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观音大士赞》伪托考

2015-09-20 03:08武锋韩荣
关键词:普陀山王勃观音

武锋 韩荣

摘 要:《补陁洛迦山传》中有署名王勃《观音大士赞》一文,通过考察此传的流传情况以及观音形象的发展过程得知,此文乃伪托之作,不能作为王勃的文章看待。

《观音大士赞》一文托名王勃所撰,最早见于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山西崇善寺刻元盛熙明《补陁洛迦山传》。历代王勃文集均不载此文,自清代《全唐文·凡例》及吴县蒋清翊即怀疑该文伪托,但并未举出明证。笔者经过进一步详细研究,证实此文确为伪托。

一、从《补陁洛迦山传》文本看其伪托

王勃《观音大士赞》现载录于元盛熙明《补陁洛迦山传》,最早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山西崇善寺刻本,此后明天顺六年(1462)五台广缘寺据之重刊,清代又有钱塘丁氏正修堂据洪武本而成的钞本,吴县蒋清翊于光绪十年(1884)再次刊刻此书。光绪刻本《补陁洛迦山传》是为通行本,《大正藏》亦收录此书。

光绪刻本乃据洪武本刊刻,可以以之考察《补陁洛迦山传》的文本情况。光绪刻本《补陁洛迦山传》内容为:自在功德品第一、洞宇封域品第二、应感祥瑞品第三、兴建沿革品第四、附录第五、观音大士赞第六、名贤赞咏第七。《观音大士赞》列在第六部分,题“唐王勃制”。但是,观察《补陁洛迦山传》全文以及其间篇目安排,发现疑点重重:

其一,《补陁洛迦山传》“附录第五”末尾署“《补陁洛迦山传》终”。既然文章己经终了,何来“观音大士赞第六”“名贤赞咏第七”?这两部分后来增补的痕迹明显,可见《补陁洛迦山传》已非元人盛熙明原帙,所谓“唐王勃制”《观音大士赞》就非常可疑。

其二,“观音大士赞”与“名贤赞咏”分类不合。前者是以单篇诗文分作一部分,后者是以一群人的诗文分作一部分,后者可以含括前者。这种分类不协和的现象,说明作者对相关诗文欠缺统一规划,后来植入的可能性很大。

上述迹象表明,元人盛熙明的《补陁洛迦山传》在流传过程中发生脱误,文本前后应有较大改动。历代王勃集没有收录的《观音大士赞》,突然出现在明人所刊刻的《补陁洛迦山传》之中,而此传尚且破碎支离,其不可信程度加大。盛熙明本人阐述过编撰《补陁洛迦山传》的主要内容:“首集自在之功德,继考洞宇之胜概。若夫由心所见,光景斯彰,因缘有时,庙塔兴建,具载于篇。”[1]这与通行本所载“自在功德品第一、洞宇封域品第二、应感祥瑞品第三、兴建沿革品第四”大体吻合,但盛传绝口不提相关诗文一事,可见收录诗文本不在他的考虑之内。那么,唐王勃的《观音大士赞》之类诗文只能是后来重刊补入的,因为后来各本《补陁洛迦山传》均源于洪武本,所以,补入相关诗文的最大可能就发生于洪武时期。和崇善寺《补陁洛迦山传》合刊印行但独立成文的,尚有署名王勃的《释迦佛赋》一文,经詹杭伦先生考证也属于明人伪托[2]。这从侧面进一步强化了笔者的观点。后出史料如无坚强证据,不能轻易相信。

清人蒋清翊说:“王勃《观音赞》……皆元释所附益者。《观音赞》文笔疲俗,必非子安之制。《钦定全唐文·凡例》指为伪托,信然。释子无识,阑入俗文。幸熙明原书,未经窜乱,读者分别观之可也。”[3]这个判断大体正确。但谓“元释所附益”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考证是明人附会。再者,《补陁洛迦山传》写于至正乙丑(1361)[4],7年之后元朝灭亡,当时此传能否刊印、刊印之后能否“附益”都成问题。所以,《观音大士赞》一文应该为明人伪托。

因为《补陁洛迦山传》是崇善寺住山性彻主持刊印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发生《观音大士赞》伪托王勃之名一事,和性彻脱不了关系。性彻洪武十七年(1384)曾亲临普陀山,对普陀胜境印象深刻。10年之后,他梦游普陀,并写下拜赞文[5]。同年,性彻刊印《清凉传》而把《补陁洛迦山传》附录其后,性彻因亲临普陀胜境并有所感悟,所以多方搜集了和普陀观音相关的文献,王勃《观音大士赞》一文因之被收入。在《补陁洛迦山传》之前还有独立成文托名王勃的《释迦佛赋》《释迦如来成道记》两文,这几篇文章均托名王勃,当不是偶尔为之。

洪武崇善寺刊《补陁洛迦山传》收入《观音大士赞》一文,托名王勃所作,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王勃本人信佛。《王勃集》中有《游梵宇三觉寺》《观佛迹寺》《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等涉及佛教的诗文,自然容易与佛教发生联系。第二,王勃籍贯山西,乃“初唐四杰”之一,名闻遐迩。崇善寺位于山西太原,刊刻著述,借重名人,也算人之常情。

二、从时代背景看其伪托

明人刊印《补陁洛迦山传》并收录所谓王勃《观音大士赞》,是把普陀山(“补陁洛迦山”乃其古称,或称“补陀洛伽山”“宝陀山”,今称“普陀山”)视为观音道场而加以弘扬的。但是,托名王勃《观音大士赞》所描绘的普陀山发展情况,与实际历史并不符合。

细读《观音大士赞》可以看出,作者把当时的普陀山看作一处兴盛的观音法地,观音信仰已经异常繁荣。此赞摹写普陀山寺院,说是“向乾坤东畔娑竭海中,云涛涌金色之山,圣阁起琉璃之界”;此赞又烘托观音的庄严道场,说“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伽山,自在观音于彼住”[6]。其庄严辉煌不是一般发展所能比拟。如果此赞确为唐代王勃所作赞颂普陀山的,那就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在唐代,普陀上尚未发展到如此兴盛的程度。

一般认为,普陀山开山是日本和尚慧锷,他从五台山得到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但是船在普陀山海域触礁,他就把观音像放在了普陀山的潮音洞,后来当地居民张氏就建造了“观音院”来供奉慧锷带来的观音像。慧锷来普陀山的时间,意见较为分歧,大致有3说:唐代大中十二年或十三年(858或859)、咸通四年(863)、梁贞明二年(916)。梁贞明二年说因与慧锷年龄不符,可以排除[7]。慧锷来普陀之前,本地或存在一定程度的观音信仰,但是逐渐引人关注应该在慧锷之后。佛道文献追溯某个事情起源,往往是越早越好,而大部分相关文献追溯普陀山观音信仰的起源均上承慧锷事迹,可见,普陀山的观音信仰较为流行以此为早,即约在唐代大中、咸通年间之后。慧锷仅是置像,张氏所建观音院估计为草庵,唐代根本不可能在普陀山建立大型的佛教建筑群。到了宋代元丰年间,普陀山才赐额“宝陀观音院”[8],这个时候的发展进入了较为兴盛的时期,寺庙规模应该比较可观。

王勃约生活于公元650年~684年[9],最起码早于慧锷来普陀山170年以上,慧锷时期普陀山都没有建立大规模的寺院,更不用说初唐王勃的时代。所以,托名王勃的《观音大士赞》所呈现的普陀山建筑金碧辉煌、观音信仰非常繁荣的境况,明显不合历史,在唐代根本不可能出现。此赞末尾说“我惭我愧无由到,遥望观音悲赞歌”,如果是指普陀山的观音,不应该说是“遥望”,因为虽然普陀山被大海环绕,海上航行有风波之苦,但是诚心要去还是可以做到的。此赞末尾之言,更加说明《观音大士赞》一文不是在谈普陀山的观音。综合时代发展背景来看,其为伪托证据更加明显。

三、从观音形象看其伪托

托名王勃的《观音大士赞》一文所呈现出的观音形象,也与唐代观音形象的发展不能吻合,而与明代的观音形象却有更多相似性,从中也可以看出此文之晚出。

《观音大士赞》所描述的观音形象,有很强的女性化倾向:“眉横纤黛,如海门之秋月初弯;目绀重瞳,似水面之青莲乍秀。齿排珂玉,舌莹紫檀。丹珠一点艳频婆,两脸朦胧匀琥珀。”[10]这里讲观音弯月之眉、洁白牙齿、白皙脸色,均给人一种女性之美的感觉。而接下来的摹绘,这种印象更加深刻,“脸如水面瑞莲芳,眉似天边秋夜月。绣衣金缕披霞袂,缥缈素服偏袒臂”“红纤十指凝酥腻,青莲两目秋波细。咽颈如同玉碾成,罗纹黛染青山翠。朱唇艳莹齿排珂,瑞坐昂昂劫几何”[11]。宋代苏轼有诗“佳人未肯回秋波”[12],“秋波”指女性的眼神。五代韦庄词“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13]“绣衣金缕”也是女性着装。“红纤十指”“朱唇艳莹”等词语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观音形象的柔媚。清人裘琏甚至认为《观音大士赞》一文“竟将菩萨现相认为女身”,词语“鄙俚”[14]。《观音大士赞》呈现出观音的端庄秀丽、慈悲可亲,如此明确的把观音形象定位为女性,这与唐代的观音形象有很大差距。学界一般认为,南北朝自唐代以来,观音的女性化形象开始出现,但是比较大规模的出现以及定型当在唐宋以后[15],而王勃所处的初唐根本不可能。

《观音大士赞》突出的观音女性形象定位,和《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非常一致。《西游记》第八回是这样描写观音的:“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16]。所谓“眉如小月”“朱唇一点红”与《观音大士赞》中所说“眉似天边秋夜月”“朱唇艳莹齿排珂”相似度太高了。《西游记》乃明代作品众所周知,与其观音形象高度一致的《观音大士赞》认为是明人所作,其理由应该是充分的。

对此,我们还有进一步的证据。巴黎图书馆存有两首《白衣观音赞》,因为附于明代广为流传的《高王观音经》中,因此这两首赞可能是明代作品。其中一首赞文题名《观音示现》,里面有语:“法凝翠黛,唇艳朱红,脸透丹霞,眉弯初月。……皎素衣而目焕重瞳,坐青莲而身严百福。”[17]这些文字与《观音大士赞》一文存在惊人的相似,“法凝翠黛”与“罗纹黛染青山翠”“唇艳朱红”与“朱唇艳莹齿排珂”“眉弯初月”与“如海门之秋月初弯”“焕重瞳”与“目绀重瞳”,这种用语非常雷同的现象,更加使我们相信《观音大士赞》确为明代作品。

综上所述,王勃《观音大士赞》一文乃托名所作,此文实际上是明人作品,不能作为佚文收入《王勃集》,也不能据此印证唐代普陀山佛教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3〕〔4〕〔5〕〔6〕〔8〕〔10〕〔11〕盛熙明.补陁洛迦山传[M].《大正藏》本.

〔2〕詹杭伦.《释迦佛赋》乃丁暐仁作考[J].文学遗产,2006,(1):142-144.

〔7〕方长生.普陀山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372-374.

〔9〕何林天.重订新校王子安集·前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4.

〔12〕苏轼.百步洪二首.苏东坡集卷十[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150.

〔13〕韦庄.河传其三.房开工.花间集全译·卷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32.

〔14〕裘琏.南海普陀山志·卷五·赞颂[M].清康熙刻本.

〔15〕刑莉.观音:神圣与世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16.

〔16〕吴承恩.西游记·卷八·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M].哈尔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3.

〔17〕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26.

猜你喜欢
普陀山王勃观音
少年王勃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蜀中九日
观音(七绝)
观音乘凤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自在观音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