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已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在学习者共同体之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这种学研共同体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有两点关键性的要求,第一是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第二是学会倾听。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核心就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这个旅程中学生要与新的世界、新的同伴和新的自己相遇。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因此,师生学研共同体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
如果说,师生学研共同体关注学生的成长,那么,院校学研共同体则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院校学研共同体是由大学教育院系学者、教研机构教研员与学校师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形成的。院校学研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分享各种学习、研究资源,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和学习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院校学研共同体,又称研究型学习共同体。研究型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就蕴涵在所由组成的三个术语里。研究型,指的是组成共同体的研究人员、实习教师或师范研究生、学校校长、在职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在学校情景里合作开展真实而具体的学习研究,不仅来自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人员是研究者,实习教师、学校校长、在职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亦成为研究者,他们通过学与教研究活动结成共同体。学习是指共同体成员协作进行的学与教研究实践行动及其包含的持续求知欲望。共同体则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追求而创造的具有主观或客观特征的群体组织环境,共同追求包含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目标,主客观特征主要表现为相互协作、情感支持和个性发展。
这样,选课走班制和学研共同体分别以不同的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促进教师的学习与专业进步,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对于课程来说,教师发展是保障,学生成长是目的。仅仅从课程的组织形式上改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学习方式:走向整体学习
学习方式泛指各种学习为本的教与学组织实施方式,它使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根据具体课目主题内容,使用各种可能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从而习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构知识经验的意义与价值。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既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和参观学习等不同形式,又区分了规定性学习、选择学习和全面学习等不同类型。这一切,在召唤高中课程努力创新整体学习。整体学习以培养整体的人为教育目标,在教学中要求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超越单纯的认知学习,迈向手一心一脑、实践一感知一思考以及身体一心理一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和全人活动。这种整体学习又被称为深度学习,因为它影响到学生的整个生命,并以深刻的方式改变着他们超越智力之外的东西。
整体学习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主要源于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强调学习的多样化联结,包括线性思维和直觉认知之间的联结,身心之问的联结,个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自我与本性的联结。其二,倡导恢复学习作为修炼的传统,以摆脱学习的异化状态。修炼指的是身心的锻炼。因此,作为修炼的学习,意味着从工具性学习观(学习为达到目的之手段),转变为精神性学习观(寻求学习的内在价值),学习成为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其三,寻求学习的内在平衡。整体主义倡导者认为,如果教学要成为一项具有创造性、变革性和自我超越性的事业,那么教学必须寻求人的智力、身体和灵魂发展的内在平衡,绝不能偏向于其中一点。
实现人的内在平衡,达致整体学习,当从跨学科的整合开始。目前的学校教育将各种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各门学科相互独立,世界被拆分为无数的碎片,这直接导致了学习的片面性、思维的孤立性,也必然导致人发展的畸形。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因为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只有透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跨越学科问的各种限制,才能开拓新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问题视野,真正将世界还原为一个整体。
五、课程评价:开发学本评估
当前的考试招牛制度改革新政,要求高中分别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把学产卜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并作为高考成绩的有机组成和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创新厂课程评价方式,迫切要求开发学本评估。
学本评估,广义上是指新兴的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价值取向的评估范式或形态,狭义上则指班课层面超越学业成就取向而支持学习过程的评估方式。
学本评估反映了新的评价理念。它具有三个基本构成成分:评估作业即学习作业( assessmenttasks as learning tasks)、 学习投入(stuclentinvolvement)、 反馈即前馈 (feedback asfeedf'orward)。评估作业即学习作业,是指设计估作业,使之充分体现学生渴望达到的学习结果,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学习投入是指吸引学生参与评估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成果,使之更好地理解学习目标和当前学习状况,从而促进其有效学习。反馈即前馈强调在评估中建立完整的反馈环,提供反馈信息。一是为学生下一步参与和改进学习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参考依据;二是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有效课程与教学措施,
对于师生如何开发学本评估活动,已有研究提出了三项指导原则:评估作业的设计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评估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标准制订、学习质量评估、自己或同伴的学习表现评估;反馈信息要及时、有前瞻性,以便支持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学习。这些原则体现了学本评估模式的基本运作以及师生的最主要活动,并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统一起来。它们既统一评估的目的,也统一于信息的反馈:为了促进学习,提供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到达有效教学,促进师生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的新政,逼促高中课程进一步创新。其中值得重视的是,在课程理念上彰显学习为本,在课程目标中突显创新能力,在课程组织上开发选课走班制和学研共同体,在学习方式上走向整体学习,在课程评价上建立学本评估体系。同时,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错综复杂,在实施上具备了哪些条件?还需要创造哪些条件?在高考新政的贯彻执行过程中,怎样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如何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转变观念、建立新的认知?如何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开发新的有效方式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加以深思,并进行相应研究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