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烽烟话当年

2015-09-21 17:43张刃
黄河 2015年3期
关键词:阎锡山太原

张刃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为华北腹地、西北和中原战场依托的山西,成为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地区,大小战役不断。1945年8月30日,日本投降后仅仅半个月,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才两天,晋东南就爆发了上党战役,事实上拉开了后来三年内战的序幕。只是,那时的人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共和谈抱有极大的希望之中,没有重视这段“插曲”罢了。

当时,国内最具影响的大公报还没有北上复员,因而鲜有山西报道。1945年底,大公报天津版及北平办事处相继恢复,并且开始派记者到山西采访,才有了自己的独家报道,直至1949年初平津解放,大公报天津版停刊。这期间,大公报记者站在民间立场,以不同于国共的视角,报道了山西局势的演变,记录了山西社会百态。以下就是这些报道的梳理与筛选,意在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原始记录和历史参考,亦或可为正史补白。为保存历史原貌,文中尽可能使用原始资料,整理中略有删节。引文除特别注明者,均为大公报记者所发专电。

阎锡山悖逆民意

说山西事,不能不说阎锡山。从辛亥革命爆发,到国民党败退台湾,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山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无不留有他的痕迹。

日本投降当月,阎锡山即从抗战时期避居的克难坡回到了太原,那是他起家和统治的根基。对于打内战,阎锡山是积极的。这倒并非他如何听命于蒋介石,更在于他一心要称霸山西,不仅不愿为蒋介石所摆布,更容不得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他的地盘里继续存在。

在民国时期的军阀中,阎锡山一贯特立独行,有他自己的一套“保境安民,不涉外事”的执政理念和统治方法。山西在政治、经济上自成一体,以致铁路都是特有的窄轨,不与省外铁路方便衔接。1930年,阎锡山还曾联合冯玉祥发动中原大战,意图联手打倒蒋介石。如果不是张学良拥兵入关,帮助蒋打败了阎、冯联军,后来的中国是谁家天下还说不定呢。抗战期间,阎锡山也曾一度与共产党合作,但日本刚刚投降,他就迫不及待地派大军去抢占晋东南,结果损兵折将,丢了13个师和不少地盘。如果说,上党战役实际上揭开了国共内战的序幕,那么,阎锡山算得上是“先锋官”了。

能够证明阎锡山决心打内战的另一个事实是,接收之初,阎锡山就亲自出面,以优厚条件“挽留”在山西的日本军人、商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把原本应该遣返的山西日军组织起来,以“特务团”的名义,组成了一支有9个步兵团、约15000人(相当于一个师实力)的特殊部队,由阎锡山直接指挥。可见其为了巩固“家天下”而不择手段。

阎锡山的盘算与老百姓的想法南辕北辙。抗战胜利了,作为曾经的沦陷区,山西人民尤其渴望休养生息。那么,收复后的山西状况如何呢?还是先看看老百姓的感受吧。

1946年1月9日、11日的天津大公报,以《山西同胞的呼声》为题,连续发表了几封山西读者来信:

胜利以来,举国欢腾。晋省中区各县民众经过敌伪八年余的压迫蹂躏,盼望我们的军队早日莅临,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真是偌大旱之望云霓。结果军队开来了,民众在热烈欢迎之余,悲痛接踵而至。因为不但未得抚慰与救济,反而增加了负担与痛苦。兹列举数点缕陈于左:(一)国府明令全国免征田赋一年,但晋省“借粮”每两官银规定交麦子二石二斗五升,限期照缴,刻不容缓。(二)军队借剿匪为名,时有骚扰情事。到了乡村,声言我们把日本人打败了,有了大功,非吃白面不可;并且亲自动手,将米面缸搬出吃尽为止。(三)武装敌人多未缴械,照旧携枪到各乡抢掠民食衣物。(四)国府明令停止征兵一年,晋省仍征壮丁,编练团队,以致一般青年不能各安生业,多误入歧途。(五)汉奸特务之流恶迹昭彰,仍然逍遥法外。并闻彼等除行贿以图保全狗命外,且大肆活动,施展其钻营之伎俩,投效当局,继续作威作福。以上所举,皆是有目共睹之事实。希望政府当局注意改善,则感鸿恩于无涯矣。

编者先生:山西人民疾苦情形,恳贵报公诸社会。(一)部队就地征收给养,每村派款,大村一百来万,五六十家小村亦派五十万,平均每户万元。尚要公粮,每户派小麦一石七斗。民众无力缴纳,则派军队下乡没收,名为缴收食粮。(二)前几月法币一元合伪币四元五角,现在又做至五元二三了。(三)贩卖毒品的,及伪组织时代为敌人作汉奸的,现在竟有的做了官……

谁都知道,我们已经胜利了。虽然我们这里(晋西)仍不平靖,但我们想:只要军队一来,起码治安是决不成问题的。谁知好容易盼着军队来了,而人民的痛苦反更增加,更严重了。说起来真是悲痛得很。大概是在军队来的第三天,便传出补征八年粮税的消息,跟着便强派捐款,索要衣食。起初人民尚以为军队远道来此,这种情形情有可原。但后来他们竟一面强索民食,一面公开出粜,倘有敢违命不交者,就把你囚在类似监狱的地方挨冻挨饿。至于日寇的公粮,反置之不问,任他们随意运走,随意出卖。此外更招集当地流氓地痞,组成所谓“剿叛军”等,借剿匪为名,对乡村大肆抢掠,行踪所至,十室九空,而他们却莫不满载而归。至若强征人民作劳工等事,更数不胜数。据说已有一部人民,不堪压迫,转而他投了。坐镇太原的当局对这种情形真的毫无所知吗?希望救救我们。在这胜利光临的时候,似乎也不应受到这样的待遇吧!我们只希望我们的国家好,我们急要的是安定的生活。同胞们,请援助我们!

大公报历来重视读者意见,致力反映民意。早在抗战胜利后仅一个月的9月14日,就曾发表社评《收复失土不要失去人心》,指出:

……那些同胞多年来在敌人铁蹄魔手下过着黑暗的生活,眼睁睁的盼望天亮,好容易才望到今天,只有光明才可以满足他们的渴望。如同大旱望云霓,落下来的必须是甘雨……我们现在不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回去作胜利示威,只为过去国力不足,大家努力不够,才叫这大群同胞在敌人统治下受苦。对于他们,只有惭愧,只有慰藉,一切骄傲都应该收起来。总之一句话,我们带着胜利回去,一切要为国家着想,为收复区的同胞着想,公私活动都要做得像样,不能叫人失望。这就是说:不要在失土收复后失去了人心!

大公报发表这几封山西读者来信,距离抗战胜利还不到4个月,真实地记录了国民党“劫收”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可以说,收复之初,当局已经开始失去民心。民众对于山西各级政府作为的种种不满,终于闹到了胜利后山西省参议会的首次大会上(1946年8月)。大公报报道称:

……大会首由省府代表李江及民厅代表严廷飓分别作省政民政报告,李谓:晋民于抗战中伤亡一百六十六万一千五百三十四人,公私财产损失达六亿四千四百八十三万元,致无地不是灾,无人不难民。严谓:全省一百零五县,中共军占据县城五十一城,情形颇严重。各参议员之询问均集中于停用伪职人员、村干部之舞弊、村款之摊派漫无标准,并举出省府尚留有伪员二十余人及其他机关留用者甚多,究于何时裁撤?如谓彼等系地下工作人员,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抗战失业人员如何安置;难民能否调查,详作统计,以资救济。贪污案件日增,能否惩处铲除;村款开支动辄数百万,政府如何整理以及减轻人民负担等案,李严二氏称决作书面答复。

如果说,胜利后还有令山西人民感到些许欣慰的事情,恐怕只有审汉奸了,这也是当局不得不顺应一点民意的选择。1946年5月,山西逮捕的一批大汉奸侦查终结,移送法院。大公报报道了当时的群众围观盛况:

……巨奸伪山西省长冯司直、王骧及伪厅长裴淑泉、赵汝扬等首批四十七人五日晨九时移送高院。七时前民众已群集拘押处所之外,冯逆等甫出大门,众大鼓掌。冯等分登备妥之大汽车五辆,押警将重犯分别套以铁手铐,各犯俯首。各犯眷属麇集门前观望,面现忧色。尤以六十余岁老奸冯司直之二十余岁姨太太,足着白鞋,含泪远立目送,老夫少妇尚有依恋惜别之情。解赴法院途中观者极众。

8月,日伪“省长”王骧、冯司直开审之日,更引得太原万人空巷:

晋人关注之伪省长公审案,一日晨八时半晋高院首审王骧。甫破晓,旁听民众齐集高院门前,八时起陆续挤入院内。开审时庭内已无隙地,由院内直至街头,聚集达万人之众。王逆于审判长审讯下,作事变前之经历及战时附敌之经历供述,被询卅三、卅四(1944年、1945年)两年山西施政大纲及经济特务警察之组织,并开放烟禁种种有利于敌,反抗本国之事实,王逆无言作答。直至开始辩论,王逆举出阎长官于其伪省长任内致其函件二封,并举出任用军统局人员江龙为伪雁门道尹,及掩护中央地方地下工作人员之种种证据,历陈其系通谋本国,图谋反抗敌国之事实,多所狡辩。王逆年迈,精神似已失常,于全部审讯之三小时中,时以剧中念白之声调高声答问,其间大哭三次,老泪横流,手抖汗流。至十一时半始毕,庭谕定七日下午宣判。

晋高院三日晨八时公审伪省长冯司直。冯被提出监狱,乘人力车直赴高院,沿街人山人海,排列而观,院外亦挤满听众。冯逆系一书生,开审时面容惨白,惟态度镇静,不似王逆骧之滔滔声辩。审判长指出其历任伪职一切有利于敌之行为时,冯答:是。询及其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本国时,冯答:没有。但于辩论时,冯逆举出其禁烟、禁毒及保护阎锡山长官派回之地下工作人员,且委以县长十余人之事实,并引经据典,掩饰罪行,乞从轻处刑,愿以不死之身继续教育工作。迄十一时二十分始毕。庭议定八日宣判。

最终,冯司直被判处死刑,王骧被判处无期徒刑,褫夺公权终身,所有财产除酌留家属必需生活费外没收。然而,第一任山西伪省长、且任职时间长达5年的大汉奸苏体仁,却因曾为阎锡山暗中勾结日寇居间联络,与其私交深厚而逃脱了惩罚,1949年更被阎送去了台湾。

军事调处在山西

大公报发表山西读者来信中反映的当局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要养军队,而养军队正是为了打内战。事实上,从上党战役起,山西各地的战事从未停止过。1945年十一十二月间,重庆大公报曾陆续报道:“日本投降两月有半,晋省铁路交通仍难恢复”;“晋境又陷永和,霍县、闻喜冲突激烈”;“晋省煤矿多遭破坏,各矿生产均趋停顿”;“共军围攻中阳,大炮轰击,闻喜共军再集结”;“山西境内中阳、闻喜、洪洞双方仍多接触并有激战”……

进入1946年,国、共、美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北平执行部派执行小组到山西,分驻太原、大同、侯马。天津大公报也开始派记者赴山西采访,虽未常驻,但有关山西的报道却随之密集且详尽了。军调部执行小组的使命有三项:停止冲突,恢复交通,遣返日俘。2月16日,阎锡山接见小组三方代表,表面上持一种积极态度。大公报报道称:

渠热诚希望和平,绝对遵行和字二号命令,不违反,不折扣。此乃中国和平之福音。渠尤铭感美国之热心。阎长官与共方代表许光达握手谓,深信许君定能完成实现和平。美方代表谓,政府与共党双方均应命令下级遵守调处令,否则将其撤职。

3月3日,专程巡视长江以北各战区的国、共、美三方最高代表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由新乡飞抵太原,同行者有刘伯承、叶剑英等。大公报记者徐盈随行采访,回到北平后写了长篇通讯《和平播种记》,其中写道:

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领导着他们的干部,最近五天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长江以北的九个省份内,环行一万六千华里,视察了十个以上的执行小组活动,并且在原则上解决了一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到了太原,阎锡山与刘伯承见面,阎氏说:“抗战之后,我指挥过刘伯承,他应当算我的部下。周恩来先生要他留在这里,和我多谈一谈。”他又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恐不免,因为“是非不同,利害不同,立场不同,人格也不同。……不能要求立场不同的人守信义。我们以为苏联为不守信义,而苏联则正以此为革命,妥协便成为罪人。中国共产党能妥协吗?我不相信,因为我们不能叫人不革命了。”治晋近四十年的阎将军对现况有些迷惘,当全世界都在动荡不安中,山西当然不会成为例外。

阎锡山表示,山西一百零六个市县,中共所占只有四十二县,在山西有六万人,而他所有的十个军已改编为五个军,政府军并未占有优势。冲突已然停止,如何解围,正是各小组当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太原区域的执行工作,也是在“既未成功,亦未失败”的局面下拖延着,争论以后,决定自小组关系的改善入手,各停火区域先使人民自由出入,粮食自由出入,部队间也要建立联络,互通声气。马歇尔在太原的宴席上说:“为了人民的困苦病痛及饥饿,这样争辩不息,也许要延长到五十年。不能再拖延了,我们要的是停止冲突和恢复交通。你们双方都已经签字承认要做的事。

张、周、马在太原只停留了半天,就经归绥去了延安。在太原期间,还有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插曲:阎锡山把一幅关圣帝君的石刻拓像作为礼物送给马歇尔,并告诉他:“这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军人!”马歇尔仔细看过,忽然指着画像中汉寿亭侯大印上三环相联的印钮说:“这是我们执行部的符号,他(指关羽)是我们执行部的发明者。”于是欣然接受。

原来,军调部的标志就是三环相联,代表国共美三方相辅相成,互相合作。徐盈感慨道,如果说,汉寿亭侯印钮的三环代表着桃园三结义,那么,与军调部的标志不能不说是一种偶合,“今天唯一的希望是,能如三结义式的大团结。”他写道:

马歇尔在最后的一次汉口欢迎会席上说:“未来的两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这时期,个人决不能防害全民的福利、尊严与其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十八年的战争局面,如果能在十八个月以内完成,同样也是一个奇迹。……美国朋友给我们的解决方式,就是用政治民主化换取军队国家化,这一方面要让出政权,那一方面要让出军队。……今日的中国已到了一个不能再拖下去的时代。

张治中部长在延安的晚会上作了肯定的发言,“两党对立了十八年之久,朋友们,这不能算太短吧。如今我们能够限期完成,不能不感谢美国伟大的朋友马歇尔元帅的赞助,蒋主席的领导,毛主席的领导,使这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共同要求有了共同的结果。……今天我很快乐,我看见黑暗过去了,光明来到了;破坏过去了,建设来到了,走上和平之路。团结、统一、民主的新中国万岁!”

张、周、马走了,山西军调三方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也曾取得某些“成果”,如恢复一度相互封锁的自由贸易。大公报报道:

3月7日:晋省佳讯,三方代表已获协议,十二日开始实行自由贸易,双方军队可与人民购买粮食供应品,人民不能自由往来应即报告。

3月14日:并市曾严禁一切日用品出城。军事三人小组来并时,与此间当局及太原执行小组商妥,先行恢复自由贸易。三方代表召集共军负责人商讨并下达命令,饬遵实行。晋当局已先下令,将限制出城之布匹、米面、食油、文具等曰用品今起完全解禁。

4月18日:雁北军事当局为实现军调部和字第四号命令,与中共区沟通贸易起见,与中共绥蒙边区互派代表在大同开会。经数日之商讨,双方已成立圆满协议。所订第一批物资交换合同,大同方面以晋北矿务局所产上等块煤两千六百余吨供给中共绥蒙区,中共方面同时以食粮三千石供给大同。大批块煤已自六日起源源向丰镇输送,丰镇食粮亦开始运来大同。人民极表欣慰。惟中共冀察晋边区张家口贸易公司所派代表到大同虽已商谈十余日,但因张家口方面所提条件过高,致商谈中止,未获结果,一般颇表惋惜。

不过,在遣返日俘问题上,阎锡山耍了手腕,如前所述,他留下了一大批日本军人。当军调部人员调查此事时,他则极力遮掩,蒙混过关。这批日本人后来成了阎锡山打内战的骨干力量,其中一些重要人物,直到1949年4月太原解放被俘才放下武器。

狼烟四起的局面

国共双方在枝节问题上虽有妥协,但在军事方面却剑拔弩张,战争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军调执行小组已无法阻止战火的蔓延。请看1946年大公报有关山西的报道:

3月26日:晋西中阳被围已逾三月,全城五千百余人,军民各半。城围甚久,食粮告罄,军政人员尚须向民间搜粮派饭,致使居民不举烟火断炊。

4月15日:中阳仍无解围之望,城内人民早已无米可炊。国军两次出城购粮均被截击,共军无意服从调处,协议无果。

5月8日:山西调处工作始终在艰苦中进行,迄今未有多大进展。政府代表谓:被围各城市不惟解围无望,且仍加紧封锁,断绝交通。中共代表谓:城虽被围,交通未断,往来自由。美方代表则守口如瓶,对调处问题避而不作答。

6月22日:晋南战事未已,共军攻占绛县。

6月30日:停战令颁布后之25日内,共军先后攻陷闻喜、隰县、朔县、山阴四城,夏县、曲沃岌岌可危。同榆南段由榆次至临汾时有破坏,随坏随修,今尚可勉强通车。此间盛传由陕北渡河抵达晋西之共军为数颇众,似有东进之势。

7月13日:由茅津渡河之国军进驻共军放弃之闻喜县城,并继续北上。侯马共军大部撤离,物资亦运走,国军闻已进驻并拟直达临汾。

较之晋西、晋南战况,更为严峻的是晋北局势。显然,中共方面的战略是南北夹击,压缩国统区于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

5月2日:大同地居塞外,在冷气逼人的春天里,共军突调大军向大同进击。据晋北区总司令楚溪春称:就共军近一月内在大同四周所调集之大军情形观察,共军将有大规模进犯大同之举,但我方防备之情形仍如去冬共军进攻大同时一样的严….

5月19日:共军围攻朔县,应县激战,似将大举进攻雁北各地。

6月28日:朔县被占,军调部大同小组召开紧急会议,政府及美方代表主张共军立即将占领朔县部队全部撤至原驻防地及停止进攻其他各地,小组即开始调处。但中共代表拒绝签字,并表示,共军大规模进攻朔县后,将续攻岱岳及大同,此次行动系配合晋中共军进攻。美代表及政府代表为欲知悉朔县被占后之实况,曾提议前往该县调查,又因共方代表藉口身体不适不能前往而未成行。

6月30日:晋局严重,晋北之怀仁、宁武危在旦夕,大同已成孤岛。同浦段原平至宁武一百二十里间已为中共所控制。忻县、定襄境内展开激烈战事,共军正逐步南进。阎长官公开发表共军有围攻太原企图,令军民提高警觉,努力保卫。

7月4日:共军围攻宁武,大同形势亦危。

7月6日:晋北共军攻陷繁峙,围攻代县。

7月10日:朔县被共军攻陷,大同唯一可以利用时通时不通的同蒲路受阻隔,大同四周完全在共军控制之下。朔县北之岱山亦被攻陷,共军又向怀仁县积极运动,同时在大同以西之云岗,以北之丰镇,以东之阳高等地到处增兵,因此造成大同危局。楚溪春将军语记者:朔县失守后,大同已进入严重时期,此为全国人士所关心者。大同若失,华北便受控制。本人为大同最高军政负责人,故已下决心与大同城共存亡,以尽军人职责。在积极备战下,除在去年即已积极训练民众及商人外,最近对各机关无论男女职员一律授以军事训练,以保卫大同。楚氏又谓:大同虽下令筹备三个月食粮及其他用品,但区内产粮甚少,共军又禁止食粮出口,故大同食粮有问题,但对军事上自信尚有把握云。

7月7日:阴霾之晋局近更为浓云所笼罩,大同形势严重,纷电告急。指挥宁武山阴区之指挥官张汶龙,以贻误战机在大同执行枪决。现晋北之左云、应县亦均告急,北距太原一百四十里之忻县,准备堵城土袋,加紧城防工作。晋中之太谷、介休、汾阳、徐沟县境均发生冲突。同蒲路南北段仍不时破坏,宁武方面之铁轨枕木路基大部被毁。晋境对外交通,除正太路通车外,一切均赖空运。

7月13日:大同被围已月余,四周共军虽未发动,但人民恐怖之心仍有增无减。楚溪春赴城郊视察阵地,对未完工事亲自指挥及责令积极赶修。归途中在东门外见五千余中小学生击碎石子,以备建筑钢筋水泥工事之用,慰问有加。楚氏语记者:为死守大同,即着手测量围城铁道路基,筑成后利用铁甲车巡视大同城四周之警备,以防共军攻城。中央飞机近日不断飞至大同上空侦查及运送军用品。

7月13日:共军在晋之兵力不若鲁豫之雄厚,惟配以大量民兵,采蚕食策略。北距太原二百六十里之崞县被攻陷后,同浦北段之重心原平已受三面威胁,恐难久守。当局在太原及百里内编训兵农与工商组,预计为五十万人,以保卫太原。

7月17日:晋北局势万分危殆,国军被迫撤出五台,共军沿同蒲线猛力南进,大战将在忻县地区展开。晋西形势亦逐渐紧张,交城、清源、文水等地迭起冲突,离石共军集结颇众。国军沿同蒲南段北进,收复闻喜、侯马,即可达临汾,晋南局势逐渐好转。食粮源源运入并市,遏止粮价涨势。惟晋北情况益趋恶化,盛传忻口以北已被共军攻陷,忻县、定襄亦告危急。

7月20日:晋北国军完全撤至忻县,大同已成孤岛。

7月23日:晋境战火弥漫,已有不可遏止之势。晋南国军越侯马进驻临汾途中,共军于安邑切截其后路,战况颇烈。晋西晋中之汾阳、清源等各县境亦均发生战事。晋北忻县已入共军围攻之中。忻县为太原最后之屏障,国军誓必坚守,迄今激战未已。

7月27日:大同局势转趋紧张,共军由张垣及怀来等地抽调之兵力已达万余,有分向大同、怀仁攻击企图。

7月29日:晋局愈趋紧张,火药气味弥漫于全省各地。东线国军遭共军之重大压力已撤出沁县,共军积极北进,并向太谷、祁县延伸,威胁同蒲线。南线共军图切断同蒲路南段,以两团兵力配合民兵分攻灵石、霍县间之南关,南关终于二十八日晨陷落,南关灵石间铁路路基被毁,太原临汾间之交通已告中断。

7月30日:军调部太原小组召开双方指挥官代表会议,调处晋境冲突,闻会内未讨论具体问题。

8月5日:晋境战局未因中心小组召集双方指挥官会议而稍感轻松,战况激烈与普遍反日益加剧。共军调集忻县外围之部队达万余之众,屡挫屡攻,从未稍戢;应县城郊之争夺战仍在猛烈进行;忻县、应县、大同三城孤悬,同蒲北段守军均在坚苦支撑中。

8月7日:共军对正太全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各车站竟夜激战,路轨多被破坏,正太路四日起已告中断。

8月10日:太原调处会议,执行小组主张拟订暂时停战协定,详细内容由双方代表直接商谈,无果而终。

8月12日:正太路沿线战事仍在猛烈进行中,全线破坏程度非常严重。因该线蜿蜒山间,经此次大肆分段破坏,绝非短期内所能恢复。又据楚溪春将军电告,大同各据点战事已入白热化。共军期打通延安达张家口之走廊,决心夺取大同,连日向大同外围增兵三万余众。晋局目前情况,战事虽未迫近太原外围,业已形成四面包围形势,交通阻断,并市对外往来。目前只赖空运。

惨烈的大同之战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中共晋绥、晋察冀两大根据地能否打通,对于巩固根基、扩大战果,以及保卫陕北、支援华北都具有战略意义。因此,攻克横亘两根据地中间的大同,成为八路军作战的重要目标,也是为什么晋北战事白热化的根本原因。到8月中旬,大同周边地区已基本为八路军占领,大同成了一座孤城。

作为平绥(北平至归绥)、同蒲(大同至风陵渡)两条铁路的交会点,大同既是晋北门户、太原屏障,也是连结晋冀的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46年八九月间进行的大同战役,是国共双方投入重兵,殊死较量的一战。中共方面出动晋绥、晋察冀两根据地的兵力联合作战,国民党方面也调集了阎锡山、傅作义两大集团所属部队。战役最终以傅作义“围魏救赵”(攻集宁,保大同)成功,八路军败退结束,此战也成为三年内战国民党取得的有限胜利中的“经典之战”。

有关大同战役的著述很多,又涉及山西以外的集宁,本文不再述及。以下记录的是此战动态、双方及百姓付出的惨重代价。八路军集中兵力总攻大同始于1946年8月14日晚,大公报记者从太原、北平发专电连续报道:

8月17日:此间军方迭接报告,共军在大同外围继续增兵,战事益趋猛烈。共军誓必竭其全力攻占大同,守军誓尽职责决心保卫。忻县方面,共军亦由各地调兵增援,图冲破保卫太原最后之屏障。正太路破坏甚巨,本月内通车决无希望,中航平并班机每星期开航一次,交通似同隔绝。

8月21日:大同国军屡受创,贺龙由应县、阳高、集宁、丰镇抽调十倍于大同守军之兵力,自十八日晚起以大炮再度向外围各据点发动总攻。共军以波浪式冲锋达三十余次,激战至二十日晨,共军始被遏阻。并市民五万余连日在郊区构筑工事,大部已完成。十九日由并飞大同接济守军物资之飞机两架,因战况紧张未降落,投送后即飞返。

8月25日:大同食粮渐感困难,盼空运接济。晋北民众以情势紧急,特推举代表飞平,分向北平行营及军调部呼吁乞援。

8月26日:大同外围之战事极为惨烈,共军夺取大同之志未因屡挫而稍杀。二十三日晚六时起,共军五千余在迫击炮掩护下,分股向车站等各据点猛烈进攻。一股突破防线,展开惨烈之巷战。二十四日晨,共军又集结全部兵力再度猛攻,冲锋数次均被击退。太原执行小组二十六日续邀双方指挥官代表联席会议,历两小时,终以大同问题发生争执,未能获致协议。

8月27日:大同外围战事连日来均在城东各据点拉锯式进行中。聂荣臻以连攻连挫,近又由张家口调来三个团,于二十五日晨起向城东曹福楼猛攻。围攻北岳庙之共军亦向沙岭方面移动,取两面夹击之势。共军攻占此两据点后,即可渡河迫近城垣。

8月29日:共军攻大同愈猛,传已进入飞机场周围。

8月30日:大同共军一度攻陷城南据点。沪中共发言人否认进攻大同,北平行营驳斥,发表被围攻经过。

8月31日:共军继续向城郊各据点猛攻,并全力从事地道作业,守城国军正积极采取破坏地道方法。又,第十二区长官部特派高级联络官周北峰仍在大同外围与共军司令官谋求和平解救大同之围,惟尚未获得效果。

9月1日:据可靠方面称:共军在大同附近有三十团之众,国军数字则远逊,但军械精良。飞机补给东西可直掷城中。大同争夺战已至最严重之阶段。

9月2日:大同共军一日晚曾以火车载大炮向城内轰击,人民死伤颇众。城东西南据点国军已多数放弃,共军迫近城垣,炮弹落于城内者亦日多。共军扫除城郊据点之目的似已大致达到,刻开始集中炮火攻击城垣。连日秋雨连绵,气候转寒,忻县、大同守军除感食粮困乏外,并急需棉衣御寒,电请空运核发。又,第十二战区高级联络官周北峰对和平解救大同之围的商谈已陷僵局,即将返回归绥。如竟放弃此一和平解围途径,十二战区或将采取行动解救大同。

9月5日:共军鉴于国军沿平绥路东西并进,形势日感不利,拟于国军进抵大同前攻陷城垣,以获得与延安之联系。惟守军之勇于抵抗使城垣屹立不动。贺龙以大同之攻防战中共军已遭受严重创伤,近又由丰镇调来两团,扬言如在六日内不能攻克城垣,即行撤退。

9月6日:第十二战区声明,和平努力失败,决采一切行动解救绥东同胞。傅作义部出援大同。

9月6日:阎长官锡山近在太原表示,失掉山西,华北即失掉半壁江山。经济上之接济如不断,则山西绝对不致被占。太原已孤立,不能再行“兵农合一”,已改为“兵商合一”。胡宗南部过河入山西之步骤已定。晋南大局日趋安定。

9月6日:为救大同之围,绥东战事爆发。第十二战区国军五日沿平绥路东进,当日收复卓资山。前锋于六日抵达集宁城郊外,与共军发生激战,双方死伤均众。

9月6日:大同城郊战事已进入白热化之阶段,战局之光明与恶化,当可于一周内分晓。

9月7日:大同防守战正酣。据闻大同城墙坚厚,民十五(1926)年秋曾以十五生的苏联山炮攻城,迄不为动。山西守军守城有术,每逢入夜,即以四五斤重量之油灯燃置于城墙之每一垛口上,恍如白昼。又城下之碉堡,均在城墙下掘洞与城内交通,工程浩大。今日共军兵临城下,似亦非开掘地道无法攻入。民十五年中秋冯(玉祥)军南口西退,中途围攻大同,历二月之久,卒未达到目的。时总指挥为韩复榘,攻城不克,决以李师之第一旅长韩文彩、第二旅长孙桐萱分掘四股地道攻城,第一旅所掘之两股因沙土地带,地上作物缺乏水分枯死,立被城上守军发现,第二旅之第一股地道将近城根,忽然有土下陷,亦为城上所发觉。其第二股因利用附近棺材铺之木料支撑幸能掘至城根,但又被守军射击,经最大努力始行完成,并以汽油桶装火药七十余箱,置入城下,通以电线,定期轰城。惟以指挥官之自私,欲以师部人员为前锋,掘地道者心中不愿,未能配合,至夜轰炸后,前锋遍窥缺口不得,且谓炸爆无力,仅如狗洞,实则半边城墙已破,烟雾弥漫,夜中不辨。经此迟疑,守军始得重整旗鼓,重新布置,终不得入。守城者时为商震所部,而冯军自此长撤千里以达包头。

9月7日:第二战区长官部发言人称:现大同四周有共军六万余人,攻势更加积极,似图于援军到达前攻占大同。今后数日内当有更激烈之战事进行。大同城郊之争夺战,已表明国军战斗力之坚强。

9月9日:共军增援续攻大同,傅作义部迫近集宁。

9月12日:晋境战事连日颇趋沉寂,大同战局似已轻松,战况报告亦较前稀少。中央社消息称,共军大量向集宁增援,遏阻国军救援大同。据观察,战局有转移至集宁可能。按,集宁扼平绥路要冲,西距归绥十二站,东距大同八站,四面环山,城居盆地,城东南与东北之铁军山、卧虎山,形势至为险要。国军迫近集宁城垣后,已将该二山头占领,并将城西南黄家乡等据点占领,足以控制全城。

9月15日:大同消息沉寂,或正酝酿鏖战。城内守军之势,堪为“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之具体说法。八年前中日战打到长城线,李默庵弃守阳高,当时以数千万元由晋军所造的国防线,三日之内完全被突破,张垣、南口、大同、雁门相继陷落。据关系方面传称:今日所用防守工具,尚有八年前旧物。八年来日人曾加以利用,八年后不意又为我内战所利用,军民触目伤心。历史胜地,大同名城,其垛口上民十五年内战的炮痕上又添卅五(1946)年的炮痕了。

9月17日中央社消息:围困大同城郊共军已开始撤退,连日在四郊大肆破坏。十五日晚炸毁平旺发电厂、东门外汽车修理厂、御河铁桥、机务段水塔等重大建筑物。迄十六日晚,各处仍在燃烧中。

9月20日新华社讯:平绥东段国军调动繁忙并连日轰炸下花园及张北柴沟堡等地。察省军民正积极布置新阵地,准备自卫。中共张家口市委向全市十七万人民发出紧急号召,吁请积极参战。八路军为适应晋察冀边区新军事形势,已于十八日主动解除对大同之包围。

9月20日:陈总长诚于大同局势轻松及胜利后首次莅并,阎陈当晚晤谈。陈氏二十曰晨出席党政军团各界盛大欢迎会,致词中首推崇阎氏领导抗战,克服困难,卒获胜利,并对和平商谈经过详为剖释。嗣朂勉党政军团精诚团结,共为生产建设而努力。

9月21日:解救大同之绥境国军,已于二十日与大同守军在丰镇与六驿之间会师。贺龙指挥之部队向左云右玉退去;聂荣臻指挥之部队沿平绥路经阳高、天镇向柴沟堡退去。至此大同解围战似已告一段落。集宁通往大同之铁路现正积极赶修。

附录:中央社记者《大同凭吊记》(节选):

中央社记者随慰劳专机赴大同,实为大同解围后首次着陆之来客。自八月十六日军调部大同小组于炮弹乱飞中凌空脱险抵平后,机场已不能使用,迄今空军指挥台已成废墟。大同被围四十五日,战况之激烈,出入意料之处,非身历其境者,殆难想象。

北门外车站一片焦土,弹痕累累,前此巍耸之水塔今已仅余龟裂之塔身和凌乱之钢筋供人凭吊。车站机务段办公处仅有瓦砾一堆与站外招牌相对,互悲身世。机车厂一片焦黑,砖壁四立,机车亦遍体鳞伤,心腹破穿。估计共军死于水塔下者不下千余。东北挺进军参谋长戴增骏语记者:“余从军二十六载,身经百战,从未见如此激烈之战斗。”城东北御河铁桥亦被炸毁两孔,该处公路木桥为大同、阳高间大道锁钥,又以耕田多在河东,故亦为大同市民生命线。此桥为日人于民国廿九(1940)年修筑者,两载始成,一切材料皆由吉林运来,此次共军竟纵火焚毁其三十余孔。沙岭为城东南唯一高地,足以钳制机场,共军拼命争夺,屡遭失败。据云,仅沙岭东北角独一地共军即支付三千余生命之代价。城西三里警察学校石砌墙壁尤存,内部尽付一炬。障碍物附近农田内血迹斑痕,串成一条直线。据负责据守该地保安十一团团长董克敬称,共军独立二团仅在此冲锋两次,即只剩百余人

大同被围期间,城内秩序井然,入晚军政干部,学生分设警戒,清查户口,晋剧院则按时演唱,慰劳伤兵,此诚紧张局面中之轻松插曲也。

国军指挥官楚溪春将军语记者,此次战争共军以十倍武力,猛攻月余,而我卒获胜利,其主因厥为“人和”,并谓解围后将由办理紧急救济入手,继而解救雁北人民。盖今日大同无家可归之难民亟待救济。

该地旱象早成,秋收至多仅有三成,今复又战争蹂躏,损失更为严重。记者于晋北上空往返途中,俯瞰同并间,昔为大好山河,今已沦为地狱情形,感慨万端。岱岳、朔县间铁轨悉被拆毁。而迄为国军据守之应县古塔仍巍然矗立城内。雁北平原一望无垠。但旧痕新创,累累皆是。此一派塞外风光于记者及同机诸人心头,勾起无限感喟。(1946年9月24日太原电)

凋敝的经济与民生

战事暂告平息,枪炮可以停歇,但战争给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创伤,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治愈。况且内战期间,几乎无一日不打仗。

山西本是富庶之地,不仅有丰富的矿藏,而且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抗战胜利后,据负责接收敌伪产业的官员对大公报记者谈,山西的工业从30年代初起步,5年之内已成规模。1939年日本人到太原接收时,曾感叹:“以此基础,如果晚打十年,则中日决战之地必在南口与娘子关。此次下手,可谓万幸。”另据资源委员会特派员谢树英谈,日本人对于大同煤矿发展曾有长远计划,目标为年产5000万吨。按照其计划,1945年煤产量应为500万吨,1946年即为1000万吨,以后逐年递增。可惜内战爆发,煤矿生产难以为继了。

1946年8月,在大同围城的日子里,大公报曾发表一篇读者来稿,谈到那里的情形:

大同煤田早有盛名。沦陷后,敌人曾大量投资经营,把它的地位更加提高。如果说大同全部人口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靠着煤生活,也不为过,因为那儿除地下的藏煤之外,真是贫穷,一点小米和莜麦,也是勉强从干砂土里挣扎出来的,大部分食粮必须靠煤炭向别处换。

煤是大同的生命线,交通运输又是煤的生命线。平绥路的运量太小,敌人曾经计划由大同修筑一条铁道直达塘沽,专为大量输送煤炭。如今连平绥路也不通了,一切陷于停顿。粮食和日用品不能再用煤炭换回来,吃的用的都成了问题,矿工们的生活首先受到影响,他们的食粮采购最不容易。城内的存粮不许出城,城外的地方都被共军封锁,工人们有时不得不吃麸皮,勒紧裤带,减少劳动,避免消化得太快。如果继续围困下去,他们终有一天会饿死的。我不能断定会不会有人利用机会煽惑他们,但他们并没有闹过什么风潮,他们饥饿而又无力的期待着,路终有一天会通的,煤能卖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大局的情形却越来越坏。六月十七曰朔县突告失守,使盼望平绥路早日通车的大同人民大为失望。从这天起,大同四面受围,以后的日子不过是缩小包围圈罢了。现实加到大同人民身上的是自卫备战,成千成万的人拿着铁锨去作工事,而且有些作得好的人还博得了“作工英雄”的美名,这些英雄们和对方另外一些也被称誉为英雄的人们,在合演一幕没有结局的悲剧。

每当静寂之夜,我们急切的从收音机里听取和平停战商谈消息的时候,突然会遇大炮一声破空长鸣,有意的向播音员嘲弄。这炮弹落在什么地方了呢?打死了多少人?炮手们是不是在为他们的杰作而欢呼呢?倘若我们被击中了呢?八年抗战,没有被敌人残杀,如今无谓的死在自己人手上吗?……

大同解围后,各地仅有零星接触,山西局势稍感轻松,当局还邀请北平新闻界组织考察团赴大同参观“战绩”。此后,大公报有关山西社会、经济的报道较之军事动态多了起来,且常以物价变动作为民生水准的风向标。以下择要摘录1946年部分报道:

10月2日:秋深风号天气寒,并市早晨需棉衣。铁炉烟筒均已上市,炭一吨八万元,预备暖室之资最少亦需二十万元以上。一般公教人员每月收入均在十五万元以下。布每尺千余元,棉花每斤四千余元,冬衣无着者比比皆是。尤以八年抗战人员为最可怜。除少数特殊阶级者外,大部于胜利归来时,儿女老幼均衣破旧之粗布军服,今冬更换棉衣,家家浩叹,人人发愁,满目凄凉之一幅岁寒图,已成为今冬最严重问题。无衣无食之灾民充满全省,救济款项来源实为问题。捐款者除少数人士自有其法币来源慷解义囊外,余皆系穷人救灾民。冬季已到,各项摊款颇重,妇女正忙于代官方义务作棉军服,群望中央体念晋省严重之灾况,拨款救济。

10月6日:据大同守军司令楚溪春说,此次战役损失之巨难以数计。若欲图恢复,即在财力人力完全无缺条件下,至少亦需时半载。今日大同已无电无煤可用。大同煤矿总经理谢树英飞并与省方商谈煤矿善后问题。兹悉,大同煤矿被共军彻底破坏,机器轻便者运走,笨重者炸毁,煤井或被破坏或被堵塞,仓库、办公室及矿区档案尽付一炬,全体员工已撤至北平及大同城内,俟交通恢复,尽速设法恢复。

10月7日:一位雁北难民投函本报称,太原城内不准外来人落脚,只好留在城外,但是以“防卫上的关系及兵农合一的政策”,没有在当地住过六个月的人不准上户口,没权领取居民证。“余东告西贷,在晋购平市缺乏物件,由火车邮平,谁知余未抵石门前车已中断”,辗转来平,盘费一空,而货物则已不知下落。“夜里妻儿立于马路,等候天亮,变卖随身所穿衣物,仅值万余。迨写信之日,绝食已一日一夜。”难中人的遭遇正是今天内战下的必有遭遇,希望成了绝望。人民不知到哪里求到出路。追求明天的人们,何时可到天明。抗战完了,这种牺牲是不是应当的?

10月13日:并市物价涨风正炽,除米面尚维持半月前价格外,余均逐步挺升,纸烟涨一倍,海昌蓝一匹由十二万元涨至十八万元,尤以冬寒来临,纯薪津阶级人员成叫苦,平民生活极感困难。

10月16日:据往丰镇购粮民众谈,该处所产之食粮仍不许出口,致大同食粮至今仍极缺乏。大同虽已解围,但物价有涨无落。

10月20日:晋省煤储甚丰,从未闻有煤荒之呼声.现因交通阻塞,产量锐减,尤以并市之煤荒为甚。据估计,阳泉及并市东西山之产量月仅一千二百吨,而并市商民月需五百吨,工矿月需一千五百吨,不足之数月需八百吨。加之公私商家囤积及走私外运,致煤价高涨,半月内阳泉块煤每斤由四十元涨至七十元,东西山块煤亦涨至五十元。

10月23日:大公报短评《为晋民呼吁》:山西人民实在太苦了。冬天快来了,大多数老百姓都要挨饿受冻。本报随时接到太原和各县人民的诉苦投书,都是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晋省所以闹得民不聊生,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内战。其次,许多基层政治人员素质太差,对于人民不免苛扰,例如村干部征粮派款,恣意压榨,账目从不公开,百姓莫敢叹何。这种情势的后果非常可怕,晋省当局应该认真考虑。

10月27日:并市毒品之充塞与教科书之奇缺适成反比。敌人盘踞时期遍种罂粟,制造料面,烟馆林立,伪员及商民染有嗜好者极多。胜利后归来人员中染此嗜好者亦复不少,咸以吸食鸦片烦琐费时,大部改吸料面。鸦片每两可售三万元,白面每片(二两)整售五十万元,零售达八十万元。闻平津每片十五万元左右,获利甚厚,贩运者仍多。并市警局虽曾陆续破案,贩运者尚源源不绝。并市及各县市初高中课本需要异常迫切,因交通阻塞,教部指定之课本不能源源运到,参考书籍尤感缺乏,校方及学生均感苦闷。而教员与学生之程度亦较前低落。晋省教育复兴,师资亦更需提高与慎选。

10月28日:晋境铁路交通已遭严重破坏,除正太路维持通车外,同蒲南段铁轨被毁,枕木被焚,路基破坏甚重,材料亦极感缺乏。公路或可维持通行,铁路建基铺轨决非短期可能竣事。同蒲北段破坏之巨,超过南段,忻县北之恢复更非易事。并平交通目前即赖中航班机。晋局目前虽告好转,如和谈阻滞,前途隐忧尚深。

11月11日:共军再度攻陷崞县及原平,五台、定襄国军亦相继被迫退出。并忻途中难民络绎不绝。难民称,略有资产者均被清算没收,村人亦乘火打劫,大部已室如尽罄,衣食两困,如再留恋,决难保其生命。此次相率逃出者仅忻县、定襄、五台一带即达万余,值此严冬时期,逃出难民衣食住均成严重问题,成盼官方迅予救济。

11月13日:并市物价飞涨不已,米面、布匹、纸烟、煤炭等百物均扶摇直升。公营事业及拥有游资之大商乘机囤积,兴风作浪。市商会召集全市各同业公会负责人开会,共商平抑物价办法,但金价升降自如,物价高升如故。操纵经济脉络及特权之公务人员待遇既优,办法又多,天气虽寒未至结冰,棉皮衣已然上身,而室暖似夏。纯薪阶级之公教人员在此物价徒涨,多重生活重压之下,以高梁面及小米充饥者尚须时时节制,衣薄室寒,更为普遍。家人相对眉锁,苦无办法。此种畸形发展现象,既减低各级机构之工作效率,亦为隆冬之隐忧。

11月15日:晋省煤价未因官方平抑下降,固由于供不应求,实亦运输所致。缘阳泉前产煤三千吨,今日产四百吨。现阳泉存煤逾十万吨,大部为公私商人所定购,原期东西运销而获厚利,惟运输工具缺乏,迄今犹未运出。阳泉块煤现售四万二千元,各商连轴竞运。路局近定有投标办法,不论登记先后,谁投价高谁有优先运销权。最近投标吨煤达十一万元,除原购价及公私方面额外款再获少许外,余均为路局所得。煤运石庄或并,每吨可售十四五万元,利甚优厚。

11月17日:大同许多有家庭的妇女,因丈夫当兵上前线或出外做小生意,生活困苦,多于夜里出没卖淫群,且多就在家里接待客人。

11月19日:阎长官以全省遭长期之浩劫,劢求民隐,对军政干部之越轨及不法行为严加禁止。深望下情能以上达,待开放言路,任人民诉其所受痛苦。平遥村民李易发出呼声谓,祁县驻军每次出发必经其村,每次必带大车五六辆,要柴、要粮,装满才走,既无收条,又不议价。渠家种豆十亩,仅收十石,军队入城拿走,经全家哭诉,村民哀求,结果装走九石九斗二升,仅留八升。全家十余口,当时即告绝食,其父一气而亡,希政府早日纠正,以救民命。

11月24日:太原物价连续猛涨,骇人听闻,其物价指数之高,可为全国之冠。海昌蓝布每匹已涨至二十八万五千元,食粮价格有如跳蛙式之猛进,头等机面每袋五万元,犹如闺秀深藏高阁,无人得睹其芳容。高粱面与玉蜀黍面每市斤亦迫近四百元大关。煤每吨已达十五万元。各种物价飞涨,普通公教人员及平民已陷饥寒交迫之苦境,而官方对平抑物价不仅治本无术,即欲治标亦难拿出具体办法来。设若物价再继续上涨,治安亦将成问题。据某社会观察家谈:并市食粮如是之奇缺与恐慌,实因囤积者作怪所致,官方如肯下决心,不管公营与私商及各住户,均派遣警宪严密调查,查出存粮有超过半年之用者,一律迫令按公平价格出售,则粮价必可大跌,其他物价亦当下落。

11月28日:中航太原班机为除军运机外之平并间唯一通路,乘客拥挤不堪。据来客称,太原兵农合一、兵商合一,物价之高,为各地所稀见,但美货仍运到出售,如飞利浦烟即达千元一盒。当局表示艰苦的日子即将来到,地方秩序之安定,全赖西北实业公司所属各厂照旧开工,如工厂再遭破坏,民生即将不能维持。

12月2日:并市物价暴涨已演成社会之严重问题,较市价少两千元之平售面粉,原定日售千袋,一日二日各售百余袋,购者多为商民,公教人员寥若晨星,盖大部无福消受。各校学生早午两餐成拥集平价食堂门前,购票就食,有碍学业。教职员则要求半教半工,以资补贴。平抑物价迄今仍无办法。晋省经济管理局刊登启事,悬奖百万元,征求平抑物价办法文件。又,平陆县韩村村民郭秉乾顷向报界呼吁谓:村中摊款甚多,人民负担不起,即以本年中秋节向村干部送礼一项而言,六个村共摊洋二十一万多元。人民生活如此艰苦,村干部尚不顾及。盼政府赶快撤换,不要让人民疑是政府不好。

12月6日:并市物价高涨中,良善公教人员大部懈于职守,借贷小款购贩银元及其他各物,藉卜小利为生。顷据警局统计,流为窃盗及涉足赌场者甚多,此亦为物价暴涨下之现象。长官部拟对公教人员补助,总数月需十亿,因无此巨款,尚在集议中。

到1946年底,山西经济凋敝,物价上涨的趋势未见缓解。大公报报道曾对1937年夏抗战爆发时的太原物价与1946年末做了一个对比,结果是,“彼时面每袋二元一角,今为六万元;彼时炭每吨三元,今则十四万元:彼时布每尺五分,今两千元。各种物品价格平均上涨达两万倍以上。”即使与抗战胜利之初比较,一年多来,各物平均上涨也达10倍以上。当时,太原市场一只40W的灯泡已经卖到2万元!

动荡的1947

历史迈进了1947年。山西的局势并没有因新年而呈现新气象,反而变得越发严峻。,因为,1946年12月,大同战役后短暂的平静已经被打破,八路军在晋西发动了新一轮攻势:

12月9日:晋西激战。共军自一日起以车轮战法攻中阳,激烈过于大同之役。城周碉堡工事多已炸毁,共军迫近城垣。

12月10日:中阳争夺战仍在惨烈进行中,双方死伤均极惨重。守军令男女民众协助城防,共军则迫使民众连续冲锋。县城封锁十四个月,草根树皮无存,军成饿殍,民呈菜色。栋梁木器拆充燃料,水源匮乏,杯水分饮,情状之惨,亘古未有。战时出力出财从未后人之县民,迄未闻有粮物救济之举。善救面粉曾运抵离石,被共军截留。该县旅并同乡会接县民代表来电谓,共军连日攻势极猛,大有破釜沉舟,势非攻陷不止之意。自卫力有不逮,请向当局陈情,早派援军解围,以救军民生命。值此隆冬,衣食俱缺,俯念无辜灾黎,解囊施惠,或多或少,恩同再造,有生之日,誓必结草衔环图报。

12月13日:中阳现已情况不明。阎长官锡山称:我们要争取主动,不能死守一地一城,譬如我有十万人守十个地方,他有两万人即可集中攻我任何一地,且占优势。今曰晋西共军以十几倍兵力来攻,故我亦只能以主动办法来对付他。

12月14日:晋境共军对各地之进攻已成蚕食之势。晋北攻占忻县以北各县未久,即发动晋西之大攻势。吉县以北逐城进攻,守军均无力抗拒,各城相继陷落。惟中阳一城血战稍久,守军师长张居乾十二日晨五时尚有乞援电到并,此后消息隔绝。飞机于八时后飞往侦察,城郊已沉寂无声,人稀路静。该城被围十四个月终未解围,县民供应精疲力尽,且无衣无食,竭尽人间之惨状。此次攻防战中牺牲极重,实为战时战后晋境之首。中阳之陷落,亦为晋西最后陷落之一城,而共军则晋西与晋西北业已相接,形成陕北之屏障。晋局前途之严重,诚有不堪设想者。

12月22日:共军在晋境各地之积极活动,蔓延地域之广,使局势益趋严重,其目的似在逐渐缩小对太原之包围,晋人盼国军入晋解救。未来之势态极堪注视。

12月26日:晋东平定、襄阳境共军攻势因国军增援受挫。晋西共军围攻汾阳,晋北共军图犯定襄。对缩小并市之包围仍在节节发展中。

1947年2月,随着美国政府宣布退出三人小组和军调部,调处工作彻底失败,国共双方军事斗争愈演愈烈。山西方面,虽然没有大的战役,但军事、经济、文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片乱象中度日:

2月1日:太原因四面战火,交通断绝,形成真正之陆上孤岛,对外交通仅赖无线电与飞机。平并空运货物月前每公斤即达两万七千余元,若按邮寄小包空运,运费较轻,惟数目微小,致运并各货几告绝迹,形成并市百物连续暴涨毫无止境之现象。三十一日,面粉每袋市价八万七千元,米麦、布匹、五金及各种日用品亦随之飞涨。如空运不能改善,各货不能大批到并,则大部并人虽不死于战乱,亦将毙命于物价重压之下。并人渴望中枢当局对严重之晋局予以深切之关注。

2月4日:晋西文水激战,灵石仍在国军手中。

2月17日:晋局明弛暗紧,共军滋扰愈近太原,严重性与日俱增。

3月9日:……人民除充兵佚外,经商不能,耕地不得,兼值穷人会发动清算老账,致中阳、石楼、孝义等县人民自去冬起纷纷外逃,连日逃抵并市者颇多,尤以中阳人为众。据称:十余日之攻防战中,民兵死亡甚多,伤者尤众。汾西、孝义战役中伤亡更为惨重,民夫及老弱三万余人抬运伤兵经中阳、离石转往大武镇共军后方医院,连续十余日绵延不绝,惟因天气酷寒,沿途冻毙者甚多。现县城除妇孺老弱外,壮丁已逃走一空。

3月15日:晋各地无大战事,但物价之高仍甲全国。军粮差价完全由人民负担,贫富老幼每月人均八千元。

3月24日:晋南各地激战复起,共军攻绛县围翼城,图打通晋西与晋东南走廊。太原渐紧张,注视时局发展。

4月27日:晋省参议会首届二次大会,刘代教厅长逢炎作教育施政报告,谓全省大专学校二处,公私立中学八十校,学生一万九千七百余名,小学三六,五二0所,学生六四三,六三0名,检定之师资计四千余人,并决定普及教育,加强推行体育。各参议员质询中多数集中于学校少、容量小、失学者极众,儿童求学必须各处托人,否则即无求学机会,且小学生三五成群,沿街逃学,并有冒充中学生集队涉足妓院及娱乐场所,迭发生斗殴事件,亟应严整学风,免滋物议,并扩大收容失学儿童,以资深造,刘氏允即照办。

4月28日:晋南晋北及正太线各地难民,连日纷纷向并市麇集。

5月15日:大公报社评《须要替老百姓找生路》内称:近来豫鲁晋战事之紧张猛烈已经达到了顶点,全国亦多不靖。一种阴霾恐慌的气象遍布各地。人们内心既都感到压塞与苦痛,不少的人更像久和死神搏斗之后,快到力竭声嘶势将铤而走险的境界了。……战争如果长此拖延下去,实在是危机四伏,因为人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这限度已越来越短。今天一切扰攘,无一不围绕着战事为核心,比方说,抢米之风起于米贵,米贵乃随一般物价腾踊,物价腾踊起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为了应付战争。一元在动,万事遭殃。……到了现在若还不赶快替老百姓找生路,等到他们迫不得已而自打出路时,那就要“噬脐无及”了。

6月9日:晋南军情趋紧,平陆汾城被占,共军分两路直扑临汾,洪洞守军南移集中,临汾构筑工事备战。

6月18日:并市物价暴涨,人民生活愈艰困,较军事问题尤属严重。面粉公定价格每袋二十六万元,市价则售三十三万元。平民两餐即以杂粮充饥。并市饭馆林立,大多获利颇巨。当局实施平民经济政策后,对全市饭馆业加以限制,分为三种:客宾堂,全市限设三家,专供招待外宾;社交堂,限设七家,专供婚丧大事;平民食堂,无限制,分等级售饭。社交、平民两食堂及冷食店售价增两倍,以三分之一作平民经济执行委员会经费,三分之二作为低价配售食粮之补助。

6月20日:晋省改革粮政,年分夏秋两季按粮银征实。所征数目中应担负全年军购粮,另加马秣草款,两季征收,一次交清粮草款。

7月1日:并市商业已感极端萧条,面粉、布匹已无整袋、整匹出售者。投机黄白物(黄金、银元)商家亏累,半月来倒闭百余家,亏款多达数亿,掌柜及伙友分别潜逃。

7月7日:晋中文水激战,共军集结猛烈围攻。

7月25日:晋南国军增防,空运部队抵运城。太原房荒,官方规定收租办法,房租三成用于修建民房,三成垫付重额军粮差价。

8月11日:并市实施平民经济后,对食粮、盐、纱、布等必需品予以统制,各商号不得私行出售,购者必须持有街公所发给之配购证。

8月13日:晋省入春至今未降透雨,致全省苦旱,赤地千里,人民在烽火中流离失所,嗷嗷待哺,全省灾民达六百万。公私各方虽设法救济,无如杯水车薪。晋省今年灾情极为严重,待救仍切。

9月15日:晋省实施平民经济以来,对商家限制颇严,致商业已入极不景气之状态,市面停滞,各种物价连日均见上涨。中秋节临近,月饼每斤抽奢侈费五千元,酿酒者每家月交奢侈费八百万元,售馒头、面饼者每斤抽奢侈费一千七百元。所有输入之各种生活必需品按成本加百分之二至十五,一般日用品加百分之十至三十,限制输入品加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百。

10月24日:大同工矿百孔千疮,口泉煤产量减少九成。新购发电机姗姗来迟,工厂瘫痪,街头电杆仍点油灯。并市食盐实行配售制,大口每月八两,小口减半。

10月25日:山西交通长期阻塞,物资来源断绝,以致商业不振,商号倒闭及亏累者甚多。勉力挣扎者获利难抵开支,商人咸叹战乱不已无法营生。物价一涨再涨,粮价随之扶摇直上,今日之并人十九已与白面无缘。幸官方配售制食粮中每人月可以低价购白面两日或四日所需,余以玉米面、高梁面充饥。秋深天寒,煤炭已涨至二百元一斤,布两万元一尺,御寒亦成严重问题。人民成盼政府配售冬季棉布煤炭。

11月9日:阳泉陷落后,并市及附近各县燃煤几完全仰给并市东西两山所产。现值冬季,供求已难平衡,致煤价连续上涨。虽已立冬,机关及商民燃火暖室者寥若晨星,成抱缓一日省一日费用之心态。并市机粉(白面)早已绝迹,黑市索价每袋六十万元。

11月10日:并市物价连日又续上扬,小麦每市石破一百五十万元,自磨白面每市斤一万两千元,小米每市石亦达十七万元。老白汾酒每斤售价达八万元,竹叶汾每斤售九万元。

11月19日:太原面粉成珍品,每袋黑市价格迫近百万大关。

12月2日:国立山西大学全体教职员以物价高涨,生活困难,一日起全体请假,要求政府照平津国立各大学例配发实物或补差价。除派代表晋谒阎主席陈明不得已之苦衷外,并电政院,教部,希速作有效之解决。该校已停课。据教职员方面息:不达目的,将永远请假。

12月16日:并市物价涨势极猛,而价格亦甚混乱。机粉每袋一百六十七万元,玉米面每斤两万元,高梁面每斤一万六千元,小米每石近四十万元,棉花每斤十五万元,普通布每匹近五百万元。并人在此物价高压之下呻吟挣扎,咸叹生不逢时,遭此局势。

12月24日:并人在烽火遍地,物价高压情形下,成以愁苦烦闷之心情迎接今年的冬至节。往年冬至节家人围炉共餐,必佐以酒肉,今年冬至节家有五口者,吃一餐水饺需费四五十万元之巨,故大多仍以玉米和高粱面充饥。玉米和高梁面黑市每斤近两万元。烧饼大如茶碗,每个四五千元不等。

阎锡山访谈

山西经济凋敝,民生艰难,主政者阎锡山难辞其咎。除了打内战,他推行的经济政策是重要诱因,其中就包括晋人皆知的“兵农合一”。表面看,阎锡山为山西社会发展画了一张“理想蓝图”,实际上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当时民间流传的歌谣说:“兵农合一聚宝盆,村里跑得没了人”,“编组抓丁真真好,地里长的全是草”,“编村村长兵贩子,害得媳妇没汉子”。“兵农合一”的推行,最终导致山西农村经济衰败,许多农民弃田离家,有的人索性跑到解放区去了。

1947年1月,国民党大佬孔祥熙领衔,与晋籍国大代表温寿泉、南桂馨、王怀明、胡伯岳等40余人联名致电阎锡山,以“兵农合一之实施予共军以可乘之机”为由,请暂予停办。阎锡山复函称:“晋西抗战时代奠定胜利之基础,有赖兵农合一之实行,停办则不可,如有缺陷,希随时指出,当加纠正。”对于他如此顽固坚持自己的政策,大公报报道时用“阎锡山不肯舍法宝,拒绝停办兵农合一”做了标题。

阎锡山治晋推行的另一个政策叫做“平民经济”,其“效果”从大公报相关报道中已经看得很清楚,山西百姓深受其害。1947年1月,北大、清华、燕大等在平六大学山西籍学生推出代表,赴北平行辕请愿,请李宗仁转呈蒋介石,要求尽快撤换阎锡山,以改革山西现况。结果当然不了了之。但这说明,阎锡山的治晋政策,确实不得人心。

军事方面,阎锡山特别热衷于在城市周边修筑碉堡。大公报记者曾经这样描述:“当我们坐飞机到太原时,俯瞰晋中盆地上的太原城,万山封锁,碉堡林立,环城铁路围绕……”一位美国记者说:“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对数不清的碉堡感到吃惊,高的、低的、长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网。”

内战期间,太原周围修建了数以千计的碉堡,据说,那些碉堡多是阎锡山构想出来的,式样都和他的性格一样复杂:构造从一层到多层不等;材质有砖、石、钢筋水泥;形状有人字形、十字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宝塔形;功能有杀伤碉、伏地碉、警戒碉、侧射碉、好汉碉、半径碉;有面向四周的、面向两侧的、反向射击的……这些碉堡在后来的太原战役中大多被炮火摧毁了。

1947年12月6日,国民党华北剿匪总部成立,傅作义在张家口就职总司令,山西亦划入其管辖。而此时,阎锡山在山西全境能够控制的县份,已经从1946年初的64个缩减为28个,只占全省106个县的1/4强,而且大多集中在太原周边的晋中地区。

12月21日,北平新闻界组织记者团到山西,期间,阎锡山接受了集体采访。大公报记者戈衍棣写了一篇通讯,以《太原的脉搏》为题,详细记录了阎锡山的谈话。节录如下:

太原是孤岛,是山西没有血管的心脏。在山西主政三十六年的阎锡山氏驻在太原,艰苦挣扎。他怎样在这里生存呢?他对华北乃至整个局势如何看法呢?下面是我们的问答:

问:华北剿匪总部成立后,对华北整个战局之看法?

答:当然是乐观。因为以往的军事力量不集中,常常与共军漏下空子。今天集中了,就能使在军事上的空子少了,所以今后是乐观的。共军所取的战法,是避实击虚。因此,对他的军事干部的考绩上有两个原则:一为他打我们是不是一打一准,二为我们打他们是不是百打百空。如果他们的干部违反了这两个原则,一定要遭到惩处。在这个战法下,我们兵力不集中的行动愈繁,他占便宜的机会即愈多。华北五省剿总成立后,军事力量集中了,就能防住他这一点,所以说今后华北战局是很乐观的。

再有一点是共军的方式,不是以前我们历史上兴衰轮替的以舟碰舟。共军取的是以水覆舟。因此,我们愈动得快,给他以水覆舟的机会亦愈多,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所以,我们在剿匪军事问题之外,应稳定人民的生活,使共军以水覆舟的办法无法实施。如他用了以舟碰舟的方式,按我们国家的力量说,仍是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问:山西目前军事情况及今冬之可能发展?

答:山西目前军事情况,共军方面是抢粮,掠壮丁,趁隙破坏农村,哪里兵少或不驻兵的地方他便窜扰,哪里有兵他就不打。所以我们感到军事上疲于奔命,人民损失也很大。谈到今冬可能的发展,今天说来没有大的发展。这里有个原因,就是我们的食粮困难,因食粮粉碎了军事和行政的效率。按购军粮说,前规定的粮价,有市价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的,因给人民的价钱不够,且人民又怕共军抢粮,收粮后多埋藏起来,如我们再去购粮,人民便不敢开其所藏,致恐为共军探悉。所以我们及人民均感到无限的痛苦,以致县长一到村,人民望见即锁门而逃。军队、行政日日均在生活中努力。今年为了改正这个困难,曾改行了一次征购,征起了以后,县长至村人民也不至跑了,军队已能剿匪了。以现在说,已征购起全数的十分之八,征完以后县长即开始和人民谈政治,如保护人民,实行自卫,实行自治,军队上也可以补兵整理了。所以今冬我们是准备力量的时期,故在军事上无大的发展。

问:山西两大政策之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答:兵农合一的实施远在晋西时已经开始,其实施的原因,是于一次千数行政干部在克难坡开会,大家一致的感到人民最大的困难是征兵,及当了兵的人家中无法生活。致部队中的兵不能安心服务,逃了后又被通缉不敢回村,村中的地荒芜,致村中无农,营盘无兵。因此在会议上定了个办法,规定在役龄的壮丁编组服役,村中划分份地,常备兵入营当兵受优待,国民兵在家种地也优待。定了这个办法后,大家又研究到这个办法的定名,当时便沿用了唐朝时兵农合一的名称。胜利回到太原后,我们更感到兵农合一的需要。

说到平民经济,我们并没有主动,因客观方面有两个现象,一是贫富生活悬殊,一是物价高涨,在此之下,逼迫的非实行平民经济不可。当时定两句话:一为是非平等,规定了每周召开一次闾民座谈会,使人民有说话的机会。一为生活平等,实行了配售,不论贫富一致吃二等饭,每月规定有两天白面,八天细粮,其余二十天粗粮,以此使贫富生活平等了。此后又有有钱的想吃好的,经闾民座谈会讨论决定,又设立了一个自由市场,定价较高,以示限制消费之意。说到他的效果,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确已消除了贫富的忌恨。

总起来说,实行兵农合一之后,在乡村中,没有地主与佃雇农的矛盾。实行了平民经济之后,在城市中没有穷人与富人的矛盾。

问:关于行宪问题之看法(行宪与戡乱之关系)?

答:我认为行宪是另一个需要,共产党利用人类原始生活的一切,为其造乱的空子。我考虑不来与戡乱的关系,请原谅。

问:对国际现况的看法。

答:对国际上的事,我不常研究,因我每天忙于处理人民的事上。至我观察的原则上,在国际上妥协,须目标相同,譬如两人偕行,目标不同,所行各异,如须偕行,必须一方放弃行进的目标,方能偕行。如果今天一方面能牺牲了民主主义,或一方面能牺牲了共产主义,我想国际的现况,一定能好转。

问:对剿匪前途的预测。

答:我们是国家,共军是土匪,因共军的作法违反了中国的文化,违反了人类的同情,违反了中国全民组织的社会,当然我们预测是成功的。不过我认为有一个前提,我们如不能粉碎其以水覆舟的政略,就不能击破他的面的战略,则我们军事的胜利不足以竟全功。

阎先生说,实施兵农合一和平民经济这两件事在民主主义中的根据,后者是节制资本,前者是平均地权。他说,几件活生生的事实,使他想到必须贯彻兵农合一政策,实施平民经济。

(一)在国共交错的区域,他派了人到国军兵营里当兵,以明嘹军队中的实际情形。某连里逃来了一个共区的人,自称讨厌共军,将家产变卖来投国军。这个人到营不久,时常以自己的纸烟给同营的弟兄吃,他说:“您们说是国民党好呢,还是共产党好?我看都有好坏。共党欺负富人,可是对穷人好些。有时叫富人给穷人赶车抬轿。共党是富人的仇人,穷人的恩人。国民党对富人好。参议员、县长乃至小学教员,哪个不是富人?算是富人的恩人,您们说对不对?”大家说不错,他又说,“您们是穷人呢还是富人呢?”他紧接着说,“我的话说多了,随便谈谈,要给官长听到,会说我是共产党。”他们这番谈话,派到营里去当兵的人回来报告阎先生,使阎先生觉得军队的情况太危险,须得顾及穷人,压抑富人,使贫富不至太悬殊。

(二)共军占领晋南威胁太原时,阎主任准备举行保卫太原大会,在预备会上有个老百姓挺身而出说:“保卫太原是富人的责任,我们穷人怕什么?或许共党来了还对我们有些好处。”当时有人要打死他,可是打死他有什么用呢?于是阎先生坐在“自省堂”上有了他深邃的自省了。

(三)三月间物价高涨时,各省有抢米风潮。阎先生派人在城内巡访,听到了不少市民的谈话:“物价涨罢,愈高愈好,再高了就不用买,我们可以刁(刁字的意思是介乎抢与偷之间)。刁不到时就抢,军警干涉时,咱们就打。”阎先生听到报告,除了决定实施平民经济外,还要分地举行军民座谈会,使得“是非平等,生活平等”,教老百姓能生活,能有自由说话,有评是证非的机会。

时代在变,中国在变,山西亦无例外。阎氏强调说“单靠军事不能对抗共党,必得注意经济政治问题”。他的高度的政治上的警觉性,在年近七十岁的人中是很少有的。他饱历沧桑,不断用心与自省。他在山西政治上的寿命,已经与中华民国同其岁月。这不是偶然的。

12月25日,记者团返平前,阎锡山发表临别谈话。大公报报道称:

……晋省当局自抗战时期统一战线分裂,提出“革命竞赛”口号以后,以一种特殊的警觉推行各种措施。阎锡山氏检讨其竞赛效果时,自认成功少而失败多,原因有二:一,共党是在野抢夺政权的地位,把原始人类生活的一切全做了造乱的空隙,获得广大机会。二,以一个省的地位施行一切经济上消除不平等的办法,有“太岁头上动土”之感,费力越大,受攻击越多。他们似乎感觉法令约束太甚,有“生存即真理,需要即合法”的认识。他们在殚精竭虑构成晋中堡垒,以太原做“新的克难坡”,支持至最后。阎氏在对记者临别赠言中说:“窃以为,采取民众路线,用上民众力量,可以制共党以水覆舟之战略。但欲走民众路线,必须许人民以自清、自卫、自治上努力,又必须先有生活平等、是非平等、劳动平等、牺牲平等,以消除民众力量团结之阻梗。”阎氏再三发表其“新闻救国”之主张,主张全国记者应择一适当地点举行国事讨论会,以舆论领导国是,消弭动乱。在全国报业危机严重,舆论难谈真正自由之际,报人与报馆多已自救不暇,闻阎氏之言实若空谷足音,往访者相对而视。无人敢赞一词。

阎锡山的一番高谈阔论,看起来确有些标新立异,但付诸实践,却处处碰壁,他自己最终也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从太原看山西

戈衍棣回到北平后还写了一篇《从太原看山西》的通讯,是笔者所见内战期间大公报有关山西报道中唯一的长篇,对“兵农合一”政策做了一番解读,也可视为记者眼中1947年山西状况的综述。节录如下:

山西是华北的脊梁,谁有山西,谁就可能控制华北。三晋在军事指挥上也正是分成三部分,即韩侯岭以南,雁门关以北和晋中一带。华北五省剿匪总部成立,虽然包括着山西,但太原绥署仍直隶国府。阎锡山主任率领着他的子弟兵坐镇太原,以孙楚、赵承绶、王靖国分任南面、东面和中北面的指挥。

太原西面离共军最近不到一百里。山西部队因为地理环境及人民性格的关系是善守的,尤长于做工。太原附近工事,在目前战争中恐怕算是最坚强的。他们那里有大的水泥厂、炼钢厂和砖窑厂,在工事材料上也比任何地方为充足。所筑碉堡星罗棋布在太原五十里以内地区,看上去非常壮观。旧的碉堡是大烟囱似的耸立着,这种地上碉堡可以制高嘹望,发挥火力,不过还是有死角,而且似乎抵不住长期的围困。有一种新的碉堡,山西人自称“一九三七式”,有地下室,内有水井,碉堡不高,四周地上有凸出的部分,卫护着主体,这样既没有死角,且不易为炮火轰杀。还有一种“活动碉堡”,是土制的铁甲车。他们因为没有大的钢板做铁甲车,就把普通火车改成铁甲车,两层木板中间实以钢筋水泥,用它巡行在环城铁路上。山西当局自豪的说:“如果共军想拿去太原,除非他死的人将碉堡埋没与太原城齐。”

他们不但非常相信他们的部队与工事,更相信兵农合一与平民经济两大政策,会解决乡村土地问题与城市经济问题,使得人民拥护他们这个政权,从民众身上发生出高度的自卫力量。他们在军事上无疑的是采取守势的,而在政治经济方面却采取着主动的攻势。

阎主任对戡乱军事,主张“以静制动”打破共军“以水覆舟”的企图。他如此主张有他的历史看法,他认为,历代的改朝换代,政权转移,是循环的以舟碰舟。共军不落老套,采取以水覆舟的办法。水是什么?阎氏没有更详细的解释,窥其用意,大概指的是人民。如果这个意思不错的话,那就是历史上的政权攫夺,是以军事力量做舟,踏在人民的血肉上互相冲击,冲下一个去,留着一个浮在人民的血肉上,那就是一个朝代或一个政权。阎氏主张“以静制动”打破共军“以水覆舟”的企图,是希望沧海不波使舟不覆呢,还是希望自己也抛开了舟的地位而变做水,使共军无舟可覆呢?记者因为留并日浅,还没有同他细细的推敲。

阎氏重视民众力量,注意土地问题。他的主要干部梁化之说:“谁能够解决了土地问题,使贫农佃农获得了土地,谁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谁先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占上风。因为在乡间富人是少数,穷人是多数。得到穷人的拥护是有力量的。”他说:“共军最近攻占吉县乡宁以后,要取消我们在晋西实行兵农合一制度下的份地,非常遭受人民的反对,到最后只好不取消了。谁给予了人民以足耕的土地,老百姓心里会记着的,所以地方沦陷,人心一时不会沦陷。”

战时兵农合一在晋西的实施,是为了解决兵源粮源问题。胜利后在晋南晋中继续推广,用以抵抗中共计口授田的土地政策。这办法的原则,是地主对土地还保留所有权,政府对土地有支配权,农民对土地有永耕权,可以说是土地的三权分立。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土地分成“份地”,每份地足够两个劳动力耕作,以养八口之家为目的。每份地有一个适龄壮丁做主耕,其余的老弱妇孺作助耕,合起来成为两个劳动力,四百八十个工。份地划分以后,就举行编组,以前是五人一组,现在是六人一组,每组出一个常备兵,一个补充兵,其余四人对服兵役的人及其家属按规定予以优待的粮花。过去五人小组时,因为农民仅得到使用权,而且常有掉换转移的情事。因此,他们对土地视为临时使用,不做永久打算,不肯做必要的改良与设备,于是改为六人小组,使每人一小份,领取份地执照,成为永恒的产业。

土地划分解决了农村的主要经济问题,地主仅能在每一份地上获三两粮银的地租。每两粮银为小麦一石。这样的地租以十二分之一以上的累进税率抽出来做为地方救济之用。地主也同样可以分得份地,所以他们比较起来生活上还是可以优裕一些。

现在晋中十几个县都已经实行划分份地,兵农编组,农村的经济基础与土地关系都有了变化。在政治上他们也配合着这种土地制度有新的措施,一句主要的话,就是要国民兵参政,提高直接生产而有自卫力量的农民的政治地位。使国民兵参政,每村三个月举行村政会议一次,由全体国民兵参加;每县每半年举行县议政会议一次,由国民兵选举代表参加;省于每年兵农节(十一月十一日)举行省询政会议一次,每县国民兵在万人以上者选代表三人,超过一万人增选一名。

关于教育方面,他们希望每一个人自六岁到十八岁不离开本县而能受完中等教育。服兵役后再离县,考专门学校或大学。

村参政、县议政、省询政,是国民兵参政的三级形式,各村村长已普遍实施民选,乡长还多是政府派定。山西省多少年以前就有“村本政治”的办法。现在他们希望将每一个居村变为“铁村”。村政会议以外的执行机关,村长以下有九个组织,合组为居村兵农政治委员会。九个村政委会的委员是国民兵联合小组长、自卫中队长、常备兵家属联谊主席、救济组长、调剂组长、校董、农官、评议小组组长、妇女会干事长。他们希望一切由村民自做,使兵农合一成了自然的习惯,“化制度为习惯,变政治为文化”及“份地永恒化”,是他们今后努力的目标。这个制度看来似乎是脱胎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井田制,虽然实施已经四年,也不过是具备了一个雏形,有的地方还需要修正补充。地主们当然不甚赞同,所以有的地方是明分暗不分。他们在研究着古制中的“赁”法、“助”法、“征”法等。希望不断的予以改进,使它成为定型的完整的制度。

这个制度,战时在晋西实施时,利用着全省各地来的干部,因为他们原来与那片土地没有血缘的关系,而且在一切为了抗战的大前提下,做起来倒比较干脆。胜利后移植于晋中,执行者有的与自己的利害发生了关系,难免不阳奉阴违,复活了地主意识。山西当局最近也在城乡提倡“斗争”“转生”,窥其用意,大概在乡村中主要的为向地主意识斗争。他们向封建的地主意识作斗争是必要的,非如此不能保证贫佃农的永久利益。

从山西实施兵农合一的各种重要文献上看,这个制度不失为解决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一种办法。他们认识了农村土地集中与分散使用的矛盾,承认农村剥削制度的不合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经过多年的变乱,财富分配已经走向两极了。中间层越来越小,大大的扩展了下层(不是财富的增多,而是人口的增多,也就是国民赤贫化的加深加剧)。在这种情形下想发展中层,事实上已不可能。所以还是必需向最下层看看。不过,在战乱中,一切新制度的实施是相当的困难的。据蒋先生说:“刘建群氏最近在山西考查的结果,认为兵农合一制度可以推行于全国。在戡乱中实行更容易,因为此种制度顾及到全民的利益,地主在共区受迫害,无宁也倾向于此种温和的改革。”

摆在目前的一个矛盾,就是实施兵农合一是为了戡乱第一、开辟兵源粮源呢?还是为了民生第一、解决土地问题而釜底抽薪呢?一个空间一个时间内难有两种“第一”存在。这个矛盾如何统一起来,分别它的轻重与需要,那就要看地方当局如何把舵了。

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有心人都在摸索寻求一条正确的路,就是对农村土地问题特别注意的中共,除了原则以外,可能也在尝试、摸索、追寻。阎先生及其部下自称对中共认识最清,他们说,中共在农村中利用土地问题,以富人的钱,穷人的命,来夺取政权。他们说,兵农合一是对抗共产主义最好的办法。

山西当局的两大政策,是以平民经济施之于城市,以兵农合一施之于农村。他们相信晋中堡垒不仅是军事力量,而且有深厚的经济与政治基础。就是华北任何地方有意外,他们那里也会是安定的。他们上下一体,勤勉振奋向着这个目标努力。阎氏相信三个月以后,两大政策彻底实施有效,可以向外开展,规复全省。

后来的事实证明,阎锡山的自信是虚妄的,事情的发展完全走向了他预想的反面。

国民党宣传的临汾战役

1948年的元旦,大公报太原专电以“愁眉苦脸度新年”做标题,报道称:“并人怕过年,新年过了又怕春节。冬季少雪,去年惨痛的日子总算挣扎过去了,来年夏禾能否下种,第一要看局势是否好转,第二要看老天能否下场大雪。”

下雪是老天爷的事儿,局势则完全在人为。新年伊始,对于阎锡山来说,更是除了愁苦毫无喜悦可言。新年第一天,他收到的“礼物”就是蒋介石为“运城陷落,有误晋局甚大,着负责当局从速收复”的手令。然而,不再丢城失地都难做到,收复谈何容易?

运城是山西的南大门,北距临汾300多里,二者是南同蒲铁路上两大重镇。1947年末,已成为阎锡山在晋南能够控制的仅有的两个据点。占据运城,西可出击陕西关中,南可威胁陇海铁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威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之一。1947年11月中旬起,国民党运城守军即开始告急,迭次求救。阎锡山捉襟见肘,只能请陕西胡宗南派部驰援,自己则“勉励所属积极准备,保卫太原”。

12月16日,双方决战开始,战至23日,共军相继攻占运城外围据点,扫清了攻城障碍。25日,抢在胡宗南的增援部队北渡黄河之前,发起总攻,27日以坑道爆破炸开城墙攻入城内,经激烈巷战,至28日上午占领全城。29日,大公报报道:“运城攻防战已达十二日,二十八日晨对外联络断绝,情况不明,传守军及地方团队已突围。运城谢专员二十七日曾电并友人,内有‘来生再见之痛语……”

运城失守,临汾成为国民党在晋南唯一的重镇,且很快就陷入解放军重围,孤悬于距太原600里以外。阎锡山无力收复运城,却可以鼓动“中央驻并各机关首长电呈中央,恳请派军收复晋南,确保临汾”,又让“晋南旅并同乡会以运城失陷,临汾亦告严重,特电中央派兵增援,保此晋南仅存之一大据点。”算是给了蒋介石一个“答复”。

阎锡山没有等来“中央增援”,接踵而至的却是临汾的“陷落”。临汾西靠汾河,东、南、北三面都是平原,地形开阔,城垣坚固,易守难攻。当时驻守临汾的国军有阎锡山、胡宗南所部共2.5万人。解放军方面,以徐向前任司令,统领晋冀鲁豫、太岳及晋绥军区共5.3万余人。此战仍以坑道爆破为主要攻城手段,从3月7日开始,至5月17日结束。有关战况后来拍成了电视剧,读者尽知,不赘述。

当时,大公报没有派记者去晋南战地采访,所发消息大多转自中央社、正中社,以下略加引述,看看国民党的媒体在国军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如何自我宣传,同时也可从中一窥战役实况。为了保留原貌,其中包括称“匪”字样的文字照录,也算一种历史。

4月6日中央社电:临汾保卫战即将一月,国军在军民合作陆空配合下毙伤匪等二万余,截至目前,城郊除车站、北门外四号碉堡等据点陷匪外,其余东关、北郊及城周各据点俱在国军手中。刻除西郊有汾河阻隔无匪进犯外,其他东南北三郊战事仍在激烈进行。

4月12日正中社讯:临汾犯匪万余附重山炮十余门,十日下午以主力猛扑东关,先以炮轰击,继用炸药炸爆,东关城墙薄弱,被炸毁三处,冲入东关,到处发生巷战肉搏,至十一日拂晓,东关陷落,空军飞临,竟日盘旋轰炸,东关区大部起火,刻国军派有力部队反攻中。

4月14日中央社电:临汾城垣保卫战揭开序幕,十三日拂晓匪五百余人向我小北门外阵地猛扑,另股千余人由外壕突入东城外壕,经国军以炽盛火力将匪击退,毙匪六百余人。黎明起我空军竟日盘旋上空,向城内投掷大批弹药、食粮,并向匪扫射,毙匪甚众。下午三时匪曾向我城内机场发炮十余发,毁房数间,机场无恙。窜据东关之匪刻正积极整理房舍,修筑工事,挖掘地道,部署新攻势。

4月17日正中社讯:临汾共匪集中兵力,在东关十字街、北街挖地道接近城垣外壕,埋装火药,被匪爆破东关城墙缺口百余公尺。

4月18日正中社讯:共匪八万余十六日夜至十七日拂晓,分向临汾东门外及小南关、小北门各碉堡猛扑数次,冲锋战斗激烈,均被我军击退,毙伤共匪二百余。又共匪在东关东北空地设重迫炮、山炮阵地,掩护挖地道,俾接近城垣。国军轰炸机两架十七日下午二时飞临汾上空,投一千磅炸弹十枚,全数投中东关共匪重要工事及炮兵阵地,坑道及防空洞均被炸塌,共匪伤亡惨重。

中央社电:临汾保卫战已历四旬之久,截至目前,我城垣仍屹立未动,匪军不惜民命,以“人海”、爆炸战术虽攻陷外围大部据点,然其损失截至目前已达三万人以上。

中央社电:我空军十七日夜出动,攻击临汾外围之匪。当发现匪正由东关电灯厂、面粉厂等处以猛烈炮火向城内轰击,即分别投弹,匪炮火旋即停止。复依照地面部队电台指示,分在城南匪阵地与城北匪重兵器阵地投弹,全部命中目标,匪损失惨重。

5月9日正中社讯:犯临汾共匪经月余苦心在东关挖深坑道三条,已被空军全部炸毁,守军七日晨在空军掩护下向城北门外出击,犯匪溃退,当将原阵地收复。北城工事部分被破坏,军民刻正抢修。七日黄昏共匪全力向东线及城南碉堡猛攻,守军奋力抵抗激战惨烈。

5月11日正中社讯:强大空军日夜分由基地飞临汾,协助守军作战并投掷大批粮弹接济,士气旺盛。

5月12日正中社讯:临汾东城外壕外沿及东关小北门外阵地六日陷匪手,经守军四昼夜反复争夺,十日克复。后援队配合民众将匪阵地悉数破坏……十一日守军奋勇机动出击,向城南、城北匪阵地进击,炮毁匪干线坑道两条,伏地碉多处。又共匪以密集炮火猛攻,城内民房及外壕工事受损。

5月15日中央社电:晋省参会中阎主任锡山致词称:据所得报告,共匪原拟攻陷临汾,即犯太原,因临汾守军坚强,似有企图进犯太原外围晋中各县之举,盖共匪集结于寿阳以东地区及由临汾、晋东南北来者约五、六个纵队之数,共匪如来犯必遭重大损失。阎氏又说:临汾战局很艰苦,但国军实力与装备均雄厚,并不悲观。

5月18日中央社电:匪军进犯临汾已达七旬,我守城军民在空军协助下浴血苦战,获得赫赫战果。迄今城垣屹立无恙,匪军虽士气沮丧,惟犯志仍未稍戢,日来积极增援,估计匪攻城准备似将完成。

中央社电:共匪于十七日黄昏趁阴雨之际,以两万余人向临汾城垣总攻,集中山野炮五十余门,向城东北部轰击,东城外壕被匪破坏,下午八时许东北城墙被匪轰塌一部,旋匪由缺口以人海战法向城内猛冲,当被突入一部,与守军展开激烈巷战。

中央社电:临汾守军在十倍匪众围攻下艰苦作战,迄已两月有余,其目的实在牵制晋南匪军兵力,使不克渡河,以策应陕境国军作战,完成各个击破之计划。两月以来,匪众曾使用人海战法、坑道战法……但迄未获逞。该城国军以目的既达,在战略上无再固守价值,已奉命于十七日乘匪调动攻势疲驰之际突围,向某地转进,与国军主力会合。

5月19日正中社讯:太原绥署郭参谋长称:临汾守军经七十余日鏖战,消耗匪军目的已达,现作战略转移。匪占临汾后,将北上迫犯晋中,企图明显,现盂县、寿阳、定襄、文水、交城、太谷、祁县等地匪军已形蠢动,对太原已形成包围形势,我军严密监视中。

把“败退”称之为“转进”、“撤守”,是国民党有关战事报道中的一贯手法,颇具欲盖弥彰的讽刺意味。临汾失守,当局没有及时发布,直到5月20日,大公报记者才发太原专电:“临汾于十八日晨陷落。此役共军死伤极众,为晋境战役所未见。临汾城周三十里内到处可闻死人臭气,而守军则迄今下落不明。晋中外围共军集结达六个纵队,步入作战状态,当局令文武职人员一律不准请假。”

晋南打运城,陷临汾,晋北也不安宁。1948年4月中旬,几乎与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战役攻坚同步,聂荣臻所部对应县发起了进攻。如此南北夹击,令困守太原的阎锡山更是首尾难顾。

以下是当时大公报部分报道摘要:

4月22日:应县战事六日,城郊激战,国军出动空军轰炸。

4月23日:共军以二十倍于国军兵力围攻应县,国军苦斗坚守,北平空军飞临晋西北侦察。

5月5日:应县攻防彻夜激战,聂荣臻所部发动总攻。

5月10日:应县战事持续,大同守军出击。

5月15日:应县苦战匝月,国军陆空配合反击危局未解,蒋主席电勉守军望坚强奋战。

5月17日:应县共军一部突入城内,与守军短兵肉搏。傅作义彻夜指挥,空军通宵配合轰炸。

5月18日:共军重炮轰击应县城垣,发炮七千余发;城内演成惨烈拉锯巷战,空军助战,共军被击退。

5月25日:董其武绥远兵团增援,应县解围,三关收复。

5月26日:应县城垣残破,人力物力损失惨重。阎锡山表示,太原危急,为成功不为成仁而守,能进亦能退。

从战局演变可以看出,应县战事白热化之际,正是临汾战役总攻之时,南北配合相得益彰,晋局发展已经尽在中共掌握之中。

山雨欲来风满楼

晋南全失,晋北不宁,国统区被压缩到晋中狭长地带,阎锡山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后路了。5月27日,太原举行“各界举行保卫晋中大会”,阎锡山发表广播讲话。此后,大公报连续报道称:

晋中局势虽不似目前所传之紧张,但因临汾陷落,在相当时期内这个严重的情形必然会到来。共军在晋中各县滋扰,无疑是抢掠夏麦和铲除青苗,也可说是侵扰晋中,威胁太原的先声。晋当局对保卫晋中的部署已有相当步骤,太原虽非铜墙铁壁,在华北堪称极坚固的堡垒。共军如犯太原.虽有十倍于进攻临汾之兵力,亦难讨得便宜。

太原外围和晋中地区仅有十五、六县,这块陆上孤岛南北虽有五百余里,东西达三百里的交通线控制,但是距各城市几十里的乡间,共军出没无常。临汾陷落后,烟硝气味步步北移,在严重局面之下,各级人士响应当局的“毁家才能保家”、“拼命才能保命”的号召,动员所有人力、物力、财力保卫晋中,保卫太原,惟食粮是最感困难的问题,人口要慢慢集中,而粮价又恶性飞涨,中央和傅总司令作义怎么能源源不断且极大量运来食粮,这是晋人唯一的企求。

晋省府为适应剿匪戡乱,彻底动员物力而订定之征用款项暨征借财物办法,渠经省参议会大会通过,征用款项以不劳而获之收入(即地租利息)为对象,征用标准以所得二分之一为限。至征借财物为工事工程材料、武器制造材料及其他剿匪戡乱需要之财物,其对象暂以民营事业、社会团体事业、富商富户为限。

晋当局为适应戡乱,防止壮丁外逃事宜,特制定各阶层人员出省办法:(一)不论军政机关、部队、社教团体、民公营事业人员及人民,经各主管呈准绥署、省府发给出省证,并经检查组登记及派赴机场人员检查无误后始准购机票。(二)中央驻省军政机关人员出省,由主管函请发给出省证。(三)省外来晋旅客,由机场检查人员于其通行证上加盖戳记,出省时凭原证请市、县政府转请省府发证。(四)市县各阶层人员须呈请市县政府及各级主管,分别请发出省证。(五)机场检查人员如查有不合规定者,得拒绝上机。此项办法经修改后,决于六月十日起实行。又,并市开始动员各界赶修城内机场。

当局如此兴师动众备战,老百姓却苦不堪言。因为,从年初起,山西人民的生活已经日益步履维艰,且看当年大公报报道摘要(请读者注意山西各地物价变动之频繁、剧烈):

1月26日:旧历年关成了并市商家的生死关头,因为烽火连天,生意萧条,开支浩繁,赔亏的商家不在少数,也有不能歇业的苦衷。据熟悉商情的人士说:旧历年关商家照例要停业几天,有些商号恐怕因而长眠不起。公教人员和市民因配售粮价的增高,终日仍忙在他们全家口腹之上,年关虽是迫近,因为一般购买力的削减,年节所需的各物还无人购置,今年的旧年恐怕是最惨痛的一个年头。

1月30日:晋省各部队整编在即,役龄壮丁意图逃避兵役,纷纷设法补入机关工厂。军管区司令部兹为彻底杜绝此弊,特通令所属及有关部门,各机关工厂一律不得补用役龄壮丁。至士兵夫役缺额,应优先补用逾龄及不及龄或妇女,与外籍未带眷入户之壮丁。

2月5日:残腊已尽,瞻望春节,更给人带来无限悲感。涨后的物价近两月或在维持高峰,或者缓步下游。并市商家在拆息高压、开支浩繁、存货滞销下,都感到疲倦。惟因银根甚紧,大家都是周转不灵,多数已注定了歇业的命运。全市近有十万公教人员,待遇不能照新调整办法发放,二月份的薪津照旧,或借或发,当局在财政拮据下尽了相当的力量,每一家庭或个人仍感到无限困乏,除集中财力领回配售食粮外,看看市上的应节各物,多半是望洋兴叹。

2月7日:大同虚假繁荣,摊贩沿街卖年货,许多商店已关张。难民粥厂开锅,城内就食者每日不下五百人,限制十五岁以下及五十岁以上者。城外难民增加,手续不完者不准入城。

2月18日:孝义商民过城门要买路条,乡公所每张收二千元纸张费,贫穷人家没有钱多不能出入城门。

3月2日:晋省粮荒严重与日俱增,并市人民目前尚可以高粱面、玉米面度日,附近及各县人民已深感罗掘困难。而春日方长,青黄不接之际,果腹物将来自何处,毫无所知。

3月9日:并市粮荒严重,玉米面每斤达五万元,当局想配食野菜树叶。人人殷望中央救济,闯过这生死存亡的关头。

3月10日:晋中各县粮荒万分严重,三百万人民大多以油渣、山药皮、豆渣、高粱皮、蕺菜、野菜、树皮等物充饥,其惨状如此,倘无大量食粮予以救济,则将恐演成人间地狱。又,太原食粮见风即涨,小米市石达一千五百万元,高梁面一斤迫近六万元边缘。

3月12日:并市食粮连日暴涨,人人虽知春荒所系,但不悉何以暴涨如是之猛烈。食粮市场紊乱,高梁面、玉米面一市斤有索价七万元或六万元者;机面每袋四百四十万元;各种蔬菜均随粮价上涨,肉类价格尚持平。

3月22日:并市粮价一日三涨,高梁米每市斤十一万元,机面每袋已逾七百万元,中等小米十三万元,自磨白面十四万元,豆面十三万五千元,其他各物一致随之上扬,人心浮动。据若干人统计,并市五口之家其食用及不可避免之开支每月约需三千万元。

4月17日:山西民食成问题,当局最近“发明”一种“度荒面”向市民配售。此种面是以玉米二斤、高梁三斤、糠皮五斤合磨制成,售价每斤五万元。

4月30日:雁北战事发生后,大同煤矿电厂器材损失甚重,水泥、钢铁及人力均被军事征用。全城军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参加城防工事。大同物价奇昂,面粉每斤十四万元,莜麦粉每斤八万元。阳高、天镇及丰镇等地小贩多揹负粮食及食盐到城关求售,但不能进城。

5月24日:并市粮价仍在不断上升,小米每石三千三百万元,机粉每袋八百五十万元,自磨白面每斤十五万元,豆面十四万元,高梁面十二万元,玉米面十一万元,大米二十二万元,麻油六十万元,海盐二十四万元,猪肉四十万元,羊肉三十万元。

5月29日:汾酒价格涨势极猛,一斤售二百万元,并人戏谓:“借问汾酒价如何,路人咋舌不回声。”太原机面每袋已达千万边缘。

6月10日:端午节前夕,并市商民忙于购办食品过节。各项食品较前又上涨,猪肉每市斤七十万元,羊肉四十万元,各种菜蔬涨价一倍,白糖每市斤竟升到九十万元,红糖七十二万元。价格虽高,卖食品及菜蔬的酱园街巷已途为之塞,物价贵的不可名状,购者前拥后挤,“节约”二字已成历史陈词。

6月18日:并市加价和涨价好像在赛跑。电力加价,煤加价,水加价,一切在加价;米涨价,面涨价,一切用品在涨价。因各种物价之剧烈暴跳,市场混乱,价格极不一致,要多要少,几成信口开河之势。驰名之杏花村汾酒一斤装每瓶售四百万元。米面庄形同收市,高粱面、玉米面一斤达三十万元,南肖墙一家米面庄仅有豆面一斤,售三十八万元。机面一袋按白洋十一元计,已跳出二千万元大关。纸烟二十支装者有谓一百万元,有谓八十万元,真价若干,无人肯定。各商家举棋不定,都怕货物脱手,原价再难购回。

1948年6月,由徐向前统一指挥,采取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运动战的方针,发起了晋中战役。

当时,阎锡山以总兵力约13万人,布防于北起忻县、南到灵石、东至榆次、西至孝义、汾阳等15座城市的狭长地区,构成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防御带。徐向前要打烂的就是这个防御带。

战役的大致进程是:6月11日,吕粱军区部队进至汾阳、孝义间打击抢粮的国民党军:12日,太岳军区部队攻占灵石;13日,阎锡山所部由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等地出动,遭到吕梁军区部队阻击。战至24日,阎锡山部大部被歼,余部撤回平遥、祁县。阎锡山急令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率部到太谷坐镇,调整兵力,企图在祁县、平遥间与共军决战。7月3日,徐向前部破击榆次、太谷间铁路,切断了赵承绶后路,将赵部拦阻在太谷及附近地区。赵承绶企图由榆次、徐沟间夺路北逃,恰入徐向前的预设战场,被包围于大常、小常等村镇东西约10公里、南北不足5公里的狭长地域。此后,赵承绶突围不成,又被紧缩包围,穿插分割,逐村攻歼,激战至16日,赵部被歼灭,赵承绶被俘。晋中地区其他各地国民党军惧怕被歼,纷纷向太原撤退。解放军乘胜追击,直逼太原城郊,形成了对太原的合围,晋中战役结束。

在战役最紧张的7月,大公报报道:

7月8日:晋中情势严重,省参议会发出呼吁,电请中央饬胡宗南部收复晋南,策应晋中,并派飞机助战。又,并市报名参战之公务员将编为公务员师,妇女则编为大队,接受训练。

7月11日:中央驻并各机关以太原局势紧张,决议:一,急电总统、何部长应钦空运大军来并,并大量接济械弹食粮,支援晋局;二,电胡总司令宗南迅速动兵,收复晋南,策应晋中战事;三,电傅总司令作义,对晋中战局速作有效支援。又,晋中战局日紧,地方当局前拟在城内拆民房两千间,修筑机场。以城内房荒严重,民房拆后将有更多的人无处安身,现已决定作罢,另在东门外修筑。

7月15日:晋中战局愈趋紧张,傅作义昨由平飞并磋商军事。太原上空飞机之多为胜利以来所未有,危局逼近。

7月16日:晋中战局呈胶着状态,并市人民成盼空军支援。傅作义返平,对山西局势一言不发。太原城内炮声可闻,物价飞涨,小袋面一度售六千万元一袋,本地黑面及小米卖八九十万元一斤。平民经济委员会无计可施。四乡逃进太原难民甚多,但须城内有荐任官或校官以上两保人至城门口打保,始可进城。人口移动须有出省证,妇孺老弱离城限制较少。

7月19日:太原保卫战已展开,西南城郊搏斗炮声不断。

7月23日:总统昨飞太原巡视,指示机宜后返首都。

7月24日:空运部队源源飞来,太原险象似已度过。阎锡山严禁银行机场人员自行离并,主脑人员尤不许外逃。

7月28日:晋中撤回之各级干部已拥集于并市,致并市房荒成空前未有之严重问题,强占挤住等问题纷纷发生。并市一度降落之物价又起涨风,机面一袋达五千万元。

8月2日:并市报纸以战局紧张,一日起国民、工商及晋强三日报均自行缩版,由四开改为八开,各报并自同日起调整报费。

8月3日:榆次纺纱厂损失殆尽,设备物资被共军运至石家庄,重大不能运走者均被炸毁。

8月4日:太原外围沉寂,晋中各县尚待收复,何应钦称计划拟定。

8月6日:并市银根松滥,拆息极微,较为殷实之行庄不作汇款,不收游资,并通知存款人从速提取。金钞银元价大涨。机面一袋已达一亿,其他粗细粮均大涨,市民负担奇重,咸感生活步入绝境。并市居民惊魂稍定,又步入物价重压之下,成谓难逃厄运。

8月7日:晋中战役后,各县集中于并市外围之部队,归来之各级干部与眷属及逃来之难民虽无详确统计,但为数极众。夏麦已告损失,且地区缩小,秋禾为期尚远,未来收割成效如何未能估计。并市各种交易大部以银元作比或竟索银洋,致粮价随风飞扬,聚集并市城关附近数十万人口将何以为生,已成迫切而最严重之问题。目前只要果腹有物,任何不计,咸望局势从速刷新明朗,以苏民困。

8月9日:并市粮价跳动有如烈火,机面每袋一亿二千万元,大米、小米每石各达三亿元,其他各物上涨亦极猛。

8月1 2日:并市粮价按银元价上涨,银元一枚已达法币七百万元边缘,机面每袋二十元,合法币一亿四千万元;大米、小米每市石五十至六十元间,合法币达四亿;高梁面一斤亦达一百五十万元。目前粮价与生活所需相较,五口之家每月生活费用必需五六亿元,公教人员收入与此数相差极巨,生活实难维持。不少贫苦市民以一餐分为两顿果腹。食粮问题严重,日趋恶化,市民纷纷外出就食。

8月30日:太原省级各机关均已决定裁员四分之三,据一般估计,被裁人数将达一万五千人之多,转业成大问题。当局对干部遣眷出省谋生,或赴绥西屯垦,已拟定资助办法。

9月2日:因并市粮运困难,部队增多,军粮成问题,大同守军已中止调往太原。

9月7日:在物价高涨,生活遭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形下,并市民展开了拍卖运动。男男女女每于晨餐后携带家中不大需要的衣物,或在门前或赴街衢,设摊售货,尤以大马路一带为集中之所,售主和购主异常拥挤,售价多以现洋为主,售物各户部分系为筹集款项准备外出就食,部分则换粮果腹。

至此,太原乃至山西已呈一片乱象,阎锡山的统治濒临崩溃。

中断了的最后报告

晋中战役以后,解放军完成了对太原的合围。1948年10月5日起,开始了对山西政治、军事中心的最后打击,是为太原战役。至12月4日,基本扫清了太原外围各据点。此后,中共中央为避免因攻下太原迫使平津之敌感到孤立逃跑,决定缓攻太原,部队转入围城休整。平津战役结束后一周,1949年4月20日,开始对太原发起总攻,22日全部肃清周围据点,24日破城,4个多小时即全歼守敌。

太原战役开始后,大公报曾做了密集报道,摘要如下:

10月7日:太原郊外战又起,城南地区炮战激烈。

1 0月9日:并郊入相持状态,大战酝酿中,农村已成真空地带。

10月11日:太原外围集中十万共军,昼伏夜攻酝酿大战。并市人民登记离并飞平者甚多。又据中央社电,今天为阎主任锡山六秩晋六寿辰,阎氏以共匪进攻太原,炮火连天,人民陷渥益深,并以元首号召勤俭建国,并市厉行平民经济,故声明不敢言寿,并提出“建立战斗城”、“建立铁军”、“尽职”、“收复晋省”等四件事作为奋斗目标,与干部共勉。今除其亲属曾往拜贺外,僚属外宾皆未举行任何仪式。阎氏整日办公,未得休息。

10月13日:太原城郊血战中,北营守军阵地已转移。

10月14日:太原城南武宿机场陷落,中国、中央二航空公司驻并人员继民航空运队之后,于十三日下午离并飞平,故驻并之民航机构已近撤退完毕。惟平并间航线仍照常飞行。

10月16日:太原绥署前参谋长郭宗汾分析并局,目前尚非主力战。

10月17日:据一般观察,太原局势确甚严重,国军虽控制城东南之高地石嘴子及城东北威胁机场之凤凰梁,尚未能减轻其严重性。如要解此孤城之危难,必须空运大军增援,否则实不能不令人担心。太原为华北仅有之重镇,倘有疏忽,实予华北前途无限之隐忧。自十一日夜城外共军发炮,城内落炮弹七枚,死伤市民九人后,人心颇感不安。中国、中央、民航三机停航后,虽飞机仍可冒险飞并,惟无固定时间,登记飞外男女旅客凌晨起即群集北郊机场等候,机到则按其情面大小登机外出,否则等候几天恐亦无此机会。而候机旅客耳闻枪炮紧密之声,目睹烟幕弥漫之情景,心神更觉不安。

10月21日:太原城外胶着对峙中,陕境国军空运抵并。

10月25日:晋省留平国大代表、省参议员及同乡会代表赵丕康、李鸿文等九人晋谒蒋总统,就援晋事有所请求。当由郑副秘书长彦菜接见。郑氏表示:总统始终关怀太原战局,决尽一切可能援晋。

10月28日:晋省留平国大代表、省参议员及同乡会代表再次晋谒蒋总统请愿,适总统召见党务人员会议,当派俞济时代见。王议长怀明陈述太原危局,尤其近两日来,城郊三面激战,争夺惨烈,人心惶恐,焦急万状,务望总统饬令有关当局迅派大军空运增援。俞氏答以总统关心晋局,无时忘怀,自必以有效措施策其安全。

11月2日:晋局战况空前,援晋兵团滞留冀境停进。

11月3日:太原机场威胁解除,援军粮食弹药继续空运。

山西战事正酣,东北局势大变,长春、锦州、沈阳相继解放,林彪大军迅即挥师入关,平津局势骤紧,大公报全力报道平津战事,再无太原专电,关于山西战局,只有少量北平电话,其余均为转发的中央社、正中社消息或外电:

11月6日中央社电:并垣三十余万商民,包括所有公教人员暨男女妇孺,刻正在战斗动员工作团领导下,贡献一切人力物力,直接或间接参加战斗,而迈上总体战之途,俾将太原结成一座铜墙铁壁的战斗城,争取保卫战之最后胜利。计有商民暨公教人员(包括中央驻并各机关之职员),年在十八至三十五岁者编成甲级参战队;三十六岁至四十七岁者编为乙级参战队;四十八至六十岁者为老年助战队;十三至十七岁者为少年助战队;七至十二岁者为儿童助战队;十五至五十五岁之女子为妇女助战队。物力方面,机关团体及民间军用品如军火、汽油、机油、硭硝等将全部集中,军需品如食粮、食盐、柴、炭、工具、木料等则予以适当调剂。各界对前方剿匪健儿之慰劳风已达白热化,慰劳团不断携带物品分赴前方劳军。市内募集工作亦在积极进行,公教人员各以薪俸所得一部踊跃输将。商店分别捐献卷烟、肉类、鸡蛋、咸菜等食用品,四药房献出名贵药品为荣誉健儿治疗。小学生布满街头进行劝募。影剧院日夜招待负伤官兵。各机关团体每日以三分之一以上人员参加义务劳动,赴城郊修缮工事公路。市民担架队竟日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官兵服务,宪兵与兵役干部日来在街头纠察游兵散勇与逃役壮丁。为防止匪谍活动,以院落为单位,各户轮流值夜。市民虽在战云笼罩与匪炮盲目射击之威胁下,镇定如恒,而一致为保卫太原而努力。

11月8日正中社讯:苦守太原之阎锡山将军刻有函致旅平之山西某名流,披露其报国卫乡之决心,兹简录其原函如次:……华北大势虽然危险,但只要七省团结一致,向改进路上走,还不是不可为,且无论可为不可为,我一定要为我以站在太原城为最后素愿。世人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况仅瓦而不全,徒遗羞愧于无涯,处变应谋其事之所当为,尽其力之所能为,成败应在所不计。山已老矣,以此报国家,报乡邦,对老友也。谨布腹心,尚乞察照,顺颂旅祺。锡山。

11月10日:太原城东争夺战,清晰枪炮声竟日未停。

11月15日:并郊突沉寂,酝酿大战。平并平同间空运日飞四五次,以公用物资为主不搭普客。

11月16日中央社电:太原新闻界兹电首都同业,呼吁促请中央迅解太原之围。电称:太原保卫战惨烈进行已近月余,虽予犯匪以重大打击,但匪野心仍未稍戢,进犯愈烈,如不迅运增派有力部队,恐难支撑。太原表里山河,地势险要,确为保障平津,支持华北,牵制华中之唯一基地,敢请明察剿匪前途,体念太原全体军民,鼎力呼吁,促请中枢迅作有效之支援,则国家幸甚。

11月21日中央社电:此间公教人员业经依年龄分别编为参战队或助战队,曰来已开始分批赴城郊义务劳动,构筑城防工事。至役龄壮丁,顷经总体战行动委会决定,非因公派遣者一律不准出省。

11月27日:并郊激战再起,双方争夺惨烈。

12月5日正中社讯:郭宗汾谈太原战局称:自十月一日敌人二次围攻太原迄今,已激烈血战达六十余日。现下匪我双方的情形,形成谁得的外援多,谁补充的快,谁可得到最后的胜利。在我军控制区中,除武宿机场因距太原过远自动放弃外,尚有六个机场可供使用,除偶受敌炮威胁外,起降均无问题,如空军能以每天二百架次之人力或物力输入,绝不成问题。但因各战场均在紧张中,不能以此优裕力量全用于太原。太原附近约有三千个碉堡工事,布置于环绕太原城垣纵深十里之区域内,现十之六七仍在国军固守中。吾人预料战事前途以目前情形言,敌人已呈衰竭现象,设太原战局如短期内得到强力外援,或有近距离接济,则必能粉碎敌人之攻势。

12月7日:太原外围沉寂,各线均无大接触。

12月13日: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郭宗汾谈华北战局称:天津为工业中心,北平为文化中心,太原为兵工基地,国军如能确保以上三基地,华北局势尚有可为。从津平经张垣到大同绥包是一面大墙,这面大墙虽已不甚完整,仍旧有它的作用,使共军兵团不能南北运动,共军自然要求决战来推倒这面墙,决战地点离我们越近,对我们就越有利。郭氏并表示:太原以西经一度征战后,已趋稳定,现中航、央航及民航大队每日有飞机十架飞往太原,如太原在补给上无问题,再增加两万兵力,尚可有开展。

12月29日中央社电: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二十八日下午自太原飞抵南京,晋谒蒋总统,报告太原保卫战近况及晋省政情。据随阎主任同来之山西省政府委员梁敦厚语记者称:太原保卫战开始以来,城内大军云集,军粮民食供应浩繁,此项粮源过去向赖平津空运,自平津发生战事后,空运困难倍增,为维持太原城内军粮民食供应无缺,过去曾迭次派员来京赴平商洽,加强空运,均未获彻底解决,故阎主任特决定亲自来京晋谒蒋总统,面陈一切,并与有关院部商筹彻底解决办法。俟各项问题获有结果后,回返太原。

据合众社南京电,阎锡山将军今突自被围困中的太原搭空军运输专机抵京,立即往谒蒋总统,据料系报告辖区战局。阎氏突然自困守月余之太原飞京,引起此间甚多揣测,有人以为渠可能与总统讨论放弃太原问题,亦有人以为渠此来与中共之某项条件有关,惟此纯系推测,阎氏此来之任务若何,官方迄未有所发表。

1949年1月2日中央社南京电: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来京述职,四谒总统,并分晤有关院会首长,商讨济运太原粮食等问题已获具体结果,一日午专机飞返太原。蒋总统、李副总统等均亲赴机场送行。阎氏对记者谈:中枢对军政大局已有严密部署,前途极为乐观,和谣已熄,中枢对本省诸问题极为关切,大体均经圆满解决。又,中央社太原电:元旦之夜并郊激战,国军局部反击。

1月7日中央社太原电:阎主任锡山对总统元旦文告之和平主张甚表同情。关于共党能否顺应民意,与政府进行和谈一事,阎氏答以若共党不觉悟,则可能性甚少。阎氏认为和平问题不获进展,共党将遭致好战的批评。

1月7日转载的中央社消息,是天津大公报关于山西的最后一篇报道。1月15日,天津解放,大公报停刊,所有报道中断,成为历史的缺憾。为了完整记述,兹据相关资料补充如下。

对于山西局势,考虑到阎锡山既非国民党嫡系,又有联共抗日的历史,中共曾希望“太原能照北平样和平解决”,并对阎锡山进行过说服工作。阎的同乡薄一波在回忆录中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以前,我还写信给梁化之,意在通过梁做阎的工作。阎很伤感地对梁说:‘我已经作为蒋介石的部下,侍候蒋了,上了蒋介石的船,再退回来已经为时太晚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后,我们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一直没有停止对阎锡山的争取工作。”但都遭到阎锡山的回绝。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在防备阎锡山效仿傅作义的作为,他让阎的心腹贾景德转告阎,太原从大局上已绝难再长久支撑,阎和其他军政干部应尽快乘飞机撤往西安,其军队可由胡宗南派兵接应突围西渡。但这一建议也被阎锡山拒绝了,他表示仍然要坚守孤城。

太原破城前,阎锡山一如曾多次公开表示的那样,信誓旦旦地说:“阎某决心死守太原。如果失败,誓与同志会基干(主要为县团级以上骨干)共同成仁。”1949年3月28日,他还曾口授电文,向美国政府求援,内称“如能支持十万日军俘虏,拨飞机二百架,归阎某指挥,定可横行华北,扑灭共产军”。

然而,阎锡山口是心非。3月29日下午,即借口李宗仁电召赴京商讨和谈事宜,带领少数侍从乘飞机逃往南京。临行还说三五日即回太原,结果一去不返,彻底结束了他对山西38年的统治,

4月11日,阎锡山飞赴奉化面见蒋介石,两人长谈一夜,阎表示太原战事紧急,拟速返。蒋则劝他说:太原虽重要,乃国家之一隅,有国家始能有太原,应以国家为重,留在南京参加主持大计。阎锡山表示:“活着不与共产党谈判,死后也不见共产党人的面。

同日,毛泽东致电太原前线,推迟总攻时间,仍希望会出现和平解决的转机。嗣后,太原前指电告军委,被俘阎军的赵承绶等与太原城内联络,对方毫无诚意,没有任何回音,甚至封锁也更加严密了。至此,所有的努力皆告失败,毛泽东回复:“你们觉得何时发起打太原为有利,即可动手打太原,不受任何约束。”

4月23日午夜,太原城破在即,阎锡山致电留守的亲信五人小组:“万一不能支持,可降;唯靖国、化之两人性命难保。”据说,亲信们传阅了这封电报后竞无人表示意见,梁化之则面色惨白,两手冰冷。王靖国想投降也没有了退路。孙楚私下说:“老汉(即阎氏)表面说是可以投降,但其实还是想让我们死守到底。”

4月24日清晨,解放军对太原城发起总攻,25万大军兵分12路攻入城内,在歼灭阎军13万余人和自己也付出4.5万余人的伤亡之后,解放了太原。梁化之于绝望中自杀,王靖国、孙楚被俘,阎锡山钟爱的五妹阎慧卿及特种警宪指挥处部分成员也先后服毒或开枪互击自杀。此即为阎锡山到台湾后建了一座“太原五百完人招魂冢”的来历,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据后来调查,实际上只有46人。

太原破城后,章士钊、邵力子写信给李宗仁说:“夫阎君不惜其乡人子弟,以万无可守之太原,己遁去,而责若辈死绥,以致城破之日,尸与沟平,屋无完瓦,晋人莫不恨之。”章、邵所言,道出了局外人对阎锡山为人本质的一种认知。

阎锡山为什么最终没有回太原?说法不一。其中一个是,太原外围争夺战结束后,解放军的炮火已能控制太原各机场,国民党的飞机无法降落,空投时也不敢低空飞行。据当时留在太原的日本军官城野宏回忆:阎锡山曾在4月初飞回太原并在上空盘旋了一小时,但因为炮火封锁无法着陆而返回。又据《阎锡山离晋去台始末》一文记载:阎锡山曾提出用降落伞把他空降到太原。但太原拍来电报说,机场已全部被毁,阎才放弃了重回太原的计划。他在回电中说:因事被阻,不能与大家共同保卫太原,这是此生最大的遗憾。但是有人质疑,阎锡山死的时候,其夫人、公予及大批家属均在台湾,难道他们也“衔命在都,商承大计”吗?可见阎锡山全家开小差旱就妥为之矣!

阎锡山后来反思败退台湾的教训,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失败,不是兵力不够,是政略不够。如我们对二百万日本精兵,能守住西南半壁,而不能对抗装备甚差的三万共军,即是明证。共党以其主义、政策、政略,组织起民众,造成面的战略,以明击暗、以大吃小的战术,是超历史的做法。”无论阎锡山所思是否中肯,结论是否正确,他承认了国民党的失败是无疑的。

国共内战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教训值得后来的人们思考、记取。

猜你喜欢
阎锡山太原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人造太原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除夜太原寒甚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晋军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