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15-04-11 06:38杨浦区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上海市杨浦区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093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杨浦区民营企业税收

杨浦区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上海市杨浦区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093)

杨浦区民营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杨浦区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
(上海市杨浦区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093)

民营经济是我国现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主体,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课题主要以上海市杨浦区的民营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和数据整理反映出杨浦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制约杨浦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结合上述分析,基于政府角度和企业自身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杨浦区乃至整个上海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杨浦区;民营经济;问题;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民营企业凭借其不断创新的精神,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蜕变,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增长、推动自主创新,同时也使得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制度得以不断完善。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民营经济对我国GDP总量的贡献约占三分之一,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甚至达到了四分之三的比重。民营企业存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中,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企业格局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但民营经济同样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杨浦区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的核心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市经济发展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其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整个上海市的民营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就以杨浦区的民营经济发展为例,针对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杨浦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税收贡献

近三年来,杨浦区民营企业完成税收不断增加。2012年,杨浦区税收总量为503.95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完成总税收513293.05万元,地方税收为 213884.80万元,占杨浦区地方税收总量的85%。其中,私营企业总税收304976.09万元,比上年增长 39291.47万元;非国有控股企业税收203054.11万元,比上年减少41078.75万元;集体企业总税收351.12万元,比上年增长67.91万元;个体经营总税收4911.73万元,比上年增长181.34万元。

2013年,杨浦区纳税前1500户民企实现综合税收52.22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区级税收22.08亿元,同比增长13%。2014年1-6月份,杨浦区纳税前1500户民企实现综合税收30.16亿元,同比增长12.51%,实现区级税收11.61亿元,同比增长2.64%。

2.注册资本

截至2013年12月底,杨浦民营经济主体约有4万余户,注册资金总量达到1215.05亿元。其中,私营企业约2.6万户,同比增长10.48%,注册资金1210.82亿元,同比增长42.75%;个体工商户约1.4万户,同比增长1.78%,注册资金4.23亿元,同比增长7.75%。

3.吸纳就业

2012年,在杨浦区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共有45133户,民营经济主体为40442户,占比89.61%。其中,私营企业26827户,占比为59.44%,投资者人数达到54236人,吸收就业人数92677人;个体工商业13615户,吸收就业人数22225人。

2010年至2012年,杨浦区年新增就业岗位平均在16000个左右,其中,民营企业新增岗位占比总数的75%以上。2012年,杨浦区新引进企业户数为3102户,其中新引进私营企业户数为2962户,占比95.49%,其中大学生创业新增数为301户。

4.金融创新

杨浦区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构建了资金支持创新服务体系,在创新产业项目和创新创业载体功能建设等六大领域提出80多个科技项目。2012年科学技术经费支出为72253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6.47%,比2011年增长14.4%。

2012年,通过投贷联盟平台,促成高晶探测、赛特斯网络等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各类投资7.5亿元;“创智天地4号”中小微企业集合统贷统还产品首期信贷规模8000万元;大学生创新示范园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06家,孵化项目58个;新增市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区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培育市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家。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杨浦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在经济总量、税收贡献方面,还是在吸纳就业和自主创新方面,民营经济都表现出了优秀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杨浦区经济发展中与外资经济、国资经济并驾齐驱的 “三驾马车”之一。打破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释放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将对杨浦区的后续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自主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杨浦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活力之源。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亮点和生力军。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杨浦区民营科技企业已在杨浦区甚至整个上海市的创新产业链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市区小巨人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92%。

2.民营企业投资大幅增加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杨浦区民营企业正在以其不断提高的信誉水平和不断完善的组织架构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投资,民营企业投资已经成为杨浦区固定资产投入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近三年来,杨浦区民营企业累计投资194671.25万元,其中2013年民营企业投资达到73652.40万元,比2012年增加65.36%。

3.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杨浦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坚强支撑

杨浦区是上海市高校最集中的城区,“三区联动”是杨浦区确定的重要发展理念,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园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杨浦区共有14个科技园区,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多创新已经使得这些科技园区成为民营企业的 “孵化器”,为杨浦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支撑。截至2013年6月份,杨浦区14家科技园区共完成区级税收1.84亿元,引进企业564户,注册资本金15.41亿元 (不含外资)。

三、杨浦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民营经济整体起步较晚,加之政策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的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不管是在资金、技术还是人才、政策等方面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杨浦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既存在全社会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独具特性的问题。试结合杨浦区的地域特色和现实情况对杨浦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外部问题

1.融资成本过高,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更需要外来资金的支持。但从实际情况看,国有银行网点多、分布广,最具备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客观条件,但出于对资金高回报和低风险的追求,各大银行都选择把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服务重点,而在面向民营中小企业放款时往往会设置较高的门槛,以期达到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的目的[1]。同时,在现行体制下,我国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强势统治地位,现有的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主要业务与国有银行趋同,没有制定出合理的市场定位战略,缺乏与国有大银行互补的区域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此外,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和担保机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就杨浦区而言,这一问题也是存在的。但是,处在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国内和国外资金的汇集中心,杨浦区的民营企业并不缺少资金的来源,而融资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于融资成本太高。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融资,即上市公司直接面向社会大众或者企业团体募集所需资金。但这一点对大部分的民营企业是不现实的,因为杨浦区的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寥寥无几,根本无法通过股权或债券市场吸纳社会资金;二是间接融资,即通过向银行贷款或者民间借贷获得所需资金。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呈现出“短、频、急”的特点,导致其在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的传统信贷模式下无法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且银行在面向民营企业融资时贷款利率普遍偏高,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更是银行基准利率的3-4倍,民间融资成本则更高。因此,杨浦区的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处于 “融得到但用不起”的困境中。

2.市场准入受限,不能平等进入各个领域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强调保持公有制经济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主导作用,对于民营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作用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在中国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属于体制外成长发展起来的,它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许多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的障碍。虽然国家明确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也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但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一些深层次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在实践中还是存在着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限制准入问题。

就杨浦区目前状况而言,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仍然存在很多 “禁区”,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进入某些行业的资格、条件和机会方面依然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形成自由、公平的市场氛围。调查显示,在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一半,民营经济在30多个产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 “限进”。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金融保险、通讯、医疗等社会服务业领域,出现严重的投资不平衡。而有的行业虽然没有明确限制民营资本的进入,但前置审批环节繁多,准入条件苛刻,繁琐又耗时的行政审批过程在无形中让很多民营企业止步[2]。由此一来,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中的民营企业受到严重的竞争挤压,利润偏低,资金难以回流进一步束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3.税费过高,民营企业负担过重

民营经济不能享受税收的公平待遇,那么它在实际竞争中力量就削弱了,而竞争中力量的削弱,势必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影响。税费过高已经成为困扰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民营企业的税费不仅金额高,而且涉税种类也多,个别税种存在重复征收的现象。据全国工商联的粗略统计,目前有18个部门向民营中小企业征收69大类的行政性费用。我国是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实行税率无差别性收费制度,从表面上看做到了公正公平,实际上中小型企业的税率相对偏高[3]。我国现行增值税制把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民营企业大都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其中,工业企业征收税率为6%,商业企业为4%,表面看比一般纳税人法定税率的17%、13%低很多,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导致其实际税负远远高于一般纳税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企业不愿购买小企业的产品,阻断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正常交易,限制了小企业的经营空间。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型企业在税率上的优惠政策扶持,但这一优惠税率仍偏高。这是因为:第一,外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的其他扶持性优惠待遇多,而中小企业优惠少。测算下来,外资企业实际税负为15%左右,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为25%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实际税负则相对较高。第二,由于民营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少和经济效益低,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中小企业税收负担更重。

4.产业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受资金等因素所限,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存在着明显的 “三多三少”现象,即三产多、二产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劳动密集型多、技术密集型少。

从杨浦区民营经济结构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发展远落后于第三产业发展。2010年,杨浦民营经济在二产、三产中完成的区级税收分别是38213.23万元、132063.02万元;2011年,杨浦民营经济在二产中的总税收是 44668.36万元,同比增长16.89%,在三产中完成的区级税收是158391.63万元,同比增长19.94%;2012年,区民营经济在二产中的区级税收是 42381.31万元,同比下降5.12%,在三产中完成的区级税收是197202.56万元,同比增长24.50%。

从杨浦区民营经济重点产业来看,发展仍不均衡。据调研显示,2014年上半年杨浦区前1500户民营企业实现区级税收排列居前的依次为,房地产业实现区级税收5.99亿元,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实现地税3.27亿元,商旅文体服务业实现地税1.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较大的依次是知识型现代服务业12.16%,商旅文体服务业7.02%。其他产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都市型工业同比下降20.64%,高新技术同比下降7.02%。房地产业综合税收增幅下降,同比增加3.27%,区级税收同比下降1.6%。

当前,杨浦区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相对落后,尤其是高新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及先进设备制造业还比较薄弱。以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014年上半年高新技术总税收和区级税收均较低,分别为20249.97、5725.43万元,远低于房地产业、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商旅文体服务业,且较2013年同期都呈现一定程度上的下降;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区级税收 34217.40万元,同比减少8074.52万元,下降率达23.59%;其中,新材料业,2012年实现区级税收200.41万元,同比减少63.77万元,下降率达31.81%;生物医药技术业,2012年实现区级税收83.43万元,同比减少37.13万元,下降率达44.50%。

(二)内部问题

1.民营企业总量虽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在中心城区中,杨浦区民营企业总量名列前茅,但在产值方面却不能与普陀、闸北、虹口、黄浦相比。从2011、2012两个年度来看,各类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收入 1028124万元,增加了94183.48万元,增长率为9.2%。其中私营企业总税收570660.7万元,增长53637.05万元;非国有控股企业税收447187万元,增加40614.57万元;集体企业总税收634.33万元,增长35.28万元;个体经营总税收 4911.73万元,比 2011年减少103.42万元。

民营企业规模有所扩大,但增长幅度有所放缓。2012年,各类民营企业实现税收总收入513293.05万元,减少了1538.03万元万元,增长率为-0.3%。其中,私营企业总税收304976.09万元,比上年增长39291.47万元;非国有控股企业税收203054.11万元,比2011年减少41078.75万元;集体企业总税收351.12万元,比2011年增长67.91万元;个体经营总税收 4911.73万元,比2011年增长181.34万元。

2.民营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落后

在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则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企业成立之初,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凝聚力,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分工明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则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困住了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空间:内部产权不清晰,企业管理混乱,难以形成合理的权利运作机制,导致管理成本加大,边际效益低下[4]。这种模式一方面会阻碍企业获得规模化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会阻碍非家族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在杨浦区的民营企业中,9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本课题组认为这一模式带有明显的 “人治”行为,是一种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产权与企业家产权模糊不清,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黏连,内部人员缺乏相互沟通的机制和创造产值的动力,上下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家更多还是想要把企业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愿意放手让专业管理团队自主掌管企业事务,导致企业难以形成对决策层有效的约束机制。长久以来,高度集中决策化的管理理念占据上风,不仅会使得企业丧失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也会使企业失去创新和升级的动力,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3.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动性大

就杨浦区而言,依托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优势,民营企业本身是不缺少人才来源的,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民营企业对接受高等教育程度或拥有高级职称人才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根据调研结果,拥有硕士研究生人才的企业仅占调研企业总数的30%左右,且硕士生员工数量在调研企业员工总量中仅占10%,拥有博士生人才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短缺和不稳定成为杨浦区许多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调查中,不少科技型企业反映,企业人才短缺,尤其是非常缺乏研发型人才。

从劳动力供求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问题很难控制。一方面,民营企业本身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如经营、创新能力不足,体制不健全,家族式管理所限制的人才晋升潜力等,使得民营企业在吸引高素质人才时竞争力不强,即使吸引来也无法留住;另一方面是因为就业主体,如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理念存在滞后性,看不到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到国企或者外企工作,很少会选择进入民营中小企业工作,甚至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宁可闲置在家也不愿意进入民营中小企业。

从就业环境来看,受上海高房价等高生活成本的影响,也使一部分青年人才转向外省市寻求发展,使得上海人才高地建设受到一定的挑战,再加之上海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影响外地优秀人才的流入。一些从事现代设计行业的企业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下,现行社保政策更使企业不堪重负。

4.科研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

被调查的民营中小企业当中,很少有企业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团队,并投入相应的研发费用用于核心技术的开发。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是杨浦区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成立不久,积累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杨浦区科技企业发展虽然强劲,但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专精特新企业有待进一步增加。截止到2012年,杨浦的科技型企业总量达5000多家,但2013年计划投入用于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仅为14.97亿元,在众多的科技企事业中,专精特新企业仅82家。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的效益不高,仅仅能够维持生存,没有太多的精力考虑创新文化的建设,科研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在被调研的企业中,拥有研发部门的企业约占68%,但实际投入的研发费用却很少甚至为零,很多企业的研发部门形同虚设,无法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高新技术,而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则集中在技术人才短缺和研发成本高两个方面。而且,约56%的被调研企业没有或者很少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自主研发缺乏,产学研联合开发不足,多数企业只能依靠引进模仿,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低,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只能一直处于行业的较低端。

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企业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进行低附加值的生产经营,陷入 “无人才资金—无研发团队—无核心技术—无人才资金”的恶性循环中,从而企业将会原地踏步甚至步履维艰。

5.道德风险高与信誉危机

就全国而言,我国的民营经济仍处于萌芽阶段,规范的市场和竞争有序的法规还不够完善,也造成不少民营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例如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不讲信用、拖欠职工工资以及企业之间相互恶性拖欠,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法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加大了民营企业的信誉危机,削弱了民营经济累积的社会资本。此类负效应的社会影响对杨浦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融资壁垒高,市场准入限制多、人才流失严重等困境,多少与其较高的道德风险、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同时,民营经济的道德风险高、信誉度差与整个社会信用缺失、市场不完善和法律不健全、法律实施程度低所导致违规成本较低也有很大关系。

四、对策建议

杨浦区民营经济要想做大做强,实现进一步发展,依靠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努力是绝对不够的。政府不能对民营企业的诉求弃之不顾,任其自生自灭而不加以扶持和管制;民营企业自身也不能单纯依赖政府为其提供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而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发现不足并寻求改进。只有形成政府和企业的合力,完善市场政策环境,才能推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政府角度

1.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间接融资平台

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还在于融资难这个老大难问题。要从根本上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在制度设计上要科学合理,不能只关心监管层面上的问题,应该更多地改革深层次的问题,譬如:中央金融与地方金融严重失衡,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严重失衡,国有金融与民办金融严重失衡等问题。我国现行金融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制度下产生的,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失衡的积弊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要破除积弊和解决结构失衡,必须积极强化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必须借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主导性地位和方向把握的能力,发挥党对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全局性指导作用。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建立以银行、保险、信托、民间借贷公司为主体的“多层次”和面向社会各行业 “宽领域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培育各类金融机构良性竞争发展,一是坚决杜绝行政力量干涉金融市场的行为,使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能有同等机会和地位;二是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金融服务机构竞争有序发展,切实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5]。加大金融机构创新力度,无论是对传统行业企业还是新兴行业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适合该行业领域民营经济特点的新兴金融产品,如可借鉴北京中关村的做法,对无抵押无担保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年期信用贷款等,发展面向社会各行业宽领域的金融工具,破解民营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的融资瓶颈。

着力打造间接融资平台。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由区政府明确几家银行为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责任银行,由区财政性担保公司担保,额度内的民营微型企业贷款,责任银行必须在15日内放贷;二是只要经审查并确定为民营微型企业,企业有贷款需求又不能提供财产抵押的,区财政性担保公司必须提供担保;三是广泛宣传政策,提高知晓率;四是畅通投诉渠道,及时纠正符合条件但不能申请贷款的行为。

2.把握上海市政策导向,借鉴并拓展现有融资路径

(1)推进基层商会与金融机构共建 “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

针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海市于2013年8月份开始启动 “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合作社”,旨在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融资服务。数据显示,全市 “合作社”贷款总额逾50亿元,涉及贷款企业户数达725家。并且,银行相关人士也表示会与商会合作,有效识别金融风险,合理控制放贷成本,打造标准化、批量化的放贷形式,对企业与银行来说是双赢的。因此,建议杨浦区政府应继续重点推广此类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模式,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创新和发展,继续吸纳更多有服务中小企业意愿的银行进入合作社,同时做好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对接工作。

(2)真正落实民营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加强政府引导,积极开展政府性投资担保,真正落实并有效运作民营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即由上海市与区县两级财政建立民营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对上海市各有关商业银行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发生的超过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净损失,由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补偿财政专项资金给予相应的风险损失补偿,以此来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若此项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相信能够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坚实的支撑。

3.强化民营企业 “国民”地位,放松产业准入限制,引导民营经济向优势产业领域延伸

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的多元性,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减少对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的各种障碍,消除不必要的人为限制壁垒,强化民营企业的 “国民”地位,鼓励民营经济向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延伸转移,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放松产业准入限制,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并适时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向本地区优势产业领域进一步延伸。尤其是对那些可竞争的垄断性和社会公益性产业部门,政府应该放松限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加快培育形成政府投入为主、民间投资为辅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和科技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同时,政府应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有关部门应制定并细化 《负面清单目录》,并向全社会公开禁止非公有制资本投资的行业和领域,凡是没有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都可以自由进入,进一步增强市场准入的透明度。

4.加强政府多方服务,助推民营企业发展

(1)强化市场监督和奖惩机制,构建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很强的道德风险和信誉危机,影响了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塑造,而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选择理论,最终将会影响部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是当前民营经济的市场监督机制的缺失,民营企业的违规成本太低。因此,政府要尽快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构建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各界也应该正确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能力,引入 “用脚投票”和 “用手投票”机制,帮助消费者正确选择和支持民营企业。

(2)建立政企沟通平台,形成反映、协调民营经济人士呼声和诉求的沟通机制

加强政府和企业的直接对话,建立反映杨浦区民营经济运行情况的民营经济运行监测机制,把服务对象的困难和需求以及对政策的期盼等进行梳理并直接反馈到上级,避免 “假、大、空”,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推进本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事实导向和后备支撑。

(3)推动校企共建实习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高校和民营企业深入合作

杨浦区应充分发挥其高校密集的人才资源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民营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国际资源等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一方面能够缓解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而缺失的核心技术研发,另一方面为校企之间的人才传输建立一个良好的通道,吸引人才在区内工作和转移。

(二)基于民营企业自身角度

1.民营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优化治理结构,强化治理能力

当前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大部分企业管理权限集中于企业所有者,企业产权与企业家产权不明晰,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方面,民营企业家要转变思想,向更加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靠拢,摒弃 “任人唯亲”的传统思想,放手将企业交给专业的经营团队去管理,将人力资源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优化自身治理结构,提高信用水平,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内部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提高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随着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要随之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重新构筑企业全新的治理机制。

有条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考虑进行海外投资,并购与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国际化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控股、参股、合作或代理等多种方式,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2.民营企业要设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

人才缺失、人才流动性大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另一个突出难题。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设立有效的多层次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并留住人才,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不同需要制定出一套多种激励措施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持续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吸引新进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例如:对优秀的骨干人才,可以采用配股制度留人的方法,让人才同企业“捆绑式”发展,提高凝聚力;对高层管理人才提供优于同行平均水平的薪资,为留住人才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在福利方面,提供包括年假、出国培训、旅游、医疗社会保险等待遇;对业绩突出的创新人才,应破格选择,委以重任,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使民营企业管理层充满生机与活力[6]。

3.提升企业自身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处于天然 “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保持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民营企业要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加大科技和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杨浦区内各大学、科研机构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建立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保持技术领先,强化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7]。

同时,民营企业应抓住杨浦区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机遇,充分运用政策优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由过去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经营模式向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集约经营模式转变,由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向资金技术资源转变,改变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装备落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低的现状,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杨浦特色的 “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和创新创业模式。

4.提高民营企业自身与市场的对接能力,规避道德风险

市场是所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民营企业而言,市场更是重中之重。民营企业之间应避免恶性竞争,团结起来实现共同发展。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民营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准确判断国际环境,与世界接轨建立全球产业链。与国内大型国企或实力强的民企相比,规模较小的民企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产品、销售融入到国内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中,力争成为全球制造的一部分。

同时,民营企业还必须保持自身与市场的良好对接,对市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民营企业自身应结合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优势,建立新的、多层次的市场对接平台,如:电子采购、微信平台营销等等,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策略,兼顾各市场的差异性,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在抢占市场、创造经济利润的同时,民营企业也要重视规避道德风险并塑造自身的良好信誉。民营企业应该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合约履行、融资还贷等方面着手,提高自身信用水平,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金融机构和广大消费者。这也是民营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1]吴玲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未刊稿)[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21.

[2]陈熙.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未刊稿)[D].北京工业大学,2013:33-34.

[3]华南.伍淑清:打破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玻璃门”[J].中华儿女,2014(05):34-35.

[4]周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4(01):214.

[5]姚琳玲,张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产权导刊,2013(07):44-46.

[6]郑熙春.对上海民营企业留住人才的分析及建议[J].职业时空,2007(06):23-24.

[7]林征智.浅析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企业研究,2013(18):156-157.

(责任编辑:张迦寓)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4.032

F121

A

1672-0911(2015)04-0032-08

2015-03-06

执笔人:田利军 (1990-),女,上海理工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

课题组成员:杜舟平 (1957-),女,上海市杨浦区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宋殿清 (1951-),男,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与外语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杨浦区民营企业税收
蝴蝶观察日记
杨浦区提前实现十三五水面积指标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税收伴我成长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