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欢
摘 要: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顺应了自然秩序而和谐发展,不仅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而且自然地将社会财富分配到每个人。它是人在自利驱动下将有限资源输送到最能获利的生产各部门,这一本性若能在恰当的范围内发挥,那么其在道德上是具有合理性的。它一方面保障了人自身的权利,另一方面协调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公平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了由自利向互利的转变,并引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最终走向一致。“看不见的手”的运行要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旁观者的内心监督、正义法律的制定是“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客观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斯密在他的两部著作中对人的本性以及在商业社会中人们道德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以“看不见的手”作为主线阐述经济和伦理的关系,调和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这为人们解决现实利益冲突提供了理论上的启示。从道德的维度剖析经济,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正确处理当今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产生背景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提出与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哲学思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是顺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潮流而生,将“看不见的手”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加以探讨,有利于深刻把握它的思想内涵。
(一)“看不见的手”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最初进行原始积累的一种经济政策,经过早期到晚期的发展,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为西欧封建国家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以及对外贸易最为兴盛的国家,急需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世界市场为其提供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以及为制成品向国外输出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重商主义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已经束缚了经济的自由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为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二)“看不见的手”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1.18世纪欧洲哲学思潮的兴起。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在启蒙运动中,对人类自身本性的思考,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神权转向了以强调社会美德、道德情感等为主的哲学思想。斯密在此之上建构了以同情为基础的道德情感主义哲学。强调同情、仁慈的同时,发现了合乎情感理性的利己主义,这为“看不见的手”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使斯密的经济观与伦理观巧妙结合起来。
2.自然秩序学说对“看不见的手”理论的影响。自然秩序学说是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认为有这样一种自然力量能使社会和谐运行,使得近代启蒙运动思想家深受其影响。重农学派将自然秩序运用到了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与排斥政府干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既然自然秩序是最好的,那就应当让一切事情顺其自然进行,无须政府干涉”。①重农学派基于自然秩序基础之上的自由放任经济为“看不见的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内涵
(一)伦理学维度:以自利为中心社会资源的分配
斯密提出了人们由于物品的效用所引发的美感和快乐,并将此作为我们追求幸福的目的。但对效用的追求并不能成为生活的最终目的,“这是自然所采取的一个骗术,利用人们对效用的美感之心将人类骗入最大的幸福之中”。②他指出:“尽管他们所雇佣的数千人的劳动中,他们所图谋的唯一目的,只在于满足他们本身那些无聊与贪求无厌的欲望;但……在没有打算要有这效果,也不知道有这效果的情况下,增进了社会的利益,提供了人类繁衍所需的资源。”③“有钱人只不过从那一堆产出物中挑出最珍贵且最宜人的部分。他们所消费的数量,不会比穷人家多多少。”④他们欲望的束缚是出于自然而然的天性,不需要刻意的手段。因不能完全消费所拥有的食物,他们可以任由剩余的物品被浪费掉,但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欲会阻止其浪费的行为,并且这种欲望会引导他将剩余食物给予雇农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不得不把自己所消费不了的东西分给用最好方法来烹制他自己享用的到那点东西的那些人;分给建造他要在其中消费自己的那一小部分收成的宫殿的那些人;分给提供和整理显贵所使用的各种不同的小玩意儿和小摆设的那些人。”⑤出于对生活中美的追求而把自己消费不掉的物品换取雇农的劳动力,从而双方获利。
(二)经济学维度:以自利为中心社会财富的增加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看不见的手”,指的是自发形成的市场秩序,它并不是某一单一领域的经济理论,而是包括所有市场运行规律的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出于利益的驱动,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财富而节制消费来积累更多的资本以扩大生产,劳动者也总会追求较高的劳动报酬,从资本与劳动力的转移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此外,价格机制也表明了市场自发达到供需平衡的自然状态。“商品价格的上涨反应了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市场供给不足,就会刺激劳动与资本纷纷涌入这一部门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商品价格的下跌反映了生产供给超过了社会所需,资本与劳动收益就会下降,致使资本与劳动发生转移,使过多的生产降至适当水平,结果造成了低水平上的供求均衡。”⑥价格机制始终在调节着社会产品的供需问题,并使其最终走向均衡。
斯密《国富论》第四篇在论述国内外贸易中,商人大多会选择进行国内贸易。“他们通例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心思,他们亦不知道他们自己曾怎样促进社会利益。他们所以宁愿投资维持国内产业,而不愿投资维持国外产业,完全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全;他们所以会如此指导产业,使其生产物价值达到最大程度,亦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们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促进了他们全不放在心上的目的。”斯密认为商人的欲望是利润最大化,因而将资本投入到最有效率的生产当中,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投资国内产业,它会带动本国居民收入以及就业的增加,“看不见的手”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
三、“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人性论基础
(一)经济活动中自利论的人性假设
对于“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斯密强调自利的重要性,“我们所需要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在不要求助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⑦商业社会中仅仅是基于利他角度的商品交换是不能进行的。自爱的情感,是基于社会情感和非社会情感之间处于中间地位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既不像前者(社会情感)那样优雅合度,也不像后者(非社会情感)那样令人讨厌。人们由于个人交好运或运气不好而抱有的高兴和悲伤情绪,构成了这第三种情感。”⑧斯密认为对自私激情的把握必须得到公正旁观者的认同,别人赞同的情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原点,但同时也受到它的限制,就是说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利益同别人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使这种自私的激情转化为社会激情,并由此而向美德的方向发展。
(二)经济活动中自利论的道德合理性
斯密论证了从个人自身利益出发所形成的经济秩序,个人自利不仅具有经济上的价值,也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第一,自利作为人的天性使然,使人在物竞天择的社会生活中作为一种自我保存能力的天性而存在,出于生存与安全的需要,必须从个人利益出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这种本能在道德上无所谓善恶,也不具有道德评判的价值。
第二,个人自利在经济领域里是特有的道德属性。对自利的追求是经济活动驱动的原点。经济活动中的个人行为在不受到干扰的条件下完全可以满足个人利益,如果只是依靠对方的仁慈或者慷慨,经济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
第三,自利是产生经济美德的基础。斯密认为谨慎、节制、正义是具有代表性的美德的品质,而这些美德的产生都是基于对利益的追求。“个人利益、经济理性的确是支配人的行为最经常的动机,但它无法成就人类行为的全部美德和高尚品格,只有仁慈、公正、慷慨大方以及公德心是对他人最有用的心性。”⑨出于对自己身体状况、财富、地位和名誉的关心,使人们形成了谨慎的美德,自制的德行无论在社会生活中哪个方面都被看成是行为高尚的美德,一个自制的人懂得对自身利益追求的合宜性。斯密所认为基于个人自利的经济行为成为了美德产生的源泉。所以说,从个人利益出发的经济活动并不只会产生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结果,如果人人都能在追求自利的基础上控制自身行为并发挥经济美德的作用,那么经济秩序也会由此产生。基于此,自利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其道德合理性的。
四、“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作用机制
(一)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平等与自由是从自然秩序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代表了自然秩序的最基本特征。斯密认为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异,哲学家和挑夫在天资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只是个人的成长环境导致了后天的差别。这一原则引申到经济上的平等原则主要表现在挣得市场份额的过程中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没有阶级等级差别,各个经济活动主体都是依靠自身的产品和经营能力获取市场份额。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确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市场提供了每个人主观选择的可能,盈亏都基于个人的行为决策。斯密指出:“禁止人民大众,使不能尽其所能来制造他们的全部生产物,不能按照自己的判断,把自己的资材勤劳,投在自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用途上,当然侵犯了最神圣的人权。”⑩他将自由看作是最神圣的人权,任何政策及制度的制定都不能违背自由的基本准则。“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11}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每一个人都是处于平等地位与他人竞争。
(二)公正旁观者的内心监督
斯密认为人的天性中存在着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就是看他引起别人怎样的感情。“在某些场合,似乎只要在另个一个人身上看到某一种感情,便可以在我们身上引起同情。有时候,某种感情好像就在一瞬间便从某个人倾注到另一个人似的,事先完全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情况在主要当事人身上引起了那种情感。”{12}人们认同或称赞一种行为的内在原因并不是通过自爱、谨慎或者人的理性,而是通过天然的情感共鸣对他人行为进行的评价,这种天然的感情并不是人们所谓的道德感,而是将这种能够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作为美德产生的基础。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然常常会与他人发生联系,在对自身行为做出评价时会通过别人的眼光来评判自己的行为,因为人的天性中是喜欢受到赞扬而害怕被人憎恨的,这就使我们会通过他人的眼光来评判自身的行为是否具有合宜性。为了引起他人的赞同和喜爱,人们都会对自身的利益进行控制,任何人都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私欲,精神上被赞同的喜悦是人们最为看重的。
(三)正义的法律制度的保障
由于市场机制的复杂性,仅仅依靠“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是不够的,法律的制定则辅助了“看不见的手”进行公正的调节。斯密指出,立法机关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自发运行机制,如果人为制定的法律准则违背了这一规律,社会也会处于混乱的状态中。“如果这两种原则一致、行动方向也相同,人类社会这盘棋就可以顺利和谐地走下去,并且很可能是巧妙的和结局良好的。如果这两种原则彼此抵触或不一致,这盘棋就会下得很艰苦,而人类社会必须时刻处在高度的混乱中。”{13}立法者必须依照经济秩序的自然发展来制定法律。正义的法律是维护国家统治所必不可少的,在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前,由于人们主观上对自制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不能保证自身的行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合宜的,因此必须将正义的法律纳入经济活动体系才能保证“看不见的手”作用的发挥。
通过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特殊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利益的追求始终在自由与平等的状态下,以这一权利为基准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完全自由需要伴随着个人对自身欲望的限制以及内心的谨慎感。此外,所有的经济活动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才能避免人们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如沃哈恩所言“它只能在经济活动中既受自我利益的驱动又相互合作的行动中起作用,只有在完全自由、合作或经济和谐、平等的环境下才有效率。”{14}即自由、平等、和谐、正义的市场环境相伴随而行的,其内涵与作用机制构成了这一理论的整体诉求,这是斯密所设计的“看不见的手”真正的作用及境界之所在。
注 释:
①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36.
②尚新力.论亚当·斯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03.
③④⑤⑧⑨{12}{1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27,227,224,45,235,04-05,280.
⑥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0.
⑦{1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译林出版社,2011.10,127.
⑩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译林出版社,2011.134.
{14}帕特里夏·沃哈嗯.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8.
参考文献:
〔1〕埃里克·罗尔.纪念《国富论》出版二百周年.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第四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
〔2〕弗兰西斯.哈奇森.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吴红列.亚当·斯密的自然观——对《道德情操论》中nature的解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5〕施建生.亚当·斯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6〕李非.富与德——亚当·斯密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7〕于俊文.西方经济思想辞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8〕罗卫东.情感·秩序·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约瑟夫·克洛普西.国体与经体——对亚当·斯密原理的进一步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王仲君.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运作机制及现实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11〕赵康.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内涵及其伦理价值探究[D].浙江.浙江财经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