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学派传人王玲玲化脓灸学术特色介绍

2015-09-22 02:59唐林海王璇璇张建斌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灼痛艾炷施灸

唐林海,王璇璇,张建斌



澄江学派传人王玲玲化脓灸学术特色介绍

唐林海,王璇璇,张建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3)

灸法;化脓灸;治神;适应证;名医经验

王玲玲(1949 - ),医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主任,曾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主任、南京市针灸学会副会长。王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40 余年,多次被意大利、葡萄牙、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学术团体邀请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撰写了70余篇学术论文和10部论著及教材,其主编的《中华针灸学》获2004年华东科技图书2等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2005年3等奖。

对灸法的重视,是澄江针灸学派学术思想的组成部分,承淡安曾有“伟者艾灸,药石难及”的慨叹[1],受其影响,承门弟子多重视艾灸作用的发挥。王玲玲教授为澄江学派第3代传人,继承发展了承淡安先生的思想,重视灸法的应用与研究。她对化脓灸独特刺激方式及奇异效应格外关注,十分推崇麦粒灸,并于2012年编写出版了麦粒灸专著——《麦粒灸传薪集》。

化脓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最为盛行,因灸后化脓结痂形成瘢痕,故又称瘢痕灸。化脓灸会导致疼痛和化脓是人们对灸疗法不满的主要原因,灸疗与“疼痛”、“疮口”时常并见于各种记述中[2]。王教授[3]指出“施灸部位的瞬间灼痛(灸感)和持续的炎症反应(灸疮)”是造成化脓灸独特效应的基本现象,并从保证疗效和能被患者接受的角度分析,将化脓灸的关键技术总结为灼痛控制、灸疮促发及护理。笔者有幸跟随王教授学习,现将其化脓灸技术要点及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1 灼痛及控制

1.1 灼痛的意义

在施灸过程中,当艾炷燃烧接近皮肤的时候,患者会感觉到如“针刺”般的瞬间灼痛,王教授认为灸感与温度密切相关[4],温和灸产生的灼痛感可能是取效最佳灸感,而这种灼痛正是化脓灸的基本灸感[5]。王教授[6]指出:“即使是无瘢痕的轻度麦粒灸,也以极短暂的灼痛为特点,哪怕灼痛只有0.1 s,就足以启动麦粒灸效应机制。”现代研究认识到灼痛作为应激源,激发了人体的应激反应,认为灸法的可能机制是艾灸使机体产生了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7]。

1.2 灼痛的控制

灼痛是施灸时需要的灸感,但必须控制在能被患者耐受的程度,医者必须做减痛处理。施灸时产生的灼痛和对灼痛的调控正是治神原则在灸法中的应用,应激反应是治神的可能机制。疼痛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感觉,它同时还包含情感和认知成分,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8]。所以,医者可以通过调控刺激量、认知和情绪来影响患者的灼痛感受。

1.2.1 减少刺激

1.2.1.1 小艾炷麦粒灸

麦粒灸和皮肤接触的面积小,燃烧时间短,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王教授喜用此法,因为灸量可以通过艾炷的大小、松紧、壮数等来调节。

1.2.1.2 适时移除艾火

初灸者应适时移除,在艾炷烧剩至1/5~2/5或患者无法忍受时,医者需立即将艾火拣走。适时地掌握移走艾火的速度和节奏,实际上是在疗效与患者能忍受之间找平衡。王教授认为适时移除需要医生悉心专注地“以意为之”,其意义与毫针施行手法讲究治神的意义相同。

1.2.1.3 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施灸时宜小艾炷轻灸,灸量逐渐增加,不可重灸伤人。为达到所需的壮数,可用报灸之法分次施灸,以减少患者痛苦。患者一般在第1壮时感觉最痛,至第3壮时基本可以忍受,绝大多数患者经过3壮适应之后能耐受重灼痛。此外,还可用在施灸局部涂上一层薄油膏、1炷燃烧完后不必除尽艾灰及保护好灸痂等方法来隔热减痛。

1.2.2 治神减痛

1.2.2.1 施灸前精神疏导

《备急灸法》:“要之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肤体,不致枉夭,岂不诚大丈夫欤。”临床需要患者权衡疗效与灼痛的利弊,并通过解释说明使患者认识到灼痛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良性刺激,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依从性。

1.2.2.2 施灸时患者分神

临床上常用到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医患配合达到移神减痛的目的。《寿世保元》提出的指压减痛法,即“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临床还用到压灭、轻拍、抚摸等方法。对于患者而言,可通过数数、深呼吸等方法来缓解疼痛。罗敏然等[9]采用化脓灸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48例,进行化脓灸时嘱患者随医者数数,至艾炷燃尽,患者易接受,总有效率为85.4%。

2 灸疮及控制

《黄帝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古人认识到灸疮的发或不发与疗效有着密切关系,总结出“用灸必发疮”的施灸原则。王教授指出,治疗时需要促发灸疮,同时要做好护理工作,不使发疮不及或太过。

2.1 灸疮的分期

灸疮不同于一般的烫伤,它是在艾灸燃烧生成物的药理效应和温热刺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过临床观察,可将灸疮从形成到愈合的过程分为4个时期。

酿脓期:持续3~7 d,局部组织坏死,炎症细胞渗出,中心焦黄炭化、周围皮肤收缩并出现一圈小水泡,疮口边沿微红。

成脓期:持续3~5 d,脓液形成,痂皮浮动,疮口边缘泛红明显。

吸收期:持续5~7 d,脓液减少,灸疮开始干燥,疮口边缘泛红变浅。

愈合期:持续7~9 d,痂皮脱落,出现嫩红新肉,瘙痒明显,瘢痕或色素沉着形成。

其中酿脓期和化脓期对穴位的刺激最大,之后作用逐渐减少。王教授指出灸疮的酿脓和化脓期起到主要的治疗效果,因此其非常重视灸疮的促发和保护。如果灸疮未发或者痂皮破损、脱落使得脓液流出,灸疮就会从所在时期直接进入吸收期或愈合期,对穴位刺激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因而减低疗效。

2.2 灸疮的促发

王教授认为灸疮的发与不发和透发的快慢与机体状态、刺激的强弱有关,促发灸疮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外用温热或药物刺激疮面,内服药物或食物调补身体。

2.2.1 增加灸量法

在原来的疮面上加大火力,增加壮数,继续施灸。正如《资生经》:“予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两月。”

2.2.2 外贴膏药法

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敷在疮面来助发灸疮。施延庆用广丹120 g和麻油500 g熬膏制成淡水膏,当施灸完毕后,将其紧贴灸疮四周以促进化脓[10]。沙建梅等[11]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时,施灸后采用黑膏药覆盖来促发灸疮。

2.2.3 药食调补法

患者因“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12],故可服用四物汤等药物以滋养气血,进食富含蛋白质的发物以助灸疮透发。《古今医统》:“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一般以灸疮疮面溃发至黑痂皮的1倍大小为宜,引发太过,则易损伤元气[10]。

2.3 灸后的护理

王教授将灸后护理的主要目的总结为两个,一是预防灸疮感染促进创口愈合,二是保护痂皮维持炎症持续刺激。灸疮[13]属生理性炎症反应,本质上具有维持机体稳态的功能。如果灸疮感染会引起病理性炎症,久不收口,可能对治疗会产生负面效果,也会使灸疮愈后疤痕扩大。痂皮的保护是化脓灸持续炎症刺激的保证,完整的痂皮可使脓性分泌物保持在灸疮内,从而持续地刺激穴位,增强治疗效果。

施灸结束后,用乙醇或碘伏棉签局部消毒,再盖上干净敷料保护疮面,可隔1~2 d更换敷料。所选敷料应有良好的透气性,且中心不能有黏性,这样可以保持灸疮的干爽和痂皮的完整。若患者灸后所穿衣服宽松,或未做剧烈运动,活动范围小,可不用覆盖敷料。施灸后应注意①局部穴位常有瘙痒感,忌用手抓,可以用干棉球轻轻抚拭,也可涂少量麻油,或者轻拍灸疮周围以转移注意力;②灸治期间不可游泳,可洗澡,但要注意应该避开疮面,小心不要洗脱痂皮,最好不要浸泡,或在洗澡前先贴上创口贴等敷料做好防护,洗完后再将湿的敷料换下;③灸疮出现继发感染,可用黄芩油膏或红霉素软膏等涂贴处理,如溃烂面积不大,可任其自然结痂修复。

3 病例介绍

患者,男,70岁,2013年7月10初诊。患者10岁时发作咳嗽、咳痰,伴有气喘及呼吸困难。患者之后咳嗽、气喘间断发作,每到冬季或天气变冷时加重,经抗感染、解痉平喘等治疗后症能缓解。患者逐渐出现活动后气喘,平时规律吸用舒利迭50/250mg,间断使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并采用中药调理。7 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咳嗽间作,夜间加重,胸闷,活动后明显,咯吐大量黏白痰,背冷恶风,自行用药后未见缓解遂来就诊。刻诊示患者身热起伏,咳嗽间作,咯痰色白黏滞量多,动则气喘,可闻及喉中哮鸣,胸闷,纳差,大便3日未解。体温为36.5℃,血压为120/78 mmHg。叩诊呈过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大量干罗音。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细滑。西医诊断为老年性支气管哮喘(持续期);中医诊断为哮病(脾肾两虚型)。采用麦粒灸治疗,取大椎及双侧肺俞、脾俞、肾俞。每穴灸7~9壮,每星期治疗2次,共治疗8次。施灸前向患者说明麦粒灸的作用、操作过程及反应,令患者取俯卧位,涂抹黄芩油膏于大椎、肺俞等穴以做标记,将艾粒置于穴位上,以线香逐个点燃,由大椎往下依次施灸。开始时患者稍显紧张,让患者保持放松,令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当艾炷将燃尽出现灼痛时,暗示患者保持身心放松,尽量体会疼痛瞬间的心理紧张感和疼痛消失后畅快、放松的感觉,并用指端轻拍穴位周围,所灸腧穴前3壮在患者感觉疼痛时适时移除,之后患者慢慢适应,则待艾炷燃尽后继续施灸,3~4炷后擦1次灰。操作结束后,施灸部位皮肤出现红晕,患者感觉背部仍有温热感,约持续30 min后背部束紧消失。将局部清洁消毒,用瓶口贴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嘱其回家后,增加高蛋白饮食并食用适量的“发物”,如鸡肉、鲫鱼、猪头肉等。二诊时,患者不再感到畏惧,施灸后观察到局部中心炭化、周围皮肤红晕并出现一圈小水泡,但症状改善不明显,向患者解释并安抚其情绪。三诊时,施灸前观察到施灸部位出现结痂化脓,灸痂浮动。治疗后,患者咳痰顺利,咳出大量黏痰,背冷明显减轻,呼吸顺畅,气喘及吼间哮鸣音减轻,自觉症状缓解。患者对治疗有了信心,按原方案继续治疗。至八诊,患者症状基本好转。治疗结束后,患者保护较好,灸疮经过4个时期(约1个月)后愈合。1年后随访,患者自觉体质比以前更好,并且平时所服用西药已近减半。经麦粒灸治疗后,虽有感冒2次,但哮喘未再发作,较上一年明显好转,患者对此效果感到满意。

4 讨论

减痛处理、发疮之法及灸后护理等关键技术被熟练地掌握后,化脓灸才能更好地被患者接受,才能发挥出明显的即刻效应和持久的后续效应。金观源在《临床针灸反射学》[14]中认为,化脓灸也符合延久刺激的原则,尽管貌似“残酷”,受刺激处皮肤要化脓一段时间,但能保持每天都有持续的刺激信息输入,这对于慢性、顽固的疾病不失是一种值得一试的疗法。王教授亦指出,化脓灸特有的持续炎症刺激和“疫苗效应”为治疗慢性病和顽固性疾病提供了效应基础,慢性炎症将是化脓灸适应证的核心病理,也是化脓灸的临床优势所在,而化脓灸的独特疗效与其特殊的操作方式是分不开的。

[[1]] 夏有兵,李素云,张建斌.“澄江针灸学派”形成背景与过程[J].中国针灸,2012,32(3):273-278.

[2] 于赓哲.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一项技术抉择的时代背景分析[J].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历史学,2(3):320- 344.

[3] 王玲玲.麦粒灸传薪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

[4] 张会芳,王玲玲,张建斌,等.艾灸温通调脂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71-874,879.

[5] 刘龙彪,冯祯钰.829例患者灸感观察分析[J].陕西中医,2000,21 (4):176.

[6] 王玲玲.麦粒灸临床特点及适宜病症[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 (11):889-891.

[7] 吴焕淦,郑锦,马晓芃,等.中国灸法学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3.

[8] 史妙,王宁,王锦琰,等.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74-576.

[9] 罗敏然,邓柏颖.加用化脓灸治疗糖尿病48例[J].广西中医药, 2010,33(4):39-40.

[10] 王寿椿.施延庆化脓灸法的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4,39(6): 269-270.

[11] 沙建梅,邓筱娟,邵志赤.黑膏药不同贴法对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6,28(11):852-853.

[12]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3.

[13] 刘屏荣译.灸疗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5):41.

[14] 金观源.临床针灸反射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53.

R245.8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5.0384

2014-10-18

1005-0957(2015)05-0384-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唐林海(1986 - ),男,2012及硕士生

张建斌(1967 -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灸理论的现代研究,E-mail:zhangjianbin@njucm.edu.cn

猜你喜欢
灼痛艾炷施灸
Chinese Acupuncture
探讨复方甲硝唑阴道栓治疗阴道炎的疗效
九曲
中暑
我们终会消失不见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隔姜灸治腰痛
隔物灸量化指标机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