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族婚俗之礼物的变迁

2015-09-20 11:25哈森其木格
关键词:婚俗男方女方

哈森其木格

礼物是人们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修养、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现的社会活动。礼物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形式的礼物赋予了不同的符号文化,在社会交往中它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人类学者马歇尔·莫斯(Marcel Mauss)是最早研究关于礼物的理论研究者,他在著作《礼物》一书中提出礼物回报的内在逻辑——“礼物之灵”的理论,礼物蕴含着馈赠者的天性和力量,保留这种东西具有危险性,受礼者必须做以回报,否则将会引起严重的麻烦甚至造成受礼者的死亡。莫斯把这种迫使回礼的力量称为“礼物之灵”。①之后,学者马林诺斯基(B.Malinowski)提出了“互惠原则”来解释礼物交换问题,认为馈赠礼物是因为期待回报,如果没有回报,对方就会终止馈赠,这是一个十分平衡的互惠链条。②

在中国礼物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阎云翔认为礼物本身不包含一种超自然的特质,但却是传递人情的最有力的工具。或者说,不是礼物之灵而是人的精神将馈赠双方联系在一起,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物品传达出来的人情是不可让度的。③蒙古族向来特别注重礼物的交换。他们认为,礼物就是传递人情的最有力的工具。本文主要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镇西蒙古屯嘎查的田野调查中收集到当地婚礼习俗中礼物流动的第一手资料,研究21世纪科尔沁蒙古族婚俗中礼物的变化,以阐释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下的科尔沁蒙古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一、西蒙古屯嘎查的人文地理环境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镇西蒙古屯嘎查位于通辽市西北30公里。花吐古拉,蒙古语,意为黄牛犊。据村里A老人④(女、88岁)讲西蒙古屯嘎查大概在19世纪40年代初落户于此,已有70年历史。这里原本只有一座老爷庙,辛巳年发大水后周边几个村的百姓逃到这里来落户了。那种逃难迁徙的经历对村里人们的性格或许有很大影响,他们以苦为乐,随遇而安,与人为善。都是避难过来的,所以全村没有富裕的人,后来划成分时连个富农都有没有。

村民世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牧业为副,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玉米。全嘎查共有206户,916人口。⑤本村居住模式以家族为主,家庭结构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多以多代同居一屋,同一父母的兄弟婚后至少有一(老大或老小)个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也有分出去单过的核心家族(在人类学中指一个家庭中由一夫一妻及未婚子女构成的家庭结构)的居住模式。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受交通和家族理念的影响,该村的婚姻形式主要由大范围的村内婚和小范围内的村外婚构成。西蒙古屯嘎查作为一个独立的村落,除了村内通婚外还与周边地区进行通婚,这些地区的村民多为蒙古族,从地域看,距本村较近,长期的姻亲联系能够形成较紧密的互助合作关系。从文化来看,周边风俗民情基本相同,构成了统一的稳定区域文化模式,他们在同一个范围圈生活,村落之间的姻亲关系多以家族介绍为主。

二、西蒙古屯婚礼习俗

西蒙古屯嘎查的许多习俗都已经跟随国家建构的主流文化,过的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听的是流行音乐,看的是中央电视台,但有一项却独具特色,并且保存完好,那就是当地的婚礼习俗。这套复杂的婚礼程序可能由来已久,村中剩下的5位80岁以上的老人也只知道是祖上传下来的。笔者调查的是刚好在这段时间结婚的几个年轻人,记录的是当地结婚的一般情况。

(一)派媒人

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哪家男子相中哪家姑娘,或者尽管两个人已经恋爱了,也是同样要委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当地媒人在本村叫介绍人,顾名思义就是为男女双方相互介绍、牵线搭桥者。男方委托媒人要带些见面礼,从过去的两斤饼干两包烟叶到现在的两条烟两瓶酒等代表吉利的双数礼物,去女方家里和女方家长见面,一般情况下在女方家吃顿饭。饭桌上女方父母要简单了解一下男方的家庭情况、提亲者个人的情况等,然后做个综合评估。如果满意,就收下礼物,如果不满意,则拒绝礼物,但是一般都要给男方留个情面,第二天送到男方家里去,表示没有继续的可能。

(二)看女婿

如果女方收下礼物,那么过段时间等女方家提出要看准新郎的时候媒人就可以领着小伙子去女方家做客。新郎一般带4种以上的礼物,如烟酒糖茶等(也都要双数代表吉利)。女方家请来家族内部的长辈等亲戚们喝酒吃饭。这次,女方的亲戚是不需要带任何礼物的。村里B老人⑥(男、85岁)讲,当年有媒人给他妹妹提亲,“看女婿”那天他们家人看小伙子长的眉清目秀就满口答应了这门亲事。等到结婚那天把妹妹送过去后才发现,当天的新郎不是原来那个小伙子,而是他的哥哥了。可是既然已经拜过天地、举行结婚仪式了也就那么认了。

(三)喝换盅酒

喝换盅酒是男女双方互相都满意之后找个双日子举行的订婚仪式。这个仪式把这门亲事定下来并下一部分的聘礼。因为女方长辈们都可以来,人数一般可达20人。男方家也要请自己家的亲戚来喝酒,除了长辈们以外,每家派一个代表就够了,大概一共摆4~8桌。同样,所有来的人都不需要带礼物,仅来到男方家里吃顿饭。这次男方家给准新娘衣服、手表、首饰等,算是定情信物了。因为是要把这门亲事定下来,所以男方要把“彩礼”交给女方父母,时下大概一次性需要8千~3万元。

(四)“嫁姑娘”

喝完换盅酒订婚之后两家该商量定个时间操办最后的事宜了。这次除讨论良辰吉日外,更重要的是让女方说出有什么要求,要多少彩礼,女方要问新郎家有多少亲戚,准新娘要准备每人一双鞋子,作为见面礼。从前到尾的礼金里,彩礼的钱是大头,一般需要2万到6万元。

婚礼前3天男方家给新娘家送去在婚礼上所需的酒、肉等。新郎、新娘拜天地的头一天是女方先办“嫁姑娘酒”,请新娘家的亲戚朋友及其村里的人们来参加酒宴。在女方家里,在此之前,女方亲戚从来没有送过礼物出来,但在喝“嫁姑娘酒”的时候要送上礼金,新娘家有人专门记录你送了什么礼物或多少钱。一般来说,要把以前接到的红包和礼物折合成钱还回来。按照亲戚关系的远近从50元到几百元不等。亲朋好友这个时候送的礼物比一个重要亲戚稍少,比左邻右舍要多。endprint

在新娘家的酒宴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由新娘家给新郎从头到脚都换新衣服,由以前的中山服和腰带改到现在的西服和领带,现在偶尔也有穿蒙古袍的了。一套衣服全下来价值在1千元到3千元不等。

(五)迎新酒

喝完“嫁姑娘酒”的第二天早晨,趁天还没有大亮就送新娘到新郎家。送亲队伍有女方家的亲戚及村里的邻居朋友们。嫁妆的多少由新娘娘家的经济条件和聘礼的多少来决定,有奶牛、羊、电器、钱等等。奶牛的话必须是带牛犊的,羊的话必须是双数的,有延续生命、成双成对的寓意。迎亲喝大喜酒的这一天,男方家里也是一样请亲戚朋友们,不过基本上男方亲戚是第一次送礼来,而且以前没有接到过新郎送的礼物,算是给予了。

(六)“新女婿上门”

“新女婿上门”是指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期间回娘家的亲戚那里拜年,带双数的礼物,以烟酒等食品为主,但娘家亲戚必须给新郎红包,因为这是他们新婚夫妇第一次来串门拜访。这次一般每家要给100元到400元,一个春节下来,一般可以收到3千元左右的红包。

三、西蒙古屯婚俗礼物的变迁

婚姻中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交往方式。婚俗礼物除青年男女在恋爱阶段个人的礼物交换以外,还包括双方家人赠送给新郎新娘的礼物。从人类学基功能学派学者马林诺夫斯的观点看,婚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会制度,婚姻的缔结在传统社会不仅仅是男女双方当事人的事情,同时更是双方家庭、家族及社会的重大事情,所以男女双方家庭对礼物的馈赠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蒙古屯嘎查的婚俗礼物也不例外,婚俗礼物有恋爱中的男女双方的个人礼物、日常来往中的礼物、结婚用的聘礼、嫁妆、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们的随礼钱等。⑦

(一)传统礼物的选择性继承与革新

科尔沁蒙古族的礼物种类有哈达、食品、服饰、钱、牛羊为主,但从近几年的礼物交换来看有以金钱、食品为主的趋势,而且价值越来越高。从统计数据看,从市场上买来的点心、罐头、营养品、酒类等,代替了传统礼品奶制品、粘豆包、肉类等。尤其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达、鼻烟壶、荷包、首饰、鞋靴等更为少见。如今西蒙古屯嘎查的礼物种类不仅失去了民族特色而且单一化的趋势很明显。以往本村的人们依据自己生活水平来定礼物的选择,可是在现代礼物交换中这种原则已失去了功能,已有了新的价值标准或尺度。尤其婚俗礼物有了惊人的变化。笔者采访的A老人讲:“我结婚的时候婆家给我做了一个柜子、一件上衣。我爸去世了,我结婚出来没有劳动力,就给我妈送了一头牛,没办婚礼。过去嫁姑娘、娶媳妇都送哈达、奶皮子、自己做的一双鞋、六尺布、几十个鸡蛋”。笔者在2014年的5月1日参加了一个婚礼,C男(24岁)⑧给D(22岁)女⑨的彩礼有现金5万元,农用拖拉机一台、三金(耳环、戒指、项链)、摩托车一辆、电脑一台、冰箱一个,总价值7万5千元。而女方家赠予的嫁妆是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一头带牛犊的奶牛、8只绵羊。从以上数据来看,蒙古族传统礼物之牛羊依然作为婚俗礼物在互相赠送,但价值不高的哈达、奶皮子等传统礼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替传统礼物的是实用性的高科技产品和价值不菲的金银首饰及现金。这种对传统礼物的选择性继承与革新不仅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融合的影响,也受人们价值观和女方客观自身条件的影响。

(二)礼物多样化下的由繁到简

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期间,受经济和政治影响较大,农村生活非常困难,尤其是文革期间,西蒙古屯嘎查同样生活在中国这个大的背景下,婚俗也受到了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婚俗中礼物的交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因为当时家庭都比较贫困,交通不便,多为就近完婚,甚至村内通婚。村里E老人⑩(女、72岁)是1959年结婚,就嫁本村人,结婚的时候的聘礼有65元钱、两酒、几张奶皮子、哈达、一只鸡,婚礼的贺礼有小镜子、毛巾、几毛钱等。当时礼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

随着社会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男方家庭为子女婚姻所承担的婚姻礼物成本逐年增大,在西蒙古屯嘎查虽然依旧保留着传统送酒、肉、烟等双数婚姻礼物的习俗,但对原有礼物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上有所提高。现在订婚金额翻倍增长,从过去几十元到现在的上万元不等。除以上这种变化以外,聘礼也有了一定的灵活性,男方家庭会根据女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以前女方家在婚礼上用的酒肉等食品都是由男方给送过去,可是现在有的家庭为了避免送酒肉的麻烦直接折合成现金,让女方家人自己按需购买宴请时所需的食物。把给新娘家送的物品折合成现金,现金取代实质性礼物的交换,由繁到简也是一种创新。村民F男{11}(52岁)讲:“我儿子结婚亲家就没有让我们送酒肉,都折合成钱给送过去了,前后给送去2万元。”

(三)彩礼所带来的压力

近年来西蒙古屯嘎查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但年GDP依然不到5千元。与过去相比近十年来男方家庭为新人筹备婚姻所承担的经济成本在不断上涨,从过去几百元到现在的数十万元不等,婚姻成本的递增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在攀升。婚礼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成了一种压力。比如,订婚的时候礼金3万至5万元,另外还有“三金”、农用机械、酒宴费用,都加起来能达6万到7万元。这种高额聘礼俨然超出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变成了生活及思想上的压力,也导致了贫困。而且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和愈演愈烈的趋势。E老人说:“现在娶媳妇真难,媳妇到家得花8万到10万元,为了凑这个钱到处去借,甚至借高利贷,几年都还不完。一个儿子还可以,有几个儿子的话背一身的饥荒(债务),都抬不起头。媳妇带来的嫁妆多还可以,有的干脆就什么也不带来。从北边牧区说媳妇的话不怎么要聘礼,还送牛羊等的嫁妆。”从这个个案来看,实价较高的聘礼不仅已超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聘礼、婚礼费用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压力,直接影响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这种现象在逐渐蔓延甚至在普及,更严重的是小伙子们因为高额聘礼娶不上媳妇,形成“光棍村”或“剩男村”,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治安秩序。

科尔沁蒙古族婚俗过程中,需要高额聘礼的习惯是近十年来才出现的新现象。蒙古族传统婚俗与家庭道德中一向严禁索要高额聘礼,认为这是“买卖婚姻”。{12}虽然要一定的彩礼,但都在对方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范围之内。盛行在科尔沁蒙古族婚俗中索取高额聘礼的“交易”婚姻是违背蒙古族婚姻传统和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变异或文化融合的普遍现象。我们清楚的看到,蒙古族的“祝福”即“礼物”的传统美德在农区蒙古族当中有了变化,越来越有了金钱化、盈利性的质的变化。

总之,在农耕化、市场化、城市化等异文化的冲击下,现代科尔沁蒙古族从游牧到半农半牧,不仅接纳了生产方式,同时也吸收了理念、风俗等文化内涵,所以传统礼物“祝贺”“吉祥”之象征意义越来越淡化,市场盈利性质却越来越显著。婚俗礼物的变迁亦是农区蒙古族的意识、生活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的变异融合的产物,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注 释:

①马歇尔·莫斯(Marcel Mauss).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②马林诺斯基(B.Malinowski).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③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④⑥⑩{11}西蒙古屯嘎查村民A、B、E、F老人的采访.2013-12-23.

⑤西蒙古屯嘎查村会计提供,2014-10-6.

⑦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⑧⑨西蒙古屯嘎查村民E、F青年的采访,2014-5-2.

{12}呼日勒沙,等.科尔沁民俗.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婚俗男方女方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妻子出轨怀孕,丈夫可以提出离婚吗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孩子尚幼,不能离婚?
小孩非亲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