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野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建设新路径的探索
——以九三学社黄浦区委会为例

2015-09-18 01:38盛佩琰九三学社黄浦区委会上海200025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党派基层组织社员

盛佩琰(九三学社黄浦区委会,上海200025)

协商民主视野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建设新路径的探索
——以九三学社黄浦区委会为例

盛佩琰
(九三学社黄浦区委会,上海200025)

近年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社会转型、舆情多元的大背景下,现有的思想建设工作模式单一、民主党派成员缺乏政治角色认同及思想建设工作制度尚不完善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效果的有效发挥。而协商民主所蕴含的主体参与理念和协商理念,为基层组织重新审视思想建设工作原则,健全思想建设协商民主体系,拓展思想建设互动运作形式,促使党派成员塑造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角色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新路径选择。

协商民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建设

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 “根基”。与执政党把思想建设作为 “生命线”相比,加强九三学社及其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对于继承九三学社优良传统,提高参政党履职建言能力,进而推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社会转型加快、数字时代舆情多元发展大背景影响,以及思想建设倚重单向灌输、缺乏协商互动等自身短板制约,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效果持续有效地发挥。

随着协商民主愈来愈作为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被提出,其所包含的“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主体参与理念与协商理念,为新形势下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路径选择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九三学社基层组织思想重要性和工作瓶颈,尝试用协商民主方式,探索尊重社员主体地位,提升社员的组织归属感,促使社员塑造成更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角色,探索富有活力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的路径选择。

为提供分析依据及数据支撑,本课题组在九三学社黄浦区委组织内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60余份,社员参与数约占社基层组织社员总数的9%。参与调查问卷的人中,51%为女性,49%为男性;28岁至45岁的社员约占60%,45岁以上的社员约占4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社员约占37%。

一、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打破了原有的观念体系,形成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局面。同时,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伴随而来的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拓展,为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开辟了新的沟通渠道。这些变化改变着九三学社社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政治参与途径与成效。在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思想建设效用大幅度减弱,无法也没有可能将统一的思维方式、政治理念和人生信仰强行灌输给每一位社员,探索重参与、重互动的工作措施迫在眉睫。

与社会转型相伴而来的是组织发展加快、党派成员结构变化为党派组织的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带来的挑战。一是组织发展迅速,基层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以九三学社黄浦区委为例 (以下简称 “社区委”),2011年至2014年间,新发展的社员共有76人,约占社区委现有社员总数的12%,每年的发展率保持在5%左右。并且随着发展速度和发展基数的提升,党派新成员数量将持续增加。二是党派成员年轻化程度加快。2011年至2014年间,社区委新发展成员平均年龄在38岁左右 (社区委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其中不乏 “80后”群体,绝大多数新成员都处在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内。三是党派新成员界别逐步拓宽,身份结构发生变化。党派成员的界别分布更加广泛,导致了思想观念、利益需求多样化。近年来,社区委除了继续吸收医卫界、科技界的知识分子外,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有制人士入社的情况也在逐年增多,社员组成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重参与及互动的思想建设工作在新形势下尤为迫切和重要,它将具有三大 “减压”和 “调节”功能。一是聚拢功能,提升向心力。将社员团结聚拢在社组织周围,凝聚多方面力量,引导社员达成主流价值观认同。二是引领功能,提升牵引力。引导社员增强政治意识和民主党派角色认同,从为执政党助力、为社会尽责目标出发,为区域建设贡献才智。三是激励功能,提升推动力。一方面,思想建设激发基层组织社员的党派热情,坚定履职建言、建功立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优秀的基层组织形象能吸引更多优才入社,激励社组织不断自我完善。

二、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瓶颈分析

随着社会转型加剧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环境、工作载体、工作方法等“参数”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思想建设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注:图1为受访社员对制约思想建设工作瓶颈因素的分析。)

图1 制约思想建设工作的瓶颈

(一)缺乏 “政治角色”认同

一方面,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造成了重 “利”轻 “政”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相较于对经济领域的巨大贡献,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却不可避免地造成负面影响。社员作为社会群体的细胞单元,同样被不同程度地强化了物质利益意识。缺乏党派成员角色认同,重个人轻组织、重业务轻党派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社员入社后较少参加社务活动,较少考虑政治参与,趋从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需求而冲淡了政治责任;部分社员入社时的政党意识比较薄弱,入社动机和目的模糊甚至错误,对自身的政治责任认识更无从谈起,对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积极态度。

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多重思潮涌现,造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片面理解。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和知识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的改变,造成各种思潮和观点激烈交锋,部分社员被观点激进或偏颇的思潮浸染,机械地将西方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比照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对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地位、职责不甚明确,甚至抱着民主党派 “只是摆设”、“走走过场”的错误观念。调研中发现,受访社员约有39%对党派思想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甚明确 (见图2),即使参与了党派活动或者政治学习,仍然陷于 “人到心不到”的怪圈。

图2 对思想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二)“实际”与 “需求”难匹配

一是 “单向灌输”与 “交流互动”需求不匹配。新一代社员善于独立思考,对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有更多的思考视角和表达欲望。但现有的思想建设工作仍然将 “单向灌输”、“走流程”作为主要方式,将社员置于被动受教位置,忽略了社员,特别是青年社员自我表达、互促互动的需求。调研中,约有86%的受访社员认为党派的思想建设工作成效不明显或基本没有效果 (见图3);对于思想建设不足的分析,约26%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活动 “走过场”、约23%的受访者认为被动受教育较多 (见图4)。

图3 思想建设分析成效

图4 思想建设不足之体现

二是 “固态化形式”与 “多样化参与”需求不匹配。数字时代,青年社员多倾向于学习方式的电子化和智能化,热衷于利用网络终端、社交软件等新媒体手段完成学习过程,以此来突破地域及时间的制约,实现学习的碎片化和即时化。但基层组织及其领导部门、指导部门在思想建设学习中仍固化活动形式,较多采用 “一刀切”,强调社员的开会数和到会率,忽视了新的学习形式、模式、内涵的拓展延伸。在调研中发现,约18%的受访者认为活动形式老套 (见图4)。

三是 “扁平解读”与 “多维启发”需求不匹配。新时代的社员多热衷于时政热点、社会热点、理论热点的解读、剖析及案例分析等,希望在党派学习的渠道中获得全新及独特的启发,以体现党派成员进步性特征。而基层组织却多对会议、文件机械式宣讲,缺乏深层次的提炼。在调研中,约有17%的受访者表示学习内容枯燥 (见图4)、约有16%的受访者表示学习主题理论性太强 (见图4)。在新的形势下,如果仍然采用一味灌输的方式,很容易使社员对思想建设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使思想建设难以向纵深发展,无法虚实结合。

(三)制度不完善对思想建设工作造成阻碍

对于制约思想建设工作瓶颈的分析,除有思想建设本身不足的 “硬伤”及社员履行参政党职能的积极性减弱、社员价值取向多样化等主观因素之外,缺乏保障社员参加学习活动的制度保障同样也是障碍因素。一是缺乏规范化制度保障。规范化的制度对于社员参与社的活动是一种重要的保障。基层组织在思想建设中缺乏完善和系统的工作制度。由于缺乏完善的、规范化的思想建设工作机制和学习制度,缺乏支持和保障民主党派成员参与政治培训、党派工作和组织活动的条例、规范,致使基层组织在思想建设中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差强人意。二是思想建设组织化程度低。绝大多数社员都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党派工作。基层组织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仅体现在与社员的非规定联系及组织社员参加活动等方面。思想建设往往强调自我教育居多,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贯彻执行力度不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思想建设的随意性、被动性和突击性。

三、协商民主式基层组织思想建设路径探讨

“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形势下沿用老套不变的工作方式,不仅不会产生正面效果,而且可能无效甚至产生反效果。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应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积极融合协商民主理念,探索协商式、互动式新路径。

(一)把握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原则

随着基层组织社员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基层组织思想建设体系也需动态发展、常态更新,确保思想建设的互动性、分层性、针对性。一是强调互动性。人是思想建设工作主体及工作对象。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工作要充分考量不同个体之间的思维差异,尊重人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势、思维规律和思维模式。基层组织应注重与社员的交流互动,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逐步转变工作的方法、内容、形式,为双向互动建立制度、创造条件、创新方法。二是强调分层性。思想建设工作要契合不同结构社员个性化的需求而分层开展。针对区委委员、支社主委、后备干部、新社员及退休社员等不同群体在知识储备、认知理解程度、兴趣热点等方面的差异化表现,加强思想建设中方式方法 “个性化”。三是强调针对性。针对性是分层性的纵向延伸。通过一定规模的调研,收集不同群体在思想建设中的区别化需求,为针对性提供依据。灵活采用专家讲课、小班交流、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侧重时政热点剖析及统战知识、政党理论的更新和解读,引导社员依照专业特长参与社会调研、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等实践活动。

(二)健全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曾提到 “要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同样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协商民主更是基层组织完善思想建设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的着力点。应尝试在实践中建立一整套嵌入协商民主概念的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思想建设工作制度。一是纵向的民主恳谈制度。实践“温岭式”的民主恳谈会,由基层组织自上而下牵头民主恳谈,固定恳谈周期,明确恳谈主题,主委班子、普通社员参与恳谈,确保社员对社务工作享有持续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提升基层组织决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建立健全恳谈提出的主题、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增强基层组织对社员的吸引力、凝聚力、牵引力和推动力,协调好社员与社员、社员与基层组织关系,提升社员的政治意识,强化政治角色塑造。二是横向的 “界别”交流制度。参照政协界别交流办法,为社内横向的不同行业、领域、年龄的社员交流联动提供渠道,形成交流制度,建立交流台账。选择 “热”、“新”的交流主题,增加社员之间以及社员同组织之间的情感维系度,建设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的 “软环境”。交流成果还可以提炼形成课题调研方向或社情民意素材点,充实党派参政议政工作。鼓励社员在 “头脑风暴”中实现思想的 “交流”及 “交锋”,疏导思想 “堰塞湖”,解决社员思想困惑,发掘社员思想亮点,在求大同存小异中实现思想的 “交融”。三是跨前的态势分析制度。通过协商民主方法,充分尊重社员的思想动态,阶段性进行社员思想状况态势分析及调研。与社员所在单位中国共产党组织或人事部门定期沟通。在社市委及区统战部指导和推动下,每两个月开展一次由半数以上社员参加的思想状况态势分析工作。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多频次多形式访谈,了解社员思想关注焦点及困惑,发现基层组织思想建设薄弱点和困难点,收集对党派工作建议,形成分析成果。通过建立常态化态势分析制度,为思想建设方法、方式、内容动态调整提供参照依据。

(三)拓展基层组织思想建设互动的运作形式

图5 受学员欢迎的学习形式

绝大多数受访社员不热衷于采用大会报告的形式开展思想建设工作 (见图5),原因就在于其形式呆板,互动性差。应尝试拓展多种运作形式:一是建立数字互动根据地。在遵守国家保密法规规定和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尝试推进信息上网、信息共享和信息互动制度。增加信息的及时传播和公开透明度,增进社员对党派的熟悉度和情感维系。构建移动沟通平台 (借助各类社交软件),及时发布学习主题,打破空间时间限制,创造 “碎片化”、“即时化”学习环境,实现远程互动。二是扩大社会调研参与范围。把社会调研工作同思想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生动性、应用性、实践性。基层组织领导部门、指导部门应为基层组织社员广泛参与社会调研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提供帮助,扩大参与范围,增加参与人数。为基层组织社员深入了解区域社会发展状况及典型案例创造条件。以现场体验、调查考证为渠道,深化体验,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三是建立理论研究小组。以统战理论调研为重要抓手,尝试在每个基层组织培育一个理论研究小组,围绕民主党派理论热点,在社市委及区社院的支持下,提供选题、开题、调研各环节的辅导资源。辅助相关调研成果转化。引导理论研究小组广泛学习、深入思考、准确表达,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四是将思想互动前置。把思想建设作为入社审查的必备程序,对申请加入九三学社的积极分子开展思想工作,在完成材料审查、主委约谈等必要环节的基础上,分批参加入社积极分子培训班,完成政党理论、党派历史、区情社情的学习。一方面考察申请入社动机,发挥 “择优入社”的筛选作用;一方面延续社员思想互动的连续性,增加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五是凸显基层支社作用。相当部分的受访社员思想建设学习是在支社层面完成的 (约有42.59%。见图6),区委及所属支社是广大基层社员参与党派活动、开展思想建设学习的重要阵地。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应巧妙地融入支社组织生活的开展中,改善思想建设的枯燥性及单方受教育的被动性。采用 “现场教育模式”,将区域内及区域周边统战历史场馆和人文场馆纳入思想建设现场教学的素材库,例如黄浦区的中共一大会址、周公馆、孙中山故居及蔡元培故居等人文场馆;组建文化沙龙或读书会,为具有相似相近文化需求的社员创造交流环境,推荐社员读好书,鼓励社员畅谈感悟及体会。

图6 参加学习活动层面统计

(四)实体化思想建设,强化知行互促的参政党意识

思想问题必然从实践中来,必须要回到实践中去。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的最终成效体现在使社员广泛参与党派工作及社会活动,以达到知行互动、执行互促的效果。首先,引导社员投身党派工作。一是参政议政。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重要的职能之一。基层组织应拓展建言献策渠道,拓宽参与范围,为青年社员的课题申报、立项、调研、评审等提供资源辅助,为调研成果的转化和亮相提供展示平台。在社情民意工作中,基层组织要利用信息工作 “短”、“平”、“快”的特点,及时传递近期社会工作重点,鼓励基层社员勤用心、勤动笔。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增强社员的参与感、荣誉感,强化社员政党意识。二是社会服务。基层组织应丰富模式,建立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构建多层级社会服务活动平台。引导社员参与由社会组织举办的公益服务活动,投身 “多位一体”的社区治理和基层基础建设。加强社会服务项目规划管理,密切关注社情民意,进一步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铸造社会服务品牌,增强社员对自身党派成员身份的辨识度和认可度。其次,引导社员投身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社员的 “先进性”应体现在较突出的业务水平或较出众的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的 “知行互动”要渗透在社员业务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员的思想问题,让社员放下 “思想包袱”后 “轻装上阵”,积极投身本单位、本行业、本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扎根岗位建功,践行社员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在舆情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思想建设如何开展、怎么推进,要多同社员 “商量着办”,充分尊重社员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诉求是思想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营造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环境,确保基层组织社员的政治角色认同及充分的政治活动参与。

(责任编辑:张迦寓)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4.040

D665

A

1672-0911(2015)04-0040-05

2015-01-05

盛佩琰 (1982-),女,九三学社黄浦区委会专职干部。

猜你喜欢
党派基层组织社员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党派我来的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
三大特别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