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与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学模式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都开始逐渐重视教学模式改革,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除了面临社会相关行业单位与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客观条件等多个问题之外,还面临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困境,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1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1.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按照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将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凸显出来,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与知识技能结构相符合的课程体系,并保证教学内容合理性。设置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时候,必须遵循“够用”、“必需”原则,对学科界限进行弱化,将实用性、针对性凸显出来;主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技能要求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将传统学科体系打破,从根本上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确保生产、服务与技术不会出现脱节状况。从某一个角度上来看,改革实质上就是创新,创新不仅需要动力,还应当将能力作为基础;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力量与社会需求,还可以来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而能力则主要来源于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强化。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
就目前来看,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相比较而言,专业技术的发展比较快,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以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呈现不断创新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与技术的密切联系,所以,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需要按照生产、管理以及服务一线的发展变化对教学内容、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若是高等职业院校缺乏一支将“双师型”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师队伍,那么就难以专注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无法寻找到突破口,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教师个人利益的调整,而且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是一个考验。因此,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自觉于服从、主动与被动等,只有建立一只将“双师型”教师作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②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直接参与者,更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执行者,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由量变逐渐向质变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对问题进行挖掘、分析以及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双师型”教师能够发觉现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③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主要选用的是以学院与企业结合为核心的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双元制以及2+1等一系列形式,其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为企业积极性问题。怎样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怎样吸引企业的目光,是每一个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充分重视的一个事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高技能、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依靠综合素质高、技能水平高的毕业生获取企业的信任,还需要依靠一只具备一定专长、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工艺改造、技术更新以及在生产一线处于活跃状态的教师队伍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这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的改革道路。“双师型”教师队伍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的合作伙伴、新模式以及新思路,以此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注入新鲜的活力。
2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
2.1 教师主观能动性、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促进着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涉及客观与主观、校外与校内等一系列方面。通常情况下,制度改革与政策改革可以依赖于行政力量进行推进,而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必然会涉及到教学方式改革、课程内容更新以及课程体系重建,还关系到每个学科、每名教师以及每个教学环节的任务,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相关行业、教学辅助部门的协助、配合,是一个严谨的工作。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①如何确保改革内容与相关行业的需求真正适应,因此需要了解行业、具备理论、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完成;不然,教学模式改革可能仅仅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②专业改革方案靠谁确定,明显不能依靠少数人或者个别人,需要一个人数众多的教学团队;③如何从根本上贯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这需要依靠一只与新型教学模式相符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教师类型、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改革顺利的关键所在。
2.2 教学模式改革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职业能力、实践经验是贯通主线
“双师型”教师不仅仅只是技能整数与教师证结合。就目前来看,职业资格证书还存在一定缺陷,资格证书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技能、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专业教师的能力、知识能够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教育部制定并施行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中对于“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中三点要求主要是强调教师在近五年内从事的工作必须与专业实践活动相关。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实践能力、理论水平是否与教学需求相适应;实践经验、能力是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相符合;现时工作岗位是否与学生专业特长培养需求相符合。
“双师型”教师,主要是指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式以及本学科扎实专业理论,了解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实际状况,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同时在对口专业的某一个环节中具有专业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将培养目标的职业适应性、就业导向性,育人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丰富性以及知识传播的实用性、新颖性体现出来。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相呼应。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作用
现阶段,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师培养、引进方面,依然遵循从大学院校中直接引进的模式,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单一化教学,导致职业教师在专业上存在缺陷,专业教师缺少专长。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具备的实践技能,以岗位群为主,以一系列技能为核心对全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加强仿真教学,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融等一系列形式。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对于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压缩,不是简单的删减理论内容,而是根据职业人培养要求进行合理重组与优化,确保理论内容有着明显的实践指向性,使一门课程中能够包含更多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理论知识量与以往相比并未减少,主要在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原本在黑板上需要花费半小时才能够讲解清晰的问题缩短至几分钟。新型教学模式,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合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富有活力、生机;同时,面向企业、行业的交互式、开放式教育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来往,为教师与企业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相关人员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使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从根本上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职业上的特点,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动力,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65-66.
[2]朱晓萍,乔维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船舶职业教育,2014,05:11-14+29.
[3]宋暖.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2,05:114-115+95.
[4]魏文杲.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235-236.
[5]张松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管理探索[J].职业,2015,11:75-77.
[6]覃亮,马德运,邓海冬.制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7:22-23.
[7]李曼红.实践教学能力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67-268.
作者简介:
蒋国清,男,(1969年8月),汉族,籍贯:湖南省永州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或所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