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侨情新变化与侨务工作新思考

2015-04-11 06:38张癸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上海201103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侨务工作归侨归国

张癸(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上海201103)

上海侨情新变化与侨务工作新思考

张癸
(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上海201103)

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在2004年和2011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全市侨情调查,两次侨情调查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上海侨情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上海侨界群众人数约108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浦东、徐汇、长宁等区域。上海侨界群体具有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联系密切、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从业的行业优势明显和重点人士专业水平与社会地位较高等四方面特点。上海侨务工作要根据侨情变化有新思考,要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审视和应对上海侨情新情况,大力拓展上海新侨人士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充分发挥上海侨界人才资源优势的引领作用。

上海侨情;特点;侨务工作

上海是近代以来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内外贸易进出口岸,历来是华侨华人、留学人员出境海外和归国创业的重要途经之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国际化大都市,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政策、环境等优势,再次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创业、定居生活的首选之地。近十年来,上海华侨华人、留学人员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从而要求侨务工作作出新的调整和应对。

一、上海侨情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在2004年和2011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全市侨情调查,两次侨情调查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上海侨情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

(一)上海侨界群众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据2011年上海侨情调查统计,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归侨、侨眷、港澳居民眷属、归国留学人员、留学生眷属总数为108万,其中归侨占3.02%、侨眷占64.96%、港澳居民眷属占7.06%、归国留学人员占4.84%、留学生眷属占20.12%。与上海居民有亲属关系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居民和留学生总量为102万,其中外籍华人占41.22%,华侨占 34.42%,留学生占 15.57%,港澳居民占8.79%。调查显示常住在上海的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居民有2.23万。与2004年侨情调查结果相比,各类侨界群众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归侨、侨眷、港澳居民眷属、留学生眷属数量增长48%,其海外亲属数量增长50%,居住在上海市的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居民总量增长近3倍。这说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对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居民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上海回国定居的归侨和归国留学人员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归侨人数自2003年来从每年 400-500人上升到目前每年1500-2000人左右;归国留学人员从2002年以前的每年不到400人迅速上升至目前每年达2000人以上。可见,上海城市所蕴含的发展机遇和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和留学人员前来发展事业。

(二)上海侨界群众居住区域与其择业、创业、投资、创新密切相关

调查显示,上海归侨、侨眷、港澳居民眷属、归国留学人员、留学生眷属居住区域主要集中在市区,徐汇区最多,占14.18%;浦东新区其次,占12.02%;长宁、虹口、普陀三区列第三至第五位,分别占9.30%、9.04%和8.43%。其中归侨主要集中在徐汇、浦东、闵行三区,分别占 15.35%、12.06%和11.21%;侨眷主要分布在徐汇、浦东、杨浦和普陀四区,分别占15.07%、11.21%、9.6% 和8.3%;港澳居民眷属主要集中在浦东、徐汇和长宁三区,分别占16.34%、12.84%和8.93%;归国留学人员同样主要集中在浦东、徐汇和长宁三区,分别占15.09%、11.69%和10.39%;留学生眷属主要集中在徐汇、浦东和虹口三区,分别占13.25%、12.89%和11.03%。侨情调查对象的空间分布特点与这一群体的择业、创业、投资、创新、收入水平、居住偏好等密切相关,特别是侨界群体自身或亲属都有海外留学、工作、生活的经历,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选择了上海浦东、徐汇、长宁等高端人士创业与置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居住。

二、上海侨情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上海侨界群众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联系密切

2011年侨情调查结果显示,在沪归侨、侨眷、外籍华人眷属、港澳居民眷属及留学生眷属的海外亲属,分布在五大洲159个国家与地区。从调查对象的数量分布分析,以北美洲居多,占41.27%,亚洲其次,占27.50%。从分布的国家分析,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加拿大4个国家,居住在这4个国家的海外亲属达71.31%。在沪居住的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居民来自于65个国家或地区,从数量上分析,来自于港澳、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华侨、港澳居民及外籍华人所占比重总计达64.29%,其中港澳同胞最多,占总数的34.56%,其次为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比重分别为20.37%、9.36%、8.45%、6.37%和3.6%。在沪归侨原侨居国 (地区)分布在98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欧洲和北美洲为主,亚洲国家超过半数,占总数的55.28%,主要集中在1966年底前回来的老归侨原侨居的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而新归侨原侨居国则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占总数的26.37%。从归侨人数分析,日本、美国的归侨人数位列第一、第二,分别为26.49%、17.95%,二者相加占归侨总数的近一半,达44.44%。在沪归国留学人员原留学国家与地区为71个,分布为欧洲列居首位,占38.64%,其次是亚洲,占29.63%,美洲和大洋洲分别占18.70%和12.80%。从归国留学人员曾经留学国家与地区来分析,日本、英国、美国的归国留学人员比重列前三,分别为 21.62%、17.37%、13.74%,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归国留学人员数量达到总数的一半以上,排名第4至第10位的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和荷兰。

(二)上海侨界群众文化层次相对较高

2011年上海侨情调查结果显示,6岁及6岁以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调查对象的40.25%。这说明上海市归侨、侨眷、港澳居民眷属、归国留学人员、留学生眷属的文化层次较高。上海归国留学人员全部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比例超过了归国留学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占56.18%,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33.67%。他们是上海构筑人才高地优势的一支重要力量。上海归侨的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且各个层次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相对平均,其中大学本科学历比重最大,占30.9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7.09%。上海留学生眷属、侨眷及港澳居民眷属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分别为 40.00%、37.36%和30.02%。在沪居住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居民中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和大学专科学历的比例分别为18.29%、34.70%和10.82%。上海籍海外侨胞、港澳居民、留学生等海外亲属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超过总数的一半。

(三)上海侨界群众行业分布与上海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相一致

侨情调查显示,上海在业的归侨、侨眷、港澳居民眷属、归国留学人员、留学生眷属的职业构成中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占有较高比例,分别占24.40%、18.75%、17.96%。从不同身份考察,留学生眷属担任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例最高,达到23.82%,归侨和归国留学人员眷属分列第二和第三,分别为23.29%和14.80%;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以归国留学人员为最高,占归国留学人员在业人数总量的37.98%,其次为归侨,占31.14%,留学生眷属则为21.55%。侨眷中担任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合计达到38.88%。在沪华侨、外籍华人及港澳居民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为主,分别占20.12%、15.56%和13.47%,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0.66%,另有22.36%的调查对象,特别是跨国公司从业人员将在业状况作为个人隐私,不愿意透露。上述情况说明上海侨界从业人员的择业、投资、创业、创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贡献,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调查还显示,上海居民海外亲属的在业状况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占33.44%,商业服务人员占15.99%,从行业状况来看,上海籍海外侨胞、港澳居民、留学生所从事行业较多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业和教育、体育、文化及娱乐业,分别占12.22%和10.62%。说明这一群体从业状况与上海新一轮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资源需求吻合,是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

(四)上海侨界重点人士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较高

侨情调查显示,在沪归侨、侨眷、港澳居民眷属、归国留学人员、留学生眷属中,不少人在科技领域及政界具有重要地位,是上海侨务工作最有价值的资源。上海侨情调查对象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524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的有777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先进荣誉称号的有799人,两院院士有163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有34人,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114人,区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446人,其中,767人同时拥有两重及以上身份,占总数的38.48%。上海侨界重点人士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及海内外影响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上海侨务工作的宝贵资源和优势。

三、上海侨务工作新思考

上海侨情新的发展变化给上海侨务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上海侨界群众与发达国家、地区联系紧密和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以及上海侨界从业人员的行业优势、专业技术优势,都要求上海侨务工作必须遵循这些客观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上海侨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审视和应对上海侨情的新变化、新情况

上海华侨华人及其亲属移民流动的状况,是世界移民浪潮中的一个部分,更是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上海侨情调查结果揭示,上海归侨、侨眷、归国留学人员及其海外亲属的移民流向,与经济全球化作用下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发展变动密切相关,与上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功能发展变化高度一致。这就需要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上海侨情的新变化,分析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资本流动趋向与方式、服务贸易体制框架规则、跨国公司研发创新动向等方面的变化对上海侨界群众的影响与作用。例如,上海新侨群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国内其他省份移民海外,然后回国落户上海的,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步伐在上海生存发展是他们的第一需求,上海对于他们而言,是生存发展的第二甚至第三故乡。在这里他们缺乏乡情根基,即便有家属陪伴,仍会受到一些地缘性社会关系的困扰,同时也会受资本资金流动、科技创新需求和管理体制矛盾等因素影响而离开上海,迁居他乡或者返回海外。又如,上海新侨群众大多是华侨华人第二代或第三代、改革开放后移民留学海外的新移民和新归侨,他们与老一代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相比,更显现出受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影响的一些行为方式特点。在创业、投资、定居的选择方面,他们很多已经从老一代华侨的 “叶落归根”逐渐转变为 “四海为家”和 “落地生根”。因此,对这部分具有全球化观念、有一定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新侨群众开展侨务工作,简单依靠地缘亲缘的乡情亲情传统,显然是不够的。

(二)大力拓展对上海新侨人士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上海侨情调查显示,上海新移民、新归侨和新归国留学人员及其亲属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老归侨、侨眷。上海新侨群体从业领域、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新的特点。这一群体已经成为上海联系海内外各个方面,共同推进上海新一轮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联系、协调上海新侨群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上海乃至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已经成为上海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然而,上海新侨工作正面临侨情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一是上海新侨群体文化认同差异增大,全球化视野、多样化文化熏陶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使得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新的诠释;二是上海新侨群体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有较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迅猛发展,新一代华侨华人四海为家、落地生根的生存和事业发展模式,造成他们全球流动、随行就业的特征十分显著;三是上海新侨群体社会交往渠道与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创业方式多样化导致新华侨华人社会交往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呈现复杂性,往往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且相互交织,范围也拓展至全球,方式方法更是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最新技术手段与载体。传统侨务工作比较简单刻板的社团活动方式和政治色彩较浓的统一战线工作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华侨华人的这些特点和需求,新侨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充分发挥上海侨界人才资源优势的引领作用

上海侨界群众文化层次较高,专业技术人员相对集中,从事创业、投资、管理的行业大都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其代表性人士掌握着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科学知识,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引领作用。这些优秀人才是上海独特的人才资源优势,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上海侨务工作必须重视和依靠这一独特的侨务资源优势,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发挥他们的重要引领作用。上海侨务工作部门和侨界社团应当探索尝试以下一些服务措施:一是协调市有关部门为侨界重点人士回国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健全招聘使用制度,改善管理和配套服务,落实优惠鼓励政策,积极解决他们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将新侨重点人才纳入上海人才工作协调机制,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新侨优秀人才,合理安排使用,同时向新侨重点人士宣传介绍党和国家侨务政策和本地区吸引人才的各项政策;三是为回国创业创新的新侨重点人士提供制度化的培训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快缩短他们回国服务的适应期;四是加强对新侨重点人士的调查研究,考察他们的政治文化素质、参政议政意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特点,将他们纳入有序的社会组织渠道和活动范畴,充分调动新侨重点人士的参政议政积极性。这些探索将有利于上海侨界优秀人才资源的优势发挥,为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提供人才支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刘颖)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4.045

D634

A

1672-0911(2015)04-0045-04

2015-05-05

张癸 (1954-),男,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

猜你喜欢
侨务工作归侨归国
我的十年侨务工作
丹阳市“三个聚焦”精准服务归国留学人员
唱响侨务工作“奋进曲”
韩国归侨小少年的诗词达人故事
基层侨务工作要善于用“势”
弘报国家风 为归侨楷模——访南京秦淮区老归侨胡鸿飞先生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如皋:围绕“四个来”做实侨务工作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