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艳娜
作为北京市远郊区县,房山区自2008年起,就一直通过课题引领和培训辐射,致力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2013年,房山区教委更是颇富远见地将信息化战略确定为房山区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信息化战略、名牌战略、对外开放战略)之一,在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在全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房山区如此强调信息化在房山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背后必定有很深的用意和对未来趋势的高瞻远瞩。信息化战略的提出,给房山教育信息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那么,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房山区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有哪些新的举措与尝试,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产生了哪些思考和认识?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房山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张明进行了采访。
尊重规律、逐步深入的信息化推进战略
记 者: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成为时代强音。而具体到不同的地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肯定会有差异,改革的路径和策略也不尽相同。在您看来,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房山区教育需要着重关注哪些问题?
张 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首先要正视区域的特点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以此为考量,我认为对于房山区来说,扎实稳步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是很重要的。当然,这次改革对房山教育的发展也是一个特别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不能再观望了,而应积聚力量形成自己区域内有独立思考的东西,尤其应该重视基层的话语权。之前的改革之所以走不下去,瓶颈就在于基层这些最有营养的土壤没有被挖掘出来。另外,在探索的过程中,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有人能站出来。原来因为起点低,大家总怕自己拿出的东西很浅显,所以有很多顾虑。现在我们应该更多鼓励和提倡个性化,只要是原创的,拿来好用的就是好样的。
正是因为需要大家不断地去尝试和探索,一个整体性的推进步骤就显得特别必要。我们要尊重事物总是要循序渐进地发展的规律,用科研的方法来统筹房山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在确定这个整体性的步骤之前,应该把过去大家已经在做的、较为成熟的,但可能不是很系统的做法提取出来,作为这次改革的初始点。并紧紧抓住这些想法和做法,进行挖掘、汇聚和指导,最终帮助他们梳理出经验和成果。这样,在零散成果的基础上再思考区域性的综合改革,可能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也更容易往下走。信息化走到今天,房山区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积累,形成了很好的理念。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个体系当中,要充分考虑到用信息化的建设成果与应用成果来支撑我们这次改革。
记 者:那么,对于用信息化战略推动房山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房山区进行了哪些尝试,并形成了哪些新的应用理念呢?
张 明:一是从建设的角度来讲,现在大规模的整体性投入很少了,而转为分批投入,也就是采取迭代式开发的思路,一个项目一开始不求大而全,只把基础建好,在应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修补、添加和完善。比如我们认为一个项目很好,打算在100所学校应用,但一期我们只投入10所,看谁有积极性、能满足条件。当然还要跟着科研课题,让他们去研究建设中有哪些不足、应用中有哪些问题、成果到底怎样。下一年接着招20所学校,把前面的问题规避了以后再建这20所学校。同时,对一期的学校补充投入。这样,从建设的角度来讲,就会避免浪费,而且趋于理性、逐步深入;从应用的角度来讲,能够周而复始地总是朝最好的方向去发展。
二是数字校园建设中校长走进来很重要。最近我区新建两所数字校园,我有种感觉,数字校园真的不是信息中心在设计,也不是由企业来设计了,而是校长提想法,交给企业定制。因为北京市级层面的百所实验校给了他们参考的模板和标准,有了学习积累,也有了思辨。这跟以前比有很大的变化。原来企业给什么是什么,现在基础性平台建完后,再也不要那四五十个模块了,只要三四个。就这三四个,这个学期把它全员推进下去,每周都用,形成习惯,形成素养。大家对平台基础数据的应用弄熟了、自己的职责理顺了以后,第二年再增加两三个模块。这样,数字校园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实际上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是说验收完就结束了。
三是我们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正在做录课教室。我认为它能真正促进教师去学习与分享。年轻教师想提高教学技艺,可以自己录自己看,教学活动不受干扰。全区搞个活动,只要告诉大家IP地址,他们在自己电脑上就都能看到。录完课以后,平台能自动存储,便于随时分享,BBS中还可以评论和交流。此外,平台还有录微课的功能,将来做翻转课堂,点一下按钮,几分钟后就能自动生成自己的微课。所以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建完录课教室,接下来我们会把全区的视频会议系统和录课教室整合到一起,便于区域性教研活动的全区分享以及培训管理的有效整合。以此作为切入点,会生发出很多的应用,因此这两三年我们围绕录课教室在不断地投入,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思路。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在“给学生带来什么”上
记 者:近几年,国内教育信息化迎来新一轮热潮。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翻转课堂、MOOC等教育新形态的产生,更是让此次热潮升温。作为上一轮教育信息化热潮的见证者,您对这轮热潮有哪些理性的思考与见解呢?
张 明:对于这一轮从应用层面产生的新的教育形态,我是支持的,同时也有些思考。
一是拿什么来考量教育信息化发展给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我觉得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走一条老路,那就是用舶来的理念来支撑我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些年我区信息化的重点在建设,但最近两三年,我们对建设的兴趣不大了。为什么呢?其实我们也在经常问自己,像这种投入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作为一个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者,我确实特别忧虑,也怕成为历史的罪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些概念对区域和实践来说,都浮在上面。比如现在全国都在搞微课大赛,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实际上,微课的价值不在于积累了多少资源,而在于有了资源以后,将来如何利用它们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师的指导能力。翻转课堂也非常好,但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要翻转。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让它与传统教育并列存在,对孩子自学能力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毋庸置疑,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自学能力一直不强。而我们信息化恰恰在这个时候提供了一种可能,也就是说有了微课这种资源,为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创造了条件,而且只有信息化才能够实现这种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时髦的概念都不用再提,就紧紧抓住“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一条,信息化就已经有作用了。
我们应该鼓励教师提高孩子利用视频资源自学的能力,然后利用平台形成交流和分享的氛围。这时候,教育信息化就作用于孩子了。我们经常在思考信息化究竟让孩子得到了什么,其实我们更应该单刀直入,来解决孩子自学能力等问题,让孩子有实际获得。因此,当我们谈起翻转课堂,我认为背后的东西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一个思考是,为什么教育信息化项目推进困难,而打车软件却用得那么好?因为后者确实给人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实惠,原有的东西跟它是没有可比性的。围绕着这个思路来考虑,那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的APP应用能不能做得像打车软件那样,从孩子实际的心理需求出发,得到大家的认同?就像大家都在谈的游戏化学习,这个思路确实很好,但很难看到落地、走心的产品。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信息化,社会的应用要好于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为孩子着想的应用软件还不是很多。从应用的环节来说,我们有责任去寻找那些好的应用软件,把它们提供给学生。
行政推动、业务支撑和服务保障缺一不可
记 者:北京市正在整合基础教育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服务项目,为师生和家长打造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旨在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供给。您认为该平台当前的应用成效如何?房山区在平台建设上有哪些实践经验呢?
张 明:这件事本身很好,高起点、高立意,人力、物力投入也很大,在全国开了个好头。而且我认为上次数字学校建名师同步课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大活动。干了这么多年信息化,我心里非常明白,只有教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部门三者联动才能把事情干好。上次名师同步课程恰恰是一次非常好的整合机会。既有行政推动,也有业务支撑和服务保障,所以形成的都是非常好的课程,可以结合着翻转课堂、微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的自学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将来我们干每件事情,只要按照这个模式走,肯定能把事情干成。但遗憾的是,这件事告一段落后,把这套班子拆开了,到现在也没有总结提升管理步骤。而且把这么好的视频资源的汇聚交给社会性的媒体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不会进行整体性的应用推动,而没有管理的使用是没有价值的。我认为一个平台不在于它建得有多好,而在管理体系和职责分工,这二者是核心。所以从建设的投入到后期的深入挖掘和使用,没有形成组合拳,也没有延续性的思考,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就规避了这个问题。根据房山区教委确定的信息化战略,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和研修平台,它分管理和研修两条线。平台建成后,将来房山区教育信息化所有的投入都围绕它来进行。现在该平台一期建设已结束,把房山区所有的干部汇集上去了,把房山区所有的一万多名教师也拉进来了。再分好组,定好职责,现正在逐渐地整合和深入。我们的平台虽然推进缓慢,但一直是教委、信息中心、研修中心三家互相拽着往前走,我认为运行的效果会很好。因为真正用的是教研部门和业务部门,就得把他们裹进来,让他们去拿主意。他们都进来以后,所有的教研活动,包括录课教室、研究课题、远程培训都在研修平台上。教委所有科室的管理,包括行政管理、行政批文、宣传都在综合管理平台上。这样,职责划分清楚了,就好管理了。
记 者:确实,行政、教研和信息中心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动信息化项目。前面您也提到了,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尊重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房山区教育信息化掌舵者,您是怎样整体布局规划,并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推动落实呢?
张 明:第一,利用好政策,有政策,才好使劲。信息化战略是房山教育三大战略之首,有政策支持,全区都跟着教委的政策走,而不是跟着我们走,这样对基层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约束力比以前大得多。第二,在教委的整体发展规划中,信息化总是有份额。每年教委都要找个时间为信息化办个会,说说对信息化的想法,教委每年的工作计划都有信息化的部分。第三,如果说这些年房山虽然走得比较困难,但是能一呼百应的话,得益于我们一直在做校长的工作,2008年跟贵刊一起做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一直没丢。正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跟政策裹在一起,跟校长对信息化的认识裹在一起,我们在布置具体工作的时候,就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第四,具体的业务推进,必须得把教师和教研人员裹进来。所以这几年,各种教师信息化技能的竞赛和培训一直在坚持。没有火种,教育信息化是走不下去的,总有人带着往前走。
信息化的生长点和生命力来自于校长办学理念的提升
记 者:那么,您认为现阶段还存在哪些问题尚需解决?下一步您又有哪些打算和思考?
张 明: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必须得用评价和继续教育去提升。教育信息化之所以一直游离在主流业务之外,很大的原因是没有政策和评价去约束。如果教师和教研员新技术都不会用,怎么将其与主流业务结合,怎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第一个困惑的地方。
第二,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素养水平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公自动化都多少年了,但有些领导还是宁愿开车去堵着,也不用视频会议,导致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总有个例和死角,这就形成不了整体性。对干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应该做一个明确的要求。
第三,作为教育信息化推动部门,我们的作用越来越被弱化。就是应该被弱化,将来真正冲到前面的,应该是一线教师、教研员,他们是应用者。现阶段来讲,信息中心必须有服务、管理和引领的意识。但我们心里要有被教研员、教师整合的自觉,因为信息化终究要回归到校园,在教师和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包括我们决策的时候、项目投入的时候、体验的时候,都要把教师和孩子们的态度吸纳进来。
第四,应该给予校长充分的话语权。数字校园建设,校长亲自参与所产生的想法,我们是设计不出来的。比如这次中心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就是围绕“三阅教育”这个体系,把传统文化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结合起来了。今后,信息化的生长点和生命力将来自于校长办学理念的提升。
最后,教育信息化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的联盟要立体化。不要再单纯是信息中心主任、装备中心主任,而应该有校长,有教研员,有网管教师。大家从不同视角审视信息化,对信息化的认识才会是有立体感的、有血有肉的,最后出来的东西才更科学、更合理。包括发展规划的制订,让老师们参与进来会更合理。教育信息化应用,谁是核心,谁是主角?现在就要搞清楚。作为信息中心来讲,现在应该集中精力寻找学生信息化的获益源在哪里。这是一个新命题,我们有这个历史责任,去确定学生的应用终端在哪里,学生的应用平台准备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