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宇
电影《岁月神偷》是香港导演罗启锐所执导的一部极具怀旧色彩的电影。影片上映后在香港社会引发了一场集体怀旧。但历史聚焦当代,影片的深刻意义不止于让港人回忆过去,更在于其引发的集体效应显示出该片准确把握到当下香港大众渴望找回老香港精神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心理。
《岁月神偷》讲述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生活在香港社会底层的一个非常普通的鞋匠家庭的故事。永利街上街坊邻里互帮互助,鞋匠罗先生一家夫妻恩爱,兄弟情深。然而,随着时光流逝,笼罩着暖黄光晕的影片转为暗蓝色调,主人公命运陡变。港英政府加重苛捐杂税、台风卷毁全家赖以为生的鞋铺、哥哥恋情受挫更罹患血癌,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间堕入无底深渊。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鞋匠一家不抛弃不放弃,含泪笑对。通过这家人乐观面对生活挑战与无常生命的故事,影片为我们铺展开一幅当时香港底层民众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在港片普遍不景气的创作环境下,该片浓郁的怀旧色彩吸引大批观众怀着抓住时光影子或者唤起自身青春记忆的美好愿望走进影院,最终《岁月神偷》打败同期上映的《拆弹部队》《禁闭岛》等好莱坞大片,荣登香港新片首周票房冠军;甚至连影片取景地——永利街这一代表上个世纪60年代旧香港人文风景的老街道,也因该片热映而成为怀旧观光热点,并被特区政府特别批准予以原汁原味地保留。
岁月偷走的到底是什么?对主人公来说,它是曾经的幸福时光。然而,对当下走进影院怀旧的观众来说,触动心灵的岂止是被偷走的旧时光,更有以影片主人公为代表的老港人在困难面前拼搏、乐观、有信心、不灰心、同舟共济的香港精神。
“香港精神”作为香港社会的一面精神旗帜被明确提出,源自1973年香港电视台所播放的一部名为《狮子山下》的单元剧,该剧内容和《岁月神偷》属于同一类型,即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该片一经播出,轰动全港,其主题曲《狮子山下》甚至被赋予“香港市歌”的美誉,并逐渐成为香港精神的象征。究其原因,就在于该歌曲所传递的拼搏、乐观、信心、同舟共济唱出了香港人的心声。多年来,“香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努力拼搏,成就了今日香港的高度发展和繁荣。
《岁月神偷》中,鞋匠罗先生吃苦耐劳,爱妻子爱孩子。影片在小儿子罗进二充满童真的画外旁白中拉开帷幕,通过孩子的视角,观众形成了对罗先生的第一印象。罗进二玩耍归来,步入巷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永利街尽头鞋铺内父亲俯身做鞋的背影。对于这一背影,影片着意用一组镜头通过不同景别进行积累式强调表现,将罗先生工作勤勉的形象定格在观众心中。接着,人物发声,罗先生开口问儿子功课,但导演并未直接给出人物面部镜头,而是刻意暂缓这一交代,将镜头从人物背影切换至其手部动作特写:一双大手麻利地刷胶、上鞋跟、钉鞋钉、修鞋跟;继而又用三个特写镜头紧盯人物上衣前胸上做鞋工具磨出的破洞;之后,镜头才由破洞上移至父亲面部。如果说“背影”是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这一段落则是细节刻画,它们共同诠释了罗先生这位父亲在生活压力面前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特点。该段落中,导演还设置了另一个凸显人物形象的因素一一结婚戒指。随着大手上下翻飞地钉鞋,罗先生无名指上的结婚戒指左右闪烁,与这枚戒指的形影不离可以看出主人公即便面对生活苦难,也始终保持着对妻子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影片类似情节和元素还有很多。夫妻二人劳碌一天,罗太太鸡眼发作,罗先生放下手中活计,轻声细语地蹲身为妻子揉脚宽慰,镜头拉开,傍晚时分鞋铺内暖黄灯光下二人相濡以沫的身影成为夫妻恩爱的经典画面;后来,为缓解妻子脚疾之困,罗先生特意制作的红皮鞋再次展现了夫妻二人的情深意重。同样,罗先生对孩子也极为重视。尽管生活艰难,为让大儿子到贵族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他起早贪黑、手脚不停,毫无怨言;对小儿子,无论鞋铺多忙,他始终保持着每天必问功课的习惯;傍晚张灯时,他站在鞋铺门口翘首以盼孩子们归来的身影,更体现了这位父亲对孩子的眷眷之心。
与罗先生的勤勉纳言相比,罗太太十分融通和精明能干。鞋铺里招呼客人的事情总是由她出面,“鞋子松也合适,紧也合适,合适也合适”的推销词是罗太太会做生意的最好注脚。当然,罗太太不仅说话活络,处事也圆融。中秋将至,全家挤出不多的生活费购得四盒月饼,尽管孩子们对此渴盼已久,但罗太太却颇有气度地拿出一半送给不断上门收缴苛捐杂税的港英差人,以保鞋铺顺遂;剩下两盒,罗太太也做了精心安排,必须保证舅舅、姨妈等亲戚朋友一一周全。这个段落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在困难日子中,罗太太能够利用十分有限的生活物资照顾到方方面面,不愧是一个能够为全家筹谋、精打细算的好主妇。而在电影院门口,为节约一张电影票,关于“五大八小”和“六大七小”的辩论,更丰富了这位母亲巧舌如簧、精明节俭的人物形象。最为重要的是,罗太太对生活总是充满信心,坚韧乐观。对繁体“鞋”字“半边难,也半边佳,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的阐释,就是她乐观豁达内心的外在表达;在医院,罹患绝症的大儿子遭受医护人员冷漠刁难,这位一向“柔”对生活的母亲则含泪咬牙发出“你一定会好的,妈对你有信心,做人总要信”的倔强呐喊。
除了罗氏夫妇,罗家两个儿子身上也体现着鲜明的老香港精神。大儿子名为罗进一,小儿子名为罗进二,从二人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父母对他们永争前列的殷切期望。大儿子罗进一不负众望,品学兼优,不仅考上街坊四邻十分羡艳的贵族学校,且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出类拔萃;他“第三不算赢,第二也不算赢,不论什么比赛,只有第一才算赢”的人生信条,更是其不断拼搏、追求进步之内心世界的最好表达。甚至连功课总是“差差查”,淘气整蛊,经常被老师惩罚、被爸爸打的小儿子罗进二,身上也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港英差人白礼义喜欢夸耀西方文化的优越感,他认为“能够倒背26个英文字母才叫棒”,尽管这只是他信口胡说、随意发起的一个挑战,但天真的孩子信以为真,带着一股不甘人后、绝不服输的劲头,默默练习,终于在再次相见时,用倒背如流的状态告诉白礼义:我能行!
鞋匠一家四口,人物形象鲜明,各有各的特点,但他们也极为相似:每个人身上都充满正能量。尤其是面对无常生活的捉弄,全家力量凝聚起来更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齐度难关的强大精神。台风来袭,鞋匠一家大小四口,在狂风暴雨中,咬紧牙关齐心协力扛住鞋架、撑着门板、拽紧房顶的场面就是这种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同样,作为主角社会关系出现的亲戚邻里也彰显着影片这一精神主题。鞋匠罗先生的哥哥在巷口经营理发生意,岁月艰难,生意萧条,甚至到了不得不辞去理发师傅的地步,但当罗进一罹患血癌的噩耗传来,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攒资以尽绵薄之力,这是面对困顿兄弟间的患难与共;对生活在永利街上的左邻右舍而言,同舟共济更多是大家聚在巷子中吃晚饭时,邻里间谈笑风生地吃饭话家常、孩子们在饭桌间穿梭嬉闹遍尝百家饭的场景,以及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往来互动。
从一家人齐心协力,到兄弟间患难与共,再及邻里间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岁月神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港人同舟共济的生活图景,生存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激人奋进的“香港精神”。
然而,如今在《岁月神偷》中,这种精神并未以现在时态被一以贯之地呈现,而是以鲜明的怀旧化风格被演绎,并引起港人的强烈共鸣。这一集体怀旧效应与影片主人公一家在港英政府统治下的感人故事有关,更与当下香港民众的某些社会心理不可分割。2010年前后,香港一学校在名为《认识自己——香港人的特征》的一篇文章中,就曾分析认为其时港人的普遍心理是先敬罗衣后敬人,贪图安逸享乐,喜欢炫耀,重视身份象征,沉溺官能刺激和无聊消遣,物质欲望强烈,不爱读书,机会主义突出。当然,这种遗憾与港英政府密切相关。九七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港英政府就已开始为香港回归埋置定时炸弹。其不断扩大香港市民的民粹期望,在政治上提出不切实际、拔苗助长的民主诉求;在经济上培育港人指望政府的伸手文化;在社会上营造反回归舆论。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原本充满正能量的港人思想逐渐发生变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亚太研究所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仅有31.8%的受访港人表示会“积极面对”,更多人充满了负面情绪,往昔令人振奋的“香港精神”大大萎缩。对此,很多港人逐渐开始感到焦虑。到2010年左右,也是本片上映的时期,有关港人需重建香港精神的呼唤开始不断见诸报章杂志。本片导演罗启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近年眼见社会上有不少充斥负能量的人和事,希望借电影道出上个世纪60年代港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回顾老港人如何跨越时代和解决问题。
因此,影片引起的怀旧效应,与其说是港人在怀念以永利街为代表的旧香港历史面貌,不如说是怀念那段曾经的拼搏岁月,尤其是岁月中洋溢着的老香港精神。