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彩婷
摘 要:林逋是生于宋朝的诗歌大家,一生作诗三百余首,内容涵盖咏物、送别、酬唱赠答等方面。其艺术特征显示在每首诗的创作中,而其作品的艺术特征却是其人格的折射。他创作于隐居西湖湖畔生活中的诗所展示的隐逸风格,完整意境的构造,人工与天工的融合,成为北宋诗坛的一个亮点。
林逋是通晓经史百家的宋初诗人,擅长绘画、书法,陆游称其书法“高绝胜人”[1],黄庭坚亦以真心表明自己对于林逋的欣赏,曾说:“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2]同时,因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而被冠以“梅妻鹤子”的美名。但是,林逋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充满其内在气骨及隐逸气质的诗歌,就像陶渊明那样情愿过躬耕的生活,因此他结庐西湖之孤山,20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而当他寿终正寝,仁宗嗟悼,并赐谥号“和靖先生”,可知他的诗才与人生追求得到世人的认可。
一、隐逸积极兼备
林逋是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文人,像陶渊明那样只有在幽静的山林中,亲近大自然,亲近山水花木,才感觉到舒适惬意,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给自己的心灵找到栖息地。关于这点,其《深居杂兴六首》中小序便是其隐逸心性的白描:“诸葛孔明、谢安石,蓄经济之才,虽结庐南阳,携妓东山,未尝不以平一宇内,跻致生民为意。……但能行樵坐钓外,寄心于小律诗,时或鏊兵景物,衡门情味,则倒睨二君而反有得色。”[3]
林逋的代表作《山园小梅》便是将其心里的声音都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备受世人的称赞。尤其是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咏梅的一代名句,同时也是开启世人将注意力转移到梅花身上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诗句,为日后咏梅诗的发展奠定基础。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文首联便开门见山地将自己对梅花独特的赏识毫不遮掩的表露出来。“摇落”将园中百花飘零的悲哀完美的体现出来。而“独”字将梅花的与众不同鲜明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将梅花从“众芳”中割裂开来,暗示梅花在诗人心中不一般的地位。“暄妍”2字则是分别从触觉、视觉两个角度写,不仅承上字“独”所体现其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下句中一个“尽”字便是毫不吝惜自己的偏爱,“风情”更加深入地展现了梅花的个性风格,既有极高情怀意趣,也有称霸花园的霸气,同时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向小园”是指梅花与小园相互配合,相映成趣的场景。花园里的百花都已飘落、渐渐稀疏,本是一片荒芜萧瑟之景,可是仍有傲梅独自开放,在众芳的衬托下开得愈加美丽,成为小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衬托的写作手法使得诗人所要突出的梅花更加独特、有魅力,而此时诗人对于梅花的喜爱之情也是直接动人。
颔联是本首诗的亮点,同时也是这两句诗让世人开始关注林逋,关注梅花。“疏影”是指园中树枝的影子稀稀疏疏,“横斜”则是树枝的姿态,它是跟随自己的心性,随意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展现出自己那种不随波逐流的气骨,同时也将其潇洒恣肆的格调一览无余。“水清浅”是对其生活自然环境的白描,这浅浅一潭清澈见底的水让人感到心里清爽透彻。而下句的“暗香”则更是显示梅花的低调与内敛。梅花拥有的不是扑鼻而来浓郁的香,而是暗暗的释放自己的香气,只有细细品闻,才能感受到梅花的香气,也才能体会到她的高洁品质。“浮动”2字是通感的写法,香气本是无形的,只能闻到、嗅到,而诗人在这里却将其当成可以看到,并且是具有生机的,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技巧,同时也展现了梅花在寒风中傲然伫立,仍旧散发芳香。这一联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背后却是诗人高洁的灵魂与不屈的人格。像梅花那样,枝干的生长是率性而为,不屑与万花争阳光雨露,也不是高调的展示自己的美,自己与众不同的芳香,只是默默的按着自己的生活生长方式活着。而诗人林逋就正像这梅花一样,不愿入朝为官,只是喜欢在林间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故宋末张炎在《词源》中高度赞赏此联:“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4]
颈联采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展示梅花的迷人、独特魅力。“偷”字的使用可以称作本句的亮点,“偷”将霜禽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心理,霜禽想要看小梅都得偷偷地,悄悄地,或者是害怕小梅的气场,又或者是因仰慕而心生敬畏。而下句中的“合断魂”更是再上一个高度,似夸张可又像白描,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艳与迷人,可是更让粉蝶断魂的应该是梅花不争芳斗艳的高洁。
尾联直截了当的表明诗人的心志。“幸有”表明诗人心中因为“无须檀板共金樽”而窃喜。诗人因为远离官场、远离世俗,这可以让他低声吟唱,与山光水色保持亲近却不庄重的姿态来细品人间美景,这正与诗人追求的那种世外桃源般的隐逸心志不谋而合。
《山园小梅》整首诗由物到人,由浅及深,从开始用众芳与小梅对比的手法展开描写,紧接着用一个特写来展示梅花的高洁脱俗,之后再用侧面烘托的方式从品质的高度来展现小梅,最后直切主题,透露小梅不与世俗同流,渴望隐逸生活,同时联系自身,将园中小梅和诗人自己的品质合二为一,小梅成为诗人的缩影,而诗人是小梅的象征。
二、意境情感交融
林逋诗歌除了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的隐逸之气外,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便是诗句可以达到意境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并且整首诗构造出一个浑然一体的意境,让读者联系自己的知识、经历,利用诗作中作者对于意象的选择,以及遣词造句,来获得心灵的一种全新的领悟。正如《北山晚望》: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薜白鸟飞。
这首诗是诗人晚上望西湖孤山时有感而发。晚上来到北山,心中想的和看到的似乎不是那么一致。路边的树叶都已泛黄,在风中徐徐飘落,而村中的屋舍仿佛是被翠绿色所笼罩,翠色欲滴。山里打柴的人都完成一天的任务回家了,下山的僧人也都朝着寺庙的方向走去了,这时不知从哪儿飘来的笛声穿过山里,惊起栖息的鸟儿,扑翅而飞。诗人用了黄叶、村舍人家、樵夫、僧人、白鸟等意象,展现了一个清幽恬淡的意境,虽然没有直接感情的抒发,可是读者却可以从这些意象的选择和完整意境的构造中看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惬意与安宁,让读者想到山间的静谧与舒适。在讲述自己追求的闲适生活的同时也使得读者接触到这种山间生活,接触到诗人此时的心境与情感,进而让读者潜移默化地爱上这种生活方式。这种完整的意境构造,自然的情感体现,不仅全方位地展现了诗人的隐逸安乐生活,同时也不着痕迹地向世人展示自己高超独特的写作技巧。
同样可以体现林逋高深的意境构造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的还有《春阴》中“薄薄帘帏欺欲透,遥遥歌管压来沉。北园南陌狂无数,只有芳菲会此心。”虽然“北园南陌狂无数”让人很难生存,但是诗人并没有自怨自艾,诗人的内心是温暖的,即使“只有芳菲会此心”,诗人也觉得很是知足。本诗看似意境与情感背道而驰,却恰恰有力的凸显着诗人的功力。因此林逋的诗作是那种初读觉得只是在写景抒情的作品,而当读者细细品味其诗作时,便会不断的发现惊喜,愈读愈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性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当读者处于不同的年纪、环境、心境中时,也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林逋诗作所特有的魅力。
或许正如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对于林逋的评价那样:“人生贵适志耳,志之所适,方为吾贵。每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与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谊宜。”[5]正是诗人之志只在青山绿水,也只有青山绿水才能展现林逋的本真性情。
三、精工自然共有
文人的文学创作大都是来源于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林逋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隐居文人,他的作品处处都透露着山间的鸟语,溪边的花香,有着大自然的清新味道。
林逋作为晚唐体的代表人物,对于贾岛、姚合的创作风格是在继承中发展,他试图创作出清新自然、流利畅达的诗作。他淡化因景物、意象等而引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是将意象与自己的内心情感融而为一,使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与自己的生活状态、内心状态完美的结合,写出自然流畅的诗作。清人朱庭珍说:“相山水雄险,则诗亦出于雄险。山水奇丽,则诗亦还以奇丽。山水幽峭,则诗亦幽峭。山水清远,则诗亦肖其清远。”[6]正如《湖上晚归》: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嫋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这首诗是诗人出游归家途中所作。首联交代创作地点及情形。诗人在船中小憩,静静的随着船儿一起回家,从窗口望向窗外,美景如画,就像是在蓬瀛妙境,如痴如醉。颔联写所见之静景,秋色正佳,照着木桥、流水,晚霞正美,映着山峰、寺庙,一切都是那么静谧。颈联写所见之动景,“湿飞”可以看出当时是下着雨的,鸟儿扑打着带水的双翅,看到一行人避开了,好像很害羞似的,而这时的“红蕖”也就是红色荷花,“香嫋”即香气浮动,红色荷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好像是在迎接诗人一行。此联写鸟儿、荷花的动态,与上联达到动静结合,同时“翠羽”和“红蕖”的颜色对比使用,也使得诗句富有画面感,讓读者更是感受到了它所传递的一种生机。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也是诗人快要回到家了,依稀看到越来越近的房屋,听到鸡犬隐隐约约的叫声了。整首诗写诗人从准备回家开始到快要回家,始终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并没有别人的归心似箭,也没有游人的恋恋不舍,只是安安静静的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看着上天所赋予人间的一切,始终怀着尊重、珍惜的目光与心情,所以本首诗才会是清新自然,流利畅达,毫无技巧或是矫揉的抒情,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这正是林逋诗风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从于晚唐体,却又能够超越晚唐体,写出真实的有着自己个性标签的诗作。
林逋还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才思、灵感一同与自己的生活、情感做到完美的融合,他的作品总是经过他精心的雕琢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有着不俗文学修养,同时也有着高雅生活的文人居士。
《孤山雪中写望》“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句中,“楼阁”“城寺”本身两个地点的名字,而诗人却用一个“严”字将二者连接起来,“严”本是个形容词,这里却将其动态化,即用作动词,进而使其具有了动态活力。“楼阁严城寺”是说雪中林立的楼台瓦榭将城市寺庙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而“严”不仅可以看出这场雪的厚重,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对于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的喜爱。“疏钟动晚寒”稀疏的钟声若有若无的回响着,而这似乎都被这冬季里的大雪覆盖了。这句中一个“动”字的使用可谓妙笔,“动”本是不及物动词,而这里却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充当及物动词的用法,使得具体可闻的钟声与身体可感的寒气巧妙的连在一起,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的与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与净化。这首诗虽只是客观的在写孤山的雪景,没有情感的直接表达,可是,通过“尽”“动”等字眼的使用,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那种寂静与安详。可以说,这首诗是写景与抒情兼得的佳作,也是自然与精工合一的美图。
林逋似乎正是以山为家,以水为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只有大自然才能让它获得身心的愉悦,也只有在大自然里,他才能迸发出如泉的才思。所以他的隐逸为他的诗才找到了栖息之地,他对于自然的热爱使他可以创作出情境交融的佳作,而他的饱读诗书,有着赤子般敏感的心脏,则使得这些都成为了可能。只有心灵没有杂质,才会写出纯净动人的字眼,只有心灵沉浸在自然中,才会让读者通过作品也进入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纯粹。林逋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和他个人不追求功名利禄,甘愿像陶渊明那样过隐居山林的生活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吕辉.简论林逋山水诗[J].运城学院学报,2003,(6).
〔2〕夏汉宁.林逋著作考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3〕吉艳丽.林逋的人生思考与精神超脱[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张炎.词源疏证[M].北京:中国书店,1985.
〔5〕常云秀.论林逋之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6〕郭绍虞,富寿荪.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