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科举词汇中的“异名词”

2015-09-20 08:25宋冠华
关键词:科举制度语素科举

宋冠华

摘 要:“异名词”是存在于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指的是同一个对象有不止一个名称,主要可分为一实两名、一实三名、一实多名3种类型。唐宋时期的科举词汇中存在大量“异名词”,其中“一实多名”现象尤为突出。分析这些词汇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找出其形成机制对汉语词汇研究有重要意义。

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于世界的一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近年来对于科举的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大量的科研成果也相继问世,如老一辈学者傅璇琮、程千帆等人,从文学角度对科举制度下举子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研究;近代学者吴宗国、张希清、刘海峰等人从历史学和教育学角度探讨了科举制度对于现代教育的影响,然而从语言词汇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的却很少。科举制度是一个影响全社会的制度,它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风俗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从词汇学角度对科举制度中产生的词汇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异名词”来自现代学者经常所说的“异名同实”词。“异名同实”应该出自《庄子·知北游》:“异名同实,其指一也。”现代学者对“异名同实”一词有各自的理解。杨士首认为:“所谓同实异名,指的是同一个或同一类事物,具有若干不同的名称。”[1]李生信认为:“同实异名,是指命名中的一物多名。”[2]周荐认为:“异名同实词语,是一个事物对象而有不同的叫名的词语现象。”[3]以上各位学者认定“异名同实”的指代对象必须是“具体的物品”,而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不全是具体名物,所以暂且把唐宋笔记中出现的多个词同指一个对象的现象称为“异名词。”

“异名词”现象是唐宋科举词汇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现代学者对于这现象未有太多重视,仅有杨士首、李生信、黄金贵、刘中富、薛玉萍、易志文、刘兴均等人对这一现象做过研究。其中,杨士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填补了原本令人遗憾的空缺,令人欣慰,值得重视”[4]。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通过对相关语词意义的同异点进行系统辨析考证,也涉及到“异名词”的问题。“对一词多义也就是词义的引申和同源派生词等学界关注得比较多,但对多词同指一义,就名词来讲也就是异名同实的词汇现象似乎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往往被人们看成是词义的简单重复而受到学者冷遇。”[5]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还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刘兴均把“异名同实”按照所涉及的字数分为3个部分,一实二名、一实三名和一实多名[6]。由于前两者较多,本文主要分析唐宋科举词汇中出现的一实多名现象,主要分为9个类别,即“举子名称类”“科举名称类”“州县考试名称类”“省府考试名称类”“关试考试名称类”“殿试考试名称类”“及第类”“第一名类”“考场名称类”,在分析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进而探求其成因。

一、唐宋科举词汇中的“异名词”表现形式

举子名称类词共有14个,即:举子、举人、士子、贡士、贡生、贡人、学士、学生、学徒、乡贡、生徒、白袍、一品白衫、白衣公卿;科举名称类词9个,即:科举、科第、科甲、科场、贡举、贡选、举选、选举、大比;州县考试名称类词5个,即:秋赋、秋贡、秋闱、秋荐、解试;省府考试名称类词10个,即:府解、府试、省试、会试、礼部试、春闱、春选、春试、礼闱、省闱;关试考试名称类词8个,即:关试、选试、吏部试、释褐试、大选、省选、铨选、铨试;殿试考试名称类词9个,即:御试、殿试、殿举、廷试、廷对、亲策、临试、亲试、临轩亲试;及第类词74个,即:擢第、及第、得第、甲第、升第、上第、首科、高等、高第、高选、高中、高科、登名、登第、登科、登科甲、登庸、入等、入选、入第、中科、中榜、中举、中第、中式、中选、中格、中魁、考中、上等、策名、攀桂、折桂、丹桂、桂枝、月桂、月中桂、掇桂、擢桂、得桂、新桂、仙桂、仙人桂、五桂、一枝桂、东堂桂、攀蟾折桂、蟾宫折桂、蟾宫扳桂、蟾桂、芳桂、郄诜丹桂、郄诜丹桂、郄诜桂、仙翰、仙籍、探龙颔、龙颔摘珠、得珠、化龙、成龙、登龙、龙头客、登龙、登龙门、跳龙门、席帽离身、金榜题名、千佛明经、点头、点朱衣、朱衣点头、鼎甲、锦标;第一名类词21个,即:首荐、首选、举首、榜首、解首、殿元、解元、正解、榜头、解头、状头、敕头、状元、鼎元、府元、府元、省元、省魁、大魁、魁首、魁选;考场名称类词12个,即:贡闱、贡院、棘院、场第、场屋、试闱、礼闱、试院、棘闱、闱场、大场、大院。

从词的音节构成数来看,以双音节为主,其次是三音节、四音节,这也证明了唐宋作为近代汉语的开端在词汇方面以双音节为主的词汇发展趋势。从异名词有无语音关系看,没有一组是存在语音关系的,这也证明了词汇发展并不是依据语音的联系,而是其它因素来创造的。从词形上来看,“异形词”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3种:

1.更换现有语素。从汉代、隋朝就有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先例;到了唐宋,科举制度确立,一系列的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州府要向朝廷举荐人才并随各地贡品解送至京;唐宋时期的考生,不仅有乡里推举的举人(乡贡),且有学校里的学子(生徒);故有以“举”“贡”“学”为常见构词语素,并以此构成许多新词。隋唐科举分科取士,故有以“科”“贡”为常见语素构成的科举词汇。州县考试多在秋季,故有以“秋”为常见语素构成的科举词汇。府试多在春季礼部,故有以“春”“礼”为常见语素构成的科举词汇。古代经常用“元”“首”“头”“魁”代指最高级别,故有“元”“首”“头”“魁”为常见语素构成的第一名类科举词汇。“闱”最初本意是“宫中侧门”,魏晋时期引申为“尚书省礼部之门”,因尚书省掌管贡举,后引申为“科举考试”和“科举考试的考场”,故多有“闱”为常用语素指代科举考试和考场。

2.民间俗语的补充。《唐摭言·散序进士》:“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神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7]《唐国史补》:“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8]周代每3年对乡吏进行考核,选择贤能,称“大比”,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及第进士经过吏部铨试,最终踏上官途,脱去平民穿的麻制衣服,所以吏部试、关试,也称为“释褐试”。

3.典故词。“典故词是历代文人利用古代典籍中的词语或故实所创造的新词,是特定时代所流行的经典文化的产物。”[9]“探珠”源自《庄子·列御寇》,后新造“探龙颔”“得珠”;“化龙”源自汉·辛氏《三秦记》,后新造“成龙”“登龙”“龙头客”。“桂枝”源自《晋书》,后新造“折桂”“掇桂”“擢桂”“攀桂”“得桂”“一枝桂”“郄诜枝”“东堂桂”“桂折一枝”等词。此外还有与“蟾”“金榜”“朱衣”相关的科举词,不再一一赘述。

二、唐宋科举词汇“异名词”成因探析

“异名词”的成因主要有两大方面,即内因与外因。内因指的是语言自身的发展,外因指的是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其影响。这与语言的发展变化的成因有很大的一致性,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

内因方面,就是语言自身的发展。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势。在古代以单音节词为主,后为了表意更加清楚,词朝着双音节方向发展。这样同一个物体就有了多种名称。例如在科举方面,科举考试从一场发展为三场试,“解试”“省试”与“关试”,很明确的把不同级别的考试区分开来。

外因方面,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例如考试名称,从考试时间来分,州县考试在秋季,省府考试在春季,二者都有以“秋”“春”为词根的词;从考试的地点来分,贡举考试有的在州县、省府、礼部或者吏部,故有以“解”“省”“府”“礼部”“吏部”为词根的词。从以上两者看,都有时间角度和地点角度在内。二是时代更替,不同时代的用字喜好。例如表示第一名类词,在唐代多用“头”“元”“首”,在宋代多用“魁”。查阅文献发现,“魁”在唐代之前多用作“首领、头领”,到了宋代引申出“第一名”这个义项。宋·俞文豹《吹剑四录》:“上语九成(张九成)曰:‘二魁皆卿门人,深用嘉叹。”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太学文变》:“淳佑田辰,徐霖以书学魁南省。”三是古代诗赋都要求押韵,为了修辞的需要,运用借代、比喻、拟人等手法,对现有的词进行改造,创造了大量“异名词”。例如科举词汇中,表示科举及第类的词,多用“龙”“桂”“蟾”等义项新造一批词。

汉·刘熙《释名·自序》:“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可见汉代学者就有了对“异名词”的认识,然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却未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实为汉语词汇研究的一大缺漏。本文主要从科举词汇方面入手,探讨了科举“异名词”的表现形式与其成因机制,发现科举词汇中存在大量的“一词多名”现象,不仅有语言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有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外部影响,这包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发展进一步深入和透彻、观察角度的不同,以及为了语言表达与交际的明确和新颖等。“异名词”的出现为汉语词汇增添一抹亮色,对古典文学方面的影响更是尤为突出,加强对“異名词”的研究有利于汉语词汇研究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杨士首.古汉语同实异名现象的产生[J].辽宁大学学报,1991,(5):72.

〔2〕李生信.古汉语同实异名的文化意蕴[J].固原师专学报,1995,(4):76.

〔3〕周荐.异名同实词语研究[J].中国语文,1997,(4):277.

〔4〕胡裕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1):50.

〔5〕〔6〕刘兴均.汉语“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研究——以《礼记》用器类名物词为例[J].古汉语研究,2014,(3):82,75.

〔7〕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

〔8〕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6.

〔9〕王虎.试析表示科举及第意义的典故词[J].西华大学学报,2014,(3):13.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语素科举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小小花钱看科举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