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楚
湖州市R&D投入结构分析及优化路径*
沈 楚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部,浙江 湖州 313000)
R&D活动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文章对近年来湖州市的R&D投入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R&D投入结构的对策建议,可以为湖州市有关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湖州市;R&D投入;科技研发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即R&D)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1]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强度呈完全正相关性。本文对湖州市近年来R&D的投入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加大R&D经费投入、优化R&D经费支出结构的有效路径。
1.R&D人员总量显著增长 R&D人员是开展R&D活动的主体,是指直接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所有人员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R&D人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可从某个侧面反映该地区的科技竞争力水平。[2]从湖州市R&D人员投入总量来看,2009-2013年,R&D人员投入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13年全市R&D人员16 327人,几乎比2009年的8 582人翻一番,比上年增长了11.2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有16 268人,占全市R&D人员投入的99.6%。2009年湖州市R&D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6 330人年,2013年湖州市R&D人员全时当量增至12 941人年,比2009年增长了104%,R&D人员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八(参见表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2 651人年,比上年增长了21.89%。
表1 2013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R&D人员投入情况
2.R&D经费占GDP比例逐年提高 R&D经费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以来,湖州市对于研究与发展活动资金的投入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2009-2013年,湖州市R&D经费总投入从16.68亿元增加至43.64亿元,增加2.62倍,且年均名义增长率高达27%(参见表2),高于同期湖州市GDP年均名义增长率。
表2 20092013年湖州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的投入情况
2013年,湖州市生产总值(GDP)为1 803.15亿元,位居浙江省第8位,从R&D经费投入总量来看,湖州市位居浙江省第8位(参见表3),与GDP排位相当。随着R&D投入总量的大幅增长,湖州市R&D投入强度也逐年上升,2013年R&D/GDP为2.42%,比2009年提高了0.9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位,高于浙江省平均0.24个百分点。2012年起,湖州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过2%,为湖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企业逐渐成为湖州市R&D经费的执行主体 R&D经费主要由政府和事业单位、企业、国外资金和其他国内资金组成。近年来,湖州市R&D经费投入总量的增长,主要缘于企业资金的大幅增加。2013年,湖州市R&D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资金,全市43.64亿元经费中,有41.57亿元来自于企业,占95.25%,而政府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国内资金仅占4.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为R&D经费支出绝对主导力量。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42.96亿元,占全市投入总量的9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应用研究经费902万元,占2.09%;试验发展经费42 8731万元,占97.91%。试验发展经费占比明显偏高,表明R&D活动主要集中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等应用领域。2013年,湖州市全市有546个工业企业开展了R&D活动,比2009年增加219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1.2%,比2009年提高11.6%。其中大中型企业122家,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5.45%。可见,企业是R&D活动的主要投资者。这也说明,湖州以企业投入为主渠道的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企业已经成为湖州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1.R&D投入强度县区不平衡 从R&D投入绝对值来看,湖州市R&D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吴兴区(含开发区)、德清县和长兴县,这三个县区的R&D投入合计占全市总量的70%左右。从投入强度来看,长兴和安吉两县的R&D/GDP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2012年以来,安吉县的R&D投入强度在2%以下,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参见表4)。
表3 2013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R&D经费投入情况
表4 2011-2013年各县区R&D投入及其占GDP比重对比表 (单位:亿元)
2.全市R&D活动人员偏少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人才是开展R&D活动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2013年,湖州市全市R&D人员为16 327人,比2012年增加1 646人,增长11.2%,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1.8%)0.6个百分点。全市R&D人员总量居全省第8位,仅为位居第7位金华市的66.3%。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71.54人,居全省第5位,仅为位居第1位的宁波市的51.13%,比位居第4位的嘉兴市少9.34人,比全省平均少12.33人(参见表5)。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湖州市的R&D活动人员数均偏低,原因是湖州缺乏大院大所和大企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因素影响了湖州市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
3.开展R&D活动的企业偏少,经费投入强度较低 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的企业难以生存;处于2%~3%的企业属于中等水平,只能走模仿创新的道路,可以勉强维持企业生存;达到5%以上的企业属于高水平,表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2013年,湖州市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1.17%,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低水平的R&D经费投入强度,将使企业产品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R&D活动较积极,而大部分企业则无R&D活动。据统计,2013年,全市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共54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1.2%,低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低于宁波近23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122家,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5.45%,将近半数的大中型企业未开展R&D活动或新产品开发活动。统计显示,2013年,湖州市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的企业仅435家,仅占工业企业总量的16.9%,明显低于周边城市(参见表6)。
表5 2013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R&D人员的投入情况
表6 2013年湖州市与省及周边城市开展R&D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比例
截至2013年,湖州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49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90家,即有将近一半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建立省级及以上研发中心。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没有设立技术开发机构,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缘于湖州市企业主要依靠模仿和跟随战略,对自主创新缺乏认同感和紧迫感。从行业层面来看,行业间R&D投入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制造业分类的30个行业中,2013年只有6个行业R&D经费投入在2亿元以上,R&D经费投入总量不足5 000万元的有13个行业,其中投入最多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共投入R&D经费94 611万元,投入最少的是其他制造业,只有7万元,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也只投入80万元。
4.R&D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资金投入强度偏小 按照资金来源分,2013年湖州市R&D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境外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例分别为2%、96.57%、0.26%和1.16%(参见表7)。
表7 2013年湖州市R&D经费支出按来源分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元)
其中,政府的资金投入由2009年的1.01亿元降到2013年0.86亿元,为负增长。而在此期间,湖州市R&D经费总量由2009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3.03亿元,增长154.6%(参见表8)。2013年,湖州市政府资金在全社会R&D经费中所占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参见表9),与韩国25%(2011年)、德国30.3%(2010年)、英国32.2%(2011年)、美国33.4%(2011年)、法国37%(2010年)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
表8 2009-2013年湖州市R&D经费主要来源 (单位:万元)
表9 2013年R&D经费支出按来源分比例比较
5.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活动经费投入不足 R&D活动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构成。[3]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不竭的动力。2013年湖州市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没有投入;应用研究经费902万元,占2.1%;试验发展经费42 9461万元,占97.9%。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经费分别比2009年减少528万元和1 604万元。2013年,浙江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之间的比例为1:7.18:25.72,全国这一比例为1:2.68:17.6,与浙江其他地区、全国相比,湖州市用于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两类活动经费比例偏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占比过高。
“十三五”时期将是湖州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与试验(R&D)经费投入,直接体现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R&D的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往往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创新驱动”能力和经济转型升级程度。我们要积极利用湖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大湖州市R&D投入力度,改善R&D投入结构,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
1.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以上,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和在R&D经费支出中的份额。通过优化财税资助政策,调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重点加大对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对R&D投入的撬动力。同时,要进一步优化R&D经费投入结构,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和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建立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以试验发展为主的R&D经费投入格局。要加大对相关自然科学基金的扶持力度,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R&D经费中的比重。进一步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加大和重视企业战略性、原创性基础研究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提高企业战略竞争力。
2.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要按照每年的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进一步加大R&D资金、R&D人员的投入力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等,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技术)中心或企业研究院,与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的深度合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在全市中小企业中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引导更多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为开展研发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积极鼓励湖州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跨国公司价值链体系或研发平台,多方位获取先进发达国家的创新资源。
3.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着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金融机构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支持,积极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大力引进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大力发展科技银行、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履约保证保险、上市等科技金融业务,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放大作用,扶持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4.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进一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着力引进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大力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激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企业家技术创新战略能力提升计划,培育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富有世界眼光和战略远见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1]金 婷.辽宁省R&D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技成果纵横,2012,(4).
[2]胥悦红,朱振晓.R&D人力资源投入和配置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S1).
[3]高 文,陈叔珍.天津市R&D投入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5,(2).
Structure Analysis and Optimized Channel of R&D Investment of Huzhou City
SHEN Chu
(Organization Department,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R&D activiti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By analyzing the R&D investment situation of Huzhou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optimizing R&D investment structure,which can provide the regulation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zhou with theoretical basis and empirical support.
Huzhou city;R&D investment;techn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127
A
1672-2388(2015)04-0083-05
20151211
本文系2015年度湖州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研究以湖州市为例》(2015CXR08)的研究成果之一。
沈 楚(1974-),男,浙江湖州人,党委组织部长,副教授,公共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