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荣 仲霞 赵洁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二科,上海200438)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MRB)是指对于临床应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生素同时表现为耐药的细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等。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对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因此,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落实完善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管控,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院内的传播,以期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我科2012-2013年共出现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2-2013年胆道术后患者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共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27.3±8.5)岁。
1.2 方法 对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搜集整理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标本种类、病原菌种类。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一般情况 见表1。
表1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一般情况 n(%)
2.2 感染标本种类及构成比 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标本中,来自腹液50.0%(4/8),胆汁37.5%(3/8),血培养12.5%(1/8)。
2.3 多重耐药菌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 8例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阳性标本的62.5%(5/8)。其次是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占25.0%(2/8),大肠埃希菌占12.5(1/8)。
3.1 加强对护理工作者的培训 耐药菌的传播与护理工作者对其感染及预防管控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医院将相关知识纳入医护人员的培训计划中,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多次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相关内容包括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控制度、医院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防护制度等,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3.2 建立感染病例上报与管理制度 在患者被确认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检验科应及时填写“MRB通知单”,其内容涉及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ID号、所在病区、入院时间、入院诊断、确认感染时间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等。该单下发时还需有患者所属病区的护士长签字,最后上报至医务部感染管理科。由感染管理科进行下一阶段的感染管控、消毒隔离和经验总结,并对此进行打分,作为医务部对各科室的评价指标之一。
3.3 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3.1 患者隔离措施 应将该类感染患者安置于单人单间病房,并设立相关的隔离提示标志,以避免发生院内感染。患者在转入其他科室前,护士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使对方能够及时做好感染控制措施。当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即连续2次培养结果提示阴性(间隔>24h)者,便可对患者解除隔离。
3.3.2 环境管理 对患者使用的专用物品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对患者接触的物体及医疗设备表面,应当每班次进行一次清洁和擦拭。对出现或疑似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应当嘱咐专人加强卫生消毒。对于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及患者的生活垃圾,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避免二次污染。此外,还需做到勤开窗通风和定期紫外线消毒。
3.3.3 严格无菌操作 在需要对患者进行多项操作的情况下,第一步行无菌操作,第二步行可疑污染操作,第三步行污染操作,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医务工作者应保持固定,在护理操作的人员安排上需保证由经验丰富的专人进行。
3.4 强化手的卫生管理 因为手是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完善医务工作者的手卫生管理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我们认为,在洗手池处张贴“六步洗手法”的流程详解图、配以卫生手纸,在病区走道放置免洗手消毒液都是强化手卫生管理的重要举措。医务工作者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以及摘下手套后都应按照“六步洗手法”的流程认真洗手消毒,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同时我们也要告知患者家属在接触患者前后均及时洗手、消毒。
3.5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临床上,医生应当减少经验性用药,参照患者病情发展并做到标本及时送检。根据反馈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地选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这样也可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护理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并按时执行,同时检测血药浓度,使抗菌药物在患者体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3.6 心理护理 由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和治疗时间较长,与人交流机会较少,存在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加以心理疏导,消除或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此外,可安排家属在规定时间探视患者,平时也可以电话形式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本组资料显示:62.5%的患者伴有基础性疾病,说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机体免疫力和局部抵抗力下降,治疗时间较长。各种侵袭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增加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会。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均来自胆道术后,因为胆总管与消化道相连通,当患者发生胆道结石、狭窄或受压等梗阻性因素以及充血、水肿、痉挛等相应伴随病理变化后,均可引起胆汁排泄不畅。肠道细菌会逆行至胆道系统,当侵入胆道的病原菌在胆道内异常增殖时,则可引起胆道感染[1]。且胆道术后患者的抵抗力下降、T管长期留置以及病房环境消毒不严格等因素均会大大增加其发生胆道感染的几率。此外,抗生素使用不规范也造成了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促使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内源性感染的发生[2]。本研究显示:机体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临床分离的耐药菌菌株可以看到,依次排序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这些菌的特点为耐药谱广泛,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将导致耐药菌流行和传播。耐药菌株的传播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感染的患者、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和药品等[3-4]。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强化消毒隔离意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减轻患者的痛苦。
[1]吕士红,刘磊,金涛.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者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1):47-48.
[2]杨道峰,桂清荣,朱慧芬,等.ICU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2005,11(1):23-26.
[3]靳海荣,王领会.高龄肺癌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192-193.
[4]陈经艾,涂斌.葡萄球菌属医院感染的耐药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81-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